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人开始从不同角度画起像来。这些佛教艺术家们笔法洗练,几笔便在纸上将鉴真的像勾勒成形。
香炉上,三炷香烟冉冉而升……
鉴真白色的眉头动了动:“嗯?哪里来的胆唐香?”
思托走到他跟前,轻声道:“师父,你闻出是胆唐香了?这是十年前我们从扬州带来的,就剩下三支了。”
“好久没有闻到这种药香味了……这是扬州净慈香店的香吧?”
“是的。师父记性真好。”
“净慈香店做龙胆香都要加进草药,有的用侧柏,有的用艾蒿,还有的用椒叶,端午节前后的那几天里,扬州城里到处都飘着胆唐香的药香味啊……”
鉴真深深地呼吸着,渺渺的香烟似乎将他带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家乡。他看到了烟濛濛中的扬州瘦西湖,岸边的柳枝随风缓缓飘动,婀娜多姿。
从瘦西湖划船约摸两个时辰,就可以看到耸立在大明寺里的栖灵塔。上到塔顶,放眼望去,扬州城尽收眼底,宽大的运河就像一条白练在江淮大地上蜿蜒南去汇入长江。
他好像已经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不由得嘴角露出了微笑……
鉴真东渡 第一章(1)
1
唐开元二十一年的春夏之交,扬州城的街巷里,涌现出一些拖家带口的穷苦百姓,他们穿行在鳞次栉比的酒肆店铺之间,有做小生意的,也有沿街乞讨的,给富庶繁华的江淮之都平添一抹很不谐调的灰色。
这一年,鉴真正值中年,四十六岁的他清瘦,挺拔,面容和善却不失高僧的威仪。这天,他刚从白塔寺讲经归来,走在街上,凡与他相遇的熟人都停下脚步,恭敬地向他致礼。他也驻足还礼,平等谦和,将温暖的善意传达给路人。
走在他身后的是两个年轻的弟子,一个是二十八岁的灵佑,他气质高岸,温和中带着一种凛然之气。另一位是二十六岁的道航,也是俊秀不凡,聪慧灵敏。
师徒三人正走着,突然一个胡饼滚到了他们的眼前。只听不远处的一间饭堂前传来吵嚷声。
“嗨!哪来的小叫花子!” 一位食客揪着一个小男童骂着。
小男孩见胡饼被食客打掉在地上,又一脚踢去滚到远处,不禁“哇”的一声哭起来。
一位身上背着扇袋的老人跑来,拉过男童问:“怎么了?”
“这小叫花子是你的吗?”食客厉声质问。
“小叫花子?你怎么这样骂一个孩子?”老人很生气。
“我骂人?我还打人呢!这小东西上来就抢我的胡饼吃!简直就是小强盗!”
一听这话,老人气急地问男童:“小宝,你……你抢了?”
男童哭着点头:“我饿,爷爷。”
老头气馁地说:“孩子,再饿你也不能抢人家的吃儿啊!唉……”他满脸歉意地对食客说:“孩子拿你一个胡饼,我用这把扇子赔你。”
食客瞪眼道:“少费话!你这破扇子做工粗劣,谁要啊!”说着将老人的扇子也打到了地上。
老人急忙弯腰去捡,扇子却被另一只手先拾起来了。老人抬头,只见一位和尚站在他面前。
鉴真拿起扇子,对老人说:“这把扇子我要了。”
“哎呀!鉴真大和尚。”食客立即堆起笑脸:“想不到能在这里见到您。”他立即向鉴真作揖。
鉴真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你知道我?”
“江淮一带,谁不知道大和尚啊!”
鉴真转身对灵佑说:“把那个胡饼的钱给他。”
灵佑从袖筒里掏出一文钱给食客:“给,这是孩子抢你的胡饼钱。”
食客哪里敢收,双手作揖:“不敢不敢。我哪里敢要大和尚的钱啊!”他转身对老人和男童喝斥道:“算了算了,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快走开吧!”
老人向鉴真作揖拜道:“谢谢和尚相救!”说完拉男童走开。
“慢走。听口音老人家是淮北的?”鉴真问道。
“家在徐州。”
“哦,来扬州卖扇子?”
“唉,也就换一口饭吃。徐州天旱,生活不好过。”
“你这扇子多少钱一把?”
