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法和宗族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机勃勃的社会机体,是清朝基本的一个核心社会制度,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时,为向国家体制迈进,努尔哈赤还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八旗旗主共议朝政,形成了政治、军事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麻痹明朝,他继续向明朝称臣纳贡,明朝廷认为他态度恭顺,又封他为龙虎将军。他还多次到北京,亲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虚实。随着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另立国号的时机已经成熟。1616年正月壬申日,他在八旗贵族的一致拥护下,在赫图阿拉即位,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改元天命。他综合蒙古特别是汉族政权模式,设官建署。在大汗之下设置了5个理政听讼大臣,参与决定国家大事。又在大臣下设理事官10人,负责诉讼检查。
这样,大金就粗具了国家规模。
为了和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区别,历史上把努尔哈赤的金国称为后金。
传檄讨明
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深知,国家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他大力发展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组织屯田,还把战争中俘虏的汉人编为民户,让他们垦荒生产,加快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努尔哈赤很重视工匠,认为他们比金银珠宝珍贵得多。在努尔哈赤的倡导下,建州地区的手工业很快就初具规模了。努尔哈赤还大力发展与汉族的贸易往来,仅在抚顺一地,努尔哈赤每年都会有几万两的利润收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内部整顿,发展生产,后金兵势渐强,势力剧增。
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在都城赫图阿拉烧黄纸、斩鸡头,祭告天地,正式发布了讨明檄文“七大恨”,扯起了公开反明的旗帜。
七大恨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廷无辜杀害了他忠顺明朝已久的祖父和父亲;在与叶赫部的冲突中,偏袒对方和明廷不准女真人在边境开荒种地等。
誓师完毕,努尔哈赤即亲统步骑2万进攻明辽东重镇抚顺,诱胁明军守将李永芳投降,明军在抚顺周围的堡寨都被后金军占领。明总兵张承荫率部1万增援,双方展开激战,张承荫战死,明军死伤甚众。之后,他又攻陷清河堡(今本溪市东北)及抚顺城以东的明军诸堡。杀守将邹储贤以下万余人,使明廷震骇。明朝辽东防务之所以接连失陷,主要是国内人民起义,重兵都被抽调回内地镇压起义去了,对东北便无暇自顾。
至此,明神宗方感到事态严重,派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双方由此展开了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萨尔浒之战。这次战役,对明与后金来说,都是决定性的经典战役,史家称:“明朝衰亡,后金兴起,‘肇于是战’”。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2月,明军及盟友共约11万人,号称46万,分四路限期合围赫图阿拉,想一举割掉后金这块肿瘤。努尔哈赤遂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将6万兵力集结于都城附近,准备迎战。2月29日,努尔哈赤侦知,明西路杜松军已孤军深入,进至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努尔哈赤遂很快调整八旗兵力,集中迎击杜松军。3月2日,两军激战,杜松阵亡,明西路军全军覆没。是夜,北路马林军得知杜松军战败,不敢前进,进至尚间崖(在萨尔浒东北)后,将军队分驻三处就地防御,以成犄角之势。努尔哈赤则分兵进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每次都以步兵正面冲击,以骑兵一部迂回到阵后夹攻,大败马林军,夺占了尚间崖,北路明军大部被歼。
