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望的目光-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切切,而张先生的话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永恒的微言。     
  但从陶渊明开始的另一种中国文人走了不寻常的路。他们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抛开了繁华烟云,出仕的宿命在心打开的时候变得无关紧要,从田园荒野中走来的他们参透了生死的界限,至少,有一部分人过着平淡但真实的世俗生活,不用再去舞台上表演虚假的人生。比如毕际有,这个碌碌但真实的文人。     
  据《淄西毕氏世谱》载:际有,字载绩,官生,后以拔贡生,仕至江南通州知州。公生于天启癸亥,值皇长子诞生时,少保公方督饷天津,荫一子,遂授荫为官生。崇祯戊寅复入邑庠,顺治乙酉拔贡,丁亥复试留监,辛卯考职,丙申授山西稷山知县。清吏胥,严保甲,缓征徭,往来文移不托司记,不数月而廉洁勤慎之名噪甚。癸卯以通州所,千总解运漕粮积年挂欠,变产赔补追不及额,罢归。     
  又是一个被罢免的士大夫。毕际有在罢归的时候曾经作归田诗四律,中有句云:〃境从历过心方淡,人到归来味始真。〃看来他还是有心里准备的,这一走倒是走的潇洒走的从容。但不知道这个心已经淡却的世子是否还常常想起自己功成名就的家族。         
§虹§桥书§吧§。  
第23节:回望的目光(23)       
  毕际有的父亲毕自严兄弟三人都曾经在朝为官,但三人命运各自不同。毕自严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此人著述丰富,计有《石隐园集》、《度支堂奏议疏稿》等多达几百卷;毕自严的同父异母兄弟毕自肃在辽东与后金的作战中因粮饷补给无望且兵士哗变,以48岁的年龄病死于巡抚关宁的任上;而兄弟中官职最小的毕自寅因事被罢还乡,此人回乡后在乡中建了一座〃拱玉园〃,日日饮酒做诗。     
  无论功成名就还是仕途艰难,毕氏家族始终还是官宦的世家。但据志书上记载毕自严〃不喜金钱,唯好藏书。〃他从江南卸任回家的时候,钱财没有多少,却买了两大车的好书,他的儿子毕际有更是藏书成癖……〃书欲买时不论金〃,只要是他看中的书,都要买回家来。据说他藏书的万卷楼上总数已达五万余册。从父亲开始,毕际有和他的子孙们便开始和功名利禄越走越远,这个家族始终保持着对诗书的热爱,对文人的热爱。     
  回乡的毕际有终日闲散,于是课学子孙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他也因此和〃聊斋先生〃蒲松龄结下了一生的情谊。蒲松龄从四十岁开始到七十岁撤帐归家,整整在毕家做了三十年的私塾先生。蒲松龄在这里曾经为毕际有的八个孙子先后开蒙,还要教他们学做八股文和律诗,科举之年还要陪着他们到济南府去应试。可怜的是,蒲松龄从21岁开始应乡试,一生未中。这个咒语般的厄运也降临到这八个弟子身上,像他们的老师一样,他们全部未能通过乡试这一关!最好的是老五毕世澂,拔贡入监,最后选了个州同知。   
  但是毕际有他却想得开、放的下,他认为能不能蟾宫折桂,全是命中注定的事情。相传,当年毕府的土地非常多,有〃 东至奂山〃 ,奂山在淄川城西十五里左右,也就是在距毕氏所住的西铺村东去三十多里的地方还有家产; 〃西至胡山〃 ,这在现济南章丘市境内,离此也有三十余里地;〃南至宝山〃,离西铺村最近,也有五里之遥; 〃北到白云〃,指现在滨州市邹平县的山区白云山,毕际有的墓地就在白云山南坡。他请了一位风水先生,选择墓地。那位先生说,这里风水很好,但不能两全。向上一点,可以荫庇后代高官得坐,往下一点,可保后人繁衍旺盛。毕际有想,我父身为尚书,已经高官得坐,我也曾坐到知府,但我兄弟三人,大哥三弟早亡,而我三子中,也是老大、老三过早去世,何况宦海沉浮,还是选择人旺吧。于是毕际有的后人中再没有飞黄腾达的出现。     
  毕际有去世后,他仅剩的二儿子毕盛钜仍聘蒲松龄坐馆,以至于蒲松龄在写给毕盛钜的诗中写道:〃 年年援止情无限,只恐别时不忍云。〃     
  毕氏家族就这样厚待了这位屡试不第的一代文学大家三十载。康熙四十三年,蒲松龄的第四个学生、毕际有的孙子毕世浣去世时,蒲松龄进毕府已25年,此前的康熙四十一年,这位63岁的老先生考完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乡试,当然仍未中。想他一生受毕氏恩情,自己的学生不但和自己一样屡试不第,并且先自己而去,老先生一口气写了六首哀诗,感叹道〃交久情难已,年衰感易生。〃     
