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创伤-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枪赜诖哟铀鞣ɡ夂R越诘乃俣认蚰虾叫校盼魉辜扑愠鏊歉蘸酶仙习⒐爬寡罅鳎ˋghulas current),于永乐十九年七月(公元1421年8月)绕过好望角,然后搭上本贵拉洋流(Benguela current),到达西非的突出部。他用那幅《混一疆理图》支撑他的观点——那幅古地图不仅明确地画出了好望角,还画出了非洲西岸的轮廓线,这证明中国船队曾经到达那里,并作出测绘。
  搜寻进一步的证据显然并不轻松。在锡兰山、在古里、在柯枝,中国人都会留下石碑。在非洲西岸,如果能够找到一个石碑,一切疑问就都迎刃而解了。人们在刚果河的马塔迪瀑布发现了一座石碑。门西斯认为碑文是中国通译用番文镌刻的。中国人到达那里显然不是为了欣赏瀑布,而是瀑布下面的深潭取得淡水。
  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称“大西洋”为“绿海”,一切未知海洋为“暗海”,也即世界的极点。在*人的地理概念中,太阳降落的西方处的海洋为暗海。由于*人航海从未超越莫桑比克海峡以西,故将这个海域视为“暗海”之始。中国人面对无穷无尽的“暗海”,应该望而却步,还是铤而走险?
  门西斯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用上百条证据来证实他的设想。他认为郑和的分船队在加纳、科特迪瓦、利比里亚海岸乘洋流,搭了1500公里的便车,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洋流消失时,他们已经到达塞内加尔海岸。此时的东北信风又把他们吹向西南的绿角群岛,就是毛罗描述过的那个岛屿。这就是这只神秘的船队突然出现西方人视野里的原因。
  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中认可了这一论点。现在的分歧在于,大多数人认为,由于出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没有止境的茫茫大海,中国船队于是掉转航向,原路返回;而门西斯则认为中国船队顺洋流抵达巴西海岸,到达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并通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洪保甚至向南越过德雷克海峡,在南极洲舶岸,并登上南设得兰群岛的冰原。此后,洪保船队掉头东返,沿南纬52度40分的航线航行,在澳大利亚停舶。而周满的船队在通过麦哲伦海峡之后,则进入南太平洋,抵达澳大利亚。双方的航线沿着相反的方向,合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此后,洪保与周满从澳大利亚北部和西部分别按不同的航线回到中国。
  这听上去仿佛一场荒诞的虚构,危言耸听却又丝丝入扣。但是,在通常被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到达的美洲东海岸,不仅发现了大量的青花,而且发掘了当地土著不可能制造的巨型铁锚。

第六章 档案(4)
公元1421年注定会成为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围攻拜占庭,切断了西方通往中国的陆路通道——丝绸之路。七年后,葡萄牙太子伯多禄(航海家亨利王子的兄弟)从威尼斯带回一张世界地图,上面不仅标注了好望角,而且标注了麦哲伦海峡。问题随之而来——早在麦哲伦航海近一百年前,麦哲伦海峡竟然被标注在1428年的世界地图上。正是这幅地图,给沉寂的欧洲带来一线希望。由于这幅地图落到葡萄牙人手里,世界史于是被改写。1492年,哥伦布的航行,依靠的就是这幅地图的抄本。在15世纪20年代,谁有能力进行如此规模的海上探险?谁是麦哲伦海峡的真正发现者?
