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国藩崇尚理学,尤其是汉学,深信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而不在言语。察人识人是曾国藩胜过曹操之处,而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曾国藩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一个〃恒〃字。他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并且他还能时时对照检讨自己缺乏〃恒〃字的行为。能够守一〃恒〃字的人必定能成大事。第二个是一个〃勤〃字。勤能通神,曾国藩一生用〃勤〃字,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之,还把它作为人生〃八本〃之一传授后人。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便可日起而有功。他有一篇《克勤小物》的文章,就是专门谈百尺栋如何从平地始,万石之钟如何从一铢一两累起的。不仅做事要勤,而且精神也要勤,所谓〃精神愈用则愈出〃,这实际上是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勤奋不勤奋,在精神上也要看得出来,就是常用精神。第三个字是〃志〃。这自不必说了,他身边所用之人哪一个没有远大抱负?但〃志〃不是空谈清议,而是从点滴做起,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要从〃克勤小物〃做起。〃志〃也就是〃器具〃,他深爱〃才大器大〃四字,甚至在他看来,才干之大小取决于器具之大小。〃器有洪纤,因材而就。次者学成,大者天授。〃器具就是度量,就是胸襟,就是见识。绝不是空谈,不是志大才疏。〃流风相扇,高心而空腹,尊己而傲物,大事细事皆堕坏于冥味之中,亲者贤者皆见拒于千里之外,以此而冀大业之成,不亦悖哉?〃
※虹※桥书※吧※BOOK。※
第29节:驭下有术(3)
具体到对将才的认识,曾国藩既有自己的理论认识,又能做到用人得当。他认为:〃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那么这四者如何来求得呢?曾国藩在给九弟指教的时候说了:〃第一、第二端不可求之于牟目散勇中,第三、第四端则末牟中亦未始无材也。〃这就是曾氏识人之最大特长,只恐是曹操不可及也。
曾国藩是理学名儒,道德、纲纪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尤重。他说过:〃德若水之源,水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因此,对那些缺德之人,曾国藩始终是非常警惕的。警惕并不是说就不用他们,而是有针对性地使用,甚至在关键场合重用。曾国藩手下有两个有名的〃缺德〃之人。一是李鸿章。无〃恒〃是李鸿章一大缺点,曾国藩又爱其才,为了对付这一点,还专门教训了他一顿。曾国藩军中规定要早起,而李鸿章开始还可以,慢慢就做不到了。一次吃早饭时李鸿章还没起床,曾国藩派人催了好几次,见躲不过,李鸿章便撒谎说身体不适……这又暴露了他另一个缺点,就是不诚实。结果曾国藩大发脾气,掷了筷子,说非要等到人齐才开饭。这样李鸿章才怕了。贪财是李鸿章的又一大缺点,曾国藩深知这一点,因此在这方面,尽量满足他。对于钱财,曾国藩向来不看重,虽然贪财是无德之表现,但对于一个人才来说,这毕竟不如他能带兵打仗重要。二是黄冕。前面说过,此人有大才干,但为官贪。曾国藩不仅不说他,反而委以筹办粮饷之重任,并经常保举他。不过这种人,曾国藩始终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
这两个例子,都是曾国藩用人有道驭下有术的表现。在对待那些投降的太平军将士方面,曾国藩同样把他们纳入有才无德者之列,并善于揣摩他们的心理,认为这种人阴险狡诈,难以驾驭。〃吾辈待之之法,有应宽者二,应严者二。应宽者:一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当充裕时,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穷窘时,则解囊分润,自甘困苦;一则不与争功,遇有胜仗,以全功归之,遇有保案,以优奖笼之。应严者:一则礼文疏淡,往还宜稀,片牍宜简,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一则剖明是非,凡渠部牟勇有与百姓争讼,而适在吾辈辖撞,及来诉告者,必当剖决曲直,毫不假借,请其严加惩治。〃最后他归诸为一句话:宽在名利,严在礼义。这样驾驭降将,确实也收到了实效。韦志俊、程学启、李世忠等降将无不为之拼命效力。
