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雨瑞
引子
公元2006年春,国家大型建设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在这条铁路六安段中的一个名叫双墩的地方,有一座封土巨大的古墓葬须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为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派出了考古发掘工作队进驻六安,在当地文物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对这座古墓葬进行考古发掘。谁也未曾料到,这次考古发掘居然挖出了一个具有黄肠题凑葬制的西汉王陵!这个重大发现引起了中国乃至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2007年初,“六安双墩汉代墓地”成功入选“2006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考古专家据出土的文物考证,这座西汉王陵便是六安国的第一位诸侯王刘庆的墓葬,在这座墓葬的东侧,还有一座封土巨大的墓冢,据推定应为六安王后的墓葬。
关于西汉六安国的历史记载,史书上仅可见“六安国”和“六安王刘庆”等寥寥数语,其他信息均无以查考。这个延续了一百多年的王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在这个偏远封闭的国度里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事件?一直是史学界的未解之谜。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300多件铜、铁、漆木、金、银、玉、封泥、植物果实、种子等珍贵文物和大量的原始信息,不仅填补了史书的空白,解决了考古领域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同时,也揭开了西汉古六安国的神密面纱,为我们探索、研究、了解古六安国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一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初夏。
天色阴晦,大雨滂沱。
一匹快马四蹄腾空,风驰电掣般地穿过雨帘,眨眼间已停在了胶东王府的大门前。马上一人,滚鞍下马,跌跌撞撞闯进王府中去。
胶东王刘寄,此时正在内室中研读《孙子兵法》,忽闻外边有响动,刚要出门察看,只见一个浑身水淋淋的人奔过来,一头扑跪在他的脚下。刘寄细一端详,竟是自己派到淮南国送信的朱然,心里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
“怎么回事,起来说话。”刘寄强作镇静道。
“王爷,完了,全完了!”朱然爬起来,一脸沮丧地说:“淮南、衡山之事已败露,朝廷大兵压境,淮南、衡山二位王爷俱在王府中畏罪自裁了!”
刘寄的脸刷地一下白了,哆哆嗦嗦地说:“此言当真?”
“千真万确,是卑职亲眼所见。”
刘寄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天——意呀!淮南王十年磨一剑,踌躇满志,竟如此不堪一击!我原想他纵使不能马到成功,至少也能与朝廷相持个三年五载的哩。”停了停,又长吁一声,以别人几乎听不到的声音道:“他们完了,吾之日子……也”话未说完,便眼前一黑,“扑”地一下倒在地上。
胶东王刘寄是孝景皇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而当今天子武帝刘彻是景帝的第十个儿子。不仅如此,武帝之母——当今的太后王娡,与刘寄之母乃同胞姐妹。也就是说,武帝与刘寄有着双重的血缘关系。武帝长刘寄三岁,这一对兄弟在汉宫中度过了他们浪漫、快乐而温馨的童年,一起读书,一起戏耍,结下了原始的情谊。再者,武帝在四岁时,也曾被封为胶东王。后来武帝被立为太子,先帝便将这块“根据地”赐给了刘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仿佛也是一种缘分。
原本刘寄已经心满意足于当他的一方诸侯了。但两年前在他与淮南王刘安的一次偶遇中,淮南王的一席话搅乱了他平静的心。淮南王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我最近在编撰一本名为《鸿烈》(即《淮南子》——作者注)之书,每天夜里都要起来观察星象。从星象上看,胶东这块地方不同凡响,似有再出天子之端倪。如今,当天子与当诸侯,那可是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呀!昔高帝时,凡诸侯王者,地域广大,威高权重,自可置官除吏,国有三军,且私可铸币煮盐冶铁,位极人臣,富极一方;而如今之诸侯王,一不能治政,二不能统军,三不能敛财,说是王爷,其实不如地方富户也!以我看来,贤侄也不似是甘居人下之人。其实,这个皇位原本也就不是此人的。贤侄若能与老朽联手,嗨嗨,重塑大汉山河也未可知呵。至少,咱也可弄它个半壁江山,岂不胜似过这受制于人,如履薄冰,苟延残喘,朝不保夕的日子吧?”
