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成这一目的,也说明她不光是美貌,更是一位慧智心灵的奇女子。
有关于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相识,一直以来民间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崇祯帝最宠信的田贵妃死后,为重新蒙宠,田贵妃之父、当今国丈田弘遇重金将圆圆赎身,欲献给当今圣上。这时恰逢吴三桂进京,早以对吴三桂慕名已久的陈圆圆趁机向田弘遇献计,此时应结交这位实力战将,以备不测。田弘遇问她有何方法,圆圆表示愿以歌舞献之,以此作为结交的由头。田弘遇答应了,三桂到田府后,圆圆席间出来献舞,吴一见倾心,提出只要能得到圆圆,愿保国丈全家平安,田弘遇为笼络住这位少年英雄的心,于是欣然应允。但吴三桂也没有白收这份大礼,还是送出千金以示感谢。
另一种说法是崇祯对田贵妃宠爱有加,周皇后之父周奎为替女儿争宠,花重金将陈圆圆买来,欲送宫中听命于周后,以迷惑皇帝。周后亲自见了圆圆,非常满意,遂将她送往后宫。但崇祯此时被军国大事所扰,不近女色,圆圆在宫中三个月竟然不能成事,于是,周皇后又将其送还。正好吴三桂来到周府,圆圆对这位周国丈同样说了与上一个版本一样的话,于是周国丈设宴请吴三桂,席间圆圆出来,吴表示出对圆圆倾心之意,周奎顺水推舟,将圆圆送了给他。
这两个版本都涉及到了一个事实,即陈圆圆的赎身是一次政治活动,而策划这起活动的人,是国丈甚至皇后级别的高层。陈圆圆最初无疑是预备送给皇帝的女人,当这一路数行不通时,又被转送给了高层最想结交的实力派人物。对陈圆圆来说,无心间卷入了宫廷###中,本是不幸之事,但她毕竟不是一个甘愿受人摆布的女子,她利用自己的智慧与见识,成功的为自己“洗了底”。在遇到吴三桂以前,陈圆圆其实一直在别人的控制中,但是她凭着自己的聪明与才情,成功的摆脱了别人的控制,找到了心中理想的伴侣。这个她想要得到的人,不但是一个实力派铁腕,更是一个多情男子,对她也早已倾心。
不过,陈圆圆虽然一生被###相包裹,但她却只是一个渴望爱情的平凡女子,而不是吴三桂一样的政治动物,尽管后来她没有名分,但还是心满意足,被吴三桂拥有后就没有什么更长远的想法了。当吴三桂结束北京的短暂行程,又要回到边关时,吴三桂与陈圆圆正情浓难解,如胶似漆,原本也想把她带走,但吴襄当时在京,劝他专心作战,待战事稍松时再当相聚。对此,陈圆圆没有挽留,两人只能依依惜别。吴三桂后把她安顿在父亲吴襄府中。
。 想看书来
英雄无奈是多情(3)
有的时候,历史是很微妙的,无意间的一个决定,却成了改变历史的关键,吴襄替吴三桂作的这个决定,就是如此。
虽没成为吴三桂的妻子,却差一点成为皇帝的女人,这是世人强加给陈圆圆的标签。可惜的是,这个标签对她未必是什么好事,以至于后来,无论是土包子出身的刘宗敏还是流民大哥李自成,都想以拥有这位皇帝的女人为荣,故而惹出许多事端。
对于陈圆圆的被掠,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李自成允许大顺兵追赃后,吴襄也不幸成为追赃对象,而负责对他追赃的,就是那位专喜欢折腾权贵的刘宗敏将军。刘宗敏不但好拷掠权贵,还好色,他来到田弘遇府,马上将田府中稍有姿色的女眷全部掠到自己营中,后来听说田府中第一美女陈圆圆尚在吴襄府中,大喜,马上刑拷吴襄,迫使其交出陈圆圆,掠到自己的府中。
还有一种说法与李自成有关,说李自成进京后,从太监处得知,先帝生前担忧国事,不好女色,后宫中鲜有佳丽,唯有陈圆圆名艳天下,绝世所希。李自成打听她在哪里,太监如实相告:今在吴襄府中。自成大喜,于是马上命人刑讯吴襄,令其交出圆圆,圆圆最后被掠到宫中,奉命服侍现任皇帝李自成。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隐含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时,无论是谁,都将占有陈圆圆视为一种胜利。吴三桂如此、李自成如此、刘宗敏也如此。女人本非祸水,但那些为女人而动念头的男人,却成为祸害的根本。拥有天下,拥有天下的财富包括拥着天下的美女,这种思想体现的是政治上的极端短视,是典型的流寇思想。
