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大量的汉族知识分子,从而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发展步伐。
  阿保机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契丹社会迅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契丹建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至为深远,甚至改变和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在历史上,契丹的国号曾经有过几次变动:947年改称辽,983年改为大契丹,1066年又改称大辽。此后不再改号,直到1125年被金所灭。但在史书上,通称为辽。阿保机即被称为辽太祖。
  奴隶制国家的特点就是掠夺成性,况且中原富庶,阿保机很是眼红,自从他取代遥辇之后,便几次整军备武,南侵中原,欲以黄河以北地区为国中心。
  那时正是李克用和朱温争锋最盛之时,无暇多顾。因此,阿保机多次挥军南下,每次都能凯旋还师。但在923年,李存勖灭梁建立唐(后唐)后,就开始腾出手来专门与阿保机决一死战了。两军在幽州一带展开激战,李存勖以10万晋军,以寡敌众,大破号称30万的契丹骑兵,从此阿保机再也不敢染指南向。
  阿保机南侵中原的野心在李存勖的锋镝面前彻底挫了锐气,便对国家的战略及时做了调整,改为用兵西北和东北,欲清除两翼的威胁后再戮力向南,实现称霸中原的野心。924年,阿保机亲率契丹雄兵向西征讨,很快便击灭吐浑、党项、阻卜等部落,迫使甘州回鹘乌主可汗纳贡称臣。两年时间,阿保机即拓土万里,势力西抵今新疆阿尔泰山一带。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攻灭渤海

  按照既定方针,阿保机解决了西北诸部,便全力转向东北位于乌苏里江一带的渤海国。渤海原居于粟末水(今松花江)一带,以靺鞨部人为主体,是唐朝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一度受高句丽统治。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灭亡,粟末靺鞨人徙居营州(今辽宁朝阳),与契丹比邻而居。武则天时设营州都督府,统辖契丹、靺鞨诸部,后契丹李尽忠反唐,渤海部东奔至挹娄旧地东牟山。契丹人李楷固率契丹军马追击,杀靺鞨族首领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仲象之子大祚荣在辽水的天门岭与李楷固决一死战,契丹全军覆决,仅李楷固一人得以逃脱。由此,契丹人与靺鞨人结下世仇。712年,唐睿宗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后世遂号渤海。渤海国以唐制度为旨归,一切宗唐,使用汉文汉字,形成以唐文化为基础的渤海文化。号称海东盛国,疆域最盛时拥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西接契丹,南邻新罗,北至外兴安岭,东尽于海(今日本海),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皆是其内河。
  925年12月,阿保机亲率大军30万,东征渤海。此外还有从回鹘、吐蕃、党项和沙陀征来的西域兵作为先锋,又有汉人韩知古、唐默记、韩延徽等统率的汉军随同出征,皇后述律平、太子耶律倍、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等随行。阿保机倾举国之力,志在必得。此时的渤海郡国,早已今非昔比,国事日衰。阿保机率军直捣渤海西部重镇扶余府(今吉林农安县城),渤海军一战即溃,扶余府很快被攻下。此后,契丹大军分兵两路,挥戈直奔渤海京师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县东)。渤海国王湮譔率文武大臣300余人出降,阿保机将其押送至辽上京临潢府。阿保机进入忽汗城,刻碑纪功,叙剪灭渤海的功绩。926年4月,阿保机易名忽汗城为天福城,改渤海国为东丹国,意为东方的契丹国,设率宾府,实施实际统治。册封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领原渤海辖地。
  7月,凯旋归来的阿保机,军至扶余府,偶感风寒,渐转沉疴,迁延二日后,与世长辞,终年55岁。为纪念一代圣主阿保机,皇后述律平在阿保机驾崩处建升天殿,并改扶余府为黄龙府。皇后述律平称制,摄军国事。927年11月,述律平废长立幼,令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契丹在辽太宗的统治下社会的方方面面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断腕太后