而南路的刘綎军因山路崎岖难行,未能如约会师赫图阿拉。西路、北路军失利的消息也未得知,仍按原定计划北进。努尔哈赤立即移兵南下,在阿布达里岗(赫图阿拉南)布置埋伏,另以少数士兵冒充明军,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刘綎信以为真,抛弃辎重,轻装急进。毫无防备地钻入了努尔哈赤张开的布袋,刘綎兵败身死。而坐镇沈阳的杨镐,在得知杜松、马林两军战败后,急忙令东路军李如柏撤军。李如柏畏敌如虎,撤退时被后金哨兵吹响的螺号吓坏了,风声鹤唳,以为遭遇到了后金的主力,惊恐溃逃,人马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萨尔浒之战,历时5天,以明军的彻底失败、后金军的完胜而告终。萨尔浒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集中兵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
从此,后金军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由防御转入全面进攻;而明军则完全陷入被动,直至最后灭亡。
。 想看书来
宁远大战
努尔哈赤取得萨尔浒大捷后,气势如虹,横扫东北。连克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等70余城,明军溃不成军。频繁换将,也不能扭转颓势。由于朝臣与边帅矛盾尖锐,互相掣肘,反而使努尔哈赤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而努尔哈赤是一个善于待机而用的人,几乎战无不胜。1625年3月,他将后金都城迁到沈阳,改称盛京,对明的京师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就在努尔哈赤40年戎马生涯达于顶峰之际,青年袁崇焕戛然终止了他上升的步伐,并且把他推下了深渊。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那年,时值明朝萨尔浒新败,京师震恐。儒生多感,袁崇焕自然有一番慷慨陈词,御史侯恂听后,认为他人才难得,就向朝廷保荐,而朝廷正缺乏经略辽东人才,袁崇焕遂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那时,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弼不听辽东经略使熊廷弼指挥,并在努尔哈赤向广宁进攻时,带头逃跑。致使广宁失守,明军覆没,后金军直逼辽东的最后一道屏障山海关。而山海关一旦失守,北京就十分危险了,一时之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朝廷急忙换上兵部尚书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使,在此国难当头,袁崇焕单骑出山海关考察形势,返京后自告奋勇,请戍守边防。
明熹宗遂批准拨给他20万两银饷,负责督率关外明军。
孙承宗懂兵略,知道不能被动地仅守山海关,而应把远离山海关的宁远(今辽宁兴城),作为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袁崇焕遂被派往宁远驻守。
宁远位于山海关以东200余里,袁崇焕到任后,立即征集士兵和百姓修筑城墙。又从后方运来11门产自荷兰的红夷大炮,架设在城楼上,使宁远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军事堡垒。
与此同时,孙承宗也在防线外围的锦州、松山等地,派驻人马屯田筑垒,声援宁远。逐渐把防线从山海关向东推进了400多里,许多失地被收复,整个辽东局势开始向有利于明朝的方向发展。
可是,掌握朝政的宦官魏忠贤,却很猜忌孙承宗,向他索贿不成,就借机撤了他的职务,换上自己的亲信高第,来当辽东经略使。高第畏敌如虎,庸碌不堪,他一到山海关,就要求各路明军收缩战线,弃守关外疆土,退保山海关。袁崇焕坚决反对这种消极防御策略,拒不撤兵,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了。
努尔哈赤善于待机而动,遂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率兵13万,号称20万,对宁远孤城发起进攻。
当时袁崇焕手里只有1万多兵,众寡悬殊,情形十分危急。
袁崇焕镇定自若,与部下刺血明誓,激以忠义。制定凭城固守的兵略,不出城外野战,孤守、死守、固守。并且坚壁清野,将城外粮食全部运入渤海觉华岛中,将城外的民房和草料烧掉,不给后金军留下任何东西。命参将祖大寿领一支兵马出宁远西北,作为外援,牵制后金军。
正月23日,努尔哈赤率军杀到宁远,见宁远防守滴水不露,就诱降袁崇焕,许以高官。袁崇焕不为所动。努尔哈赤连连获胜,至此受挫,不由大怒。
24日,努尔哈赤亲自督军大举攻城,但后金军冲到城下后,城中却无动静。正自诧异,突然间城头火光冲天,弓箭和滚石如雨而下。后金军死伤无数。后金军头顶盾牌,再次猛烈攻城,宁远守军又从城头的垛口间,推出许多木柜,一半隐在城内,一半悬出城外。原来木柜中藏有身着盔甲的明军兵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后便将木柜拉回来,再装矢石投掷。如此反复,后金军伤亡惨重,始终接近不了城池。努尔哈赤命令士兵身披两层铁甲攻城,袁崇焕则命军士架起红夷大炮轰击,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心生怯意,再不敢前行。努尔哈赤无计可施,被迫后撤。
