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齐鲁文化-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治年间,皇帝在重新颁定祭孔乐曲时,特别强调“管弦只一字一音,盖长言之为歌,长引其声以咏也……使声必依永,律必和声”。祭孔音乐需要一字一音的演奏,速度必然极为缓慢,由于传统观点认为“大乐必易”,因此只有这种简而无傲的音乐才能“导人心之和,宣天地之予”,进而“感格于神明”。也就是说,只有这种音乐才能符合古代祭祀内容所需要的特殊表现形式。
  二、山东地方戏曲
  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久远,早在原始社会的狩猎、酬神、祭祀乐舞中就已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音乐歌舞已非常发达。齐国的《韶》乐曾被孔子誉为闻之“三月不知肉桃花扇剧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9)
味”,民间流行的许多乐章也被保存在《诗经》中的《齐风》、《曹风》里。
  当时的山东已经出现优伶(旧时戏曲演员的俗称)。近年来,济南无影山西汉墓中出土的陶俑就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百戏”表演的盛况。临沂银雀山出土的西汉彩绘女舞俑,姿态也非常优美。唐代出现了“参军戏”,宋代又出现了“官本杂剧”,金代则出现了“院本”。至此,山东的戏曲艺术已初具雏形。
  元代,山东戏曲是在北方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体裁已经成熟。它与唐诗、宋词一样,曾被誉为一代之盛。当时的山东东平府就是杂剧创作与演出的中心,并出现了大量剧作家和作品。到了明朝,著名的戏曲《宝剑记》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学者们认定为传奇剧中出现较早、影响较大的作品之一。清代,山东这片戏曲艺术的土地上又相继产生了蒲松龄的戏曲和俚曲、孔尚任的历史剧《桃花扇》、桂馥的抒情小剧《后四声猿》等。这一切都表明山东的戏曲艺术开始像奔腾向前的江河,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
  山东的地方戏曲历史久远、品种繁多。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山东境内流行的剧种比较知名的就有柳子戏、大弦子戏、山东梆子、五音戏、柳琴戏、吕剧、傀儡戏等数十种,约占全国戏曲总数的1/10以上。
  “柳子戏”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组成,由于柳子调通俗易懂,故称“柳子戏”,曲阜、临沂等地称“弦子戏”。戏曲史籍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说,“东柳”指的就是柳子戏。
  “大弦子戏”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不但唱俗曲曲牌,还保存了高腔、勾儿腔、石牌腔、罗罗、青阳等声腔,只是没有“柳子调”,《孙武子擂炮兴兵》、《金麒麟》等是其传统剧目。
  山东梆子又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流行于菏泽、临沂、济宁、泰安等地。它和平调、莱芜梆子等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大约在清朝初年就已流行。传统剧目丰富多样,唱腔高亢激昂、慷慨悲壮。早期使用水弦(八楞月琴)、二弦、三弦伴奏,后来改用板胡和二胡伴奏。
  五音戏又称西路肘鼓子,主要流行于济南、淄博、章丘一带。早期所需演员不多,五人就能演出,因此又叫“五人班”。所使用的乐器只有锣鼓,每当唱段间隔时就会响起锣鼓声。如今,也用丝弦乐器伴奏。
  柳琴戏形成于山东临沂地区,因伴奏使用的弹拨乐器状似柳叶而得名。曲调粗犷质朴、明快有力,女声有多种花腔和高八度的尾音,因此群众又将其称为“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等。
  吕剧是70多年前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成的,在博兴、广饶、惠民等地极为流行,至今该地区仍称其为“蹦蹦戏”,形式活泼、曲调动听,适于表现现代生活。近年来不仅创作改编了许多优秀剧目,在音乐方面也进行了实验性改革与创造,极大地丰富了吕剧的表现力。
  山东傀儡戏又叫木偶戏,多为杖头木偶,主要在肥城、菏泽、宁阳、齐河、阳谷、胶东等地流行。以前有专业艺人流动演出,用当地剧种的唱腔演唱,又称“肘大吼”。此外,还有一种表演形式,即一人操纵小型木偶戏散见于街头巷尾,表演者不但要操纵木偶,还要唱小调或河北梆子。
