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了?你原来不是想当良臣吗?缘何这次要当忠臣?想以此让我当昏君吗?”
  他又转念一想,恍然大悟:“好一个处心积虑的老儿,你魏征似抱有必死之心,知道我定然不会杀你,所以才如此大胆,将我羞辱到极致。”
  是时,李世民虚心纳谏天下知闻,若魏征因此篇谏章得罪,哪怕是小小的责罚,传扬出去,天下人定然说善纳谏的皇上从此改了心性。
  如此,实在有碍治国大业,李世民十年来的努力因此而付诸东流。
  李世民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十余年来,魏征所上谏章无数,其中固然言辞激烈,直揭其短,让李世民多次下不了台,然其谏章高屋建瓴,多是真知灼见,纳其言确实对国家有利。
  李世民多年来感到,采纳了魏征的意见,除了面子上有点委屈以外,其他的对己对国都非常有利。
  眼前的这篇奏章也是这样,因为魏征到了现在的年龄和地位,他不会再以言语邀宠,也不会存心找皇帝的别扭,他所以写出如此激烈的话来,定是禀承其一贯的宗旨。
  这样又促使李世民坐到案前,耐下心来,继续看魏征的谏章。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
  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李世民现在当了皇帝,再不像昔为秦王之时,可以跨马征战,只好将其尚武本色隐于围猎及驱马驰骋之中。
  贞观初年,李世民忙于治理天下,出外游猎的时候不多,顶多带领宿卫在宫中射箭比武,以呈其乐。
  这几年,李世民见天下安定,出外围猎、游历的机会比较多起来。
  按照魏征等人的意思,若百姓见皇上动辄带领从人出外围猎,会认为这是嬉于国事的行为,因此要尽量减少。
  李世民读到这里,点点头,心道:“这段话还算说得恰切,并未夸大,我出外的次数确实频繁一些。”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
  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思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
  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李世民刚即皇帝位之时,其威容严肃,群臣奏事时往往心怀恐惧,被王?发现上疏谏止。
  从此,李世民会见群臣时,多以和颜悦色鼓励群臣说话。
   。。

纳谏言停建新宫 退吐蕃急出劲兵(2)
然近年以来,因天下大治,李世民自视其能力超卓使然,不自觉地变换了态度。
  其自恃聪明的思辨谋略,群臣奏事时,他或对不感兴趣的话题“颜色不接”,或打断奏事者的话而直斥其短,使群臣奏事时心有所忌,不敢随意说话。
  魏征认为这样会堵塞言路,渐渐会使君臣产生隔膜。
  李世民此时的心情渐渐平复起来,心道:“所谓旁观者清,许是我果真如此,然不自觉。”
  “傲不可长,欲不可取,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戒。
  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
  顷年以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
  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
  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
  率土?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
  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
  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昔陶唐、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
  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扶老幼,来往数年,曾无一户逃之,一人怨苦。
  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
  顷年以来,疲于徭役,关中之人,劳敝尤甚。
  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所驱使;和市之物不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
  既有积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
  此其渐不克终,十也。”
  魏征说李世民不能有始有终的第九件事,是其自恃功业很大,蔑视前代帝王,自负聪明才智,内心轻视当代贤人,渐渐生出了骄傲之心。
  由此放纵自己的欲望,喜爱嬉戏游玩,消磨了远大的志向。
  李世民读罢也承认这点,近年来他在多个场合说过,贞观之治不输于前代圣贤之功业。
  至于第十件事,魏征说李世民现在渐渐违背了贞观初年使百姓安静的初衷,表现为征役开始增多。
  像前一段时间,李世民当众说出若百姓太闲容易产生安逸之心,所以要让他们不停地劳役才可避免生乱,此谬论当场被魏征等人驳斥,由此可看出李世民心性的转变。
  李世民读到这里,感叹道:“防微杜渐,魏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来人若能三省己身,犹不能全察自身之失呀。”
  这时,那名去传唤魏征的太监入殿禀道:“皇上,魏征现候在殿外。”
  李世民此时已经失去了向魏征问罪的兴致,不愿意接见魏征,说道:“朕今日不见他了,可传魏卿先回。”
  李世民的语气明显温和起来。
  李世民又继续埋头看谏章。
  “臣闻‘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数年,道洽寰中,威加海内,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比屋喻于可封,菽粟同于水火。
  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乃远被于郡国;凶丑作孽,忽近起于毂下。
  夫天何言哉?垂象示戒,斯诚陛下惊惧之辰,忧勤之日也。
  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汤之罪己。
  前王所以致理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
  与物更新,易人视听,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
  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千载休期,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微臣所以郁结而长叹者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纳谏言停建新宫 退吐蕃急出劲兵(3)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
  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李世民读完此章,不禁微笑上脸,心道:“我向来不信种种凶吉先兆,你魏征比我更甚。
  你这里却以种种凶象警戒我,说什么该是惊惧之时,忧虑勤苦之日。
  莫非你黔驴技穷,实在搜不出我的短处,只好拿这些虚妄之象来滥竽充数吗?    “‘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这句话没错,可是呀,魏征啊,难道你认定我能成为一名完人,不能有一点越轨之处吗?若整日里循规蹈矩,做人还有什么趣味?    “甘从斧钺!甘从斧钺!你知道我的心思,明有必死之心,心中早已断定我不会杀你。
  你知道我爱护自己贤君的名誉,犹胜于生命。
  哼,你却是满腹心机呀。
  可是你想过没有,万一我真的杀了你,又有何妨?哼,你此次实在是在鬼门关里走了一回哩。
  不过这样一来,我当我的贤君,你当你的忠臣,我们君臣二人各得其所,这是不是你的初衷?”