  大海善于销毁一切痕迹,因而,大海没有历史。浩瀚的太平洋,或许永远是中国人记忆里的暗海。
  四
  朱棣的雄心壮志使大明王朝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使得户部尚书成为整个朝廷中最难堪的角色。尚书夏原吉经常随身携带户口、田赋赢缩的数据,以便迅速回答朱棣的询问。对于皇帝大兴土木、遣船出海以及挥师北征等决策,以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兵部尚书方宾为代表的官员集团始终固执地坚持着反对的态度。这一矛盾的结局是,夏原吉被囚禁,方宾自杀,还有多名尚书非死即囚。
  一连串的死亡使郑和的事业处于捉摸不定的摆动之中。首先是朱棣于公元1424年在北伐边疆的途中溘然长逝。从明仁宗的画像可以看出,46岁登基的朱高炽是一个肥胖而慵懒的皇帝,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一批传统的儒生,他上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颁诏禁海。他决定将都城迁回南京,同时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但朱高炽即位仅9个月后就驾崩了,他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年号宣德。第五年,郑和下西洋的最大反对派夏原吉也寿终正寝。
  朱瞻基14岁的时候,朱棣曾经给他出过一个对联,上联是“万方玉帛风云会”,朱瞻基对出的下联是“一统山河日月明”。从中可以看出朱瞻基同他的祖父一样胸怀大志。在朱瞻基上台后第五年的六月初九(公元1430年6月29日),他颁布《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诏》,郑和第七次奉诏出海。
  这一年,郑和已经六十岁。他似乎已经预感到自己已时日不多,以及朝廷官员销毁他全部航海档案的可能性,出发之前,他在太仓刘家港和福建长乐的天妃宫中特意树立了两块石碑,记述六次航海的经历。后来的事件证明了郑和此举的意义——这两块石碑几乎成为我们今天能够面对的有关郑和航海的仅有的原始文字资料。
  宣德六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432年1月12日),郑和开始了他生命中——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远航。此次航行的分船队一直抵达*教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天方国),从马欢的《瀛涯胜览》中,可以找到他们在圣地的行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公元1433年7月22日),船队如约归来,它们带回了大量的*草药,比如用以治疗呼吸疾病的芳香树脂安息香、消炎药苏合香、古埃及人的防腐剂(中国人认为它可以促进血气畅通)没药等。*药典《回药方》在此次航海之后开始在中国刊刻并风行。农历九月十四,随船前来的苏门答腊国、锡兰国、古里国、柯枝国、忽鲁谟斯国、佐法尔国、阿丹国及其他*国家的使臣,从北京紫禁城的午门鱼贯而入,在奉天殿,向宣宗进献他们的贡品。这所有的景象与以往几乎没有任何不同,但是,与大航海事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位领导者,已经不在人世,一位是朱棣,另一位是郑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档案(5)
郑和从长乐出发的时候,长乐县城的百姓给予他英雄般的礼遇,然而,这一次,人们没有从归航者当中发现郑和。据说郑和于各支分船队在古里集合的时候,病逝于古里。现在人们可以在南京牛首山下找到一座郑和墓,但是没有人能够说清它的来历。
  已经无从寻找郑和的遗骨。不妨作出这样的推测——在船队归航的途中,船员们根据穆斯林习俗,为他举行了海葬。我考查了穆斯林的丧俗,发现它十分简单——人们在清洗遗体之后,裹上白布,一边祷告,一边将死者抛向大海。郑和一生曾经到达世界许多地方,但没有人能说清他消失于何处。
  五年之后,即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36岁的朱瞻基突然驾崩,大明王朝的航海史诗,彻底划上了句号。
  五
  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发生在郑和身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暹罗贡使在出使北京的途中,遭到两名广东贪官的劫掠,他们抢走了外国使臣准备进献给皇帝的金银珠宝。正统皇帝没有制止这一事件,致使此类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各地官员都企图从朝贡贸易中分一杯羹,这直接损害了大明王朝与外国的关系,使臣的身影在海上渐渐消隐,皇帝不再得到任何贡品,也吝于赏赐任何物品。