  山东地方戏曲源远流长,虽然曾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且剧目刻本极少,只能由老艺人口传、弟子强记,原有的作品很多散佚,但是其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内容却能真实地反映出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0)
第四节婚嫁礼俗
  地区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也不同,其中自然包括婚嫁礼俗的差异。具体到山东地区,更有其独有的特色。一般而言,齐鲁文化中的婚嫁基本上分为议婚、订婚、送日子、铺房、迎娶、拜堂合卺、闹房、回门等几个步骤。
  一、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大事的最初阶段,古时分“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订婚为止。在这个过程中,通常由男女双方的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男女双方当事人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俗话说:“无媒不成婚。”议婚前,需要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亲友前往女方家中求婚,也叫“提亲”(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要再次托人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如果“相冲”,这门婚姻就无法成功。
  二、订婚
  订婚在民间常被称作“传启”,有传小启和传大启之分。
  传小启又叫做换柬、换帖、过小帖等,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书面形式。男方请人用红纸将求亲的意思写成小帖,并写清男方的生辰八字,然后折成帖状,封面写上吉祥的祝词和“敬求金诺”、“恭候金诺”等表示求亲的词语。女方家接到投启后就要写允启,内容为女方的生辰八字,封面写上“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话语。
  传启需要使用红漆礼盒或拜匣,男方要在盒中放押帖物,如耳坠、戒指、手镯等。有些人家在送帖时还要给女方送去一些衣物,因为亲事在传小启后就算定下了,男方送的礼物就属于“红定”。通常情况下,男方在传小启之后不能悔婚,女方则可以考察男方,不中意就可以悔婚,当地人称其为“羞男不羞女”。
  传大启又叫做换大帖、过大帖、传柬、下媒启、吃大面,是古时正式签订婚约的一种形式。男方的大启内容多为“不揣寒微,仰攀高门”、“久仰名门,愿结秦晋”等,下方落款为“眷姻弟×××暨子××现年××岁顿首”,最后写上年月日。女方的大启内容多为“谨遵玉言,愿结秦晋”、“幸借冰言,仰答洪章”等,下放落款为“眷姻弟×××暨女××现年××岁顿首”,最后为年月日。
  在古代,大启与如今的结婚证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双方互传大启后就表明共同认可这门婚约,男女已成姻眷。此时,双方的婚姻关系算是得到社会的公认,哪一方提出退婚都是不道德的。
  三、送日子
  送日子又称看日子、查日子、送好、送娶牌等,相当于古代的“请期”。所谓的“请期”,就是男方在选定了婚礼的举行日期后求得女方的同意,此时还要送聘礼。
  通常情况下,送日子可分为要好、看好和送好三个步骤。
  “要好”就是在结婚前选择吉日,比如二月二、六月六等双月双日。通常情况下,由媒人到女家讨要女方的属相、八字。对方则将写着“坤命×相×月×日×时生人”的红纸条交予媒人,由其带回男家。男家根据女方的生辰八字,请人择定结婚的吉利月日。
  “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算出迎亲、送亲者是否存在属相上的忌讳。
  “送好”是告知女方嫁娶的好日子,同时送出聘礼。通常情况下,选定吉日后男家要将其写成婚书送往女家。所送聘礼多为红衫、蓝袄面、戒指等,需用红包袱包好,上面插着柏枝,意为“长命百岁”。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1)
女方接到写有吉日的婚书后,就开始整理嫁妆。男方也要收拾新房,做好迎娶的准备,同时通知亲朋好友。亲朋好友接到通知后便开始送喜礼。向男家送的喜礼通常以“色”为单位:一对鸡、一刀肉、一对鱼、二斤粉皮等都算作“一色礼”;向女家送喜礼称作“填箱”、“添箱”或“添花粉”,一般送衣服、被褥、布料等女子婚后所用的物品,也可以送钱,称“压柜钱”。但大多数人送果盒:方形木匣内放着半斤或一斤糕点,通常为糖果和柿饼等。如果是上好的糕点,就会连同果盒一起放到柜中,作为新婚之夜新郎新娘的餐点;剩下的食品放在食盒里,作为新娘婚后拜见长辈时的礼物。男女双方的喜礼都要记入账簿,俗称“喜簿”,以作将来还礼的凭证。
