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奉献'
………【第四百五十七章。wukan】………
第四百五十七章。wukan
武则天与强大的关陇集团斗争时,手中无将无兵,势单力薄。(顶点小说手打小说)因此任用了一批被关陇禁团排挤的庶族官员,为她效力。由于“饥不择食”,未免鱼龙混杂,一些像李义府那样贪侵、奸诈小人,也被她用作冲锋陷阵的干将,对此,武则天心中有数。不像史书上写的那样,武则天本身是个大奸大恶之人,因此专用恶人,以迫害忠良。除狄仁杰等少数清正之官,其他只要为武则天重用的,多被全盘否定。如许敬宗,自永徽年既为武则天所用,后一直是女皇所建王朝的中枢谋臣,对武则天的施政起了很大作用。但后世史家把他说成为诌事皇帝、谋害忠良的奸臣,《新唐书》把他列入《奸臣传》的首位,即首奸首恶'《新唐书》,卷223,《奸臣传》。'。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他为武则天登上后位和帝位立过功,又被武则天信任使用而已。
如果说武则天是爱听阿谀奉承、专用奸邪小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以她的聪明睿智,对朝中官员她了如指掌,谁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弱点、用在何处、如何使用,她都驾轻就熟。这个本领,可比高宗强多了。他任用忠心的干臣许敬宗,也任用奸诈的小人李义府,她知其长,也知其短,记其功,也记其过。她像高级的驭手,稳坐在辕上驭马,众马都被她上了笼套鼻索,她知道怎么使用驾驭。如果你认为她被那些奸诈的恶吏、滑吏牵着走,你俩是太不了解她了。她任用李义府,是认为李义府有些地方能为她所用,这是一种需要,一种政治上的艺术手段。
武则天很有纳谏的政治风度和胸襟,她和大臣们的关系比一般皇帝要宽松多了,有时简直很随便、很随和。但是她更有一种整肃百官、威慑君臣的本领和意图。她有这种政治天赋,这种天赋又来源于她自幼生活在将军府中,受到武职高级军政长官环境的熏陶;更来源于她做侍女的许多年,她做的是历史明君唐太宗的侍女。唐太宗就是一位既能虚心纳谏,又能驾驭百官的明君。她为什么终生崇拜、模仿唐太福建省?崇拜唐太宗什么?李治曾说过她很像唐太宗,李治从心底崇拜她、信服她,其原因之一也在此处。
传统史家们处处否认武则天。当武则天清除关陇集团,开始施行新政时,史书上又说,太宗时的官风是大臣们敢于直谏,不惜冒犯龙颜也劝谏。你看,武则天做了皇后、做了女皇,那种劝谏的风气没了,只剩下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了。有一次高宗同李勣聊天,高宗说:“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为戒,虚心求谏,却竟无谏者,怎么回事呢?”李勣回答:“陛下所为尽善,群臣就没有可谏的了。”
显庆年间薛仁贵从偏师随营州都督再度“征东”,虽屡有战功,但功劳最大者仍是苏定方等将领。
显庆五年(660年)。百济攻新罗,高宗、武后诏令薛仁贵等与战,两军在横山大战,打败了高丽大将温沙门,取得了胜利。而唐军主力十万由神邱道行军大总管统带,讨伐百济。苏定方于同年八月在山东城山渡海至朝鲜半岛,与百济军队战于熊津江口,大败百济军。苏定方挥师追击,直抵其都城固麻。两军又于城下大战,百济全军败绩,百济王义慈与太子隆逃至固麻以北的一个小城。苏定方追至城下,迫其五部、三十七郡部众全部投降,唐朝在百济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
苏定方押着义慈父子献俘于朝廷。同年十一月戊戌,高宗、武后登上则天门接受俘虏,又当场释放,表现了赫赫的大国风度。使唐太宗征服朝鲜半岛的愿望初步得到实现。
龙朔元年(661年)三月,高宗在胜利的冲动下想效法父皇,亲征高丽。此时,高丽军队包围了郎将刘仁愿留守的原百济都城。武后见高宗身体太差,劝阻钦征,连当时的战事,也由武后亲自布置指挥了。派检校刘仁轨率部入朝,往救刘仁愿。
