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倒计时-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08年秋,清廷对资政院、宪政编查馆有关选举法、议院法的批复:“现值国势积弱,事变纷呈,非朝野同心不足以图存之。”也承认他们所拟条理详密,权限分明。但这是前提。然而重点在,“无违中国礼教”,将来编纂宪法等,要以此为准,“所有权限,悉应固守,勿得稍有侵越”。
  这一年的立宪改良运动有点怪异。革命者早就不信这一套。1908年3月,孙中山命黄兴、黎仲实率队进攻钦州,军事进展顺利,黄兴声威大震。打到四月底,又进攻河口,毙杀警察管带蔡正钧,毙杀清廷边防督办王玉蕃。
  到了盛夏时节,政闻社社员、法部主事陈景仁奏请三年内开国会,将侍郎于式枚革职以谢天下。此前,于式枚作为考察宪政大臣奏请缓行立宪。“宪法自在中国,不须求之外洋,定于一则无非分之想,散于众则有竞进之心”。清廷赫然震怒,诏命将陈景仁即行其革职看管。
  康、梁推动立宪,但他们只能写些文章,要予以践行,还须借重当局有力人物,于是暗中则拉拢肃亲王善耆,以及政治新星良弼等人,中立张之洞、奕劻,以孤立袁世凯,图谋控制清中央大权。
  袁世凯奏政闻社多系悖逆要犯,敛财结党,托名研究时政,其实阴谋不轨。于式枚任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这些话清廷听来入耳。袁世凯并非跟顽固派一样完全吻合的口吻,他也要立宪,但这中间潜伏了极其精密的算盘,前一年的夏天,袁世凯就以事机危迫,请尽快预备立宪。
  自仿行立宪以来,满汉大臣纷纷上折献策。袁世凯奏陈十条。属于换汤不换药。其中第七条是建政府,即内阁会议制度。第八条是设立资政院。
  在专制条件下,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三权分立,故资政院徒有其名。随后诏设资政院,溥伦为总裁,年仅二十余岁,系年少亲贵。
  八月二十七日颁布宪法大纲、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宣布九年预备立宪。
  清廷命资政院大臣奕劻、溥伦进行筹备,定期汇报一次,说是要在第九个年头将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到时候颁布宪法、召开议会。
  宪法大纲*,第一条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此前,有政闻社,江浙一带的预备立宪公会,湖北的宪政筹备会,湖南的宪政公会,广东的自治会,都在开展立宪活动。预备立宪公会郑孝胥、张謇、汤寿潜电请速开国会,其他各省代表先后到京递交请愿书。
  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病亡,年仅三十八岁。次日慈禧亡故,年七十三。十一月底,美国对中国示好,首先将庚子赔款退回博取好感。唐绍仪到美国道谢。
  就上一年来看,各省官制次第编订。1908年,资政院王大臣拟定资政院院章。宪政编查馆订立各省咨议局并各议员选举章程。预备立宪限定九年,大肆铺张,实为涂饰民间耳目之举,阻塞视听,迁延岁月。当时满人的领袖为亲王奕劻,以贪婪庸鄙闻名于天下。阳则示人消除满汉界限,阴则以满人把持要津。所定宪法,借皇帝钦定名义,不许人民议论干预,有钦赐宪法之称。
  自宣布预备立宪以来,筹备之事,大率有名无实。慈禧辈忙碌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外国之欢心。改良的目的,至少要将专制政府的权力做一定程度的转移,从无所不管的全能政府转变成专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有限政府。不幸慈禧玩弄手腕,竟以改制打开开倒车的路径。官场蜂拥,大大抑制着专业人士的成就感和进取欲望。
  政府因掌握的钱多,干预经济的能力很强,也便出现较为严重的*现象和权力寻租,其结果是不仅出现了“*窝案”、“卖官买官”等新品种,而且提高了经济成本。
