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的失败还是没有把我彻底的打倒,我继续满怀激情的奔波于徐州市区的大大小小的单位,只要我认为可能的我都会去试试,还跟我的一些表哥们咨询了好多的经验。但是,貌似,十月的徐州并没有领会我的情,一天下来,没有一家单位答应和我们合作。坐着最后一班回家的车,我回去了。心里极其的不是滋味。第一次,拉赞助就这样,一无所获的回去了。
活动还是照常进行着,在来之前学长又安排我提前回来,和镇政府沟通媒体的事情,也就是这件事情,让我对学长的看法发生了180度的转弯,我不明白,既然我们是来给贫困小学生献爱心的,为什么我们非要一定坚持,不是省级媒体报道就不来?我和广静提前来和镇政府的宣传委员谈活动流程,这时学长发来信息:一定要让他们请来省级媒体,否则我不来了,反正钱在我身上。坐在政府办公室里我差点哭了出来,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只能邀请到县电视台,那怎么办呢?学长一步一步的相逼,一定要让他们安排请客,和接待谢老师,否则我就不让谢老师来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618肯做关注三农,服务苏北这件事情,是因为,我只想用心的帮我的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事情,我不在乎什么荣誉,也不在乎什么影响,而你学长做这件事情,是想要荣誉,是你想拿到省级十佳社团活动的称号。我们只是你获得荣誉的手段,我和广静无奈而又气愤,那时我们决定。做完这次活动,我们自己弄这个项目。再也不和三农问题研究会合作。后来,活动还是圆满的完成了,唯一不足的就是,募捐的2700元钱是花在小学生身上1700元,另外一千元被学长另外安排了。如果,你要求省级媒体是为了扩大我们学校和我们活动的影响力,这一点是丝毫没有错的,我会支持。虽然活动经费不足,但是你动用了同学们爱心募捐的钱,这一点我是万万不能容忍的。可能当时自己还年轻,比较单纯,不会做人,从那开始我就没有和学长合作了,并下决心,我要用心的为我家乡的孩子们服务,绝不参杂任何的不纯粹的东西。
2008年5月,“关注三农,服务苏北”活动第二期又要开始了,由于第一次合作的不愉快,我把主要的人员都安排成我们自己社团的人了,当时就有一个心愿,我要让618撑起这个活动,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好好的为我们家乡的孩子服务。这一次的活动我们并没有选择还在原来的学校,徐庄镇中心小学,而是选择了全镇条件最差的一个学校,也是我的母校——铜山县徐庄镇山黄小学,小学的条件非常的艰苦,三排简陋的校舍,共七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一间电脑教室。电脑教室,只有电脑的教室,这里的计算机是教育局捐的,但由于没有计算机老师,所有的计算机都一直闲置着,对于这所小学来说,无异于一堆废铁。段校长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小学生们见到我们也都纷纷跑过来围观,对于这样的大学生老师,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而对于我们这样年轻的朋友,我想她们也是不多见的,因为这里的老师平均年龄要在50岁以上。按照计划,我们只进行一上午的教学,山黄小学的老师们也都纷纷表态,你们就弄一上午吧,结束了快点回去。没想到的是,上午结束了,小学生们强烈的表示要我们再给他们上一下午的课,学校领导没有办法只能让我们下午继续。
就是这一天,我们在小学生心中的地位树立起来了,以后,每一次只要说来,他们都会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来迎接我们。也就是这一天,我们睡在了地上,没有地方住。我们也不想太麻烦学校,毕竟我们是过来*心支教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学校承担了额外的负担。看到秀萍姐睡在会旗上,我有种说不出来的压力,我们是一群有梦想的人,我们的梦就是这样的简单和纯粹,虽然现实有很多的羁绊,但是却从来没有阻挡我们追梦的脚步。