刘仁轨是唐初宿儒名将,博学多才。战前他发出誓言:“此去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於海表”入朝迅速解了刘仁愿之围,于熊津口结阵。随后,西路军主帅苏定方率军入朝,连战皆捷,遂围平壤。高丽统帅盖苏文率数万军队坚守鸭绿江,与唐军任雅相等军交战,曾败高丽军。但因任雅相病殁军中,苏定方久围平壤不下,武后再命回师。仅留刘仁轨、刘仁愿驻守熊津口。
尤朔二年七月,百济残军再叛,并向日军请表援军进攻仁轨、仁愿军。两军战于白江,四战唐军皆胜,烧毁日本战船四百艘,百济同日本联军大败,仁愿归国。仁轨在百济统计户口、恢复生产,立唐社稷。百济人大悦,全境各安其业。仁轨率士卒在百济屯田,积粮备战,准备经略高丽。
与此同时,西路回纥乘唐用兵朝鲜而犯西北边疆。武后与高宗商后派武卫大将军薛仁贵等出兵征讨,仁贵仍骁勇异常。两军交锋,他骑在马上张弓近逼敌军大营,向敌人前军将校发射,连发连中。敌军丧胆后退,仁贵挥军追赶,两万余敌军尽被逼下峭壁摔死。军中唱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资治通鉴》,卷200,龙朔二年三月。'
回纥部平,唐朝在其部立云中、安北都护府。仁贵班师回朝,武则天亲自接见了他。后仁贵再度出师高丽,被武则天授威卫大将军,加封平阳郡公。
乾封元年(666年)五月,高丽统帅盖苏文死,内部发生变乱。武后认为这是平定朝鲜的大好机会,便派兵东征。经过选择,乃派契苾何力、庞同善、高侃、薛仁贵等几位大将军,各带人马,分路进发,决定一举平定。
李勣已是76岁的老将,他也决定在有生之年为国立最后一功。他率部直抵高丽之新城,此城乃高丽西部重要举事据点。他命军队登上城厢高山,俯瞰发箭,城守军官惧怕,开城投降。随后催军急进,连下高丽十六城。薛仁贵在这些城镇的攻占中尤为骁勇,战功卓著。
总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贵仅率三千人马进攻扶余城,与该城守军万余人大战,一战大大捷,周围四十余城闻薛仁贵之名,尽开城请降。
李勣闻之,派随军侍御史贾言贵向京告捷。武后和高宗问战事情况,要言忠说:“高丽必平。”问曰:“卿何以知之?”对曰:“隋炀帝乐征而不克者,人心离怒也。先帝东征而不克者,高丽未有衅也。”还说,如今国家富强,陛下圣明,将帅尽力,高丽内乱,所以克高丽的日子不会长了。武后和高宗问军中诸将的情况,对曰:“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将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沈毅能断虽顾忌前,而有统御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资治通鉴》,卷201,总章元年二月。'高宗和武后听了,深信其言。从贾言忠的分析,可以看到武后、高宗知人善任,对将领的调度甚为得当,这是当时取得军事胜利的关键。
扶余等城下,李勣挥诸军包围平壤。月余,敌军无力再战,遂开城投降。
总章元年十月,唐军胜利回长安。十二月,高宗、武后在龙首山的含元殿举行了受降仪式,赦免了高丽王高藏等君臣,并封授了唐官。高丽五部、六十九万户,分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个县,以安东都护府统辖。
第二年十二月,老将李勣病故,享年79岁。临终前他说:“我十余岁作贼,是逢人必杀的无赖贼;十四五岁是难当贼,不高兴就杀人;十七八岁是佳贼,临阵才杀人;二十岁是大将军,用兵救人不死。”'《资治通鉴》,卷101,总章二年十二月。'
李勣也是人们熟悉的隋唐人物,他原名徐懋功。幼时与李密、王伯当等人起事反隋,后投唐为李渊赐姓,遂名李勣。用他自己的话说,从一个盗贼官至宰相,七八十岁挂帅平定高丽,功高盖世。既死,诏令以特殊功勋陪葬于太宗昭陵,封其坟丘如阴山、铁山、乌德鞬山的模样,纪念他挂帅远征的大战役。
朝鲜平定仅二年,西部烽烟又起。咸亨元年(670年)夏四月,叶蕃攻陷西域十八州。时称“二圣”的高宗、武后派薛仁贵、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率西征。
