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翻脸开战也不一定。
就算东吴人被逼答应,也一定会应付了事,送一些老弱病残过来,而不是真正的青壮。没想到,东吴送过来的不但没有老弱病残,还个个都是一等一的青壮,不单都是二十左右的年轻人,而且个个看起来都很壮实,都是身体素质很好的那种人。
要知道现在还是乱世,兵荒马乱的大部分人是吃不饱饭的,一般百姓多数是面黄肌瘦、脸有菜色的样子,精壮的汉子在民间可不多见,这些人多数是养在豪门大户,还有就是经年的老兵,在部队里一般每天都能吃到两顿饱饭,养上两三年,身子骨就会强壮起来。
“陛下,要不您多给点编制我们第四师,好让末将在这些东吴青壮中多招点人。”朱褒一边看着刘厚的脸色一边小心翼翼地道。
难怪他那么小心,一般来说,军队的编制都是有定数的,将领是不能私自扩编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未得君主同意私自扩编军队那是有造反嫌疑的。
刘厚没有回答他,却皱着眉头还在沉思中,朱褒见刘厚脸色不好,吓了一跳,赶紧住口不敢再提扩军的事情。
可是过了很久也没见刘厚出声,朱褒急了,连忙叫道:“陛下,陛下。”
刘厚从沉思中被他惊醒,道:“啊!什么事?什么事?”
朱褒不敢再提扩军的事,连忙答道:“没事,陛下,你看下次战斗是不是可以带上我们第四师?”
“你们第四师虽然缺额补充完,但是还有很多新兵,这些新兵怎么能马上上战场呢?他们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行,将一些训练程度不足的新兵赶上战场,和让他们去送死有什么分别?朕又岂能忍心这样对待自己的士卒。”刘厚道。
一听这话,朱褒急了,连忙道:“陛下,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末将新挑选出来的这批新兵真的个个都是天才,他们只一天就学会了军中的号令,第二天就能将队列操熟,第三天已经和其他老兵无异。末将认为,让他们上战场绝对没有问题。”
“喔,还有此事?”刘厚道,心里的疑问更加强烈了,新兵个个都是天才,这有可能吗?如果不是朱褒在吹牛,那这件事就肯定有蹊跷。
看着刘厚的眉头越皱越紧,朱褒噤若寒蝉,不敢继续呱噪下去了。又过了一会,刘厚才从沉思中醒转过来。他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吩咐人去将郭攸之请过来商议事情。吩咐完人后一转头,才发现朱褒还在,而且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等着自己的决定。
刘厚心中苦笑,摸摸鼻子道:“朱将军辛苦了,那么短时间内就将部队的缺额补齐,并且将新兵训练好,可见朱将军这段日子一定很用心吧。这样吧,我们等一下郭先生,等他来了以后,朕和你们去军营看看你的第四师,看看这些新士卒是不是真如你说的那样,短短时间内就能媲美积年老兵。”
朱褒一听刘厚说去检阅他的部队,不由得大喜,心想,看来这次出征有望了。他对自己亲手训练出的这支部队很有信心,相信一定能让皇帝满意。只要皇帝看到第四师鼎盛的军容,心里一高兴,说不定就同意自己出征了。
朱褒根本不知道刘厚心里想的事情和出征一点关系都没有,正当他在那里傻乐时,郭攸之来了。郭攸之行过礼后,还没等刘厚开口对他说明叫他来的原因,就先开口道:
“陛下,微臣发现东吴人送来的青壮恐怕有问题。”
“喔?你也发现了?朕叫你来正是想和你一起去看看。”刘厚道。
接着,刘厚将从朱褒那里听来的东西给郭攸之说来一下,并将自己的怀疑与推测也说了出来。
直到这个时候,在一边呆头呆脑的朱褒才明白,原来皇帝想的东西和自己以为的相差那么远。原来刚才皇帝一直都在考虑其他事情,根本没有考虑是否让自己出征的问题。
接着,郭攸之也说了自己的怀疑:“陛下,微臣发现这些东吴的青壮个个都有股彪悍之气,每个人都身体健壮,不像长期吃不饱的饥民,而且他们平时腰板挺直,动作干净利落浑不似一般人。关键是,这些人还很有纪律性,平时有什么工作任务分配到他们身上,他们的服从性、纪律性、还有团队配合性都很好,根本不像一盘散沙的百姓。”
ps。祝大家劳动节快乐。继续做2k党,五一嘛,你懂的。
又停更一天
厚颜又停更一天,今晚去学习了,大家学习劲头很足,课讲完还不舍得走,还要讨论了很久,然后出到门口了一位师兄还很热心地拉着我,主动要教我几招,我真感动啊。结果回到家都11点了。今天只码了一千字,连2k党都做不了,只好停更一天。向大家说声抱歉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 五万青壮入荆州
第一百六十一章五万青壮入荆州
