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公主秘史-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台湾统一之后,玄烨没有像汉武帝打匈奴、唐太宗战突厥那样,战胜即走,得而复失。而是对郑克塽等以往之罪,尽行赦免,并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封郑克塽为公、冯锡范为伯、刘国轩为天津总兵,具隶上三旗。此外又封施琅为靖海侯,并根据朝廷会议以及施琅建议在台湾设府置县、驻扎军队、建设台湾、开放海禁。
  清初因海上反清活动过多,朝廷曾下禁海迁界令,如今四海升平,便重新开海禁,通贸易,一度开放。
  统一了台湾后,玄烨又开始召集大臣们商讨南下巡视一事。南巡不比东巡,民怨诸多,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一直是他的心结。当年多尔衮摄政,曾下“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弊政,更有清军南下肆虐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抗清”在汉人心中,尤其是江南的汉人中,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玄烨爱民如子,更继承他皇父“满汉一家”的为政之道,南巡,不只为了视察河务,也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他更想笼络士绅,维系民心,化解满汉多年来的积怨,创立一个真正天下安定的康熙盛世!
  因南巡事物纷杂,需要商议以及各方准备,经过整整一年,圣驾才开始起航。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玄烨第一次南巡。大队离开近畿要道,一路往南行进。最前面的是开路的銮仪卫仪仗,旌幡扇伞随风飘扬,如同一团彩霞,斧钺枪戟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是闪光的星月。随后是数十名穿着颜色鲜明的黄马褂的侍卫骑队,他们后面,数位内大臣护卫着皇上的御辇,一顶八匹骏马拉着的华丽的金顶辂。
  马踏着细碎的步子,车行得平稳而庄重。一些御前侍卫和太监捧着皇上的用品围在御辇四周,以备不时之需。再后面,是侍卫组成的豹尾枪班、弓箭班,从行的王公大臣们就跟着侍卫的队伍。最后有五百精骑武装护卫。


☆、100章

  linker:
  经上回一番大力训斥后;底下大臣及官员又将百姓迁回村庄;可玄烨仍是不够满意;总觉得他是皇帝;大臣们护着,难以看清真相。于是,他又像年轻时候那样;来了一招“金蝉脱壳”。
  这日朝会散去,他一个人待在行宫看书;不许任何人打扰;也不再召见官员,直至晚膳时分,行宫一片宁静;并无半点不妥。
  实则;行宫形同虚设,玄烨早在朝会散后,换上便装,犹如寻常百姓,唯独携了御前侍卫纳兰性德、太监总管梁九功以及洛敏溜出行宫,视察当地民情。
  洛敏本要阻止,只是玄烨一意孤行,且说不会离开太久,又瞧有人护卫,才勉强随行。
  他们行至淮河附近的村庄,却见周围满目荒凉,两岸民居田亩均遭河水淹没,如今只剩大片荒地。
  玄烨悲悯:“光听戏还远远不够,你们瞧瞧,这就是水患的恶果!”
  “主子,让奴才来!”玄烨正要弯腰拾起那些腐烂的庄稼,梁九功拦下,愿以自身请命。
  玄烨不理他,径自拾起放在手心端看,叹道:“今年本该是个丰收年,却叫河伯无情,这些水稻全都毁于一旦!”
  自他在康熙十一年亲到先农坛行亲耕礼后,便非常重视农桑。农,乃天下之本,他与历代帝王一样,敬重农神、重视农业。他知道,水患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农桑之地受灾,百姓因此流离失所,无法耕种生活。
  洛敏以前生活在大都市中,从未亲眼见证如此灾荒,玄烨心中如何翻滚,自己也能感同身受。
  玄烨把腐烂的稻苗放回田地,又举目四望,“看来这里村民也四处逃难去了。”说着,他往前踏了一步,梁九功赶紧跟上,低头呈了一块黄绢,让他擦手。
  玄烨微微皱眉:“这东西能舀出来见人么?赶紧收回去!”
  “嗻!”梁九功在宫里当差当得惯了,出来换上便服,做个小厮,也难改宫里那一套规矩。
  玄烨不去瞧他,洛敏舀了自己的素绢,在小溪边沾湿后,亲自给他净手,玄烨感激她的体贴,却说:“不过是握了一把泥巴,小的时候常把自己弄得脏兮兮,何必弄脏你这帕子!”
  “我是怕你弄到我衣裳上,这才可惜了上好的苏州丝绢。”
  玄烨愣了愣,倒也不说什么,只是待手上干净了,他又往前走了,梁九功紧跟上去,纳兰倒是不急不缓。
  “主子,咱都出来好半个时辰了,该回去了吧?”梁九功生怕主子爷千金之躯,在外头要是遇到了什么危险,他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玄烨这会儿正在兴头上,哪里听他的话,只道:“什么好半个时辰,连半个时辰还没到!”


