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机遇与抉择-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环境问题很复杂(2)
经过国际社会30多年的共同努力,全球环境保护尽管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各类环境问题依然相当突出。这使得环境问题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将一些环境问题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同时,又通过设置绿色贸易壁垒,阻止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或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损害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使得产业国际分工和产品国际贸易更加不平等。在国际环境履约谈判中,一些发达国家既从环境利益出发,推动国家环境履约,又受经济利益驱动,左右谈判走势,使全球环境保护的形势异常复杂。
  总之,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同一个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说明发展方式存在很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环保工作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心怀安危责任重
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原因。首先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偏差,“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现象仍然突出,“先温饱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认识依然存在。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重工业特别是高污染行业增长快,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还没有退出市场,一些政策措施见效需要一个过程。三是环境法制不健全。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法权。土壤、化学品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等还存在法律空白,排污许可证、总量控制等工作的法律支持亟待加强。四是重点治污工程投入不足。以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为例,按照“十五”计划要求,需要投入的治污资金还有47%没有落实,严重影响了一些重点治污项目的建设进度。“十一五”环保重点工程预计投资5830亿元,随着投资结构变化,加上多元化的社会投资机制尚不健全,给今后几年增加环保投入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五是基层环境监管能力薄弱。各级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工作条件差,经费难落实,缺少必要的执法车辆和设备,监管能力明显不足。六是环境执法监督不严。环境执法监督偏软,在一些地方执法不到位,个别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甚至贪赃枉法。七是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现行双重管理体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甚至用“挪位子”、“摘帽子”、“打板子”等手段,直接干扰环境执法。一些地方政府一把手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尚未完全落实。资源价格既不能完全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又不能反映污染治理成本,对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缺乏应有的调节作用。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尚不健全。
  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亿、经济总量将翻两番,按现在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这个阶段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时期。造纸、酿造、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将继续发展,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加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烟尘、粉尘治理任务将更加艰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垃圾与污水得不到安全处置,工厂搬迁后土地污染凸显,沿海地区高强度的开发加大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农村卫生设施落后、污水灌溉以及工业不断向农村转移,将加剧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趋势;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产品新技术将对环境和健康可能带来潜在风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加重。
  环境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成果,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成重大挑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恢复需要经过很长时间,需要投入巨大财力、物力,有的甚至无法逆转,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将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当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依然此起彼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将迅速增加,治理难度加大。造成这些重大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情况是历史形成的,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解决它要有一个过程。
  

历史教训不久远
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环境保护的教训史。始于18世纪中叶的西方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在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间,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其中最严重的八起污染事件,被称之为“八大公害”。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粉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综合影响,在一周内引起几千人发病,致使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
  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1944年,美国洛杉矶市大量汽车废气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大多数居民患上眼睛红肿、喉炎、呼吸道疾患恶化等病症。1955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呼吸系统衰竭死亡人数达到400
  多人。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中二氧化硫因综合作用产生酸雾,四天内致使17人死亡。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由于冬季燃煤和工业排放烟雾,伦敦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大气污染物在四天内致使4000多人死亡,此后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
  日本水俣病事件。人们由于长期大量食用熊本县水俣湾中含汞污水污染的水生动物,1953年,造成一些人中枢神经疾患,103名甲基汞患者死亡。
  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年,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大量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发居民呼吸道疾患剧增。
  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1968年,爱知县多氯联苯污染物混入米糠油内,酿成有13000多人中毒、数十万只鸡死亡的严重污染事件。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1935—1960年,日本富山平原地区的人们由于饮用了含镉的河水和食用了含镉的食物,引起“骨痛病”,129名患者中死亡117人。
  上述“公害”的发生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迅速加快。刚进入20世纪时,世界人口为16亿,至1950年增至25亿(经过50年人口约增加了九亿);50年代之后,1950—1968年,仅18年就由25亿增加到35亿(增加了十亿)。1900年拥有7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全世界有299座,到1951年迅速增加到879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约有69座。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有半数人口住在城市。
  二是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190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还不到十亿吨煤当量,至1950年就猛增至25亿吨;到1956年石油的消费量也猛增至六亿吨,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又增加了新污染。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大的工业地带,而当时人们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是必然的。
  在当时的工业发达国家,因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激起了广大民众的不满,并且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环境形势堪忧虑(1)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据2006年《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提供的数据表明: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2005年,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2549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学需氧量1414万吨,比2000年减少了2%,均未完成“十五”规划中提出的总量削减10%的控制目标,沿海赤潮年发生次数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三倍;近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污染有加重趋势;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我国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近年有加重趋势;工业危险废物每年产生1100多万吨;城市垃圾处理率不足60%;噪声扰民相当严重。
  生态恶化态势依然突出,危及生态安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已达174万平方公里,虽然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增长,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地流失依然严峻,生态功能脆弱;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地200万公顷;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30%~4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有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物种资源流失严重。
  环境问题影响国际形象和对外贸易。我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汞、消耗臭氧层物质、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承诺国际义务的压力不断增加,我国的酸雨、沙尘暴、海域污染、跨界河流污染及开发、跨界野生动物保护、木材进口等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为国外“中国环境威胁论”提供了借口。我国产品环境标准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受到很多国家绿色壁垒的限制。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环境形势堪忧虑(2)
水污染
  
  虽然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老的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人民群众对水污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诉越来越多。
  2006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0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6%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断面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规划的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象接连发生。全国大、中城市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污染,约一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大城市中心地带、城镇周围区,以及排污河道两侧、引污灌溉区污染尤为严重。河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区域,浅层地下水已呈现面状污染态势。
  全国有近三亿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不少地区符合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有的大城市没有备用水源。据调查,全国107个环保重点城市的382个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河流型地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为粪大肠菌群,湖库型地表水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地下水饮用水水源超标组分主要有铁、锰、硝酸盐等,部分检测出微量有机污染物。
  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我国不少化工、石化等重污染行业布局在江河沿岸,有的甚至建在饮用水水源地附近和人口密集区,很多企业建厂早、设备陈旧、管理落后、治污设施不健全;此外,化学品储运过程中也存在不少漏洞,加上防范措施跟不上,极易造成水污染事故,严重威胁水体安全。
  中国目前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水污染。近年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中,50%以上因水而起。2007年夏连续暴发的水污染危机更是令人关注。松花江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2007年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暴发阶段。十多年来国家斥巨资治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但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至今这些本已改善的流域又被重新污染。这充分说明,传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