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体此三识,在欲、色界的禅定境中,仍起作用。鼻舌两识已不需要,只有在凡夫定中才用得着。如打坐入定者,气息已伏,鼻识不起作用。舌识亦然,因舌不触味了。欲色界任何定中,眼、耳、身三识都仍存在。身上还有暖,即身识。光明清净现前,声色圆融,即眼、耳识现量。暖、寿(命)、识三位一体,故勉强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是很难解说得完全的。识存在,即与暖、寿相关。譬如眼睛挖去了,这部分即冷却,眼根的寿命也去了,则眼识去了。现在眼睛角膜可以移植,甲的眼识可移至乙的眼识上,甲寿命可延伸到乙寿命上去。但并不是完全的移植,因为甲乙之阿赖耶识虽有相通作用,但仍有其不同点,同时必须其暖还保持,寿命才能保持。现在以科学物理方法冷冻之,保持其生命活力,暖与寿两功能存在,即以之移至乙的眼上,故乙的眼睛还能起作用。因此一个人生命老了,自腿下冷起,冷却至何部,生命即灭至何部。然勿以为发热即暖,那是发炎,是病态。暖是生命力的别称。
第六意识即思想,前五识为第六识之尖兵,第六识等于总指挥。分别意识分为两部分,一为明了意识,有善、恶、无记三种性质,譬如有时我们手拿杯子,不小心,忽然打破了,这不是善,不是恶,只是无记。(也不是中庸,更不是潜意识的作用。)明了意识即明明了了,不昏沉,清醒时,即是明了意识的作用。一般人打坐,清清明明的境界,亦是他的范围。无记只是善恶之间的刹那的一阶段,譬如人忽而呆住了,非善非恶,就是无记。如果意识中完全无记,误认为是定境,误认为就是无念,则是修行大病,反易堕入畜生道中。所以修行人,智慧不明,不如专修念佛、观想、持咒法门,训练善念专一,意识纯善坚固,必定如愿成就。意识的另一面,即是独影意识。何谓独影?即昏昏沉沉,恍惚流注,似有似无。譬如打坐时或梦中那种境界,即是独影意识。前五识并未配合作用,但自以为眼在看,耳在听,鼻、舌、身识,依稀如平常一样可以远游,甚至可以飞行变化,将白天里所见所为的经验及习惯性的想象等,七零八落拼凑起来,便成梦境。学佛学道的人,静境中许多幻相,也是独影作用,有些人把它误作神通妙境,其错何止于道里计,《楞严经》说:“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必须先在理上知见清楚。例如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已到达独影意识的范围,说得相当有道理:他说潜意识中,通常女儿爱恋自己的父亲,儿子爱恋自己的母亲。这点和佛学中阴身入胎时,爱恋男性则生为女身,爱恋女性则生为男身,道理相通。但他也只知道这一点,其他的就不透彻了,所以贻误甚大。参禅、参话头等修行人,很多在定时见到各种境界,如感觉到什么,种种皆是独影意识的作用。
我为何要叫你们注意唯识呢?就是因为古往今来多少修行人,甚至很有功夫者,将参禅,及定中的各种各样境界,认为是自性、见道、得神通。例如能看光等作用,也能说过去未来事,其实,这只是自我催眠的最高程度,自以为已得了神通,已经得到了道果,不知这只是将独影意识引发而已。或认为潜意识力量如是之大,有神通一样的作用,他却不知原子弹还不是明了意识所发明,数学上的妙理,哲学上的妙悟,都是明了意识的发现,只是很多人未充分发挥其力量,而将它用在嗑瓜子,打麻将,说笑话上面去了。实际上,自我催眠的催眠作用,第六感的灵感作用,以及西方人千里眼等,皆是独影意识的功能,而非真神通。故定中发现什么,皆此而已。许多修行人通宗不通教,故有此错误。所以修密,修禅的多半是易落此病,自以为已修到了秘密难思之境,岂非可叹!故学密宗者必须通教理及深究唯识,便是此故,如此才能分别这种境界是什么,才能入“证自证分”。否则将梦……等独影意识当作究竟,当作自性光明或神通妙用,便糟了。另外,独影意识不仅在梦中、定中起作用,且白天身心太过疲劳即会眼花,或错觉、幻觉,都是它的关系。现代心理学最多只发展到此。但不要因此而随便作批评,必须深刻了解它以后,才可以下断语。