曾国藩带领的湘军,主要是由湖湘子弟组成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外省人,特别是一批外省将领。鲍超就是其中之一。鲍超是四川人,又是行伍出身,大字不识。而曾国藩对读书人较为看重,像鲍超这样的文盲做将官的极少。然而,曾国藩并没因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而另眼相看,相反一开始就信任他。他手下全是湘勇,而且是他自己在长沙招募而来的,以他的名字号为霆字营。此人骁勇善战而且敢战,因此也屡建奇功,鲍超本人官升得也很快。
※BOOK。※虹※桥书※吧※
第30节:驭下有术(4)
曾国藩也知道霆字营抢掠财物、嫖娼赌博种种劣迹,心里也不免忧虑,甚至还专门做诗讽刺:〃将军别有如山令,不杀长毛杀扁毛。〃也常在信中与九弟商量如何处理这种事。大概因为鲍超敢打硬仗,而且多次解救困境中的曾国藩,曾国藩也并没有怎么处置他,对他的信任依旧。野史说,鲍超曾经被围,叫手下作书求救于曾国藩,不料自己没读书,其手下的人竟然也写不好一封求救信。鲍超急了,一把夺过纸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圈,在圈外打上密密麻麻的墨点,在圈里画一个歪歪扭扭的鲍字,打发人送到曾国藩处。曾国藩一看就明白了鲍超的意思,还笑着称赞这是一封鸡毛信。
和鲍超类似但又不同的悍将还有一个叫陈国瑞的。鲍超的问题是军纪差,陈国瑞的问题是自己差。他也是反水过来的,前面我们提到过他,说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他的问题在于好私斗,竟然敢和别的部队开明仗,抢盐包,也敢和商人开明仗,对地方对百姓多有骚扰,简直是明目张胆。又喜欢吸鸦片,可因一点小事杀手下,对其他将帅也很无礼,并且有时不听调度,动不动就喊〃我要造反〃。然而,这个人不仅敢打仗会打仗,还能以少胜多,临阵决断又有谋略,还是性情中人,喜欢听人讲《孟子》,对那些名儒很尊重亲近,不好色又不贪财。面对这样的部下,还真有些让人为难。处置吧,可惜了;不处置吧,又是非太多。此时便显出曾国藩驭人有术了。他采用的其实仍然是〃恩威并施〃的原则,但给人的启发却不止这四个字。恩威并施有收买之意,然而,其意不在收买他,而是针对此人本性,希望能成为一代名将,故而处处考虑到他这一点,把他的优点和缺点都数出来,让他自己选择。而且在处理时公私分明,只参公罪,不及私恶。目的就在成全他的一世英名。这样一来还是收到了驾驭手下、收买悍将的效果。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能成功地统帅数十万将士,效命沙场,而且虽然有过临阵逃跑者,但绝少临阵投降之辈。倘若没有他那高人一筹的用人、驭人之术,又如何能建立如此功名?
▲虹▲桥▲书▲吧▲BOOK。▲
第31节:天下归心(1)
天下归心
有学者说曹操深谙用人之机,因而〃天下归心〃。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天下归心〃充其量只能说是曹操的自我期许,是一种理想。且不说他所吸纳的人才绝大部分是北方人,因为战乱,又不愿意离开故土,只好跟随曹操;而南方大半江山的人才都被刘备和孙权搜罗一空。这两大集团的人才怎么样也说不上是归心于曹操的。就算是在赤壁之战前,孙权的众多谋士想投降曹操,也不是因为心在曹操,而是畏惧曹操的军队,不得已为保存身家性命出此下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在个别,况且许多人都是看在天子的分上而倒向许都的。演义里面说关公与曹操约法三章,只降汉不降曹,也算一个代表。当时天下都说曹操〃名为汉相,实则汉贼〃。因此说曹操〃天下归心〃显然言过其实。
与曹操比起来,曾国藩可能真正算得上〃天下归心〃。
真像大学士祁隽藻所言,曾国藩以一介匹夫,〃一呼而天下应〃是一个事实。不仅在募兵方面,包括曾国藩及几个弟弟在内,在短时间内即能募到一支数千年人的队伍,而且当时的曾国藩幕府精英云集,有〃天下第一幕府〃之称。