  谭嗣同被杀头,往刑场的路上,还有不少愚昧的民众向他投掷臭鸡蛋、烂菜皮,英雄受尽侮辱。过了十余年,清廷以预备立宪做最后挣扎,但民众已没有耐心。当时汪精卫、黄复生之所以没有被杀头,乃因部分清朝大臣认为在预备立宪期间,杀几个革命党人,无济于事,反而会招致更多的革命党人铤而走险,力主从轻发落。这时候再大开杀戒,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改判终身监禁。迨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发布《罪己诏》,10月30日,开放党禁,同日,内阁奏请释放汪精卫等人,说:“窃见汪兆铭(即汪精卫)等一案,情罪事出有因……在汪兆铭等,以改良急进之心,致蹈逾越范围之咎……而当日朝廷不忍加诛……合亟仰悬天恩俯准,将此案监禁人犯汪兆铭及黄复生等,悉予释放。”于是在这年的11月6日,汪氏被开释,重获自由身,获释当日,不少民众围在刑部门前,如观明星驾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立宪之忸怩:国事亡于拖(1)
到了1909年,各省的咨议局召开*,选举资政。1910年,资政院举行第一次开院典礼。1911年,开第二次*,中国有国会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个也是清廷到那个时候,倡行立宪政治的最大的改革了。但是这个时候,武昌起义已经爆发,一切都晚了。
  1910年,资政院举行开院礼,但载沣徒具文饰,了无立宪诚意,他实在对不起他的亲哥哥,他还是和慈禧差不多。资政院开会了,议员大半由朝廷指派,即有钦赐议员之称。中枢要员,仍多用满臣。
  1911年颁布内阁官制,改立责任内阁,罢除旧内阁军机处,设立十个部,仍以奕劻为总理大臣,军咨大臣(参谋总长)仍由载涛担任。各省咨议局议员也多为满人,十个部的国务大臣,满人居七,舆论称为皇族内阁,于是就有省议员要求改组。载沣却严厉申斥,他说,英人为君主大权,议员不得干涉。清廷的家法,到这时,和两百多年前的多尔衮、福临以下毫无区分。
  其致命之处在于,一则议员不是民选,一则议员无权限。
  咸丰帝临死前,对孝贞皇后说,(慈禧)此人非若所能制,不可则早图之。
  慈禧在屏风后面听到此话,从此既怕慈安,又恨之入骨。
  在讨论谁人继承大统的时候,她就说:“溥字辈无当立者。载湉今四岁矣,且至亲,予欲使之继统。”目的是利用幼君可自行专政,参与讨论的各位亲王惊愕而无从,也不敢反抗。
  所以她立光绪帝目的是专权在手,始终不放,始终将其当傀儡。但这个偶然的选择却令她头痛不已,因为光绪帝长大后非常明白事理。
  甲午之役,慈禧垂帘听政,光绪帝已亲政,想要以一战雪国耻,也可借此不再受制于慈禧。这个战略布置本来是不错的。可惜练兵等同儿戏,慈禧又大肆挪用经费。无备必有患,结局是割地赔款。举国惶惶不安,而有维新之要求。可是接下来的戊戌变法却毁于一旦。这是甲午为因,戊戌为果。
  慈禧以帝王首魁亡命在外,想要将光绪帝彻底打掉,以杜绝海外那些人的念头。于是思谋废立,却以外国反对未果。适义和团起来,慈禧及顽固派欲利用之对抗西方列强,不料结果招致八国联军的进犯,一败涂地,备遭侮辱。慈禧仓皇逃到西安,受尽惊吓,堪称奇耻大辱。为了缓和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更为了消弭国内革命思潮以保住清王朝的统治,清廷被迫开始考虑施行立宪。这时候,又是戊戌为因,庚子为果也。
  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辛亥革命。祸首就是那拉氏。入关之始以摄政睿亲王而兴,逊国之终以摄政醇亲王而废。前后照应似有天意。
  庞大官僚机构本身具有腐化倾向,同时它的僵化又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但是,官僚机构方可组织社会经济功能,致其法日益弊,这时非本质的改革非但未能弱化官僚制度的压迫性和竞争性,反而迫其日益膨胀;皇权及官僚阶级更加依靠商业机制和贫富分化来谋取利益了。黑格尔曾说,中国人的历史是无年代的历史。这大概即指郡县制度实施以来集权对全民铁板一块般的控制。专制的官僚系统有如天罗地网,岂是底层民众所能突破?政府恃其军备,以快枪利炮,保其强权,所谓预备立宪只是其慑于民间力量以伪装输诚的姿态,然后力图反噬的阴谋。小民噍类,在这样的官僚体制之下,备受牵累,确凿是一筹莫展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立宪之忸怩:国事亡于拖(2)