  如同朱高炽在继位的第一天就下了一道禁海令一样,英宗朱祁镇刚一登基就下令各船厂停止造船。罗荣邦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了明朝海上实力变化的数据:在郑和航海事业之初,明朝的强大水师拥有3500艘各型船只,仅浙江一省,就拥有超过700只船组成的船队。及至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浙江的船只数量已经下降到不及原来的一半。到15世纪中叶,该省船队仅为原来的一小部分。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皇帝下令,“军民人等擅造二帆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入番国买卖”者,正犯处以极刑,全家发边卫充军,此前两年,姗姗来迟的达?伽马正沉浸在他率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抵达古里的荣耀中;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朝廷又下了一道圣旨,“将沿海军民私造双桅大船尽行拆卸,如有仍前撑驾者即使擒拿”,此前三年,麦哲伦率领西班牙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龙江船厂在短短二十年间已经衰落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李昭洋主持这家国营船厂时,发现连当年郑和船队宝船的数据都不存在了。①也就是说,关于宝船的尺度问题,不只在今天被学者争论,在当时,就已经成为悬案。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被大明王朝自行销毁,此时的皇帝或许不会想到,他心目中的那些番国的船只,正在被他让出的海域上进行艰苦探索。
  事情或许还有转机。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宦官汪直索取郑和的航海日志,试图重燃中国人扬帆海上的热情。兵部尚书项忠入库查检旧案,发现关于郑和船队的所有档案居然已经不翼而飞,那时他还并不知道,兵部侍郎刘大夏已经先下手为强,擅自销毁了这批文件。项忠在盛怒之下对主管官员进行鞭苔,责令他三天之内找到遗失文档,但仍然一无所获。项忠问:“库中案卷,宁能失去?”此时,刘大夏才向他的顶头上司阐明了销毁档案的“必要性”:“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敝政,大臣所当切谏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②刘大夏很可能是郑和航海日志的最后阅读者,可惜我们没有他那样的特权,也就永远无法知晓有关郑和航海的所有秘密。刘大夏滥用了他手里的权力——他并不认识这些档案的价值,相反,它们加深了他对郑和的愤怒与恐惧。
  对于航海,英国女王显然有着不同的看法,郑和档案惨遭销毁的17年后,大不列颠女王签署一份特许状,宣布殖民者享有英国自由公民的所有特权,此后,英国人不再盲目地向外冒险,而是积极建立永久殖民地,为未来的日不落帝国开辟道路。支持海上事业,成为欧洲各国王室一本万利的投资。
  六
  故事以禁海派的完胜而告终。从某种意义上说,郑和在远航的途中悄然离世,并且被埋藏于海洋深处,应当说是一种幸运,否则,他的身后之事将不堪设想。
  当我们寻找中国由强盛走向衰弱的转折点的时候,我们无法回避中国在15世纪的巨大变化。1840年发生在中国海岸的东西方对抗只是结果,而不是起因。但当时的刘大夏之流不会意识到他的举动在三个多世纪后引起的恶果,那时的他正沉浸在维护王朝利益的责任感中。郑和的航海,使中国有机会在全球化的格局中思考中国的命运,但不可一世的大明王朝错过了这个机会。这场轰轰烈烈的海上盛典最终以悲剧收场。在刘大夏身后,作为传统的海上强国的中国最终完成了内陆化的转型。
  中国的儒生们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应付科举考试,他们热衷于记诵传统经典,用礼仪教化治理国度,并企图以此来“绥服”他国,和谐共处成为中国人的理想境界。与此同时,进化论正在西方赋予强者毁灭弱者的特权。遗憾的是,东西方相向而行却擦肩而过,郑和与哥伦布关于文明秩序的对话并没有发生。当西方的军舰载着它们的文化抵达中国海岸的时候,中国已经失去了为自己的文化辩解的能力。
  当中国军队把全部注意力用于防犯蒙古人的进攻,毁灭性的打击却来自海上。突然间从天而降的外国船队“废除了万里长城的用途,这条工时高达两千多年的军事设施,在关键时刻沦为一堆垃圾。”自1840年以后,中国受到外国军队的海上侵犯共达84次。
  明熹宗朱由校创制了一种“木傀儡戏”,他最喜欢表演的节目就是《三宝太监下西洋》。据说他为这个节目设计了精巧的布景,喷水机关能让水势逆飞,如同瀑布泻下,又直冲上去,如同玉柱。可以凭水势托起一个镀金木球,盘旋不落。这一游戏令他乐此不疲,甚至将批阅奏折这类无聊事务一律托付他人。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国库空虚,气数将尽,不到20年,这个曾经睥睨万邦的朝代便和它所创造的海上奇迹一同消失了。
  

第一章  烟枪与火枪(1)
A 。 烟枪
  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