后来我们把这个活动的名字改成了“支教兴农,调研苏北”,2008年11月,第三次活动正式开展,这一次,我能参加是一种偶然,离开618好久了,但是618人对山黄的感情却从来没有变过,这一次的参加是骄傲的。刚进小学的欢迎横幅、学校的热情接待、镇政府的肯定与奖励,我想我们是知足了,因为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在这一次得到了肯定,我们改变了的当地人觉得我们吃不了苦的看法,我们在小学生心中树立了榜样,我们得到了学校领导、政府人员的欢迎,这样我们感受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还和以前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次我们真正的去烤了山芋。这次永远难以忘记的是我们一起在操场欢歌,我们一起去爬山,我们一起飙车。 我们用在学校募捐来的元,为山黄小学换上了崭新的桌椅。看到小学生们趴在新的课桌上学习的时候,我有种从来没有过的满足感,618,我们做到了。
校长在东方饭店为我们践行,给我们安排了从学校到火车站的车,看到大家在车上欢声笑语,我知道我也该知足了。
作为一个编外人员,虽然还有很多话给他们,但是我没有说,他们要比我做的好的多的多。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相信他们可以自己用心的发现。
用镇政府给我们的奖状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爱心永存。只要有爱心了,我们才能无愧吾心。 txt小说上传分享
被感动充斥的夏天
“支教兴农,调研苏北”活动在山黄小学取得的成功,让我们坚定信念要在08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做出更多的事情,2008年五一的那次活动回去之后,我们就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南京审计学院618经济学社、爱心社暑期赴徐社会实践小分队的筹备中去了。经过老师的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朋友们的不断完善,我们小分队在学校08年的社会实践项目招标中获得了二等资助。资助金额3000元。
而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的相关东西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阅着社会实践的相关文件,包括:社会实践通知、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实践工作指导手册、暑期社会实践资助项目结项办法以及社会实践奖励办法等等,也很庆幸,自己可以通过媒体,把关于社会实践的相关资料全部都搜集到了。带着充足的准备,我们开始了社会实践活动。
可是,这时候却突然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山黄小学段校长考虑到暑期学生的安全问题,对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抱有很大的担忧。后来,为以防万一,干脆表示就取消这样的活动了。我当时傻眼了,因为,那个时间是2008年7月11日,而我们正常开始的时间就是2008年7月13日,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学校资助的经费也已经拿到了,在这个时候小学突然的担忧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二话没说,马上乘车赶回家里了,晚上九点,我和一同前去的赵龙、梁高乐跑到了校长的家里,把我们的详细的策划以及我们的安排如实的给校长说了,考虑到安全问题,我们给校长保证每天都有人来把小学生从家里接到学校,放学的时候再把他们从学校送到家里。可能是被我们的真心感动了吧,校长终于答应让我们过来了。
总想寻找我们2008年暑期赴徐社会实践活动留在心底的记忆,破旧、困苦、欢乐、兴奋,但更多的是徐州盛夏七月留给我们的感动。。。。
整整一个暑期我都被这种感动包围着,这些感动有来自我们队员的、有来自我们学校的、有来自当地政府的、有来自孩子们的。。。总之,社会实践的点点滴滴都深深的感动着我们。
2008年5月,当听到徐州市铜山县山黄小学学生那充满豪情的志向时,我们就和他们有了一定约定:今年暑假我们还要过来!五一回来后,我们组织社会实践的想法一提出来就得到老师的大力支持,黄建康院长亲自给我们写推荐意见,程乃胜院长给我们的调查问卷提建议,秦秋教授为我们的支教教案指点,王洪亮老师更是全程和我们保持着联系,校团委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们感动的同时发誓要更加努力。
