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六国时期”。
与此时代特征比较吻合的是,盗墓局面也是乱象丛生,可以说是“五胡乱盗”。十六国的国君不少都是盗墓皇帝,“皇帝盗墓”多与“盗皇帝墓”多,成为这一时期的绝版景观。
石季龙盗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演的。
● 同宗相逼过把“皇帝瘾”
说石季龙之前,要先说后赵的始主石勒。
石勒(274—333),字世龙,上党(今山西省的东南地区)武乡人;羯(jié)族。石勒庙号“高祖明皇帝”,是一位很传奇的皇帝,荒年时曾被人贩子、州刺史司马腾枷押至山东出售,幸得主人放免。石勒的一大特长是善于相马,因此结识了马牧帅汲桑,从此开始了征讨天下的生涯。
石勒先是投奔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汉(前赵的前身),当上了大将军。公元319年,石勒脱离前汉,自称“大单于”,定都襄中,为区别于刘曜的“前赵”,史称“后赵”。公元330年,石勒改称“大赵天王”,同年改称“皇帝”。
石勒一生做了不少好事,如重视教育,主动实行“汉化”政策,延用至今天的小学制度和考试制度,便是石勒创造发明,并首先推广的。石勒能成大器,最后当上了皇帝,还因为有一个小他21岁的能干侄子——石季龙。
石季龙(295—349),原名石虎,字季龙。因避讳,只称其字。石季龙才六七岁时,有善于看面相的人就说,“此儿貌奇有壮骨,贵不可言。”石虎早年丧父,从小随母亲生活,由石勒的父亲抚养长大,不少史家因此误会,把石季龙当成石勒的弟弟。
石季龙17岁时才出来跟着石勒打天下,史称石虎作战英勇,弓马娴熟。石勒很喜欢这个有头脑有本领的侄儿,遂封他为征虏将军。在后赵的建立过程中,石季龙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石季龙功劳卓著,石勒也不薄他。石勒称赵王,便封石季龙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加侍中、开府,后又封为中山公;石勒称帝,便任命石季龙为太尉,守尚书令,进封中山王,食邑万户,由此可见石勒对石季龙的看重。
人一有两下子就会翘尾巴,石季龙功高盖主,自然野心勃勃。皇帝都是有私心的,石季龙再能干,毕竟不是自己的儿子,石勒定下自己的二儿子、石季龙的堂兄弟石弘为“大单于”。“大单于”相当于太子,是权力继承人,石季龙对此心有不满。
公元333年,当了15年皇帝的石勒死后,本想直接当皇帝的石季龙担心影响不好,还是先让石弘当皇帝。石弘是个傀儡,实际由石季龙操纵军政大权,石季龙自任丞相、魏王。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2)
为扫清称帝道理上的障碍,石季龙对石勒的重臣或杀或贬。
操纵天下已是权力的极限了,对一般人来说应该很满足了。但石季龙觉得不过瘾,他想过把皇帝瘾。石勒的直系看到石季龙太霸道,于是起来反抗他*,石季龙借机行事,于公元334年11月废石弘为“海阳王”,之后干脆找个理由把他杀了。
石季龙自立为帝,仿石勒自号“大赵天王”。公元349年,再仿汉制,改称皇帝,迁都于邺城(今河南境内),石季龙终于当上了皇帝。
后赵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33年,统治着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等大片地区。虽然统治中原的时间不长,但造成的破坏并不小。
听说汉人坟墓中都随葬有大量财宝,既爱好古董收藏,又十分贪财的石皇帝,便干上了盗墓的勾当,把国内有点名气的墓冢统统挖开,盗宝。
● 一盗春秋名人赵简子墓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石季龙和其叔父皇帝石勒,都是盗墓贼,境内的前代帝王陵和名人墓,都让他们盗了。此即《晋书·石季龙载记》(卷一百零七)所记载的,“曩(nǎng)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
石季龙盗墓的数量,史书上语焉不详,但名气都不小,其中有两座墓特别出名:一座是春秋名人赵简子的墓,再一座是中国古代第一帝陵,始皇帝嬴政的墓——秦陵。