对于陈圆圆被掠之事,吴三桂一开始并不知道,但是对李自成的不信任与失望却是先从父亲被拷掠开始的。
李自成为了稳住吴三桂,曾令牛金星以吴襄名义写了一封信,由吴三桂以前的同事唐通捎来,唐通还对吴三桂说,“老总兵无事,新主对之十分优待,等将军来了共图大业,将视为开国元勋。”吴三桂不疑,于是统兵出关。前行至永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时,派去打听的细作回来禀告,说吴襄在北京也未能幸免以难,连日被李自成追赃,还被勒索了五千两银子,此时吴襄的信也到了,这次不是牛金星代写的了。吴襄在信中把真实情况一一告诉吴三桂,吴三桂大怒,发誓一定要报父之仇。
这时的吴三桂虽怒,但并未失去理智,他也明白,真要追赃,区区五千两银子对他吴家并不算什么,他还要看一下李自成接下来会做什么。果然,李自成追赃吴襄后马上醒悟,于是,停止追赃,放了吴襄,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后稍作安息,他相信只要自己一入北京,一切都会恢复原样的。
但接下来得知的消息一下子令他失去了理智。那就是:他从北京逃出来的家丁那里得知,他最钟爱的女人陈圆圆被李自成或刘宗敏掠了去。吴三桂当时的反应是“矍然而起,拔剑掷案”,大喊:“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天下人?逆贼如此无礼,我吴三桂堂堂丈夫,岂肯降此狗子!”
吴三桂的暴怒是可以理解的,父亲被拷打,只是一时之苦,自有申明昭雪之时,但妻子被人侮辱,则是一世之耻,再难洗清,再投奔辱妻子之人做其下属,那是无论在道德还是在情感上都难以接受的。自己心爱的人竟然被几个粗鲁的流民强占了,这份耻辱,比杀了他还要难受!
吴三桂是个强硬人,几乎没做任何思考,就决定要与李自成血战到底,誓报此仇!他马上令军队回师,驻兵山海关。
一###四年四月四日,吴三桂返至山海关,立刻向唐通部发动袭击。毫无准备的唐通,没想到吴三桂突然反水,被吴军杀得人仰马翻,仅带几个随从逃回北京。
这一次袭击,是吴三桂向李自成宣战的信号。
与李自成血战到底!誓报此仇!当吴三桂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心中想到的爱人被占之辱,可是,他却没有想在北京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三十几口人。他这一走,一念之间,就把他们都送上了绝路。
英雄无奈是多情(4)
这一怒,在历史被称为著名的“冲冠一怒”,留下这句话的人,是曾经也倾慕过陈圆圆的明末大才子吴梅村。他在《圆圆曲》中还曾写过这样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吴梅村对于吴三桂当时的举动颇为理解和同情。不过,吴梅村看错了一件事,事实上,吴三桂实为无奈,但并非多情。其后的事态发展,更证实了他一怒之下,走的却是一条无情之路。多情并非这位铁腕人物的特点,无情才是他最后的真正面目。
满清的汉化之路(1)
就在吴三桂冲冠一怒的时刻,关外的满清政府同样也面临着一个关键的转机。
一个月前,吴三桂放弃宁远后,满清当权者——摄政王多尔衮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皇兄一生未完成的基业,将于自己手中实现了。
三十三岁的多尔衮,在这个具决定性的时刻表现出远远超乎他年龄的成熟和稳定。当时,在皇太极夫人孝庄皇太后的支持下,他已经击败了政敌济尔哈朗、豪格等人,占据了绝对的权威。宁远失守,明室仅有山海关一道屏障了,这道屏障曾经阻止了他的皇兄皇太极多年。伟大的皇太极,至死没有度过这道屏障,他几次绕道进攻大明帝国,几次都无功而返。为了躲开这道屏障,皇兄表现出了与老汗王完全不同的沉稳素质,他花了很多心思,很多的时间,甚至平定了朝鲜,外蒙,就是为了选一条可以绕开这道屏障的捷径。可是,至死他也没有完成这个愿望。没有想到在皇兄死后不到一年多的时间,自己竟然可以接过这个重任了。
对于皇兄皇太极,多年来多尔衮始终怀着复杂的情绪:崇拜,仰慕,仇恨,臣服,嫉妒,恐惧……不管曾经怀着什么样的情绪,多尔衮都清楚一件事,与父汗努尔哈赤相比,皇兄那张略带温和的面貌后面,是深不可测的谋略、机心和智慧,皇兄就像一座高山,挡在他的面前,让他只有仰望的份,决无超越的可能。