康有为六次上书的文本,清廷当局其实很容易看到其基本立意,那就是温和理性和建设性,是对中国未来前途的严肃思考。清廷可以从中照见自身的病症,并且对症下药,进行治疗,从而恢复一个老迈、腐朽、专制构架的生命力。
  慈禧为首的最高层并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来对这种隐蔽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也没有足够的政治权威来对抗这种部门利益。因为,他们所有的信息渠道都高度依赖相关的部门机构。以历次上书为例,进入最高层政治视野的未必是民间力量对未来的严肃政治思考的信号,而往往是各路官僚所收集到的所谓一小撮的阴谋论。也有不少的大臣、言官痛哭流涕、喊打喊杀,比慈禧还着急。因此实际上,清廷高层就被它自身的部门所“俘获”,互相裹挟着当了一回历史的小丑。
  十几年的宪政的努力,保有梦幻般的期待,不断上书、写公开信,得到的都是欺哄、瞒骗、居高临下的教训;以及赏赐般的口吻。至于出诸至诚的答复,片言只语都没有。但仍有那么一群人,似乎不晓得慈禧的臭名昭彰,仿佛一头扎进沙堆的鸵鸟,又是呼吁、又是哭泣、又是恳求,手舞足蹈、各展其能,一幅多么滑稽的图画。
  相当数量的民众尤其是海外华侨,一度被他们蛊惑得神晕目眩、精神错乱。
  大量事实证明,慈禧执意不遵从国内民意和国际呼吁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概回避干柴烈火般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不仅一以贯之有那么一股阴气,还隐约透出那么股杀气,狐狸的嘴下已伸出狮子的爪子。
  慈禧个人与假意变法,为什么假得那样彻底,假得那样不管不顾,因为在*体制里,任何政策可能都是假的,只有*者的个人意志是真的。
  西太后的心理状态,无非“迁延”二字,只要在她未死以前保住大权不致旁落就行了。关于这一点,文章大师张恨水先生有极为精到的灼见。他在《清政亡于拖》(见张恨水全集第59卷,458页)这篇文章中以为,军事或外交以其对外的性质,仿佛赌博,而下赌需要忍耐,所以拖一拖或许是一必要的策略,而政治是对人的,就不是赌博,而是治病了,“没听哪个医生说过,吃药要忍耐着等待机会”。张恨水先生进一步认为清廷愚不可及,本来变法图强对国人大有好处,但清廷不亦是同样得着最大的实惠吗。然而它不,当国事面临肢裂惨祸之际,还把立宪之事一拖再拖,预备的时间就定了九年,及内外情形日繁,革命党屡次起事,才赶紧成立内阁,阁员十之*是亲贵,换汤不换药,又是拖;并不断对那些表示反对的省份强调“黜陟百司,系君主大权”,人头畜鸣,自作狡狯,有甚于此乎?所以张恨水先生说:“真叫人恼火,直到武昌起义,才由袁世凯组织人才内阁,答应立刻立宪,打开党禁,然而呜呼!晚矣!”
  这真是愚蛮孤行,煎水求冰,未足为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层出不穷的民变冲击
甲午战后,就在李鸿章带一班幕僚赴日求和之际,国内各地烽火处处,民变四起。
  1899年3月,英、德、法、日、意、美、俄等国均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各地民变蜂起,清政府下令保护教民,人民因此又分为几等,什么事情一到了专制社会立即变味,山东乡民与教民冲突,酿成巨案,袁世凯新建陆军一万多人开往山东。其间,各地民变有增无减。1895至1903年,各地反抗清廷的大大小小起义,由农民、市民、游民、江湖好汉组成,从几百人、千余人、几千人到上万人的起义,就有数万起之多。譬如1900年,四川邛州反洋教斗争,浙江农民攻打江山、常山,诸暨四千农民反抗教会,江西饶州民众捣毁耶稣堂,河南泌阳、桐柏、武安、涉县、安阳等地武装反抗教会,福建南平农民起义……1901年广西游民万余人起义,四川资阳千余人武装抗教,湖南邵阳哥老会组大汉军抗清,广西农民进攻贵州兴义……
  辛亥革命前十几年或二三十年的时段,可谓民变蜂起的时代。在这期间,民变以万甚至是十数万为单位。民众因为生存的极度恶化,一旦起事,往往玉石俱焚,那可不是腐儒的攻击可以解脱的。
  久为专制摧残的国民,首先是怕事,也不管怕的是什么事,一概都怕。一代代怕下去,渐次在基因里面深深潜伏,各自练就比赛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