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齐鲁文化-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而且此时的燕齐局势已发生逆转。惠王听信谗言,认为邹衍是齐国人,又没有参加齐燕战争,就下令将其逮捕下狱。直到齐泯王死后,齐襄王才*了这起冤案。邹衍恢复自由时,稷下学宫也恢复了以往的繁荣。身遭大变故的邹衍思乡情切,最终回到家乡齐国。
  据传说,邹衍的墓地就在今章丘相公庄。
  第二节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各民族间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极为密切,国家欣欣向荣,统治者任由各种文化自由发展。宽松的政治环境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高峰——两汉文化。

第六章 齐鲁英杰(14)
一、诙谐幽默的智圣: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字曼倩,山东平原(今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文学家。他出生没几天母亲就去世了,由邻居拾朔抚养,因此得名“朔”,再加上出生时东方刚刚放亮,就以“东方”为姓。
  东方朔偷桃图
  东方朔自幼聪慧、好学,记忆力特别强,好奇心也强,对周围的一切都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天下秘识”,一看就能“暗诵于口”,再加上喜欢指天画地,整日就像着了迷一样自言自语。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探索书中的奥妙和寻求未知世界,年纪尚小的东方朔不断地离家出走,并数月不回。虽然义母严加管教,但放纵不羁的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依然多次出走,即使被蚊叮蛇咬、狼追狗扑也毫不在乎。在艰苦的流浪生活中,富有开拓性的东方朔不仅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更增强了体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为了招揽天下贤才,汉武帝颁布了一道诏书:“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各地的有识之士纷纷前往长安,殚精竭智、洋洋洒洒地向皇上进言,抒发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伟见”,希望以此获得“乌纱帽”。
  东方朔也不例外,夸赞自己“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具有勇、捷、廉、信等性格特征,即齐国勇士孟贲的膂力(lǚ lì,体力、力气)、春秋庆忌的敏捷、齐国鲍叔的廉洁、战国尾生般的信守,因此具备成为“天子大臣”的条件。这种不亢不卑,堪称大言不惭的自白引起了汉武帝的好奇心。此外,在没有纸张的年代,东方朔的上书内容“凡用三千奏犊”,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汉武帝看看停停,大约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由于东方朔的与众不同,汉武帝“诏拜以郎,常在侧侍中”。至此,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学识,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东方朔来自下层社会,接触面较广,加上读过许多书籍,有着超人的见识,常能为汉武帝解疑答难。而且他性格活泼、出语诙谐,深得皇上的欢心,即便有行为不检之处,也能得到皇上的谅解。
  一次,建章宫的后阁栏杆中钻出一头像麋一样的动物,很多人围观。汉武帝知道后也去观望,随行的官员却没人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动物?汉武帝诏见东方朔,让他说明这是什么动物。狡黠的东方朔看过之后,故弄玄虚地提出要求:“我知道这是什么动物,但陛下应当先赏赐美酒佳肴,我吃完之后才能说出来。”汉武帝答应了。东方朔酒醉饭饱后又提出一个要求:某地“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如果慷慨的赏赐给我,我马上就会说出来。”汉武帝为了了解这头不知名的怪物究竟是什么,也爽快地答应了。于是,踌躇满志的东方朔开口说道:“此所谓驺牙者也,它是来报信的,表示远方有归顺之人。”果然,一年之后,匈奴混邪王就率领十万将士前来投降。这虽然只是巧合,但仍博得了汉武帝的欢心,东方朔因此获得很多钱财,汉武帝还称赞他:“博物之士,至乎此乎。”
  由于东方朔能够在很多时候为皇上解难答疑,汉武帝一直将他留在身边,他的官职也逐步由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直至太中大夫。
  东方朔虽然游刃于上层社会,却正直、勇敢,对于违背常理、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情从来都大胆直言、敢谏敢阻。有一次,汉武帝率领大队人马外出猎狩,在射杀野兽的过程中毁坏了百姓们的庄稼。看着辛辛苦苦耕种出来的庄稼被糟蹋掉了,百姓们都很痛心,但是知道是皇上在狩猎,没有人敢吭气。非但如此,当地的老百姓还要为皇上设置行营,让众人休息、寝宴。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齐鲁英杰(15)
尽管已经劳民伤财,汉武帝仍觉得自己太辛苦,狩猎不方便,决定在长安附近开辟一个规模更大、更宏伟的上林苑。对此,东方朔极力反对,认为在京郊扩大上林苑是“绝陂池水泽之利”,“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谷”的愚蠢做法,并直言进谏,称汉武帝有“奢侈越轨”的表现。此外,他还指出扩大上林苑后,虽然麋鹿、狐兔等成群,但虎、狼等猛兽也有了栖息场所。这些野生动物为了找东西吃,会伤害家畜,破坏生产,甚至挖冢啃尸,伤害人的性命。作为一国之君,不能为了一时的欢乐去做有损国家的事。虽然东方朔多次进谏,但迷恋狩猎的汉武帝却没有放弃上林苑的扩建工程,这使得他有些气馁。
  东方朔晚年逐渐收敛了放纵诙谐之气,经常用诗文打发时光。临终时,他赠给汉武帝几句话:“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汉武帝读后,长叹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后来,汉武帝得知东方朔曾与同舍的人说:“天下无人识朔,知朔者唯太王公耳。”于是把太王公找来,问他是否了解东方朔。太王公说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但是自己观天象时曾发现过一个岁星,其间有十八年没有见到,如今又看到了。听了太王公的话,汉武帝认为东方朔就是那颗十八年没有见到的岁星。
  东方朔颇有文学才华,代表作就是赋体散文《答客难》。这是一篇自嘲的作品,作者假设客人向自己问难,嘲笑自己虽“博闻辩智”,可为官几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根本无法与苏秦、张仪等人的地位相比。然后,东方朔对此进行了辩解:“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战国之时,诸侯并争,“得士者强,失士者亡”,谈说之士身处尊位,而今天下一统,由朝廷掌握用人大权,贤与不肖没有区别。也就是说,自己位卑职位,并不是因为没有才能或者道德有缺陷,因为事实表明德才兼备的人向来不被重用,自己的位置卑微恰恰是道德完备的表现。
