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努尔哈赤之父祖同时遇难
肇祖的玄孙名觉昌安,为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追尊景祖;景祖之子塔克世,就是太祖之父,追尊显祖,生有四子:努尔哈赤、穆尔哈齐、舒尔哈齐、雅尔哈齐,除穆尔哈齐庶出外,其余都为显祖嫡妻喜塔腊氏所出。
太祖居长,生于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到万历十年,太祖二十四岁时,祖、父同时遇难。事起于有个塔克世的旧部尼堪外兰,与建州卫都左指挥王皋之子、古勒城城主阿太章京不睦,私下引导辽东总兵宁远伯李成梁攻古勒城。阿太章京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儿,也就是塔克世的侄女,觉昌安最钟爱这个孙女儿,闻讯大惊,星夜驰救。由于尼堪外兰曾是塔克世的旧部,所以在他们六弟兄中,公推行四的塔克世护持老父,赴援古勒。
古勒的城很坚固,李成梁的部队久围不下,尼堪外兰便派人进城活动,阿太章京的部将杀主出降。哪知尼堪外兰杀降屠城,觉昌安、塔克世父子双双被害。
噩耗传来,努尔哈赤悲愤不已,向明朝派在辽东的地方官大办交涉。奏闻朝廷,为了安抚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二月,遣派使者将觉昌安父子的遗体送回,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任命为建州左卫都督,给予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努尔哈赤向使者要求逮捕尼堪外兰交给他处置,使者拒绝了。
于是努尔哈赤在这年五月间,以他父亲所遗留的十三副盔甲,起兵攻尼堪外兰于图伦城,尼堪外兰逃至热河承德附近的甲版城。努尔哈赤在图伦部署略定,复攻甲版,尼堪外兰便又逃至抚顺,要求“入边”。
边者,“柳条边”,据《辞海》解释:
清初屡有蒙古寇警,乃在今辽吉两省,插柳结绳,以定内外,谓之柳条边,亦称柳墙。南起辽宁凤城县,北至开原县,折而西南下,至山海关接边墙,周一千一百二十余公里。又自开原县威远堡迤东,历吉林省北界,至发特哈,长三百九十余公里……共有门凡二十,清时每门设章京、笔帖式、官兵,分界管辖,稽查出入。
这是清朝的情况;明朝的柳条边,从西面看,南起山海关,迤逦往北偏东,即今热河、辽宁两省的边界,至开原威远堡,迤东抵达松花江(明清称为混同江),为明朝在东北的疆界。至于自开原往南,以达凤城的柳条边,为保护清朝龙兴之地的兴京(今新宾)而设,当努尔哈赤初起时,固无此柳条边,即明朝的柳墙,后亦由开原后缩至抚顺。尼堪外兰要求“入边”,亦就是要求进入明朝疆界,获得庇护。边吏怕引起纠纷,拒而不纳,尼堪外兰只好一直往北,逃至齐齐哈尔西南的鹅尔浑(今名昂昂溪),筑城以避。
努尔哈赤平定“海西四部”
自此而始,努尔哈赤展开拓土开疆的事业,首先是以兴京为根据地,统一建州三卫;自万历十九年开始,矛头指向“扈伦四部”。扈伦也是金人后裔所建的一国,共分四个部落:乌喇在北、哈达在西、叶赫在东、辉发在南。明灭元后,以扈伦改设为海西卫,因此扈伦四部亦称“海西四部”,其地当辽河以东、松花江以西。
海西四部后来构成“八旗”的主要部分,其酋长亦成亲贵。四部设治之地如下:
乌喇,今吉林省永吉县北、松花江东,清名其城为打牲乌喇。
哈达,本与乌喇同族,故城有二,一在开原县东,一在宁古塔西南。
叶赫,其先本蒙古人,姓土默特,灭那拉据有其地,因冒姓那拉,后迁叶赫河,改称叶赫部,设治今吉林省伊通县。慈禧太后即出于此族。
辉发,其族来自黑龙江,姓伊克哩,以后改姓那拉。数迁至辉发河边呼尔奇山,因称辉发部。故城在今辽宁省辉南县附近。按:海西四部中那拉氏有二,故正确的称呼,应为叶赫那拉及辉发那拉。
努尔哈赤的事业,奠定于三十五岁时。这年是万历二十一年,秋九月,叶赫纠合哈达、辉发、乌喇及长白山、蒙古科尔沁等部落,组成“九国联军”,围攻满洲,陈兵抚顺以东的浑河北岸。努尔哈赤料敌不过乌合之众,据险列阵,发百骑挑战,擒叶赫西城城主布寨,联军大溃,努尔哈赤纵兵掩袭,斩级四千,获马三千匹,铠甲千副,并俘虏乌喇贝勒之弟布占泰,自此军威大振。