上次说到,孙权表面敷衍着满朝文武,暗中却按照陆逊的计策布置着五万卧底计划。同时,他也采纳了一些大臣的意见,派人偷偷和魏国暗通款曲,商谈合作对付蜀国的事宜。
而这个时候在荆州,整个蜀军以及整个荆州的官僚系统已经全部动员了起来,他们都在全力地准备着一件事,那就是战争,刘厚已经发布了战争动员令,所有人都在日夜忙碌着。
军队加强了训练,“工业部”的工厂全力开工,荆州的火器装配工厂也日夜赶工,都在生产着各种战争物资,辎重队不停地将全国各地生产的各种战争物资运送到荆州。
就连刘厚都一改往日的懒散样子,隔三差五就到各支部队去视察、检阅、关心士卒的生活。
所有人都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他们知道新一轮的大战马上就要来临,由于对蜀军的绝对信心,荆州附近并无出现百姓逃亡的现象,反而很多商家闻风而动,纷纷携带粮食、铁器、衣被等和战争有关的物资,到达荆州,希望可以趁着战争的机会捞一把。
这些商家有些甚至是魏国和吴国的,他们追逐着利润到达了荆州,刘厚对此心之肚明,但是,他对于四方商家云集于荆州,是持欢迎态度的。他巴不得这些商人将各种物资偷运到荆州,这些商家的到来,大大减轻来蜀军的后勤压力。
司马懿已经赶走了寇边的鲜卑轲比能部族,并率部回到了襄阳,不管这些鲜卑人是真的寇边,还是魏国请来演戏的,反正魏国这次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来不及懊悔,魏国朝廷也来不及惩治司马懿,因为,大家都意识到,蜀国马上就要重新北伐了,曹丕只好依然命司马懿继续镇守襄阳。
司马懿一回到襄阳就收到了刘厚的一封信,这是一封劝降信,信的意思是,要司马懿认清形势,识时务者为俊杰,赶快投降,否则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然信中也说了很多大道理,还是老套的宣扬汉室的正统地位,谴责曹魏为攥位的逆贼,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没有多少新奇之处,很多人都不会在意这番说辞,不过刘厚还是写上去来,有时候必要的摆高姿态还是必要的。
最主要还是开头时赤果果的威胁和随后的利诱。信中刘厚指出,魏军在蜀军的全力打击之下将会不堪一击,呼吁司马懿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同时,刘厚答应,只要司马懿带着魏国二十多万军队投降,将会在蜀国得封高官厚禄。
积极准备战争是一回事,但是这些口水仗也一个都不能少。虽然刘厚也觉得这种东西效果不大,但是万一真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就省事了,不但可以使魏国损失小半的军队,蜀国同时获得二十多万的青壮年劳动力,还可以避免大战一起生灵涂炭。
这无异于中了次六#合#彩,就算这封信没有效果,书写一封信也没有费多少劲,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刘厚还是亲自执笔写了这封信派人送给司马懿。
收到这封信后,司马懿着实烦恼了起来,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司马懿当然是俊杰啦。他也感觉到了蜀国的强大,心底深处也认为,以后得天下者必为蜀国这个小皇帝。
同时,他也知道,现在是投靠蜀国小皇帝最佳的时机,因为有二十万大军和襄阳城作为投名状。错过了这次机会,虽然蜀国小皇帝也会接纳自己,但是对自己的重视程度肯定会大降。
可是,他在魏国还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他的家人、他的家族都扎根在魏国,他也在魏国身居高位,这些东西不是一时之间能割舍的。
即使多智若妖如司马懿,在面临这样涉及到家族利益和个人前程的抉择中都犹疑了。他对蜀、魏两国的军力对比有着清楚的认识,对于魏国的未来也很悲观。
但是,他同时也还心存一丝侥幸,尤其是在魏国将火器制造技术搞到手后,他认为,只要有足够时间,魏蜀两国的军力还是有拉平的希望的,他很希望等魏国的火器部队全面装备起来后,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蜀国小皇帝一较高下。
这样一来他就不用背负叛国之名,同时也可以通过战争进一步掌控魏国的军队,成为当年曹操那样的存在。曹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给后来人开了个不好的头。
他自己挟刘氏的天子以令诸侯,怎么就没有考虑考虑后来人会不会有样学样,有一天也挟他们曹家的天子以令诸侯呢?