八年前我从山黄小学毕业,八年后,再次站在母校的门口,心里却有种说不出来的落寞,闷热的天气,没有太阳,远离市区,泥泞的土地,低矮的平房,荒芜的小学,遍地的野草。。。这里还和八年前一样。小学校长接待了我们,在小学门口的那棵松树下,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我们感谢你们不远万里的来到我们山黄小学,可以说我们的小学也随着你们的到来而蓬荜生辉。我,包括我们的村民,孩子们也都已经是很久没有见到这么多新鲜血液了。”最后,校长还打趣的告诉我们:“你们晚上睡觉的时候,最好用破布,报纸把门缝和窗户缝堵好。因为蚊子和我们一样,也是很久没见过这么多新鲜血液了。”我们向校长申请了两个教室,学桌拼凑的床,几张草席,自己带来的蚊帐,这就是我们即将待十几天的宿舍。我们在教室里横七竖八地拉了很多绳子,弄得像蜘蛛网,留着挂蚊帐,晾衣服。饿了一天的我们,啃了n多的馒头,当天晚上,我们自己炒菜,一个个在家都从未做过饭,没有锅台,我们自己搬石头搭灶。经过四个小时,虽然不是色香味俱全,但勉勉强强,大家凑和着吃了到徐州的第一顿饭,晚上十一点多才忙完,够呛的。
为了使大家能吃上新鲜干净的菜,每天早上5点,我和赵龙轮流骑着摩托车带着一名女队员去8里路以外的集市上买菜,我们把队员分成五个小组,每天除了留四个同学在学校支教外,其余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到徐庄镇的各个村子做社会调查,我则和赵龙、刘淑玮组成了机动组,负责联系政府、学校、媒体、各村村委会、筹备宣讲会、挂牌仪式、联谊会、座谈会、买饭菜等因为我们拥有全队唯一的一个交通工具——摩托车。为了保证队员们的安全,每天晚上12:00左右我们都会对学校来个全面检查,男同学两人一组轮流睡在女生宿舍的门口,给他们看门。就这样,十五天我们没有在安全上出过任何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与当地百姓的交流,他们都是用方言,只要语速稍微快一点点,我们就有队员就听不懂了,所以要学会捕捉他们的形态,眼神。他们很多都不识字,这对我们的调研很不方便,所以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在引导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用词,并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了解农民的情况,不能夹杂个人感*彩,与农民聊的过程中,慢慢地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农民是最纯朴的,这句话一点都不错,他们热情奔放,好客,很多乡亲请我们到他们家吃饭,因为在学校要烧火,但柴火不够,也没有可以点火的燃料,村民知道后,便给我们送来了一大袋玉米中间的棒,留给我们烧;在知道我们没风扇的情况下,他们从家里拿出风扇给我们用;由于缺水,便让我们将衣服送到他们农户家洗,有洗衣机的人家还喊我们送过去洗,这一切,都让我们对当地的民风甚是喜欢。
由于除了我之外大家都是人生地不熟,所以,我们在行动时都是结伴而行,包括上厕所,可谓是浩浩荡荡。山黄地处山腰,严重缺水,我们十几个人每天用水时,只能靠我爸爸用车从家里拖水过来,一天一次,所以队员们都是节约再节约,用过的水循环再利用,在洗脸刷牙时,哪怕只是多用一点点水,都会觉得是一种奢侈。在家根本不会在意水资源的宝贵,但在那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缺水没法洗衣服,我们一起结伴去山上的河堤去洗。河堤边,蓝天、山水、大片结满硕果的玉米田——完美的结合。大伙一起边洗衣服边说笑,河堤边飘荡着我们爽朗的笑声,水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似乎是河流在对我们微笑。十几天,我们都基本没真正洗过澡,不过最后几天,当地下大雨,水资源充足了,我们用盆等雨水洗衣服,洗头,呵呵,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水洗澡了。我们每天调研完后,回到学校都会讨论我们在外面的所见所闻,虽然我们是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但经过几天的相处,十几个人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大家都不直接喊名字了,就喊凤姐,珺姐,大厨,小超哥哥,高乐爷爷之类的了,感觉还真像一家子哎。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开例会,然后统计当天问卷的相关数据,只见我们满屋子跑,交换问卷,大声吆喝着问卷的编号,这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看着我们一天奔波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