前五识如前述是第六识的前锋,但第六意识愈用,薰习愈深,愈老愈顽固。婴儿时只有前五识和第七识、第八识;第六识是由于后天渐渐薰陶引发,分别意识始现行。第六识即阿赖耶识的妙用,千万要清楚,它是中心,它是总指挥,非常重要;而总司令则为第八识,它含藏一切种子,是一切后勤兵员补给的总仓库、总司令,而第六识总指挥则为第八识总司令的缩影。这一点极为重要,希望大家特别留心。第七识我执--末那识,此译甚为勉强,实际上非我执之意,而是意之根,它非真我,只是意识之来源,更非第八识道体上的真我。当我们打坐时,妄念分别心不起了,但“我见”真意还在,它就是第七识。第六意识起分别的功能,即从第七识根本上来。明了意识,独影意识不起时,“我”这个观念还在这儿。如打坐入定时,身体似乎忘记,其实不是真忘记,只是身体感觉轻微了,地水火风空见觉及分别起动柔软缓慢了,但“我见”还伏在根里,是即意根、我执。很多修行人,将此意根当作真我,以为认识真我。其实,这正是《楞严经》上说的:“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便是这个劣根。今日上午我所说的真我--“念佛者是谁?”“是我”的我,实际上并非此第七识的我。故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第七识平常何在?前五识及第六识起用,此第七识的作业功能,皆包括在其中,常川流注。再归纳来说,前七识皆包括在第八阿赖耶识。(此识无法译,只能勉强译为含藏识,能含所有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种子。)
此识甚难懂。玄奘法师将八识归纳起来,作八识规矩颂,其中说到第八识是“受熏持种根身器”。受熏,如抽烟者慢慢染上熏上,谓之熏习,也就是气质变化的意思。持种就是保持这些种子,一切习惯性的种子,每人有不同种性,父母遗传的因素虽有影响,但那只是增上缘部分。各人阿赖耶识种性不同,姑且把父母未生前算它属于先天的种子阶段,它接受了过去一切受熏的习气,再受现在生命阶段的现行作用,从现行引发过去种子的习气功能,也由现行形成未来种子的动力。老年时头昏眼花,腰酸背痛,坐在靠背椅上,走不动,打呼噜,一闭眼,以前数十年的经验皆忘记不了,数十年来所作所为,皆一一呈现在眼前,能持种子,一点皆未放弃,因缘果报之理,即由此而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作所为,皆有果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所谓“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缘果报的道理,又译为异熟,它是异时异形相而成熟,报的方式不同,时间空间都不同,但种子的力量还在这里,这便是受熏持种的大概。
第八识的功能,包括两种归纳性的作用:根身器。(一)根者,即生理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的身体。(二)器者,整个三界宇宙一切物理世界的物质都在内。故一般人误会佛法所说的唯心,是第六意识的心,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其实是指第八识心王而言。
“去后来先做主公”,当人死时前五识感觉逐渐没有了,渐次第六意识也没有了,第七识的我所执逐渐昏沉而没有了。但第八识功能的余命之力还留在身上,必须身上每一部分都冷了,才逐渐慢慢离开。譬如蚯蚓被斩断了,但它断了的两头,都还会活动的情形是一样的。所以第八识在死亡时是最后消失,故说“去后”。至于“来先”,是说生命在入胎时,阿赖耶识的功能是最先来的。故说“去后来先做主公”,由此而明此心之理,便知宇宙万有,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即是此心之作用。如不仔细研究佛经,就不能透彻了然。故《瑜伽师地论》中,在意识地中,把三界十二有万物事理等法相,统统都归入意识地中的活动范围。作佛作祖,解脱烦恼,必须要解脱三界,打破虚空才行。所以我们大家不要以为只须两个腿一盘打个坐,参个禅,懂点道理,即可了脱生死大事,哪有如此简单。所以叫你们要研究教理,光盘起腿子来瞎坐是不行的。如中国孔孟之教一样,叫你们要穷理尽性而至于命,非将理穷通参通觉通,明见心性的体段,然后才谈如何修命的的问题。明此道理,始能自做主宰,操纵而把握自己的生命,才能自做主人公,才能做到佛,如此才谓之了生脱死。XX法师,你一天到晚只知躲在洞中,说我只要了生脱死,即可不再投胎来了。哪有这种事!到时候还不是要投到妈妈的肚子里去,哪能躲得了。有好多胆小的人,以为只要留学到西方极乐世界,彼方有无量寿命,即可逃避了,殊不知那只是暂躲一时,此无量寿命只是对此世界而言,若在宇宙本体言之,只是一弹指时间而已,到时候,这里这个邀请书给你,还不是非来度人不可。