天道循环报应不爽,做坏事的人一定要想一想,自己做这件坏事会不会有一天报应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的后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对待人的方法、态度,如果人家也这样对待你,你愿意吗?
所以,如曹操、曹丕那样不择手段的枭雄,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没有仁德的支持,那些成就都如空中楼阁、海边沙子堆砌的城堡一样,经不起风浪,一不小心就会化为乌有。
满口仁义道德或许在后世人看起来很迂腐,但是,有时候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那时,施行仁政,广布仁德往往对于社会统治有很好的作用。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刘厚也经常学刘备满口仁义道德,经常在手下面前讲一些大道理。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领,天然就担负着引导社会风气的责任,尤其是在礼法崩坏、道德沦亡的三国时代,刘厚有责任重建社会道德体系。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刘厚作为最上面的一条上梁,不得不端端正正地在上方,以给下面的人做出表率,这也是蜀国大臣觉得这个小皇帝越来越有先帝风范的缘故。
司马懿继续在那里矛盾着、纠结着,以之相对应的是在荆州的刘厚终于见到了东吴送来的青壮。本来,刘厚对郭攸之的这条计策没什么信心,对东吴肯就范送青壮给自己持怀疑的态度。可是,没多久他就见到被东吴人送来的第一批青壮。
东吴的青壮陆陆续续被送过来,多则几千人一批,少则不足一千人也凑成一批过来,一连十几天,不断有人赶到荆州来向蜀军报到。
荆州的各级官吏更加忙碌了,一下子涌来了那么多人,要接待、安置他们,工作量肯定也不会小。不说别的,光是他们的吃喝拉撒都是个大难题,住宿更是难上加难。
荆州是个很繁华的商业城市,魏蜀吴三国甚至一些番邦国家都有很多商家在这里做生意,置业开商铺者更有无数,也就是说,这个城池本身已经人口密度很高,已经很拥挤了,再加上驻军、hong军,城里几乎已经是接踵摩肩了,这一下子再塞五万人进来,还真不容易安置。
郭攸之、邓芝、步骘等能臣带着一班干吏整天忙得脚不旋踵,饶是他们都是能力过人的大牛级人物,也被战前动员准备和安置这五万东吴青壮的繁重任务给弄得焦头烂额。
一开始来的人还不多,他们尽量将这些青壮安置在城里住,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城里根本无法安置得下,邓芝提议干脆将这些东吴人安置在城外算了。
城外的土地要多大有多大,多少人都能安置得下,关键是,这些青壮都是东吴人,要是他们在城中作乱将不堪设想,安置在城外比在城内安全多了。
刘厚一想也是,如果这五万人在城内起事,东吴军再来一次“白衣渡江”,这样里应外合之下,荆州很可能将保不住了,自己这个小皇帝的脑袋估计都很危险。虽然这样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一向谨慎的刘厚还是采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