  临近婚期,男家要向女家送催妆礼,也称下催妆、下催妆衣。同时探询女家送嫁妆、送亲时的人数和性别,以便早做准备。催妆后的第二天,女家要送嫁妆,也称“送艳房”。以前的嫁妆多为两铺两盖、箱柜、桌椅、脸盆、座钟和长命灯(一对)等。多数情况下,嫁妆由女家送,由男家来抬的只是少数。
  送嫁妆时,女家派两个男性亲戚跟车,称押车、挂帘子。媒人则坐在车上,称“压车头”。男家接到女家的嫁妆后,就要加紧进行迎亲的准备。
  四、铺房
  铺房是一种旧风俗,指布置洞房的最后工作。《明史·礼志九》记载:“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陈设于婿之寝室,俗谓之铺房。”
  通常情况下,当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就要帮忙婆家的人摆设新房。铺房包括安床和铺床,讲究非常多。比如:安床讲究床安置的方位及走向,床应紧靠东墙或西墙,因为这两边为山墙,靠墙便是有靠山;铺房的人必须“命好”,而“命好”的标准为“多子多福”,寡妇、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者不能参与铺房。
  五、迎娶
  迎娶俗称喜事、娶媳妇。操办喜事的头目称总管或大总管,为了与丧事中的总管有所区别,人们称其为红总。婚礼的大小事宜均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妥善安排,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请厨师、请账房先生和勤杂人员、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等。喜事办得是否红火、花钱是否得当、亲朋是否满意、礼仪是否周到等,都要看红总的能力。因此,红总在婚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常由村里懂得礼仪的长者担当。
  婚礼前要下帖请客人,部分客人还需要用马车、地排车或者胶轮小推车去接。只有把这些事情都安排好,结婚的准备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娶亲是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的环节。以前,新郎在临娶的前一天要换上新装,并在鼓乐的伴随下绕村挨户行礼,称“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过程中多多帮忙。
  婚礼前一天,女家的亲戚朋友全部到齐,为新娘“暖嫁”,也叫“暖轿”。通常在晚间请吹鼓手吹打一番,个别人家还要请戏班演出。当天晚上,新娘向父母行“辞娘礼”,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娶亲当天,礼俗非常繁多。迎娶的轿子有两乘:一乘叫“官轿”,新郎乘坐;另一乘为“花轿”,新娘乘坐。以前,迎亲队伍出发时,新郎一般要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大礼帽,胸前佩戴一朵大红花,坐进“官轿”。“花轿”由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此外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贴“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写上“小登科”。 。。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2)
花轿快到女家门前时,新娘要吃过喜面,等待迎娶队伍。娶亲的吹鼓手此时吹打起来,三吹三打后,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孩便站在大门口叫新郎唱歌,否则不准入内。这时男家的迎亲客和女家的送亲客就会替新郎周旋,请求放人。如果长时间不能开门进屋,新郎怕误了吉日良辰,会唱几支歌来满足大家的要求。新郎进入女家后,通常要先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稍事休息后由送亲客陪着进餐,等候新娘梳妆。
  新娘打扮完毕,吹鼓手再次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女家则为其十字披红(部分新郎还要到新娘闺房隔帘行礼,送女客则代为还礼)。新郎上轿后,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闺房,送入轿内,意为“脚不沾娘家土”。新郎、新娘均在轿中坐稳后,轿头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在娶亲队伍的簇拥下返回婆家。
  六、拜堂合卺
  迎亲队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