  阿保机称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妻子述律平的襄助。述律平不仅能征善战,“名震诸夷”,而且富有机谋和政治远见。在述律平的坚持下,阿保机非常器重和任用汉臣,除韩延徽之外,尚有康默记、韩知古等人,他们协助阿保机定法律、正班爵、实行赋税制度,为契丹国家制度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阿保机死后,述律平以皇后的身份称制,掌握了军政大权。
  阿保机和述律平皇后生有三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和三子耶律李胡。阿保机在世时,已确定耶律倍为皇太子,理应继承皇位,但耶律倍和述律平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上意见迥异,贵族内部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耶律倍自幼聪慧,就教于汉族名儒,通晓契丹和汉语两种文字,曾将古奥艰深的《阴符经》翻译成契丹文,喜用汉语创作诗词歌赋,是汉族封建文明的推崇者,主张在契丹社会内部进行改革,完全实行封建制。在他治理东丹国时,就不遗余力地推行汉制汉法,社会晏然。但述律平和耶律德光则极力主张契丹维护奴隶制。于是,围绕着皇位问题,母子、兄弟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
  在述律平心中,她偏向于耶律德光,在耶律倍被钦定为太子时,耶律德光常随父出征,20多岁便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战功赫赫。他思想保守,反对汉化,政治观点与述律平一致,对她又言听计从。因此,述律平私心主张应立次子为帝。但却遭到了阿保机旧臣迭里、匹鲁等朝廷重臣的反对。为铲除障碍,述律后搬出氏族古老的礼仪,命他们为太祖殉葬。继续效忠皇上,汉族大臣赵思温不服,质问她:“先帝亲近之人,莫过于太后,太后何不为臣下则?”述律后正色道:“母寡子幼,暂不能相从于地下,请以手代之”。言毕挥刀自戕,砍下右手腕置于太祖棺内。众人见状,无不面面相觑。述律平命令近亲侍卫,将不愿自刎者,割下头颅,抛入墓道。可怜百余名大臣能吏、将军佐官皆被殉葬。
  后世遂称述律平为断腕太后。
  耶律德光登基,此即辽太宗,是继阿保机之后契丹民族又一著名领袖。
  而在皇位争夺战中失败了的耶律倍,则被称之为“让国皇帝”,依然领有东丹国。但深谋远虑的述律平太后,害怕耶律倍就国后积蓄力量,与朝廷分庭抗礼,把他软禁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之后,又将东丹国的大批民众迁至梁水东平郡(今辽宁辽阳市),擢升东平郡为南京,令耶律倍驻守于此,严密监守。耶律倍失去自由,心里很是苦闷。正在此时,后唐明宗李嗣源派人来请耶律倍,让他到后唐流亡避难,李嗣源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想利用契丹皇室兄弟失和的嫌隙,一方面安慰了耶律倍,一方面也为辽太宗解除了国内的一大隐患,以此来缓和后唐与契丹之间的紧张关系。
  930年10月,耶律倍遂以假托到海上打鱼为名,带着渤海妃子高美人及随员40余人,汉文典籍数千卷,弃国去唐。回望故国,不禁气郁填胸,发出一声浩叹:“偌大的契丹,竟无我的立锥之地!”遂吟诗一首:“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以此投外国”。
   。 想看书来