于是二十七年灭哈达,三十五年灭辉发,四十一年灭乌喇,海西四部已亡其三,只剩下叶赫未下。其时努尔哈赤五十五岁了,垂垂老矣。
清末有个传说,叶赫与清朝势不两立,叶赫那拉氏的秀女不得选为后妃。此说无稽。太祖高皇后即出于叶赫那拉氏。不过叶赫在海西四部中,与努尔哈赤的纠纷特多,始终不屈,则为事实。
努尔哈赤告天七大恨伐明
万历四十六年,亦即努尔哈赤称帝的第三年,发兵攻明,临行以“七大恨”告天誓师,这是做作。努尔哈赤世受明恩,起兵叛明,若无此所谓“七大恨”,则师出无名。“七大恨”当然是过甚其词,但其中三恨皆由明助叶赫:
明不守盟约,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恨二也;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致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
叶赫渝盟召黉,而明乃偏信其言,遣使诟訾,肆行凌侮,恨六也。
告恨侵明的第二年,即万历四十七年正月,努尔哈赤亲征叶赫。辽东经略杨镐集兵沈阳,分四路攻满洲,每路兵六万,相约会师兴京,复有叶赫相助。结果左翼中路及北路、右翼南路,三路兵败,仅剩李成梁之子李如柏所领的右翼中路遁回沈阳。叶赫本遣兵来会,中途得报,明军大败,急急引兵而归。
是年八月,努尔哈赤征叶赫。叶赫分东西两城,东城兵溃,城主金台吉被执,不屈而死;西城城主布扬吉献城投降。叶赫至此始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八旗共主制度(1)
史家重正统;构成正统的唯一条件是:国中无国,亦即统一。但一个正统王朝而能享祚绵长,以我的看法,必须经过两代的经营。所谓“两代”,当然不能死看,以为必是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紧接着的两代;其间或有波折顿挫。总之“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力战经营之“得”,与偃武修文之“治”,必须继承有人,方能厚植根基,长治久安。如隋之代北周而有天下,亡梁灭陈,统一南北,而库藏丰盈,开国条件之佳,无与伦比,但历三世,凡三十八年而禅于唐,即第二代炀帝为败家子之故。
从正面看,隋之前如汉,继高祖之创业而有文帝之文治,乃有汉家四百年天下;隋之后如唐,高祖、太宗,父子两代;如宋,太祖、太宗兄弟,亦为两代;如明,则应视太祖、成祖为两代。至于清朝,入关以前,太祖、太宗的事业是一贯的,有因袭而无因革,虽独尊非太祖“共主”之本意,但自夏禹以来,非家天下不足以传国,基本上应视之为一个政权的由草创而成熟。因此,我以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合并写为一章。
清朝自太祖至宣统凡十二帝,但辄云清宫十三朝者,因太宗有天聪、崇德两年号;细考不然,清朝建元应自崇德始,天命、天聪为皇帝之称号而非年号。孟森《清代史》云:
太祖之建号“天命”,本自称为“金国汗”,而亦用中国名号,自尊为“天命皇帝”,其实并非年号,并未以“天命”为其国内臣民纪年之用。特帝业由太祖开创,在清史自当尊为开国之帝。入关后,相沿以“天命”为太祖之年号,则亦不足深辨。
至太宗改称“天聪”,亦是自尊为“天聪皇帝”,非以纪年。观太宗修《太祖实录》,屡称“天聪皇帝”为不可分离之名词,可以见之。《太祖实录》成于天聪九年,时虽尚无帝制之心,而已有为国存史之意,亦见志量之不同其他夷酋。实录既成,明年又实行建国,去旧国号之“金”而定为“清”,观其以夷称若为“满住”,后即就改为“满洲”以名其国,则清之为清,亦就金之口音而变写汉字,谓为清国耳。而清之一朝,实定名于是,故天聪十年有大举动,改元“崇德”,则真用为年号。
这个看法非常精当,太祖虽借“七大恨”伐明,实际上只希望在关外立国,而能获得明朝的承认,初无问鼎中原之心。此只看太祖所定的立国制度为共主而非独裁,即是心目中有一并无任何子侄可以称帝的观念在,自更谈不到代明而兴、成一朝正统的大志。
何谓共主?即是八旗旗主各置官属,各有人民,并立而不相上下;遇有大事,则八旗主会议决定。《武皇帝(太祖)实录》载:
天命六年正月十二日,帝与带善、阿敏、蒙古儿泰、皇太极、得格垒、迹儿哈朗、阿吉格、姚托诸王等,对天焚香祝曰:“蒙天地父母垂佑,吾与强敌争衡,将辉发、兀喇、哈达、夜黑同一语音者,俱为我有。征仇国大明,得其抚顺、清河、开原、铁岭等城,又破其四路大兵,皆天地之默助也。今祷上下神祇,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刑伤,以开杀戮之端。如有残忍之人,不待天诛,长兴操戈之念,天地岂不知之?若此者,亦当夺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怀理义之心,以化导其愚顽。似此者,天地佑之,俾子孙百世延长。”
这是清朝开国文献中很重要的一篇,可以看出太祖最看重的一事就是团结,而团结必出于公平与忍让。他自称“天命皇帝”,而不欲有子继承帝位,即是怕引起骨肉间的大冲突。至于以后太宗称帝,乃种种因素自然而然推移演变而来,非太祖本意所在,亦非太祖始料所及。
前引告天文中八人,即为八旗旗主,当时四大贝勒、四小贝勒。带善即代善,蒙古儿泰即莽古尔泰,得格垒即德格类,迹儿哈朗即济尔哈朗,阿吉格即阿济格,姚托即岳托。除阿敏、济尔哈朗为太祖之侄,岳托为代善之子以外,其余皆为太祖之子。
四大四小八贝勒,大致皆为旗主。但有一贝勒主两旗,如四贝勒皇太极之有两黄;亦有两贝勒主一旗,如镶蓝之先归阿敏,后归济尔哈朗。八旗成长演变的过程,即为清朝开国的历史,而太祖一生的事业、理想,甚至感情,亦可由八旗的成长演变的过程中充分反映。因此,谈太祖、太宗父子,最切实际的办法,便是谈八旗制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旗共主制度(2)
太祖以十三副遗甲起事,即是只有十三名能作战的甲士,加上必需的从属人员,大致不会超过五十人。征尼堪外兰时,得兵百人,甲三十副;以后归附日众,必须加以部勒。最原始的组织是十个人一小队,其中之一为首领。编队时,每人出箭一支,束为一束,由首领保管,这一束箭便是权威的象征。所以这个小队称为“牛录”,汉语“大箭”之意,牛录的首领称为“牛录额真”,额真即“至”。
以后牛录的编制逐渐扩大,最后于万历二十九年定制,每牛录三百人。其时只有四个牛录,合计一千二百人。四牛录无论行军还是打猎,都在一起,以旗色为号。旗分黄、白、红、蓝色。于此可知,八旗最初只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
及至万历三十五年灭辉发、四十一年灭乌喇,实力大增,计有四百个牛录,总计十二万人,十四年间增加了一百倍。这四百个牛录,分为满洲、蒙古混合编组三百零八个,纯蒙古七十六个,汉军十六个。于是在万历四十六年,增编四旗,黄、白、蓝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称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旗。
八旗的旗主,先要从早先的四旗谈起,孟森先生《八旗制度考实》,考出:
正黄,旗主四贝勒皇太极。
正红,旗主大贝勒代善。
正蓝,旗主三贝勒莽古尔泰,后归德格类。
此三旗之外的正白旗,后由多尔衮所领;但那是太祖既崩以后的事,最初必另有旗主。孟先生下笔极谨慎,因无资料,故付阙如;但我为孟先生作一补充:正白旗的旗主,必是太祖的长子、广略贝勒褚英。
所谓“四大贝勒”,是太祖称帝后所封,并其弟舒尔哈齐第二子阿敏与其亲生之子,叙齿以定次序。代善年最长,称大贝勒;其次为阿敏,称二贝勒;以下为莽古尔泰及皇太极。其实代善为太祖次子,最初的大贝勒应该是褚英,二贝勒方为代善,第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第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分领白、红、蓝、黄四旗。
何以见得正白旗为褚英所领?此可由情理推知:太祖的基本武力只有四旗,自然由年长的四子分掌。褚英与代善一母所生;初期的征伐,褚英亦常受命领兵,则代善既有一旗,褚英更当有一旗,即为唯一最初旗主无考的正白旗。及至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