  《答客难》直抒胸臆,表达了其才智无所施展的压抑感,暴露了统治者抑扬人才,致使贤愚不分的现实。此外,他的另一篇作品《非有先生论》假托非有先生之口,发表了“谈何容易”的感慨,也是抒写怀才不遇的作品。
  东方朔的散文赋以上述两篇最著名,特别是《答客难》,首开赋体文学的新领域,后代杨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客戏》等都是由《答客难》的形式发展而来的。
  二、“凿壁偷光”:匡衡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西汉经学家,祖籍东海丞邑(今苍山县兰陵镇)。匡衡出生时全家已迁居驺县羊下村。
  匡衡画像
  匡衡出身于农家,家境贫穷,但年幼的他非常好学,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为了能有更多书籍可读,他经常给人家当短工而不取报酬,只以借阅主人家的书籍作为交换条件。
  匡衡家点不起灯,为了学习,他就将墙壁掏了个洞,“偷”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匡衡青年时已精通《诗经》,而且非常喜欢探讨诗句的含义。很多儒生曾说匡衡“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当时,匡衡曾与大文人萧望之、梁贺对诗,深得对方的赏识。萧望之曾亲自上奏章,请求皇帝任用匡衡。起初,匡衡应试射策甲科。按照当时规定: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景科(即丙科)为文学掌故。由于匡衡“所对文指不应时令”,只是以景科身份担任文学掌故。在任期间,匡衡政绩卓著,很多学者上书褒扬,称其“经明不凡,当世无双”。皇帝对匡衡的才学早有耳闻,于是赐封他为郎中,随后相继担任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因病去世,匡衡被委任为相,赐封乐安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齐鲁英杰(16)
担任丞相后,匡衡在治国安民的问题上极力主张“礼让为国”,并主张从君臣做起,否则“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要想做到“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就必须整顿吏治,令“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
  此外,他还提出了“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送,举异才,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苛薄之吏”等于民生国计极为有利的政治主张,对当时千疮百孔的*政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汉元帝去世后,匡衡向汉成帝上书,建议“戒妃匹,劝经学,学威仪之则”。皇帝非常赞同,欣然采纳他的意见。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匡衡向皇帝上奏,弹劾佞臣中书令石显,但没有被皇上采纳,匡衡愤然请求辞职回乡,但汉成帝并不恩准,而是多番安抚,并赐美酒、肥牛等物。
  翌年,有人告发匡衡的封邑多占土地数百顷。不久,他的儿子匡昌又醉酒杀人,在被捕入狱后,匡昌的弟弟带人劫狱营救。诸多事情令匡衡惶惶不安,于是免冠待罪,皇上查明此事后将其免官为民。
  返回故里的匡衡郁郁寡欢,最终病死家中,其墓地就在位于峄城西南7公里的匡潭村,也就是匡衡的故乡。
  第三节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频,这样的时代正是英雄豪杰驰骋疆场、挥洒才华的舞台,而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就在此时出现了诸多名士英雄。
  一、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父亲诸葛珪曾做过东汉的泰山郡丞(普通的文职小吏),因此诸葛亮算得上是出身官吏之家。
  诸葛亮雕像
  诸葛亮共有兄弟姐妹五人,排行老四,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在他8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姐弟五人只能投靠叔父诸葛玄。后来,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姐弟便跟随叔父来到南昌。没过多久,东汉朝廷又委任朱皓为豫章太守,失去官职的诸葛玄只得率领全家来到襄阳,投奔荆州牧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
  197年,诸葛玄因病去逝。此时,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已出嫁,哥哥诸葛瑾在老家没有音讯。为了生存,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来到襄阳城西的隆中,盖了几间茅草屋,开始躬耕生活。诸葛亮在隆中住了10年。在这段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文史典籍,并对兵家、法家的著作和管仲、乐毅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
  诸葛亮饱读诗书,对天下局势分析透彻,深得沔南名士黄承彦的敬重。有一天,黄承彦问诸葛亮:“孔明,听说你还没有娶妻,我有一个女儿,虽然相貌不太好,但很有才学,不知你是否中意?”诸葛亮早就听说黄老先生有一个才女,自己也曾有心求慕,只是碍于家境,一直没有言明,如今听老先生问起,当即欣然应允。这位诸葛夫人就是黄硕。她对诸葛亮的事业有很大帮助,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受夫人的启发。
  后来,投靠荆州牧刘表的刘备(公元161—223年,字玄德,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建国者)向司马徽(字德操,今河南禹县人,有“水镜”先生之称)求教安天下之大计。司马徽告诉刘备:“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即可安天下。伏龙就是卧龙诸葛亮,凤雏则是庞统。”没过多久,徐庶就投靠刘备,并再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于是,思贤若渴的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拜访,但前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第三次才成功。当时是公元207年的隆冬,刘备已经47岁,诸葛亮27岁。。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章 齐鲁英杰(17)
在隆中,刘备虚心向诸葛亮请教。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后他茅塞顿开,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建立霸业。诸葛亮觉得刘备胸怀大志,可成就大业,慨然应允,从此离开隆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