争霸中原

  927年,耶律德光在母后的支持下,在与兄弟耶律倍争夺皇位的竞争中,大获全胜,此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帝位。为了树威,他继续阿保机未竟的事业。向南用兵,企图建立包括黄河以北广大汉地在内的契丹国。这是契丹的基本国策,在阿保机时,契丹即已先生灭亡了西方的回鹘、党项,征服了吐蕃,东方又灭了渤海,臣服了高丽,现在唯一能够与契丹抗衡的,只有中原王朝了。但中原的后唐经济势力雄厚,军队强盛,耶律德光不敢轻言用兵,他只有韬光养晦,待时而动,待时而为。
  这机会很快来了。
  933年,68岁的后唐明宗李嗣源驾崩。李从珂和石敬瑭为争夺帝位,互相猜疑,反目成仇。936年,李从珂征发大军###石敬瑭,以当时石敬瑭的兵力和能力,还不足以抗衡李从珂。石敬瑭便慌不择路地勾结契丹以为外援,不但向契丹称臣,还请求以父执之礼侍奉契丹,以求得契丹出兵相救,并许诺事成之后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早就窥伺机会的耶律德光得信大喜过望。8月,立即发兵相救。9月,辽太宗亲率大军深入雁门,进驻太原,败后唐张敬达军;12月,唐废帝李从珂兵败,恼羞成怒的李从珂杀死耶律德光的兄长、即投奔后唐的耶律倍(汉名李赞华)然后自焚死。937年,册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就这样,耶律德光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垂涎已久的燕云十六州纳入囊中。并约定契丹与后晋永为父子之邦,是时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34岁。
  942年,石敬瑭死,其侄石重贵(晋出帝)继位。石重贵是一个有志气但没能力的人,不自量力,轻易调整外交政策,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面对臭硬臭硬的石重贵,恼羞成怒。以对契丹违背盟约、不尊长者为借口,举兵南侵。从943年到947年,接连发动三次大规模的伐晋之战,直至灭亡了后晋。
  937年正月,耶律德光进入后晋首都开封,他改穿汉族皇帝的服装,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建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正式在中原称帝,突现了他父亲称霸中原的夙愿。在接触汉族的先进文明后,他不得不接受汉地的封建秩序。
  辽国在辽太宗统治时期达到了极盛,他改造了契丹社会,完善了国家体制。此时辽地域广阔,从漠北到黄河以南,从库页岛到阿尔泰山,在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和民族政权,有的还停留在氏族部落社会,有的实行奴隶制,有的实行封建制。耶律德光为了使不同民族的事务都能得以更好的治理,他承袭阿保机“因俗而治”的原则,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制度进行治理,为此创制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收到了极好的成效。
  在地方官制方面,辽朝同样采取了两套制度,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实行部族制,汉人所居以及东丹国仍保持原有的封建制和文化习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在辽朝的统一统治下,不同的社会形态可以平行地发展,而不相互干扰和影响,保持了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实为历史上的一个创举。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辽太宗是最早实行一国两制政治制度的伟大人物。在礼俗方面,他注重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大量任用汉人官吏,改变契丹落后的风俗习惯。例如他废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继的旧契丹民俗,诏令依汉俗,鼓励民族间自由通婚,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进一步融洽,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契丹和其他民族、特别是与汉族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如果说,阿保机是大辽国的建立者和开拓者的话,那么,耶律德光就是大辽国的发展者和完善者。
   txt小说上传分享

流落南北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自小就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在后唐与后梁的争战中,屡建奇功,深得唐庄宗李存勖的信赖。正因为这个原因,在李嗣源杀死李存勖后,赵弘殷受到了排挤。刘知远建后汉时,官拜护圣军都指挥使。后在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手下效力,先后任都指挥使,检校司徒,统率禁兵。属于军队的高级将领。
  赵匡胤就出身于洛阳的夹马营,时在927年3月21日。《宋史?太祖本纪》说他“起介冑之中”。正是指此。赵匡胤是赵弘殷的第二个儿子。据说,他出生时身带异香,“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因此,乳名叫“香孩儿”。由于父亲的缘故,他自幼也爱好骑射,练就了—身好武艺。《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有一次,他飞身跃上一匹没上笼头的烈马。马狂奔,跑上城墙斜道,将从门框顶上迎头撞将下来,观者皆以为他脑袋不保。片刻,只见他徐徐起立,腾身跳上马背,复驰骋如电,人皆异之。
  947年,赵匡胤20岁。他也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充满着冒险精神。想到外面的世界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于是,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当时,他父亲过去的一些好朋友已经相当有权势,赵匡胤去投奔时,时常遭遇白眼冷遇。其中最好的一位是观阳节度使王彦超,也只给了他10贯钱,大约相当于现在不到2000元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