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连唐玄宗也点头表示赞同杨国忠的意见,以为叛军可以轻易击溃。他们实在太轻敌了。
事实上,忠于唐朝的军队此时根本打不过叛军。安禄山的军队中,真正核心的战斗力在他的那些非汉族军队——这些人对玄宗、对杨国忠可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包藏祸心的安禄山早就有意识地准备了这一手。
史书上提到安禄山起兵,“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军队组成分为两部分:“所部兵”和同罗、奚、契丹、室韦等游牧部族。
“所部兵”,就是范阳节度使所管辖的军队。这批军队中的骨干将士,多是追随安禄山多年,其中蕃将还占据多数。就在这年,安禄山还用三十二个蕃将替换了汉将。底层将士即使有所不满,也不至于哗变。
更重要的是还有大批的“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族军队。这些军队的战斗力都非同小可,是安禄山叛军中的精锐之师。其中同罗,乃是草原部族铁勒的一支,骁勇善战,本属于阿布思所统领,后来被安禄山设计陷害后诱降,几万同罗骑兵加入,史书上说:“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可见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安禄山还特别从同罗以及奚、契丹降者中选拔精壮八千余人,称为“曳罗河”(壮士之意)。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安禄山手下这批非汉族部族,本来都是他征讨的对象。安禄山有次在奏章中就曾说“臣所部将士讨奚、契丹、九姓、同罗等勋效甚多”。也就是说,这些人本来是唐朝的敌人,也是安禄山的对手。但安禄山很狡猾地一边征讨,一边化敌为己了。以至于等安禄山造反之后,大批的唐朝“敌人”横行内地,涂炭生灵。有学者甚至认为:安史之乱,其本质是一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或者说是“在国内进行的外患”。大批外族通过安禄山这个媒介,向唐朝发起了挑战。这个说法有趣,但乃皮相之说。这些人虽是外族,但他们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他们只是安禄山个人野心的工具。而安禄山本人,也不存在什么明确的政治目标,他只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帝国反叛者。就整个安史之乱来说,也不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安禄山叛军的这种构成,唐玄宗和杨国忠并没有在意,甚至可能压根都不知道。因为这些所谓外族军人,本来就不在正规军队编制之中。换句话,他们只是安禄山的私兵。唐中央的轻敌,导致了军事上的大溃败。在安禄山起兵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安禄山就顺利占领了河北、河南,并拿下了东都洛阳。
安禄山的军队十一月九日起兵,一路南下,非常顺利。所到之处,唐军望风瓦解,完全没有抵抗之力。是啊,内地几乎已经上百年未见战争,百姓安居乐业,郡县也完全没有一点战备可言。况且,河北地区还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因为他身兼河北道采访使。
朝廷得到的反叛消息,竟是从河东先传过来。到十一月十五日,朝廷才确认消息是可靠的。玄宗调兵遣将,做了一些部署。可惜他过于轻敌,草率从事,结果是崩溃性的败退。
第一道防线,放在黄河以南的陈留(开封),主帅是文臣张介然。十二月初二,安禄山跨过黄河,直逼陈留。此时张介然刚到几天,仓皇失措。初五,陈留不战而降。