吐蕃与文成公主的历史国人无不知晓。那是贞观八年(634年)的事,当时吐蕃王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各部,建都城于“逻那城”,即今拉萨市。松赞干布遣使纳贡向大唐求婚,太宗送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筑城,建宫殿。自此以后,唐、土关系密切起来。高宗永徽年间,文成公主派使至大唐,要求高宗派遣养蚕缫丝、造酒、制造纸墨等工匠,得到许可。
时过不久,则向唐朝西部边区进犯,迫唐朝再度用兵西北。
薛仁贵率大军先行,辎重随后。唐军在积石河口大败吐蕃兵,但军需辎后果全部被吐蕃夺走,只好退守待援。唐军失去军需粮草,无力作战,被吐蕃大军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只得与吐蕃妥协,率残兵东归。薛仁贵、郭待封等主将皆被除名。
仪凤元年(676年)八月,吐蕃又犯叠州(今甘肃迭部县),时称天皇、天后的高宗和武则天令宰相刘仁轨出师,但受朝中李敬玄掣肘,则以李代刘前往。李敬玄毫不知兵,与敌兵初战即溃,在危机关头,赖百济降将黑齿常之率数百人袭击敌军后路,方使唐兵得救。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再次进犯。被提为武卫将军的黑齿常之在河源击败之。高宗武后再提他为河源军经略大使。他在河源一带屯田,并建烽火台戌所70余座,以防吐蕃。吐蕃颇畏黑齿,竟不敢进犯河源。
究竟怎样理解高宗和李勣的对话意思呢?一定是两方面都有,武则天刚刚指挥了扑灭关陇集团的歼灭战,杀掉了许多重臣大员,株连、清除了关陇集团盘根错节的大小官吏。严酷的政治斗争,必然带来一时萧条如九秋的政治现象。另一方面,被关陇集团把持多年的朝政被武则天解放了,她向大多数地主知识分子开放了政治。有才能、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进入仕林;有一孔之见解者,可以向诸部门提见解。官员们没有太大意见,这就是李勣回答的没得可谏了,自然也就没有人把官帽子摘下来,碰头出血的劝谏了。这样分析估计不会偏离史实太大。打个比方哪: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百废待举,人民欢欣鼓舞,都会搞改革了,谁还想着如“右派”们那样,拼着小命提意见呢?
但武则天心里有数,谁好谁歹,她像明镜。干得好的,忠于任事的,她就赏;对那些奸诈之官,犯了法,她也不会轻饶。如经常劝高宗赏罚要分明,认为国家大事“唯在赏罚分明”。宰相卢承庆是显庆四年由武则天提拔上来的,是个博学多才的干员,原是度支部尚书。在贞观年间做户部侍郎时,太宗向他询问历代户口的数目,他从自有国家以后,历朝历代的户口多少,滚瓜烂熟地背了下来,都有其依据。太宗汉为奇人。后为褚遂良排挤,郁郁不得其者。武则天听说他有才干,把他先用为度支尚书,再提为宰相。显庆五年七月,他竟在度支问题上出了问题,御史台官员弹劾他“科调失所”'《资治通鉴》,卷200,显庆五年七月。'。看来是个业务问题,估计出的问题不小。看到劾表后,高宗很为难,因为这个人是武则天提拔的,而且提升很快,任职不及一年。但武则天知道后请求高宗按章处理,当即被免了官,贬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
左相许圉师,位高品重,才干卓越,高宗和武后都很器重他。然而,他的儿子出了问题,又牵连他处理不当,也被贬官。
其子许自然,是一个七品奉辇直长的殿内司事官。一次出外游猎践踏了别人的庄稼,愤怒的田主要同他理论理论。许自然一定是个仰仗父亲是宰相的纨袴子弟,他不向人家赔礼道歉,还放响箭相威胁。许圉师很生气,但又不想丢丑,只想打儿子一顿给田主泄气,遮掩了事。岂知田主也不是省油之灯,竟直达司宽台告状。司宪大夫杨德裔也想为他遮掩,因其官位之高,也不敢治其罪。而西台舍人袁公瑜却派人用假名字与了一封信,直接向皇帝告状。武则天知道了这件事,建议高宗下旨治他的罪。高宗便召见许圉师,责他身为宰相,侵陵百姓,又匿布不报,不是作威作福吗?许圉师竟然回答:“臣身为宰相,以忠直事陛下,不能讨得众人的欢心,所以有人背后攻击我。至于作威作福者,是那些手握兵权,或身居重镇的人。臣本是一个文吏,奉事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