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没有胜利把握的情况下,他不会轻动冒进。他观兵于孟津的目的,主要是向殷王朝示威,并借机观察殷王朝的虚实。此时,殷纣王一味贪恋淫乐,对周人炫耀武威的举动已无过激反应了。武王见目的已经达到,便下令撤军,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
此后,武王审时度势,先派间谍到商,察看国情,线人回报说,纣王虽材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淫乱不止,滥施酷刑,加重聚敛,导致民怨四起。便设炮烙之刑,大肆残杀那些心怀不满的王公贵族。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但武王认为时机未到。不久,线人又报,好人全被斥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王公大臣中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武王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最后线人报告,百姓都觳觫颤栗,缄口不语了。而更为重要的是,商军主力正在远征淮夷,商都空虚,这绝对是天赐良机。武王认为周经过两代养精蓄锐,已有了足够灭商的力量,也有了十足的把握,遂遵照文王“时至而勿疑”的遗嘱,果断决定发兵伐商,通告各诸侯国向朝歌进军。
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有些担心。但武王说,商祚已终,鬼神不佑。公元前1046年2月,毅然率戎车300乘、虎贲武士3000人、甲士45000人以及诸侯军旅与西南地区的庸、蜀、羌、髳、微、卢、彭、百濮等八国军队,从孟津出发,向商朝都城朝歌进发。周军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到了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南)。
在牧野,周武王举行了誓师大会,发表了长篇誓词(见《尚书·牧誓》),周武王数说了殷纣王的种种罪行后,指出自己是“恭行天罚”,是代天惩罚商纣的,从而把自己的行为神化为天命。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天子乃有德者居之,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
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赶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这时,由于商军主力正在东南地区征伐东夷,一时调不回来,纣王只好临时把都城中的大批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70万人,开赴前线。
诸侯之师与殷朝军队大战于牧野。
《诗·大雅·大明》是这样描绘这场历史上著名战役的:“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颍砼恚ι懈福蔽パ铮贡宋渫酰练ゴ笊蹋岢迕鳌!币馑际牵耗烈笆枪憷恼匠。茨咀龅恼匠狄斐F粒婧炻硪餐托圩常ι懈福唇┞柿斓木尤缧塾グ肯瑁ㄗ粑渫酰鞣ゴ笊蹋肷探徽皆谝桓銮缋实睦杳魇惫狻
可见周人军队的威武雄壮,不可阻挡。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虽然殷商军队也像树林一样多,像箭一样飞奔在原野。但“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阵前倒戈,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前徒倒戈,以开武王”,为武王的军队开道,使武王迅速地攻进殷别都朝歌。
周历2月初五甲子清晨,纣王见大势已去,万念俱灰,仓皇逃进内城。将自己梳洗打扮一番,登上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殷纣王在位33年,终以淫暴亡国。周武王赶到,找到了纣王的焦尸,砍下他的脑袋,挂在旗杆上示众。
周武王又处死了妲己,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封纣的儿子武庚禄父,让他承续殷的祭祀,并责令他施行盘庚的德政,殷的民众非常高兴。
周人经过数代的努力、发展,终于推翻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殷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获得了天下百姓的共同拥戴,成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有为君王之一。
商纣与夏桀齐名,也因此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商朝曾经是如此强大的国家,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封建诸侯
西周灭商后,奄有东方及江淮之地,疆域空前广阔。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在全面比较了夏商的国家制度,尤其是商朝的体制后,武王采纳箕子的建议,决定实行“封土建国”方略,这种宗法制度古时已有,至武王时才完全确定下来。即按疆土距京城的远近,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全国为若干个侯国。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以镇抚各地。
其分封原则是:同姓和重要的同盟异姓侯国,分封在原殷王畿内或其重要属国地区,作为王室的藩屏,肩负着保卫周的安全;投降的殷贵族,留居在周贵族的采邑之间,便于监视;降周的殷商属国多被迁至周人势力的外围,置于接近戎、蛮的边境地区,利用他们作为抵御异族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在这些封国中,比较重要的如封武王师尚父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建立齐国,作为控制东夷诸部的重要力量;封成王弟叔虞于唐国故地(今山西翼城),建立晋国,以加强对河东戎、翟诸部落的控制;封召公姡Сぷ佑诩唬ń癖本┦形髂希⒀喙钥刂蒲嗌侥媳奔傲晌饕淮娜帧⒌圆柯洌环狻昂貉糁罴А痹诤核叮⑸辏ń窈幽夏涎簦⑺妫ń窈彼嫦兀⑻疲ń窈幽咸坪樱⒃牵ń窈卑猜剑┑燃招」钥刂凭3敖旱厍钠渌偈宀柯洌蛔贩馓醭ぷ犹按巫又儆涸谔厍⑽夤ń窠账罩荩怪苁屏┱沟浇弦淮
各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即“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士,即诸侯国君之臣。卿、大夫也可再将自己的一块势力范围分给士。士下面就是平民和奴隶了。士是统治阶级里地位最低的一级,但却有权力控制平民与奴隶。显然,诸侯虽有管理自己的领地,分封其他阶级的权力,但必须忠于天子,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随王祭祀等义务。天子对诸侯享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的卿大夫也有权过问。毫无疑问,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周王朝统治的作用,维护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