  李世民的心思很活跃,又想刚才盛怒之时,不能仔细体会魏征的意思,遂折返将其谏章再看一遍。
  他此时的心绪已经彻底平复了下来,很细心地逐字阅读,并反复揣摩魏征的意思。
  殿内的太监、宫女见他火气很大,皆悄悄地退往殿角,屏声连大气都不敢出,殿内显得异常安静。
  阳光渐渐上移,透入殿内的光柱收缩了一截,时辰在不知不觉地飞逝,待李世民读到结尾句“甘从斧钺”时,一个多时辰又过去了。
  李世民抬起头来,此时的心境已完全换了一个样儿。
  李世民经历了隋朝末世,亲眼看到隋炀帝将其父造就的一个花花世界给糟蹋掉,使他无比震撼。
  此后,他助李渊在太原起兵,其南征北战,亲身体会到了开国的艰难;他在与其兄李建成争夺东宫之位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皇位的来之不易。
  当其终于当了皇帝,面对刚刚经历战乱满目疮痍的国家,真心想把国家治理好。
  所以,他在执政的十余年间,只要是能对兴复大业有好处的事,无不采纳,这正是他能成为一个开明皇帝的根本原因。
  当然,仅有此点还远远不够,像他绝顶聪明,能文善武,从善如流,当机立断,能取大节等优点,是为其成为开明皇帝的基本素质。
  如果说,他初读魏征谏章因触其颜面产生怒意,是其人类的弱点所致的话,那么,他现在以平静心情细辨其味,终于明白魏征的拳拳报国之心,则是他历来形成的超越凡人的优点所致。
  读完魏征的谏章,李世民感触颇深的是“居安思危”四字,他明白魏征所以用如此激昂的言语,所以选取自己的单个事例来危言耸听,无非让自己在天下实现大治之时,不能忘乎所以,应该常怀谨慎才是。
  何况,魏征此次上谏言并未在朝堂之上当众宣讲,而是采取了一对一上疏的方式,也算是顾及了自己的颜面。
  想到这里,李世民忽然想起了铜镜:魏征在侧,不是一面铜镜吗?他站在那里,可以时刻照出自己所失所短,帝王之身一举一动事关天下,若据此修补,这对国祚大运是何等的幸事啊!    是日,李世民一直呆在两仪殿,反复诵读魏征的这封谏章,细加揣摩,间或又拿出马周和刘洎的上疏对照阅读,感触良多。
  第二日的朝会上,群臣奏事毕,李世民唤出魏征,说道:“魏卿,朕昨日宣你入宫,既而又让你退回,知道是何缘故吗?”
  魏征对曰:“臣猜想,定是陛下御览了臣的上疏,因宣来问询。”
  魏征自从上疏之后,也知道自己疏中言语太过激切,若招致皇上的龙颜一怒,那也是一忽儿的事,心中不免有些忐忑。
  昨日被宣入宫,一路上心里也是敲上数面小鼓,莫知后果,然后来李世民让他退回,又弄得他一头雾水。
  

纳谏言停建新宫 退吐蕃急出劲兵(4)
魏征在此反复之间,尚不知道李世民的心头正风云际会,一反一正对其命运影响颇大。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不错,朕正为此事。
  你的这两封上疏,朕昨日已经仔细研读,朕为之取了名字,第一封可称为‘十思疏’,第二封可称为‘十渐疏’。
  魏卿,所谓奇文共赏,你上来,当堂将此二疏向诸卿宣读。”
  魏征见李世民的颜色平静,然也难知祸福。
  就趋至御台前,接过自己的那两封上疏,转身向群臣诵读起来。
  群臣听了“十思疏”,场面还算平静,待听完“十渐疏”,场面有些嘈杂起来。
  许多人心想,魏征缘何如此大胆,竟然不顾君王颜面将李世民驳得体无完肤。
  孔子还推崇中庸之道,魏征为士大夫多年,浸润儒家学说日久,为何不能以平和心态及中和的语句致疏皇上?一些人甚至猜度李世民的意思,更有人埋怨李世民:如此激烈文字,自己看看也就罢了,何必还要在此当堂宣读?岂不是自扫颜面?    李世民说道:“众卿家,你们听了魏卿的谏章,有何想法?魏卿,你不要动,就面对群臣听听他们如何说。”
  萧NB545出班道:“臣以为魏征所言,实为忧国忧民之警句。
  臣有时也想上如此谏章,奈何智力所限,难有如此精辟之思虑写成章句。
  陛下,魏征之言率真直切,其本意是让陛下居安思危,其中不免有犯颜的地方,念其忠心为上,望恕其罪。”
  李世民暗道:“萧NB545与魏征都是耿直的性子,心思接近,其能不揣摩我的心意而当堂赞扬,这份胆量其实难得啊。”
  房玄龄出班奏道:“臣赞同萧公所言,如今天下大治,应该常怀警惕之心。
  魏特进的这番话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