赵简子(?-前458),即春秋末年大名人、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作为的一位人物,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有建树。生前提倡“以法治国”,在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之后,赵鞅亦曾“铸刑鼎”,颁布成文法。但赵简子此举,遭到了提倡“以儒治天下”的孔子的嘲讽和反对。
赵简子的改革给赵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此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再后,出现了“战国七雄”称霸天下的局面。
石季龙盗掘赵简子墓一事,可不是古人笔记所写,而是源自正史。《晋书·石季龙载记》有明确的记载:“邯郸城西石子冈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令发之。”
但石季龙的盗墓计划,最后未能成功。
当时,石季龙派了很多士兵前来挖掘,采取了现代考古发掘中常用的“大揭顶”手法,从墓的最上面封土层,一直往下硬挖。不久即挖到春秋大墓中常见的“积炭层”。为什么古墓中常会发现积炭层?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在墓中积炭有两种积极的作用,一是防潮防湿,吸收棺材四周和地层中的水气,保护棺材等葬具使用寿命,有利于尸体长期保存;二是防盗,由于炭比较松散,往往与积石一块使用,与沙石一样以便造成大面积塌方,盗洞不容易形成。
赵简子的墓里炭数量惊人,积炭层竟然有一丈多厚度。石季龙的士兵费了很多事挖掉积炭后,接着往下挖时,又遇到了巨型大石板,每块石板有八尺多厚。这时已挖得很深了,但好不容易将石板搬开后,石季龙很是失望。不仅没有见到赵简子的棺椁,想再往下挖也不成了。原来,因为挖得太深,接到了含水层,大量的地下水往上涌。涌出来的地下水与深井水差不多,水质清澈,冰凉冰凉。
石季龙遇到了盗墓时最怕发生的少见难题。盗坑内很快就积满了水,无从下铲。石季龙便派人找来绞水车,用北方特有的牛皮囊,往外抽水。但抽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办法将水弄干,边抽边涌,眼睁睁看见赵简子的棺椁就在下面,却无法盗掘。最后,石季龙只得放弃盗墓。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3)
盗墓时遇到水眼确实是一大麻烦,近代盗墓狂人孙殿英在盗清乾隆皇帝的裕陵时也曾遇到过,但好在孙殿英有现代的抽水机,最终抽干了地宫中的积水,盗陵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史书这段关于石季龙盗赵简子墓的记载,似乎与现代考古发现,产生了矛盾。
因为,1988年在山西太原的金胜村发现了一座春秋大墓,不少专家研究后认为是赵简子的墓。石季龙盗的赵简子墓则在邯郸,位于今河北境内。如果专家的论证是正确的话,那《晋书》所记就是错误的,很可能石季龙所盗的是另外一座春秋大墓。
金胜村这座墓考古编号是M251号,属春秋晚期。据公开的发掘报告,墓附近的车马坑内出土各类随葬品3000余件,大多数是青铜器。其中仅礼器就达140件,内有两组七鼎。金胜村位于晋阳古城西郊,是晋卿和上大夫的主要墓地,M251号出土了两组只有诸侯王才能使用的七鼎铜器,可见墓主地位显赫,所用的三重漆棺也相当精美。专家据此推测,除了当时最具实力的无冕之王、晋国正卿赵简子墓,别的诸侯王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顺便说一句,M251号为“积石墓”,有很周全的防盗设施。打开墓穴后,便看到下面有大量的积炭,这与石季龙所盗的墓十分接近。另外还有大量积石,这是为了砸死盗墓贼。
墓中积石,与墓中积沙、积炭一样,都是中国古代反盗墓常见的招术,特别是其中的积沙墓(也叫“流沙墓”),最为厉害,是古代盗墓贼最怕的一种墓。
2005年发掘的、位于今河南上蔡县境内的郭庄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积沙积石墓。考古发掘中发现,此墓上竟然大大小小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盗洞挖于战国时期,但最后没有一个盗墓贼成功,郭庄楚墓得以完整地出土了大量的珍贵随葬品。