西周的分封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达到了顶峰。
西周的分封,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康王时期。
周朝经过两次分封,全国范围内的诸侯数量达到了800多个。
周王朝疆域辽远,为了统治的需要和威镇诸侯,西周王朝建立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西周王朝的军队主要有成周八师、西六师、殷八师,以保卫全国。西六师驻守在宗周,拱卫丰、镐之地,以保卫西周王朝的本土。殷八师驻守在殷商故地,主要是对付殷人和东夷。成周八师驻在东都雒邑,以保卫成周。这样东可以镇守东方的广大地域,西可拱卫宗周,南可以威服淮夷,北可扼守幽燕。
周王通过这些措施,就把治理全国的权利,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三监之乱
周人取得了政权后,并没有完全消灭殷商国家,而是根据当时人们“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周武王让纣的儿子武庚仍继承殷王位,统率殷的余民,统治殷商故地。武王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率重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邶、啵⑽廊徒嗍樱烦啤叭唷薄S窒铝钍头疟绘跚艚陌傩眨懦鱿统蓟硬⒒指雌湓啊S稚⒎⒐╂跻稚莩拗玫牟莆铩⒘甘常饧眉⒚窈推度醯陌傩铡Mü扇≌庑┐胧痰睾芸煳榷ㄏ吕础
周武王灭商居功至伟,但他却在天下初定后的第二年,得病死去。太子诵继立,是为成王。
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摄行国政。周公依据周国原有制度,参酌殷礼,有所损益,制定出了一套巩固封建统治的完美制度来,就是后世儒家极力称颂和推崇的“周公之礼”或“周典”。周公因此被后世誉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
周公当时已称王,在颁布的一些诰命中,皆有“王若曰”句。在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长,按照殷商以来兄终弟及的传统,武王死后他最有资格继承王位。如今周公却立年幼的成王,自己称王执政,这引起了武王诸弟的不满和猜忌。于是他们诋毁周公,一时朝野上下,流言四起。
管、蔡遂与殷民联络。纣王的儿子武庚早有复国的野心,认为有机可乘,于是,他们相互勾结,又联合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国,叛乱反周,局势十分严重。
管、蔡以及武庚与东夷地区的叛乱,严重地威胁了周王朝的安全。周公处在内外交困中。他首先向召公姡Ы馐停扒笾С郑婧蟛扇」洗胧茁蚀缶鳌6鞫怨毯偷於ㄎ髦芡醭鹆酥匾饔谩>甑募杩嘧髡剑芄蜓沽恕叭唷敝遥浦沽肆餮裕惫苁澹胖鹆瞬淌澹恢锷绷宋涓ッ鹧傩斓仁吖褚笊坦笞寮按笈笊桃琶瘛
周公为了彻底消弭殷商的残余势力,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在瀍水东岸修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东),把殷商遗民通称为顽民或殷玩,迁到那里就近统治;又在瀍水西岸筑王城(今洛阳市内)驻兵监视,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原来西边的渭河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王城为中心,是周王朝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这里地处天下之中,是伊、洛、瀍、涧四水流经之地,土地平旷,沃野千里,东边又有伊阙之险隘,进可攻、退可守。这样,东西两京就连成了一片,西起周原,东至雒邑,即渭、泾、河、洛千里之域,皆为周的王畿之地。又以纣王庶兄微子继承殷朝,在宋建国,史称宋国,管理殷商之后。封武王的弟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的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这样,殷商余民遂被分而治之,天下局势遂告太平。
周公功成身退,还政于成王。
成王、康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稳定发展时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刑错四十年不用”,开创了被后世誉为盛世的“成康之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敬天保民
西周以百里小邦打败了赫赫大国,这在西周贵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他们震惊与反思。《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夏、商王朝灭亡的原因是西周贵族经常讨论的话题。他们认为,周的天子是天帝派到人间的王,而殷商国王也是天帝派来的王,殷商为什么会灭亡呢?
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兴亡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眀德慎刑”、“敬天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强调“天命”的归属转移是以帝王能否“保民”为依据的。
西周贵族因此认为,天选择敬天有德者做天子,付给他土地和人民,要天子代天保民;如果天子不能保民,天就会降灾,就会易“天命”。断绝天禄,也就是换替天子。只有敬德保民,才能使王权巩固和稳定,受天永命。这反映了周人朴素的民本思想。《尚书·召诰》为此就记有警语:古先民之王夏禹能敬德,天道从而保佑夏王朝的平安执政;桀弃禹之法所以而坠天命;殷王朝亦如夏桀背弃了天命,所以皇天不佑;只有我们少年睿智的成王,敬德保民,故天予以永命。
西周初年的文书诰命中,就贯串了西周贵族这种保民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周人憧憬“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重民思想在这时已具雏形了。
周公在建成东都洛邑后,也谆谆告诫康叔及侯、甸、男邦、采卫等四方诸侯,希望他们不要贪图安逸,对民宽宥,不杀无辜,这样天帝才能保佑周王朝。
周公教诲的宗旨在于敬德保民,在于维护周的王权。
西周王朝对德的重视,也表现在历代周王的谥号上。王有美德,则有美谥;有不令德,则用恶谥。如果说夏、商国王的名号皆以天干命名,如夏朝的孔甲、履癸,商朝的盘庚、小辛、祖甲、廪辛、武丁、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