欲望是沉睡于人心中的魔鬼 ,一旦醒来,就会搅得人再无宁日了。刘安的一席话,让刘寄怦然心动。当时,刘寄虽只是虚以敷衍,并未承诺什么,但此后他便开始悄悄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只要淮南王那边一有动静,便可起兵呼应。他想,一旦兵变成功,自己的前途可谓一片灿烂:自己是先帝的亲生儿子,且风华正茂、年富力强。兄位弟承,顺理成章,天经地义。不似刘安、刘赐等既为旁支,且入暮年。届时黄袍加身者,舍我其谁哉?
朱然带来的消息,使刘寄顿觉如雷轰顶。那幅在自己脑海中摹画了两年之久的美丽蓝图,顷刻间化为泡影。不仅如此,这一消息还带来了一种大祸临头的不祥之兆。谋反叛乱,乃大逆之罪,灭门之罪,不赦之罪呀!
刘寄从昏睡中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王后和五个儿子刘贤、刘建、刘昌、刘延年和刘庆召至榻前,道:“吾因听信淮南王之言,铸成大错,已无颜再苟活人世了。王后可尽快遣散家奴,散尽家财,布衣草履,领着孩儿们逃命去吧。如蒙上天垂怜,存我一脉香火,吾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说罢泪如雨下。
王后一边抽泣,一边道:“主公说哪里话,我们一家人,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我们岂能丢下主公自己偷生!”
长子刘贤道:“父王待我们恩重如山,我们决不离开父王!”
“是的。”年仅八岁的少子刘庆道:“我们一家人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事已至此,我们当儿子的,唯有陪父王一同赴死,决无苟且偷生之理!”
“蠢话!那又何苦?”刘寄喘着粗气道:“你们要是孝子,就听为父最后一句,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吧!难道你们非要我断子绝孙吗?”言罢,剧咳不止,竟咳出一口鲜血来。
众人慌了神,赶紧唤人去请郎中。刘寄无力地摆摆手,道:“别费神了,横竖一死而已,与其被皇上赐死,还不如病死了省心,也免得让皇上背上杀弟的恶名了。”
众人相顾无言,不禁潸然泪下。
出了内宫,刘庆见到了师傅管筇,将父王之言一一告之。刘庆问道:“师傅,难道我们只有逃难这一条路可走了吗?”
“不可!”管筇沉吟一会,道:“常言道:‘躲过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眼下不是春秋战国之时了。那时诸侯割据,东方不亮西方亮,出了事可一走了之,逃往他国。如今天下一统,天下是天子之天下,你能躲到何处去?按汉律,诸侯藏匿罪逆,当坐。时至今日,谁还敢冒这杀头之险?再说,躲得了一时,也躲不了一世。即便一时躲过,必将亡命天涯,永远过着藏头遮面、担惊受怕的日子。人生若此,又有何趣?何况,此事凶吉尚在未讣之中,天意未明,圣心难测。你们举家一逃,无异于不打自招,反倒授人以柄,今后再无转机矣!依老朽之见,倒不如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或能化险为夷,闯过此劫,也未可知。”
刘庆点点头,道:“先生之言甚是,学生也有此意。只是还要劳驾先生将此言对母后禀过。父王不在了,我等都得听母后之命。”
管筇点点头,道:“王后乃知书懂礼之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
半月后,胶东王刘寄因咯血过多,又拒绝就医,带着破碎的黄袍梦和对家人的揪心忧虑离开了人间,年仅三十三岁。
按照刘寄的遗嘱和管筇的建议,胶东王的丧事办得异常简朴。原先早就准备好的按朝廷制度修建的宽大墓地被废置。王府派人在一座荒山上寻了一块不起眼的地方草草葬了这位英年早夭,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诸侯王。
元狩二年七月壬子日,几匹快马驰至胶东王府大门前,为首一人下马一声高叫:“圣旨到!胶东王后吴氏、王子刘贤、刘庆接旨!”