第二道防线是虎牢关,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咽喉之地。当年李世民就是在这里成就不世功勋的。唐玄宗派了封常清把守。封常清也是西北军镇的名将,刚好入朝。他在玄宗面前说得很轻松,只要自己出手,指日可定。封常清大概是觉得安禄山军事才能有限。确实,安禄山的战绩并不佳。就在天宝十一载的时候,安禄山亲率六万军队,袭击契丹,结果大败而归,差点自己送命。而且安禄山获得的胜利,经常是通过阴谋诡计得逞。西北系的这些将领不同,他们都是正规战中获得的大胜,打的是硬战、苦战。他们是有资格嘲笑安禄山的。不过接下来,他们就要为自己的盲目自信而痛哭了。
封常清到洛阳之后,临时招募了大量军队。但问题是这些军人完全没有经过训练,战斗力太差。就在安禄山攻打虎牢关以东的荥阳时,守城的士兵听到战鼓声,站都站不稳,纷纷从城上坠下。封常清的军队也是差不多。这种军队怎么能抵挡安禄山的虎狼之师呢?结果自然是一触即溃。虎牢关这样一个天险就轻易落入叛军手中。
叛军一路跟踪追击,直至东都洛阳。封常清虽然拼死抵抗,无奈军心涣散,很快又败退。这样,到十二月十二日,洛阳落入了安禄山的手中。此时,离安禄山起兵,才仅仅三十三天时间。
第三道防线陕州,是处于洛阳和潼关之间的要害之地,主帅则是另一位西北系赫赫名将高仙芝。高仙芝手下的军队构成稍好,中央禁军、部分在京边兵、新募兵,共五万人。其中边兵战斗力较强,但数量有限。此时,从前线败退的封常清对高仙芝建议,靠这样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于是两人一起退入潼关,准备以弱者的姿态,打防守反击战。所以第三道防线等于不战而退。于是安禄山的军队就直逼潼关,叩响了长安的东大门。
从当时的具体形势看,高仙芝、封常清的这个战术是完全正确的。一直到第二年的六月,叛军都没能打开潼关这道大门。这里面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安禄山自己造成的。因为他顾不上别的,而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在东都圆他的皇帝梦了。
十一、只有一年的皇帝梦(1)
至德元年(756年,本来是天宝十五载,不过这年肃宗上台,改元至德)正月初一,安禄山五十五岁生日的这天,在洛阳称帝,建国号大燕,(他来自范阳,也就是古代燕国的地盘,所以称大燕,这显然是汉族文化传统。)改元圣武。(还是改不了他的武夫本色。)然后封儿子安庆绪为晋王,另外文武大臣都加官晋爵,俨然一个朝廷模样。
此时离他攻下洛阳,也才半个多月,离起兵才五十天。在这五十天里,他的军队势如破竹,占据了河北、河南两大块,而且势力范围还在扩张之中。他迫不及待地开始登基当皇帝。可是他高兴得还是太早了,他的胜利几乎快到头了。
安禄山坐镇洛阳指挥,各路将领四处分兵攻打。在西边,遇到的是哥舒翰把手的潼关,此时唐军西北边兵大量增援,虽然还不足以进攻,但防守应该没有问题。叛军无法突破这最后一道雄关。在南边,则是南阳、睢阳两城,就像两颗钉子,分别堵住了叛军通往长江中游和下游的通道。
在北边则更加糟糕,先是在颜真卿等人的鼓动下,大量臣服的州郡纷纷揭起义旗,然后是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从河东(山西)跨越太行山,进入河北,河北的史思明等将领们则屡战屡败,狼狈不堪。唐军势力甚至隔绝了河南和范阳老巢的联络。往来的通讯员都得偷偷过境,还常常被捕。河南的叛军也人心动摇。
唐军形势一片大好。如果按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安禄山的叛乱就会在短期内平定。大唐王朝也将继续延续他的太平盛世。安禄山自己也非常郁闷,五月份的时候,他将谋主高尚、严庄找来痛骂:“你们多年教我造反,说是万全之计。现在潼关被牢牢把守,数月不能进;北边的道路都断绝了,唐军四面包围着,我现在所有的只是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你们今后不要来见我了!”