()好看的txt电子书
四禅八定………习禅录影
唯识道理的推演,是由心理,生理开始分析,而说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道理。由人的本位开始修持,至解脱人生烦恼,超出宇宙,变成自由自在的生命。但其方法又如何呢?吾人综合所有佛经方法,不外两部分:一是行为上的培养,即善行功德;一为修证,即行为上的求证,在行为上培养善行功德为当然的,不必说它。修持上的求证,综合大小乘的修持,不论何者说法,皆靠禅定。小乘说戒、定、慧,是以定为中心,得定自然戒、慧皆在其中矣!大乘说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体上也是指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的行修,然后才达到由禅定而般若。四禅八定、九次第定,不论大乘菩萨道,或小乘声闻缘觉圣贤等,都要由禅定而来。那么大小乘的差别又在哪里?他们的修行方法,皆由禅定而得,只是愿力的不同,以及行为见解的不同。小乘所见者浅,利他利世的愿力浅薄,境界便甚狭小;大乘则见解深厚,利他利世的愿力充沛,所以境界也大。以人世间观念说,小乘是自利的、薄情的、自私的;大乘是大公无私的、多情的。“不俗乃仙骨,多情即佛心。”由至情至性扩而充之,即大慈大悲。人的自私之情,是由爱欲所发生,佛菩萨也由此我而成,但其爱欲化为至情至性的大慈大悲,故佛菩萨者,大多情人也。但无论如何,修持皆须禅定,这绝不会错。当然!禅定不止是盘腿打坐。
初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中国人配合气脉的道理,归纳初禅为念住。说到禅定,前几天说的问题皆来了。由东汉到唐宋之间的大师们,不光是三藏大师,一般的禅师,很多不仅定力好,而且神通具足。当然不是特地去修神通,一个真得道的人,一定具有神通,只是不用罢了。但若自称得道,而实际上却没有神变的能力,那就说不过去,所谓的得道,就大成问题了。但你可以反问我,《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罗汉有两种:一种神通具足;一种见空性是到家了,却没有神通。结果都是一样,而且他未说出无神通者是否可称完备。好!但你但你必相信六祖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既然见性透彻,何人又缺此一面而不具足呢?至少可认为虽见道,但所见不透彻,此其一。而且自古以来,到底有几人真得定了呢?此其二。
同辈中能得初禅,心一境性,已是寥寥可数,更遑论定生喜乐。谁能定生喜乐来呢?天哪!大家打坐腿麻得不得了,痛苦不堪,心一境性也许谁能做到不敢说,但定生喜乐则似还未见过,则谈何修持呢?何处是喜?何处是乐呢?如此则初禅都未到。念佛者念到一心不乱,参禅要到一念不生,未悟者只一句话头孤零零的,悟了的只悟到本来面目现前,完全定住,心一境性,定久了,就定生喜乐。(这在佛经上都有,可是散在各经中,没有一套完整的可以看出来。)定久了,要达到定生喜与乐,才是初禅。喜是心理的,乐是生理的。如某老当年到达定生喜乐没有?不敢说,反正他很爱打坐就是,倒是处道中人,还有些似乎到相似的定境,但可惜见地不真,无可奈何!
初禅到达后,愿力大、智慧大。要理事配合了始为初地。
二禅定生喜乐,身心如同离开,与物理世界脱开一般,有一种远离的感觉。现在你们打坐时,虽在理上都知道了“我”,见到意识清净,但非本来面目,解脱不开身体的感觉,解脱不开时间空间,物理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