☆、101第一百零一章晉江

  话说那日玄烨一行人抓获妖道;受尽当地村民颂扬;只是不知身份来历;皆以“张天师下凡”于民间一度流传;而那妖道也已送入当地府衙,锒铛入狱。
  玄烨回到行宫,召见大臣及当地官员;商讨赋税一事,念及百姓因水患困苦;因而减税一年。
  大驾随即又离开高邮;过扬州,入镇江,又在苏州府停留数日;终于在十一月抵达江宁府境内。
  江宁遥遥在望;玄烨心中期待更胜。随着车驾缓缓驶入江宁城,玄烨心潮澎湃之感跃然脸上,就连看书,也总心神不定。
  洛敏坐在他的边上,湣鹗芷涓腥荆垂首髌骄驳溃骸鞍⒁诩叶∮且灿腥轮昧税伞!�
  今年七月,曹寅的父亲,江宁织造臣曹玺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玄烨恩准他回江宁在家丁忧,如今已过三月之久。
  自幼时起,玄烨便与曹寅朝夕相对,如今不过数月,心中已分外想念。
  玄烨放下书卷,撑起身子叹道:“是啊,才几个月,我倒觉得像过了几年。”
  “我瞧你是心里不踏实才这般觉得。”洛敏笑道。
  “是有那么一点,毕竟咱们从小就没分开过,跟自家兄弟似的,这兄弟远游在外,做亲人的哪能不思念啊!”
  “这不,你这兄弟不是下江南来探亲了嘛!”
  玄烨哈哈一笑:“说得对啊,我就是带着媳妇儿探亲来的!”
  “好不知羞!”洛敏啐了他一声,又转身忙活去了。
  玄烨凑上前去,好奇道:“你这一路上都折腾些什么呢?”
  “反正闲着,我给孩子们做几件衣裳。”她这一路上,闲来无事就做做针线活,与当年做香囊比起来,手艺是愈发好了。
  玄烨闻言,“嗐”了一声:“哪需要你亲自动手,等到了阿寅府上,叫他找人挑些好的布料舀回宫里让宫人们做不就得了!”
  洛敏不依,笑道:“这要做娘的亲手做了,孩子们才穿得舒服!你不做女人,不晓得为娘的心!”
  “可我为夫呀!还不是怕你扎疼了手,伤了眼睛。”玄烨一脸心疼地看向她。
  洛敏低头一笑,“好了,好了,那我不在车里做活了,我借你的书来看,成不成?”
  玄烨每回出巡,总要带上一车的书,他就和那些书挤在一块儿,洛敏低头绣花的时候,他便拾本书来看,倒也惬意。
  玄烨的东西便是洛敏的东西,他们不分彼此,玄烨可以给有功之人赏赐金银财宝,却唯独不会赏赐书籍,这是他的规定,当然,洛敏是个例外。
  洛敏了解他,但也总舀“借书”来开玩笑,解解乏,玄烨从不恼她,常以双手捧书相让,画面有趣之极。
  随后在诗书之气中结束漫漫长途,车驾停在曹家府邸前,各大臣及当地官员纷纷跪地迎驾,玄烨下车接受百官朝贺,演礼完毕后,曹寅越过人群,走上前来,跪礼道:“奴才曹寅,恭请皇上圣安!”
  早在几个月前,曹寅就已接到皇上密旨,说要南巡到达江宁时,驻跸在他家。当时曹寅又喜又慌,却仍旧在丁忧期间努力办事,无论是关防安全,还是衣食住行,凡力所能及之事,他都给全心全力办妥了。
  玄烨这会儿没工夫和大臣们唠叨,一心扶起曹寅激动道:“阿寅啊,这些日子过得好么?”
  曹寅拱手参拜:“托皇上鸿福,家中一切安好!奴才也……一切安好!”
  “好,好,朕这就放心了。”玄烨连说了两个“好”,心中知道他并不好,老父亲过世了,这一家子能好到哪里去!
  虽然府中上下已经全部撤下白幡白幔,可是府中的悲凉并未因皇帝的到来而完全消除,只是都故作笑脸相迎而已。
  曹寅迎圣驾进得府堂,才进门,便见两个年轻的丫头扶着家中的老太太步履蹒跚而来。
  玄烨怎会不认得她,那是他儿时的乳娘,待他比阿寅还要亲厚!洛敏也在见到头发半白的孙嬷嬷时,眼眶一热,心中一阵翻滚。
  多少年了,她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还能见到孙嬷嬷,她老了,老了许多,就连走路都是颤颤巍巍。
  皇上来了,孙嬷嬷高兴坏了,她拄着拐杖,脚步急促地走来,亦是激动万分,就要下跪行礼,玄烨忙上前扶住她:“嬷嬷,你腿脚不便,就不用给朕行礼了!”
  孙嬷嬷老泪纵横,感激道:“谢皇上恩典!”
  “嗳,哪是什么恩典,这次来江宁住你们家,就想来看看你,跟你多说说话,咱好些年没见啦!瞧朕,胡子都长出来了。”说着,玄烨摸摸他蓄的小胡须,眯眼开玩笑道。
  一瞬间,气氛活跃不少,老太太也咯咯笑着:“皇上驾临咱们曹家,是咱们曹家祖上有德,几辈子都盼不来的啊!可惜我老婆子腿脚不听使唤了,帮不上主子爷什么忙了!”
  “不用不用,这以后的事啊,就交给年轻人去办,你啊,就跟着儿孙们享享清福!”
  “哎哎,就听主子爷的!”孙嬷嬷流着泪点头,随即又看到玄烨边上的洛敏,迟疑道:“这位是娘娘吧……老身给娘娘请安了!”
  洛敏来不及出声,玄烨已扶住她解释:“朕这次也把贵妃带来了,不会给您老人家添叨唠吧?”
  “不会!不会!阿寅常跟我说主子爷身边有位美貌贤惠的贵妃娘娘,如今亲眼瞧见了,果然是美得跟天仙似的!”
  洛敏微笑着说:“孙嬷嬷说笑了,皇上常跟我提起您,说您儿时待他好过亲儿。”说着,洛敏又看了一眼玄烨,玄烨笑容满面,不做声。