幕府最早见于先秦时期,有名的战国〃四公子〃,魏之信陵、赵之平原、齐之孟尝、楚之春申,门客摩跟接踵,盛极一时。而吕不韦更是借门客之力成《吕氏春秋》。但是后来,历代帝王都很忌讳幕府,防止他们形成对抗朝廷的集团。晚清之际,帝国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之下,兵不任战,特别是洪秀全造反以后,朝廷不得不依靠各地督抚募兵筹饷,各自为战。这样一方面朝廷之安危系之于督抚,另一方面,地方大权就自然而然地落入各地督抚之手。于是幕府再次兴盛起来。曾国藩之所以迫切希望得到地方实职,无非是出于这种考虑。〃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
一些学者认为,曾国藩幕府之所以能超越其他诸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地位最尊,权力最大,辖地最广,统兵最众。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说明全部。曾国藩自出征以来,有很长时间不仅没有实职,也没有筹饷之权,更没有辖地,许多方面都要受制于人。胡林翼比他要早多年位居巡抚,然而,胡林翼的幕府是不能望曾氏幕府之项背的。这是为什么?归根到底,还在于曾国藩独特的海内人望,以及英雄慧眼识人,又能以诚待人的人格魅力。当时之湖南,太平军威逼长沙,人们四顾无人,不得不请出曾国藩;后来曾国藩丁父忧,跟朝廷讨价还价,朝廷不肯,最后时局一变,要挽救危局却仍然四顾无人,不得不再次请出曾国藩。当时,无论是论士林清望还是学术根底,无论是治军还是用人,都无人能出其右。二十年间,曾国藩幕府由小到大,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智识集团,一些饱读诗书位居翰林的士人宁愿放弃京城的优越生活,芒鞋千里,来到炮火不断的曾国藩军前,加入他的幕府,这不是天下归心是什么?
还有一点是曹操不可企及的。曹操挟天子在身,固然随时可以为自己的部属加官进爵,只需他一句话,皇帝岂敢不从?但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有几个能出将入相,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的?没有,绝大部分谋士终其一生仍然只是曹操手下的谋士。绝大部分武将终其一生仍然只是一个武将。而曾国藩手下的士人将领,他们每得到一次封赏,固然与曾国藩的大力保举不无关系,但毕竟还得由朝廷说了算;倘若不是凭真功夫,又怎么能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当时即有〃名臣能吏,半出其门〃的说法。其幕僚后来几乎遍布于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而且建树颇丰。封疆大吏更是不乏其人。据统计,仅仅是位居督抚的就有23人出自于曾国藩的幕府;大学士、军机大臣如李鸿章、左宗棠、钱应博等人均出自于他手下;至于其他位授实职如盐运使(从三品)、布政使(从二品,相当于副省长)、按察使(正三品)、总兵(正二品)、提督(从一品)者,其数目更是惊人。几至于如清代学者夏震武所言:〃数十年来朝野上下所施行,无一非湘乡之政术、学术也。〃对后世之影响最大者还在于他幕府中那些外交人才,如郭嵩焘等人;以及那些兴科学,办实业,开洋务的精英如李鸿章(洋务)、李善兰(数学家)、徐寿(科学家)、华衡芳(科学家),以及著名的〃文学四弟子〃(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和中国第一个留美归国的容闳等等。
▲虹▲桥▲书▲吧▲BOOK。▲
第32节:天下归心(2)
更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的幕府,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幕僚机构,它的内部形成了一套分工明确的办事机构,如秘书处、营务处、审案局,甚至还有相当于后世美国的CIA等情报部门……情报采编所,负责专门采集敌后情报并编辑成《贼情汇篡》,供曾国藩及相关将领参考,以便随时掌握情况。在各地还有分支机构,如湖南东征局、江西牙厘总局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开启了现代行政机构的先河,许多机构的前身就出自于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战争之罅隙,曾国藩还主持成立编书局,刊印《船山遗书》、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联合其他省里的一些局合刊《二十四史》等;还支持徐寿、李善兰等人从事科学文化包括翻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