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以为这所学堂是专门为湘乡人开设的,便填写自己是湘乡人,同时交纳了1400个铜板,作为5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
看着哥哥办好一切入学手续之后,毛泽民就要离开学堂了,说是受母亲之托,要到唐家土乇去看望外祖父一家人。临分手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二弟再次吟咏了宋朝女诗人李清照的一首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东山学堂是戊戌以前最早兴办的新式学堂之一,它实行“新式教育”法,讲授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这些都大大开阔了毛泽东的眼界;毛泽东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孩子在一起上学,从来没有与这么多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这对他来说不能不算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的人生考验。
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地主子弟和有钱人家的孩子,一个个衣着讲究,这使毛泽东从心里感谢父亲舍得花这么多的钱供他到这里来念书。初来乍到,毛泽东说话的口音带有浓重的乡土气,再加上他衣着朴素,只穿了两件自以为像样的短衫长袍,脚上穿着草鞋,在同学中年龄又偏大,先他入学的学生们便找各种机会、利用各种场合奚落他、歧视他,这给他的心灵深处蒙上了十分沉重的阴影,也促使他暗地里更加发奋读书。
毛泽东感到自己被人冷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原籍并非湘乡县人;入学的学生是否是湘乡人,学堂是不限制的,所以毛泽东去改写了注册登记,写明了自己的籍贯是湘潭县韶山冲,这使他在学生们中间更加受到歧视。湘乡县在习惯上分为上、中、下三里,上、下两里的人纯粹由于地域观念而争斗不休,多少年来势不两立;毛泽东在这种态势下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因为他本来就不是湘乡人,结果三派学生都疏远他、看不起他。
那些富家子弟经常欺辱毛泽东,对他蛮横无理,不仅给他取了一个极为难听的绰号,还有人当众嘲笑他、讥讽他说:“挑粪桶去吧!还穿草鞋呢,脚上有牛粪哩!”
尤其不能令毛泽东容忍的是,不知谁探听到的消息,知道了毛泽东在家时曾经讨过老婆,有人便拿这件事挖苦他说:“上什么学呀?回家抱伢子去吧!莫把老婆一个人晒在家里……”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伤害了毛泽东的自尊心,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毛泽东发奋进取的拼搏精神。同学们的态度,对刚刚步入社会的毛泽东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和伤害。他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许多想法都记录在了一个小本子上,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借以发泄自己的苦恼、怨恨和激励斗志。他写道:
我连自己的老子都敢反,何况你们这群娃娃!全中国我都敢反,何况你们这群碌碌小人!
类似这样的话,他也对他同在东山学堂读书的表兄讲了。
此时的毛泽东,先是爱读南宋大诗人陆游写的一首《卜算子?咏梅》词;心情消沉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在教室外面树丛中的空地上一边踱步一边吟咏:
六、少年立志出乡关 忍辱赍志东台山(2)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后来,他又喜欢上了唐朝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写的一首《题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面对众多同学的排斥,多数情况下毛泽东并不直接反抗,而是独处一隅,默默地写了一首《咏蛙》诗,借以发泄他内心深处的强烈不满: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身处逆境,毛泽东忍辱赍志,他经常联想起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感叹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那种虽遇险山恶水、妖魔鬼怪、千难万险而不屈不挠、一直奋而前行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同时联想到《水浒传》中众豪杰的英雄群体,还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到荆州投奔刘表时讲过的一句话:“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
在这一段郁闷的日子里,他学会了吹长箫。
夜深人静时,他会拿了长箫独自一个人到靠近学堂围墙附近的山坡地上去吹。月光下,松树旁,呜呜咽咽的箫声会传出很远很远。深沉激昂的《高山流水》,起伏跌宕的《十面埋伏》,如行云疾风,如寒夜飘雪。这箫声又总会引来有心人的侧耳聆听——其中,就有东山学堂的校长李元圃;自从听了毛泽东的箫声,李元圃特别注意了这个年轻人……
不久,在一次考试中,毛泽东在试题《言志》的作文中大胆抒发了积于他内心深处的胸怀和抱负,尽写了李清照和黄巢的诗句,还写了刘备在未得志时对刘表讲过的那段话。李元圃看了毛泽东的试卷后,大加赞赏,兴奋地对同事们说:“不错,我们学堂终于录取了一名建国之才!”