25日,后金军重整旗鼓,又来攻城。袁崇焕令将士用红夷大炮连续轰击,其中有一炮正中远处在旗下的指挥之人。不久,后金军的攻势就停止了。而这一炮击中的正是努尔哈赤本人。努尔哈赤被救回营后,即下令撤军。袁崇焕看到敌人退兵,乘胜追击了30里,才得胜回城。
宁远之战,是努尔哈赤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仗,也是最严重的惨败。
努尔哈赤在撤军的路上,对部下说:“我自25岁起兵以来,久戎沙场。何敌不克,何坚不摧。没想到小小的宁远城却遭到挫败。”心中十分恼怒,伤势加重,于8月11日在沈阳去世,终年68岁。
袁崇焕初历战阵,即取得宁远大捷,它是明朝自有辽事以来,对后金军的第一次胜利。扭转了明朝军队望风溃散的戾气。而这却是袁崇焕在后金兵锋强盛、宁远孤城无援的情势下取得的。它打破了努尔哈赤不败的神话。宁远之战后,原来许多降金的官吏和士兵又重新归队,山海关外的许多城池也再次被收复。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8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继承父亲遗志,积极整军练武,准备再攻明朝。
而袁崇焕也抓住机会,采取“以辽人守辽土”的方略,在一年时间里就训练出了一支勇猛顽强的“关宁铁骑”。
天启七年(1627年)5月,皇太极亲率8万精锐后金军再度进攻辽西,在连续攻下大凌河、小凌河2个要塞后,兵围锦州。此时袁崇焕已升任辽东巡抚,锦州是他修筑的另一座关外重镇,由大将赵率教守卫。11日,皇太极开始攻城。关宁铁骑勇猛无比不说,又有先进的红夷大炮等火器助阵,清军伤亡很大。皇太极一直攻到6月初,不能得手,佯为撤兵。目的是想半路诱伏明军,袁崇焕不上当,令坚守营垒不出。皇太极无奈,只好再来攻城。袁崇焕整军出城,与皇太极正面对阵。双方数万大军搅在一起白刃相搏,战事极为惨烈,直杀得天昏地暗,双方死伤惨重,死尸填满了沟壑。最后明军退入宁远坚守。后金军攻城,明军又以大炮轰击,皇太极的白龙旗也被炮火击碎了。皇太极怕重蹈努尔哈赤覆辙,只好退兵。路上被明军伏击,几员大将阵亡。7月,败退回沈阳。
两次宁远大战,袁崇焕表现出了如虹的气势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清军始终无法越过锦州、宁远一线,对山海关也只能望而生叹。
觊觎中原
袁崇焕经略辽东,使皇太极夺取北京的计划受阻,皇太极苦恼至极,为了避开袁崇焕的锋芒,便假道蒙古,避开山海关。为此,一、他征服朝鲜,打破了朝鲜与明朝的同盟关系,解除后顾之忧;二、与蒙古贵族结盟,娶两位蒙古贵族女子为妻,寻找从蒙古向明朝进攻的道路。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宁远、山海关,从长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入关,进逼北京。历史上称此为“入口”之战。
明朝大军皆集于宁远,山海关以西空虚。为保卫北京,只得紧急调边兵入援。袁崇焕闻讯星夜驰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但崇祯帝好猜疑,听信谤言,轻易就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袁崇焕“私通”后金军罪,将其逮捕入狱。后被冤杀,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此明朝“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果然,袁崇焕死后14年,清军入关就夺取了大明天下。
皇太极此人,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注重文教。醉心于中国历代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一改其父努尔哈赤屠杀文人的政策,并开科取士,一次即选满、汉、蒙古生员200人。天聪十年(1636年)4月,他在满、蒙、汉等儒臣的捧表劝进下,正式祭告天地,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大清,改元崇德,以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
从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大清帝国正式进入历史的册页,满族也自此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
下一步就是入关夺取明朝的天下了。而要夺取明朝的天下,首先得消灭在东北的一切明军。因此,皇太极发动了松锦之战。战争的结果是,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