所以,不论是石季龙盗的“邯郸赵简子”,还是现代考古发掘的“金胜村赵简子墓”,都积炭置石,多是出于防盗的考虑。当然,最后让石季龙放弃的不是墓中的积炭置石,而是不断上涌的地下水,这应该是一种反盗墓意外事件了。
● 盗秦陵中的铜柱熔化铸器
石季龙和石勒叔侄俩,都是贪得无厌的人。当时石勒已占有十州地盘,在战争中,还抢劫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家中所收藏的外国奇珍异宝,多得数不过来。但他们还不满足,还想盗取墓中的随葬宝物。
石季龙因为赵简子墓中积水太深只得放弃,但他并没有放弃盗墓之心。接下来,石季龙的胆子更大——竟然打起了始皇帝的主意,将铲子伸向了秦陵。
石季龙,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盗掘过秦陵的皇帝。
秦陵早在秦亡之际,便被西楚霸王项羽盗了(这在后面会详细讲述)。之后又有“牧童烧地宫”说。
“牧童烧地宫”说见于《汉书·刘向传》(卷三十六):当时有一个放羊的小孩把羊放到了秦陵附近,结果丢了一只,找了半天后发现,这只羊掉进了一个不知道有多深的洞穴里。小孩担心回家无法交差,便拿着火把,摸进洞里寻找那只丢失的羊。
原来,这深洞直通秦始皇陵墓的地宫。小孩往下走了很远,还没有到底。后来到了地宫,结果一不小心,火把失手,引燃了地宫器物,酿成一场火灾,连秦始皇的棺椁都被烧毁了。此记载经《水经注》《三秦记》等书的渲染,“牧童烧地宫”说深入人心,至今仍有人深信不疑,其实,这很可能是时人编出来的故事。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4)
再后是汉末赤眉军盗秦陵。赤眉军在盗了诸汉帝陵后,才把目光转向了秦陵。当时,起义军缺少兵器,便盗发古墓中的青铜器,熔化这些青铜器后可以铸造打仗时必需的长矛大刀。起义军为什么会想到这一点?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在西汉中期,官府和民间都把盗取墓中青铜器看做是铸造铜钱和金属器具所需铜源的重要渠道。
赤眉军盯上秦陵,这可能是考虑到了当年秦始皇造陵时,除了使用了大量的贵金属水银,还使用了很多的青铜。如在放置巨大的棺椁前,工匠便先用熔化的铜水在外面先浇铸了一层再下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中,“下铜而致椁”,就是这个意思。赤眉军在打开秦陵地宫后,便将里面的铜椁捣毁了,将碎铜熔化掉铸造兵器。
对于赤眉军盗秦陵铜外椁铸兵器的说法,不少人都表示怀疑。有人认为,这与赤眉军士兵奸刘邦皇后吕雉的尸体一样,比较荒唐。
石季龙呢,也如法炮制,看中了秦陵中的青铜器。史书上对石季龙盗秦陵一事记载比较简单,就是一句话,“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虽然就是一句话,但信息量还是相当大的。一石季龙从秦陵中所盗青铜器是铜柱一类的东西;二铜柱被放在高温炉中熔化了;三熔化掉的铜柱被铸成了器具。根据石季龙生前有收藏古董的情况来分析,所铸之器,当不是赤眉军那类的兵器,很可能是极具欣赏价值的摆设。
● 前赵皇帝盗墓取材建陵
或许有人会问,石季龙盗墓怎么随心所欲?其实这并非偶然。十六国时期,胡人在建立政权的军事战争中,获取财富、补充军饷的主要渠道之一便是盗墓。有的皇帝在建国后,还靠盗墓兴建土木。
除了后赵皇帝石勒、石季龙是盗墓皇帝外,前赵皇帝刘曜、后秦始主姚苌、前燕君主慕容儁、后燕君主慕容垂等,也都不是什么好鸟,都曾干过盗墓的那茬丑事。
石勒的后赵,是从前赵皇帝刘曜手里夺来的。而刘曜当皇帝时的盗墓行为,与石季龙不相上下,甚至更厉害。
刘曜(?-329)与石季龙的经历颇为相似,是前汉始主刘渊的侄儿,从小就成了孤儿,没了爹娘,是刘渊收养了他。在前汉立国过程中,刘曜也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中山王”。刘曜是一名勇敢善战的将军,西晋就是亡于刘曜之手,俘虏了两位西晋皇帝——公元311年,刘曜攻破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chì);再后的公元316年,又破长安,俘虏了晋愍(mǐn)帝司马邺。
刘曜是从自己的侄子刘粲(càn)手里接过了皇权,改“汉”为“赵”。这与后来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比较接近。刘曜很有才,写得一手好字,前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