从年初迫不及待的登基,到五月份的仓皇失措,可以看到安禄山的反叛并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的政治目标,他更像一个赌徒。在他看来,从消极的角度说,他可以自保;从积极的角度来说,他可以过一把皇帝瘾。他其实并没有要开创一个王朝的理想。
在安禄山渡过黄河,攻克第一个河南城市陈留之后,因为得知自己在长安的儿子安庆宗被杀,怒不可遏的他下令将降军万人全部杀死,以泄心头之恨。如果是一个期待建立新王朝的政治家,必然要考虑到民心所向。而杀降,则只能给自己塑造起一个残暴无道的武夫形象。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很满足于能在洛阳称帝,而完全失去了继续进取之心。向西,他没有全力去进攻潼关,向长安进发。如果他率领全军,乘胜追击,攻下潼关未必不可能。但他甚至都不愿亲自带队攻打,而只是派遣了一支数量不大的队伍,去攻击几十万人把守的潼关。
向南,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南方地区对于中央财政的重要性。如果他全力攻破南方两个据点,切断南方向关中源源不断的物资运输,恐怕唐王朝会很难支撑下去。要知道,当时南方的军力是相当薄弱的,完全不可能抵挡住叛军的全力进攻。
对在洛阳当大燕皇帝的安禄山来说,他派遣手下将领四面出击,只是扩大自己的地盘,掠夺更多的财富,让大燕国看起来更大,让自己更富有。如此而已。
还好,在唐玄宗的再次“帮忙”之下,安禄山幸运地再次捡到了大元宝。虽然哥舒翰死守潼关是上策,但玄宗已经对手握重兵的将领非常缺乏信任感,所以他一再派人去硬逼哥舒翰主动出击,结果可想而知。六月,叛军击败潼关出击的守军,接着攻陷潼关。无险可守的长安一片混乱,六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西逃。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一、只有一年的皇帝梦(2)
奇怪的是,在叛军攻下潼关后,安禄山遣使命令他们留守潼关,而不是立即直取长安。直到十天之后,他才派自己最得宠的将领孙孝哲进入长安。并且,也没有进一步追击唐玄宗君臣,而是让他们得以从容地逃到成都,让肃宗逃到了灵武。真是不可思议,简直让人怀疑他们在打假球。
虽然攻占了长安,但安禄山并没有前去长安耀武扬威。他只是让孙孝哲做了两件事,一是搜捕唐朝官员以及宗室等,大肆屠杀他痛恨和讨厌的人;二是“搜捕乐工,运载乐器、舞衣,驱舞马、犀、象,皆诣洛阳”。原来,唐玄宗在宫中有非常精彩的乐舞表演,特别是其中有舞马(会跳舞的马)百匹,能“衔杯上寿”,还有犀牛、大象,或拜或舞,简单地说,就是歌舞团和马戏团表演。安禄山当年看了之后,非常羡慕,现在终于得志了,当务之急就是要将这些歌舞团、马戏团先送来洛阳。
这段史实,《资治通鉴》有一段评论:“贼将皆粗猛无远略,既克长安,自以为得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故上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无追迫之患。”这里虽然说的是“贼将”,但无疑安禄山是“无远略”最严重的一个“贼首”。
攻破长安,是安禄山达到的最高成就了。他的成功建立在唐玄宗的骄奢昏庸之上,而他自己的目标无非是继承玄宗那些骄奢淫逸的生活。所以,可以断言,安禄山的大燕国必然不能长久。而事实上,他自己的性命也并不太长了。
首先是他的健康状况很糟糕,本来就有眼疾,不到一年就失明了,而且又患了毒疮,使得他很痛苦,政治军事的胜利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心情愉悦。他本来就暴躁的性格变成狂暴——他经常性地责骂痛打身边的人,从侍者李猪儿,到大臣严庄,再到儿子安庆绪。这些人自然酝酿起了谋杀案。他们本来都是亡命赌徒,所以也顾不得什么上下尊卑了。可笑的是,严庄在劝安庆绪动手的时候,居然说:“殿下听说过大义灭亲乎?”
于是至德二年,也是圣武二年(757)的正月初五这天,在安禄山生日后的第四天,严庄与安庆绪手持兵器,守住门口,而李猪儿手执大刀直冲入帐下,挥刀就朝那个超级大肚子砍过去。安禄山眼睛看不见,伸手去摸床头佩刀,结果摸了个空。安禄山愤恨地用手大力摇撼着帐竿,大喊道:“是我家贼!”一会儿,肚子中流出数斗血。一代枭雄,就这样戏剧性地一命呜呼!
这时,离他登皇帝位,整整一年零四天。
有趣的是,杀了父亲的安庆绪后来被史思明所杀,而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这样不断的内乱,充分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叛军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道义可言。他们的聚合,只有利益。只有利益黏合的一条船,注定是走不远的。
但就是这样的一群狼,把整个大唐帝国搅得天翻地覆,彻底伤了元气。就是这样一场几乎没有什么大目标的混乱,无比深刻地改变了大唐帝国,不仅留下了一个伤口,而且也给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一道最醒目的疤痕。在这道伤疤之前之后,中国历史可以分为两段,这两段,有着深刻的变化。这,也许是安禄山自己并没有想到的。这也许就叫偶然创造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