☆、102章

  翌日,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二癸亥;东方才泛曙色;玄烨就起身了。洛敏服侍他换上一套庄严朝服,饮完茶;吃过点心。
  待一切准备妥当;梁九功进来禀告:“车架备齐;请万岁爷登辇。”
  玄烨只挥挥手,算是知道了;接着站起了身;掸掸袍襟;像平日上朝一样,一手舀朝珠,一手背后,在太监、侍卫的簇拥下走出了曹府。
  一会儿,府外就响起一片例行喊声:
  “万岁爷起驾!——”
  “万岁爷起驾!——”
  旗帜飘带在风中“扑啦啦”响,仪仗队伍中斧、钺、刀、枪“叮叮当当”相互碰撞,车行辚辚,马嘶啸啸,半个时辰后,大队离开曹府,沿着官道,向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浩浩荡荡前进。
  康熙皇帝祭前明太祖皇帝陵墓,这一举动,使整个江宁城都沸腾了。万人空巷,齐聚街头,人人都想瞻仰一下皇帝出巡的排场和风采,更想看看大清皇上亲自祭奠明皇陵的盛大典礼。
  还有那些前明的遗老们,那些至今还缅怀前明、坚持华夷之见的士子们,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玄烨御驾途经之处,人们顶礼膜拜,山呼“万岁万万岁”。坐在銮舆之中的他,亦是深深为之感触。
  当年他的祖宗,太祖太宗皇帝不待见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尔朱太祖,昔曾为僧”云云,玄烨倒不这么认为,他佩服朱元璋,从一个僧人,到一代开创令主,功德并隆,确实伟大啊!
  一个时辰过去了,浩浩荡荡的人马已进入明太祖陵墓的大门了。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北面为宝顶,即朱元璋与原配马皇后合葬的地宫。
  孝陵被山清水秀围绕,周围山势跌宕起伏,黄瓦红墙,与四周葱茏树木、阵阵松涛交相辉映,放眼远望,很是气派。
  玄烨下了銮舆,在文武大臣的簇拥下,步行踏上了陵前的神道,神道两侧相向排列着十二对石兽,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又分别列着四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在石兽石人的注视下,玄烨过棂星门,走上金水桥,一路向北,顺缓坡而上,前方便是孝陵正门,文武方门。
  祭祀典礼很隆重,大清康熙皇帝以臣子之礼,亲自酹酒祭奠大明开国皇帝朱洪武,焚香行三跪九叩大礼。同时被加来观礼的那些六七十岁的在明朝做过官的遗老,看到大清皇帝不远千里来到他们的南京城,又以臣子之礼祭奠明朝皇帝的陵墓,个个感动得痛哭流涕。似乎不再计较留在心中几十年的“国仇家恨”。
  他们知道大清的江山是从李自成手上夺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