  在这个不在乎功名的士大夫家族里,处处彰显着人情的温暖。蒲松龄曾经写《绰然堂会食赋》内载八个学生和老师吃饭的场景〃袖拂簋兮沾热汤,身远探兮如堵墙,箸森森以刺目,臂密密以遮眶,脱一瞬兮他顾,旋回首兮净光。〃学生们吃饭时袖子扫着了汤碗,沾上了热汤,看到好菜站起身来向远处去夹菜,就象一堵墙一样挡住了别人。筷子晃动得刺人眼目,胳膊挨着胳膊挡住了别人的视线。当你眼睛向别的地方看一眼再回过头来的时候,眼前盘子里的菜已经没有了!接着,蒲松龄又分别表述他们不同的吃相和表情:〃或有求而弗得,眼暴变而声怆!或眼明而手疾,叠大卷以如梁。赤手搏肉,饼破流汤;唇膏欲滴,喙晕生光。骨横斜其满地,汁淋漓而沾裳。〃这是说有的学生得不到他想吃的菜,马上就脸上变了颜色,而且声音也变得悲怆伤感;有的学生眼明手快,饼卷菜粗得象房梁一样;有的干脆用手去撕肉吃,却忘了卷着菜的饼放在桌子上松开了,以致汤菜也流出来了,只吃得嘴唇上流油,嘴角上也泛出光亮,不一会,骨头横七竖八地满地都是,衣服上也沾上了饭菜汁。         
▲BOOK。▲虹桥▲书吧▲  
第24节:回望的目光(24)       
  我读罢后,不仅感觉哑然失笑,也为这个大家族的温情而感动。现在回头看毕际有的〃人到归来味始真〃,再体会张中行先生的话,便对〃真〃字有了更多的理解。人都说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大多数的人以其单调的姿态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之中,或许,一个人必须使每一天都如此平常不觉,才能够在最微小的事物中体味到普通的快乐。我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满怀希望,而且在这一刻认识到生活是一种纯粹自由的感觉。毕氏家族,在某种程度上说,更像是普通的平民家庭,在我的想象里,这个家族的人都穿着布衣,像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度日如年。     
  中国式的士大夫家族     
  在齐国古都冠带如云的世家豪门里,恐怕没有一家能够比得上一代诗宗王士缜的家族。王士缜别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先祖王贵元朝末年,从青州诸城迁至淄博新城。四世祖王重光是第一个进士,王渔洋是第八世。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历代簪缨不绝,科甲蝉联,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人称〃江北青箱〃。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历来官宦的标志,而〃江北青箱〃极言王氏家族官荫丰厚。     
  中国士大夫家族庞大的家门历来多生是非,利益冲突甚至可以让兄弟相向,如果说朝廷的争斗残忍恐怖,那么家族内部的争斗过犹不及,因为在那些门楼大厅出没的人们,多半身上流淌着相同的血液。家族的生活因为高大的院墙阻挡,在平民眼中逐渐神秘和威严起来,而赖以维持这种表面尊严的便是家族标志性的建筑。明清以来,在建筑方面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似乎在读书的士大夫家族的建筑风格中得不到半点的体现,极尽繁缛与奢华的雕梁画栋里掩饰不住他们精神深处的无家可归。     
  没有青藤,没有斑驳,没有风花雪月的女子追逐嬉戏,环境足可以塑造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如果说在渔樵耕读的家门里,只有旷野的阔达,那么士大夫家族则只余青色的天空。贾宝玉是家族里最富于想象力的公子哥,他或许是试图让生活有点戏剧性,有点庸俗的但是有常人的快乐,但默守戒律的家族马上让这种想象力坠入破碎的虚空。我一度怀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和出家似乎区别不大,一个由森严戒律封闭的环境中出来的人,很难想象他具有完整的人格。     