但皇兄突然死去了,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突然间,一切不可能的事情都变得可能了。
在这关键时刻,多尔衮把所有对皇兄的复杂情绪都化成了一种情绪,那就是钦佩。五体投地的钦佩。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他才明白了,如果没有皇兄多年来的深谋远虑,雄心伟略,那么今天就不会有这个机会给他,同样的,后金汗国就不会成为未来的大清帝国。
满清有皇太极,和大明有崇祯一样,对于各自的阵营,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相反的。
把他们两人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都是接过了上一代的赐赏的人,只不过,一个接的是财富,一个接过的是巨债。
虽然接过的东西不同,但两样东西同样都具有杀伤力,财富太多了容易改变人的本性,很可能会走向一个与理性背离的道路,债务太多了,却反而可能催人奋进,使之为还清债务而变得勤奋肯干,精明务实。
可惜的是,那个接受了债务的人没有还清债务的能力和信心,那位继承了财富的人则更加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
提起满清,人们经常难以忘记的是老汗王努尔哈赤的赫赫武功,但是却常常忽略了二世皇太极在文治上的成绩,对于一个帝国的构建来说,后者更加重要。
任何一个王朝的成立,都要靠武力抢夺政权,也就是后来经常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原意。武力强者引发革命,革命最后总是以推翻一个固有的政体而宣告成功,但这只是革命的初级阶段。革命后,最重要的是建设阶段,这一步走得好与坏就决定了这场革命的真正价值与内涵。可惜,在中国历史上很多革命者,他们崇尚武力,却往往忽略了在武力压倒一切以后的事情。清醒的人都知道,暴力只是手段,但不是目的,人们臣服于暴力,并不是喜欢他,只是因为实在没有别的方法可行了,暴力是人们能够承受的最后底线。如果一味的挑战人的承受极限,那么肯定会出现更加暴力的人,将前面的暴力资源占有者推翻。
皇太极对这一点看的比他父亲清楚。这位喜欢读历史的马上英雄,其实并不只是拥有强悍的外表和精准的箭法。他读过元史,当然知道元朝——这个马上游牧民族曾经的辉煌与陷落,当年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几代父子,和他们父子一样,从草原的方寸天地里起事,所向披靡,最后占领了最大的土地,可是,在他们相继死后,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天下就归了姓朱的。原因是什么?姓朱的皇帝的子孙们不知道,可是他看得清楚,蒙古铁骑可以征服天下最锐利的军队,可是征服不了一个东西——人心。他们用暴力来治国,但最后被人们用更暴力的手段推翻。皇太极知道,征服人心,比攻城陷地更厉害,而征服人心,靠的同样是人心,只不过这里更包括着一个定量的概念。这个概念自皇太极以前,没有哪一位马上英雄搞清楚过,所以他们的武力天下无双,但如同流星一样,瞬间的闪亮后就消失在灿烂的星河里。
满清的汉化之路(2)
皇太极不会是流星,因为在他心中有这么一个定量的概念。这个概念说穿了就是四个字:大多数人。
皇太极知道,要想取得丰功伟业,必须要取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元朝的蒙古英雄们并不了解这个道理,否则他们怎么会那么快的亡国?他们以武力争取天下后,把人种划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汉人,把人数最多的人贬为了最低贱的种族,于是,他们等于有意识的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最大数量的敌人——当大多数人都成为你的敌人时,再强大的武装也会崩溃;因此积弱之徒的南人、汉人,最后战胜了虎狼之徒的草原雄鹰。
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