老人摇摇头:“和尚喜欢就拿着吧,不要钱。”
鉴真四顾,见站在一边看热闹的老板娘,便笑笑说:“老板娘,借你记账的笔墨用一下。”
“好。我这就去拿。”
老板娘拿来笔墨放在桌上,鉴真在撑开的纸扇上运笔写出十六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写完在字的下角落名:鉴真。
街上观看的人早就围过来不少。食客见此,羞愧地悄悄溜走了。
道航将扇子捧到老头面前:“老人家,你的这把扇子,现在有了师父的墨宝,可就值钱了。”
老人问:“和尚写的是什么?”
灵佑说:“师父写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和尚是教人积德行善啊!”老人高兴地捧着扇子说。
人群里挤过来一位有钱的看客,从袖里掏出一个钱袋,取出一锭大银塞给老人,喊道:“这把扇子卖给我!”
鉴真东渡 第一章(2)
另有人也来抢:“我要!我出高价!”
见老人被人们围住争抢扇子,鉴真笑着与两位弟子离去。
回到大明寺,徐州开元寺的住持慧明法师已经等在寺里。
慧明见了鉴真,先把一卷画有寺庙建筑的图纸摊开在他面前。
鉴真很有兴趣地看着,说:“几年前我去徐州开元寺讲经的时候,那里还是个小小的寺庙,现在扩大了一倍啊。”
“大和尚,贫僧不才,却也四处化缘,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扩建修缮,几年下来,总算小有规模。”慧明说:“现在就缺一座塔了。大和尚是造寺建塔的高手,早在游学长安之时,就协助道岸大师修造了荐福寺的小雁塔而闻名于世。”
鉴真笑笑:“那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不值一提。不知法师要修造的是砖塔还是木塔呢?”
“砖塔、木塔都可以,一切听从大和尚安排。”
鉴真点点头,突然想起在街上见到的情景,问道:“你从徐州来,那里的旱情有所缓和吗?”
慧明摇头叹道:“赤地千里,百姓遭殃了。”
鉴真担忧地问:“此情上报朝廷了吗?”
慧明告诉鉴真,说朝廷已经调拨下来一批救灾的粮饷,地方官员也散发给了百姓。鉴真这才略略放心。
2
过了两天,在慧明的邀请下,鉴真便与弟子灵佑、道航,还有画师周士杰骑马前往徐州开元寺造塔。一路上看到烈日当空,遍地枯苗,百姓四处逃荒的情景,鉴真的悲悯之情难以形容。
到了开元寺,灵佑、道航便开始勘探造塔的地基。鉴真则由慧明陪同四处察看风水,他们来到寺里的一口井前。
“井水旺吗?” 鉴真探头往下看。
“天旱,井水下降了许多。”
“现在水位有多深?”
“不到三尺。”
鉴真一想,这点水量也就刚够寺里的日常用水。
“还有其他的水源吗?”
“东边两里之外有一条小河,可以作为造塔的水源。”
鉴真和慧明来到河边,只见河床里只有一点细流在有气无力地流着。
慧明失望地摇头叹道:“想不到满满的一河水不到一个月就干涸成这样了。”
鉴真蹲下身子,用手掬起一捧河水说:“这个时候,这点水是很珍贵的呀!”
慧明突然想到一个点子:“我倒有个办法,能不能在下面拦起个小坝,把这点水堵住用来造塔。”
鉴真站起来,望着潺潺游走的河水说:“那能堵下多少水呢?再说,你把这点水堵了,下游的百姓就吃不上水了。”
正说着,画师周士杰带着一个少年走来。
“师父,这是我的外甥叶知秋。”周士杰向鉴真介绍道。
少年“扑通”一声跪地叩拜:“拜见鉴真大和尚。”
鉴真看这孩子白白净净,温顺柔弱,可一双纯净清亮的大眼睛里含藏着性格中的坚强与固执。他笑着拉起少年:“请起。落叶而知秋。你这名字很有意味啊。”
叶知秋腼腆地笑笑,目不转睛地望着鉴真:“我小时候见过大和尚。”
鉴真好奇地问:“在哪里?”
“苏州。”
周士杰在一边解释道:“家姐过世以后,我把外甥接到苏州的家里住了两年。有一次师父在苏州讲经,琼花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去见过你。你见他体质弱,还送给他一串佛珠。”
少年伸出手腕:“大和尚送我的佛珠,我一直带在身上。”
鉴真恍然:“噢,你就是老受琼花气的那个小表哥吧?”
