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初识饶漱石(1)
1942年3月19日,刘少奇一行离开苏北阜宁单家港起程回延安。
刘少奇来华中工作三年来,与大家休戚相关,生死与共,在完成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巩固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方面,在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方面,在指导反“扫荡”反磨擦斗争和处理皖南事变危机方面,在加强新四军和中原局、华中局建设等等方面,都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同许多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所以当初中央要调他回延安时,华中局一再表示挽留。
这年1月13日,中央来电说:“中央决定少奇同志回延安参加七次大会。
少奇同志来时,由饶漱石同志代理华中局书记并代理新四军政委,望少奇同志即将工作交代,携带电台,动身回延。
何日可起程,望告。”
华中局出于挽留的考虑,乃回电表示:“倘七大会期仍未最后确定或大会于短期内事实上仍不能举行,则我们仍主张少奇同志不急返延安而留在华中领导工作。
倘大会已确定举行,则少奇同志须于华中局扩大会后于2月底或3月初始能动身。”
中央因对刘少奇另有重用,华中局无条件服从。
这年3月4日,刘少奇在中共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作大会总结报告时宣布了这一决定。
他说:“中央有电报来,调我回延安,以后华中局书记由饶漱石来代理,军分会由军长代理,我恐怕不久就要动身。
跟同志们工作很久,这次会议是总结了工作,同时也即是办交代。
饶漱石同志、陈军长是党内很好的领导者,我走了没有问题,在饶漱石同志、陈军长领导下,许多同志一定能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对于中央的决定,对于刘少奇去延安前的谆谆嘱咐,可以说新四军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折不扣地服从的,对饶漱石、陈毅也都同样尊重,愿意在他们的共同领导下做好工作。
但是有时也挡不住难免有人犯嘀咕:饶漱石是个什么样的人哪,怎么得到中央这样高的信任?存这种疑问的人不在少数,包括新四军中不少师旅长以上军政主官,只是他们出于服从组织决定,口头不说而已。
了解饶漱石其人的不多,连陈毅也知之甚少。
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饶漱石从皖南去了香港,然后辗转来到上海。
3月6日,新四军军部打电话给新四军第一师,接电话的是一师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和政委叶飞。
他被告知:饶漱石到了上海,不日将来苏北,途经一师防区时,请派部队护送他来盐城。
叶飞有些摸不着头脑,问要接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呀?军部的人也说不太明白。
叶飞是个办事较真的人,又问了旅里和地方上一些可能知情的领导干部,一个个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尽管如此,执行任务还是毫不含糊的。
后来他们接到了从上海来的饶漱石,并派部队毫发无损地护送他去盐城军部。
当他们初次看见饶漱石时不免有些惊异。
此人身着长袍,蓄着山羊胡须,年纪约莫四十上下,老成持重。
看了不但眼生,确实谁也回忆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当然更摸不透军部何以给他如此高的礼遇。
要不是饶漱石一番自我表白,看来很难揭开这个谜底。
老实说,一师防区地处上海与新四军军部交通要道上,像这样迎来送往的任务,一年少说有好几宗,哪能次次都能弄个一清二楚呢。
饶漱石问带队护送他去军部的干部:“你们知道我是谁?”
带队干部难为情地摇摇头。
“你们没听说过饶漱石这个名字吗?”
带队干部仍是摇头。
“你们没见过梁朴这个名字吗?”
“没见过,从来没见过。”
那个带队干部朴实憨厚,浑身不自在,“你说的那个梁朴是男是女呀?”
“你们没看过《抗敌报》吗?那上头常有梁朴的文章?”
“《抗敌报》、《真理》杂志和《抗敌》杂志倒常看,没留心有个什么梁朴。”
那个干部实话实说,也不禁为自己的少见识有些脸红。
“小姚呢,你们不知道有个小姚?”
这一回饶漱石颇有些自鸣得意,想趁机炫耀一番。
那个干部被问得傻了眼,好一会才吐出了几个字:“不知道。”
饶漱石不免大失所望,便自我解嘲地说:“那个梁朴、小姚,就是我,是以前做地下工作时用过的名字。
在皖南时在新四军我没有担任什么职务,只是当了几天东南分局副书记,没有什么公开职务,有时用梁朴或小姚为笔名,给新四军和国民党的报纸写点文章,有人还当我是什么记者哩!因为来得晚,很多人不认识我,这并不奇怪。
可党中央知道我,知道皖南事变中有个小姚,知道项英、袁国平动摇离队以后,那个小姚还留在东南分局的岗位上。
党中央及时对那个小姚委以重任,要他和叶挺军长一起立即负起一切军事行动和政治行动的总责!就在党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那一天,中央任命我代理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这次就是去盐城军部政治部上任的!”