  王氏家族最显赫的标志便是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南村大街北端的〃四世宫保〃牌坊,此牌坊系砖石结构,呈中间高左右低的宫殿式。面阔9。2米,进深3。33米,高15米,拱门洞两侧有石狮8个。拱门、楹柱等上面雕有飞禽走兽、山水花卉,特别是砖砌圆柱顶部的4个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显示了明代雕刻家的精湛技艺。此牌坊为王渔洋的祖父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因他们都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故名。石匾额〃四世宫保〃四字传为明书法家董其昌书。     
  牌坊顶部飞檐斗拱,瓦当严整,四角杵头兽面,唇吻耸起,都悬吊着风铃铁马,随风而动,声韵动听。顶端花脊〃八跑〃,每〃跑〃二兽(寿),高居瓦基。瓦脊中的〃麒麟驮宝瓶〃尤其古朴可爱。当初董其昌一个文人能够得到王氏家族首肯来书写〃四世宫保〃四个字,其荣耀可想而知,但偏偏据说他于后堂听到王氏的几个子弟议论他的楷书不及某某,心中遂生怨恨,于是不辞而别,翌日,王氏族人打开字帖一看,少了一个〃宫〃字,于是派人快马追董其昌,哪里还能够追得到。于是无奈下请人重写一个〃宫〃字,效果当然不及原书。推及原因,大概是王氏家族太过于显赫,以至于在旁人心中形成一道无形的门第鸿沟。         
虹←桥←书←吧←BOOK。←  
第25节:回望的目光(25)       
  王家祠堂,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街北,是为祭明代王重光而建。该祠初建于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建成,当时规模宏大,但现存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3米,占地3784平方米。院内有正堂5楹,中间3间出厦。长22米,高14米,进深9。65米,全为砖木结构,瓴瓦起脊,木椽单檐。堂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顶部栋梁上饰有彩绘,内壁墙上镶嵌石碣85块,保存完好。碑文集历代书法名家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洵、柳公权、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隶、篆诸体俱备。堂内还有王重光及其属下王、张二指挥的碑刻彩绘像。后堂3间,称为〃司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现拓为王士祯纪念馆。     
  正堂前东、西厢房各3楹,堂前有双人合抱的古桧两株,左右对称,高约20余米。院东南隅有四面碑1幢,上刻建祠时祭者姓名。祠东50米处为原〃碑廊院〃,现存石碑9幢。     
  当初王氏家族的主人们迷离的幻想在工匠的手中成了永恒。〃封侯挂印〃、〃诗礼传家〃,都在无声有形的时光中酝酿着成就自己的美梦。窗棂上的雕花早已经漆黑的落满斑点,厢房内总是黑洞洞的,有的门环上已不见了锈蚀的门锁,随着搀杂着尘土的响声推开屋门,潮闷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想,纵是祠堂的管理人员也不见得喜欢进入这样的屋子,如果没有人陪伴,屋檐的压迫感总能够使背后生出了一种凉意,在转身的时候总感觉有一双冰凉的手按住了你的肩膀,你会忍不住玄想是否某位古人召唤你同他一谈。没有人居住的华宅,纵然是皇宫,也只是历史的坟墓。如果当初的显赫的主人看见今天的颓境,他也会忍不住放声长哭。     
  好在祠堂的旁边有一个花园,一池碧水,几块湖石,数棵高树,让人窒息的感觉暂时缓解。其中的一块湖石上,有许多奔跑的鹿的斑纹,仔细辨认,这些在月光下把身体扭成圆环状的灵兽姿态优美异常。     
  王渔洋自幼聪颖超人,有神童之誉,他为王氏家族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荣。其人八岁能诗,十二能赋,十五岁出版第一本刊物《落笺堂初稿》。清顺治元年,王渔洋十一岁,某日,祖父王象晋,偕从弟王象咸会饮,酒阑兴酣,象晋把酒命诸孙与他即景作诗对句,看到正在挥毫的王象咸,便随口吟道〃醉爱羲之迹〃,诸孙面面相觑无应对答,年仅十一岁的王渔洋应声答道〃狂吟白也诗〃两位老人惊喜,齐声称好。并说:〃此子必早成〃。      
  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