少年不好意思地点头:“是。”
鉴真高兴地看着少年:“一晃都七年了。今年有……”
“今年我十四岁了。”
“哦,十四岁,我在你这个年龄已经出家了。”
。 想看书来
鉴真东渡 第一章(3)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叶知秋迅速看了周士杰一眼,周士杰故意岔开话头说:“师父,我准备收知秋为徒,以后就跟着你四处画佛画吧。”
“好哇!知秋,你阿舅是江淮一带有名的佛画画师,我看你也是璞玉浑金,好好学画,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少年只抿着嘴笑,不置可否。
慧明陪着鉴真在寺院内外勘查了两天后,见大和尚不再谈论造塔之事,心下疑惑,便将鉴真请到客堂,吩咐僧人将三个摞着银锭的大木盘摆到了他的面前。
“鉴真和尚,这是我们化缘筹措造塔的全部用资。”
鉴真点点头:“收好吧,造塔的费用,灵佑、道航会酌情给你们一个详细预算。不过贫僧这两天观察,现在造塔,不是最佳时机啊。”
慧明的心顿时一沉,说:“和尚远途而来,有什么疑虑吗?”
“徐州大旱,民不聊生。一路上我们也看到了百姓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而开元寺此刻大兴土木修造宝塔,贫僧以为不合时宜。”
“和尚不必担心。正因为久旱不雨,百姓才倾囊而出,纷纷供养,盼望尽快修造佛塔,祈求佛祖降福徐州,保佑一方平安。这都是百姓的心愿啊。”
“天地之气,升于春,浮于夏,一旦时令反常则灾害必然而至。现在不是祈天求佛就能解决眼前的困境,而是想办法让你这一方百姓赶快渡过难关。”
“和尚的意思是……?”
“贫僧认为当务之急是打井救灾。”
慧明愣住了,而坐在一边的叶知秋却眼睛一亮,目光炯炯有神地望着鉴真。
灵佑体谅鉴真的一片苦心,他帮衬道:“师父高见。此时此刻大兴土木造寺修塔,无疑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道航也说:“弟子道航本打算由徐州西去长安,现在也愿意留下来与师父一起打井救灾。”
“这……”见师徒三人放弃造塔,一心要打井救灾,慧明一时不知如何对应。
鉴真笑着对他说:“这些银子就算贫僧先借用寺里的。待度过灾荒,贫僧一定化缘再来开元寺造塔。”
慧明一听这话,茅塞顿开,赧然脸红:“和尚所言极是,身为佛门弟子,面对灾情,贫僧也是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一心要救百姓出苦难,可是因为智慧不够,才如此不识实务。听了和尚的话,我想,在这危难之际,就是佛祖在世,也一定会先打井后造塔的吧。和尚,这些银子快不要提什么借不借的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照你的主意办吧。”
“阿弥陀佛。”鉴真欣慰地点头。
就这样,开元寺造塔的用资全都用在了打井上。一向靠天吃饭的农民被激发起抗旱的热情,方圆百里很快就有了数十口井,清凉的井水给人们的生活又带来了甘甜。
在打井的日子里,叶知秋一直跟随着鉴真师徒四处奔走,到这里探水源,去那里指导打井。他被鉴真的智慧折服,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这位从小失去爹娘的少年对鉴真的亲近之情越来越浓,似乎再也不愿意离开他了。
临行前鉴真为徐州的僧众说法,那一天,开元寺幡幢飘扬,钟鼓齐鸣,僧众及善男信女云集法堂。在一阵悠扬清亮的梵乐过后,鉴真缓缓登上法堂正中的法座之上,他首先向佛像合十叩拜,然后又向众僧致礼。
坐在台下的叶知秋与众人一起向他合十回礼,随后,鉴真在法座上坐定开始讲法。
“佛陀成道后最初十二年内,并未给僧团制定任何戒条,他只是随机宣说他所悟证的佛法。根利之人在听闻佛法时,即闻即悟,当下就能心与道合,达到断恶修善和利益众生的目的,因而也就能获得解脱。”鉴真声音平和亲切,如春风化雨,娓娓道来:“十二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