一、初识饶漱石(2)
这一番表白也难以解答人们对他的疑问,只是以后接触多了才慢慢对他的身世和为人有了较多的了解,经历确非一般。
饶漱石,江西临川人,曾用名梁朴,小姚。
1903年出生。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去苏联,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苏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回国后一度从事地下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奉调中共东南分局工作,后任东南分局副书记,虽与新四军军部同在皖南,但因无军职,彼此关系不多。
皖南事变中,饶漱石在项英被害、叶挺被俘后,逃出国民党军包围圈。
直到这年4月初,饶漱石才到达新四军军部驻地,陈毅和刘少奇同时同他作了一次详谈。
陈毅过去在皖南时,确实对饶漱石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以后到了苏南和苏北,去军部的机会少了,军部同东南分局又不住在一起,即使有事去皖南,也不一定能碰上。
但是这次在盐城相见,饶漱石给陈毅、刘少奇两人的印象都不错,觉得他谦虚谨慎,办事稳重,政治观点正确,特别是在皖南事变中项英、袁国平等人出走的情况下,临危不乱,在协助叶挺军长掌握部队、稳定军心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对两位爱才如渴的人来说,饶漱石的到来当然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在商量分工时,考虑到重建军部时中央已经任命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无须人代理,便决定饶漱石暂时负责对皖南逃出来的干部进行审查,尽快提出对这些干部的处理意见和分配工作的建议,好让他们早日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直到这年7月邓子恢调任新四军第四师政委后,饶漱石才真正接任军政治部主任一职。
在此之前,饶漱石从来没有军队工作的经历,对于带兵打仗和军队政治工作完全是从头学起。
所以,一开始担任军政治部主任时,他显得有些诚惶诚恐,办事处处小心谨慎。
在陈毅面前,他更是经常讨教。
陈毅最初对他印象不错,总是极其耐心地对待他,帮助他,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他作报告,或是写文章之前,不但事先把自己的提纲或腹稿说给陈毅听,而且常常把篇幅浩繁的草稿捧给陈毅看。
陈毅从来是来而不拒,不仅不厌其烦地同他反复讨论,还常常熬夜动手帮助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不少人说饶主任在台上作报告讲得头头是道,说服力强,有实际,又有理论,不愧是政治部主任,这些人哪里知道陈毅在背后的功劳和所付出的辛苦。
可是陈毅哪会知道自己一度钟爱过的这位部属,有一天会爬到自己头上颐指气使,而且弄得新四军军部鸡犬不宁呢?自从饶漱石担任代理华中局书记和代理新四军政委以后,他说话、办事就渐渐显出某些不同了,似乎一夜之间成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说话口气也大了起来,从前虚怀若谷的模样无影无踪。
对陈毅有事还是照旧讨教,照旧商量,还是一口一个军长地叫着,但热情依旧,真诚不足。
5月初,即刘少奇离开军部后不到两个月,华中局和军分会开会决定,由饶漱石带领工作组到淮南二师检查工作。
行前,陈毅、饶漱石联名致电新四军各师和各区党委:饶灰(10)日赴二师及路东地区巡视工作,预计三月后方能返部,华中局书记兼政委职务由陈代理。
根据华中局和军分会的决定,饶漱石不在的这段日子里,陈毅尽心尽责地管起了华中地区党政军全面工作,无论全区的夏收夏种、对敌斗争,还是干部调配、整风学习等等,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成绩斐然。
9月19日,饶漱石从淮南巡视工作归来,陈毅向他交代了工作。
以后两人分工依然恢复原状,陈毅不再代理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两个职务。
陈毅根本没有料到,他这一代理就是四个多月。
有人便用这四个多月同饶漱石代理刘少奇的那不到两个月作对比,许多飞短流长的话便出来了,无非是饶某如何如何,陈军长又如何如何。
这些议论是私下的,陈毅被蒙在鼓里,不知怎么传进饶漱石耳朵里。
饶漱石大为恼火,竟敢背着我饶某人讲我的坏话。
这还了得!他更多的是担心,担心自己在现在的位子上占不长,那“代理”二字拿不掉不说,弄不好被人挤走!事后看来,那些背后议论多少有些自由主义。
但总的说来,多数意见反映的实情,都是言之有据的。
大家对饶漱石的看法可以概括成四个字——莫测高深。
别看他作起报告来冠冕堂皇,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别看他慷慨激昂,唾沫星子直溅,但言行常常不一致。
对人对己也常用不同标准,不免使人心存芥蒂。
有人对他经常找人谈话也感害怕。
他像做地下工作那样神秘,叫你弄不清他何时何地找你,也弄不清找你谈什么事。
更叫人害怕的是他一度手握审查干部的大权。
在他眼里似乎没有好人,好像从敌人包围圈里突围出来的都非得经过几番刨根问底的审问和所谓脱胎换骨的改造不可,而且这种审查没完没了。
一、初识饶漱石(3)
可是,他从不提他自己是怎样从皖南跑出来的。
有不少人从皖南直接过长江到了巢湖、无为地区,在新四军江北部队的接应下经皖东到苏北,还有不少人经苏南到苏北,所用时间都比他绕道香港、上海短得多,他自己屁事没有,别人却总也检查不完,审查不断,沉重的包袱叫人生畏。
至于后来被俘被关冒死脱险的人,一旦由他接手审查,那更是大难临头了。
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强调党的领导的一元化,指出党的各级委员会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要求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同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党委包办政权、民众团体工作的现象。
这本来是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团结的大好事,对饶漱石却有很大触动,忧心忡忡,仿佛厄运即将降临。
饶漱石心里明白,刚来新四军军部时开头的三拳两脚不错,虽然成绩平平,各方尚能接受,最高军政主管也时有好评,但代理华中局和新四军党政两个要职以来却反映不佳。
如今中央决定实行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华中局书记一职势必更为重要,而自己代理书记长达半年有余,这个“代”字还牢牢扣在头上。
他深知自己远非陈毅的对手,撇开陈毅资格老、能力强、战功卓著、文武兼备等诸多因素不谈,单凭他在党内和军内的威望和影响,就肯定败在他的手下。
从这时开始,饶漱石就多了个心眼,要想法子多捞分。
他时刻窥测方向,留心陈毅的一举一动,只要选准突破口,就准备全力以赴地发起攻击,决不手软。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黄花塘风波(1)
机会终于被饶漱石等来了。
1943年1月,日伪军加紧对盐阜区“扫荡”。
新四军军部当机立断决定以第三师抗击敌军的多路进攻,军部由苏北根据地阜宁停翅港转移到淮南路东根据地的盱眙黄花塘。
这一决定也是为贯彻中央保存力量、隐蔽指挥中枢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1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