王府上下闻声色变,心想担心的事终于来了。
王后与刘氏兄弟跪于地上,瑟瑟发抖,面无人色,犹如俎上鱼肉,静候宰割。
钦差清清嗓门,朗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胶东王寄,朕之弟也。朕
素爱之。寄平生恭顺谨俭,忠君爱民。不幸英年早逝,
朕之哀悯之情,不可言状。寄虽曾为淮南王安妖言所惑,
然终能以江山社稷和天下苍生为念,洁身自爱,不肯附逆。
朕甚感欣慰。特谥曰“康”。封其长子贤袭胶东王,奉
康王祀。于故衡山地,取‘六’、‘安丰’、‘安风’三县
字首,置六安国,喻意“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也。封其
少子庆为六安王,希能律己爱民,安定地方,报效朝廷,
不负朕之厚望。钦此。”
王后与刘氏兄弟闻旨惊喜交加,一时不知所措,竟至喜极而泣。
阖府上下得知此讯,大喜过望。无不雀跃欢呼,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笼罩心头多日的阴霾一扫而空。管家一面安排厚赏钦差,一面吩咐杀猪宰羊,举府欢庆。
刘庆找到管筇,深深一揖,道:“先生一言,救我全家,请受学生一拜!”管筇慌忙搀起,笑道:“此乃圣上天恩,王府福祉,老朽岂敢贪功!”
刘庆又是一揖,道:“学生还有一事,要请教先生。”
“小主公不必客气,请讲。”
“学生年岁尚幼,暂不宜之国。六安那边,该如何治理,先生可有何高见?”
管筇捻须一笑,道:“小主公恐怕有所不知,自先帝孝景时始,朝廷便对诸侯国的政权、军权加以限制,国中一些重要的职位都是由朝廷派员担任。王国的丞相自当今圣上起改称‘相’。各国的相都是由圣上钦点。新封的诸侯王在尚未成年不能之国之前,通常都是由国相代为署理国政。估计派往六安之相现在应该已在赴任途中了。因此,您眼下无需操心国政,且安心读书便了。按大汉律,诸侯王满十八岁便可之国就任。届时,有你操心劳神的日子哩!”
“十八岁?那我还得等上十年呢!”
“怎么,这就急了?”管筇笑道:“诸侯王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哟!”
二
六安,古称六(音lu),上古时曾被禹置为皋陶后裔之封地。故六安城又有“皋城”之称。“六”在春秋战国时属楚,一度曾被吴所占,故有吴头楚尾之说。楚汉战争时,楚王项羽曾封英布为九江王,建都于六;后英布叛楚归汉,汉高祖刘邦又封其为淮南王,仍都六。英布再次反叛被杀后,刘邦又封自己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先仍都六,后迁都至寿春。刘长谋反败露,死于押送途中后,孝文帝念其同为高祖骨血,法外加恩,将原淮南国一分为三,分封与刘长之三子:刘安为淮南王,刘赐为庐江王,刘勃为衡山王。孝景四年,景帝又将刘赐改封为衡山王。此时之衡山,即“六”之地也。
“六”之地位于江淮之间,东接庐州,西通中原,南倚大别群山,北连徐、扬二州,区域广阔,地形复杂,既有山区,又有畈区湾区,且有淮、淠两大水系交错环绕,形成南山北水之态势。在军事上可进可退,可屯兵休息,亦可倚山顺水四面出击,可谓兵家必争之地也。当年的英布、刘长和如今的刘安驻此地而生异想,恐与此难得之地利有着必然之因果联系。
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原曾兄弟反目,多年来互不往来走动。然而刘安一直胸怀异志,蓄谋反叛。元朔五年秋,衡山王拟赴京觐见,途经淮南国时,刘安一反常态,对刘赐亲爱有加,说了许多肺腑之言,使得刘赐大为感动。二人终于尽释前嫌,重归于好。当刘安提出发兵反叛之图谋时,二人心有灵犀,一拍即合,很快达成共识,并商量部署了自以为无懈可击的谋反计划。
然而未待刘安兄弟动手,远在京都的武帝早已洞察秋毫,成竹在胸,稍作部署,便势如破竹、举重若轻地粉碎了这两个叔叔的反叛阴谋。刘安、刘赐见大势已去,心知自己罪在不敕,断无生望,便在府中自尽身亡了。
尽管取得了反叛乱的重大胜利,可武帝并不轻松开心。淮南衡山之地,自英布始,已有三任、四位诸侯王阴谋反叛,其中有三位还是血脉相连的皇室宗亲。这不能不令他痛心疾首。
前几天,太史令司马迁将他新撰的《史记》的几个篇章让他审读。这位老夫子在《列传?;淮南衡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