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旧址。这所学校是湖南最早的新式小学堂之一,毛泽东是慕名而来。如今东山学校的校名为毛泽东亲笔题写(新华社稿)
教师们听了李元圃校长的赞赏,纷纷索要了毛泽东的试卷来看,也都觉得这个学生的志气不小,将来或可以办成几件大事。得到校长与老师们的赞赏和重视后,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学习的信心倍增,进步很快,由此更加受到了老师们的喜欢。尤其是教经书的老师贺岚岗,特别喜欢毛泽东写的一手好古文,深感他的这名学生不同凡响,还特意买了一本《了凡纲要》送给毛泽东看。
这时,毛泽东听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都已经死去了,新皇帝宣统(爱新觉罗?溥仪)也已经登基两年了;这时候的毛泽东还不是一个反对帝制的人,他的头上还留着代表清朝国民的长辫子,他单纯地认为皇帝和大多数的官吏都是诚实、善良和聪明的人,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志士协助他们进行社会变革罢了。
这一时期,毛泽东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他对记述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禹,以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内容特别入迷,同时还读了一些外国的历史和地理,掌握了一些国家在外交方面的相关知识;在一篇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的文章中,他第一次读到了“美国”这个国家的名字。
一天傍晚,毛泽东见到他在校的好朋友萧子升手里有一本书,书名是《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借过来读。法国皇帝拿破仑、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以及惠灵顿、格拉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等人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了毛泽东。还书时,他对萧子升很是抒发了一番感慨:“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
没多久,毛泽东又读到表兄送的两本书刊,其中一本是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这些书刊,所介绍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维新的理论和主张,使毛泽东激动不已,他把其中的许多内容完完全全地背了下来。他还特别喜欢梁启超的“文风”和其写文章所用的“野狐”笔法,认为“其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则别有一种魅力”。
从此,毛泽东一改以往的写作方法,而效仿梁启超的文风,深得康、梁笔意,经常受到校长李元圃的当众褒奖……
这一阶段的学习,使毛泽东否定了孔孟之道,继而赞同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想,崇拜拿破仑、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主张富国强兵之道。他还为自己取了个“子壬”的别名,即“以天下为己任”之意。
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起的反封建专制的###和各种规模的武装起义在全国范围内已是风起云涌;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仍在继续,以“同盟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明显地占据了理论上的优势;推翻满清政府的大规模武装起义已经是箭在弦上……
众多的社会名流纷纷预测着中国的未来——其中梁启超独具慧眼,大胆地预言:
中国的未来必属湘人!
纵观中国近代史,曾名噪一时的曾国藩也曾讲过这样的话:
山川灵气独钟湘人!
得湖南者得天下!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说:
湘人不倒,华夏不倒!
似乎整个近代湖南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它一直是中国强有力的政治家的摇篮,三湘男儿多有铤而走险者!一连串著名人士的名字都与湖南连在一起,诸如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杨度、黄兴、蔡锷、陈天华……真可谓数不胜数。
秋去冬逝,春光又至。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学习已经半年了。他越发感到东台山已经不能容纳他的心胸了——夜里,他常常独坐校外,或倚了山坡地上的青石,或坐在芳草萋萋的河边,面对着清冷的山光月色和潺潺流水,一个人吹箫,箫声在山间的丛林中久久地徘徊、荡漾;白天,他又总爱去登山,直至东台山顶,极目远眺,慷慨而歌汉高祖刘邦的诗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他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中去!
毛泽东下定决心:首先要离开湘乡,到长沙去!
。 想看书来
七、长沙求学寻挚友 习文尚武搏激流(1)
长沙求学寻挚友习文尚武搏激流
1911年春。
在东山学堂一位老师的介绍下,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湘乡县驻省中学,由此来到了长沙。
政局的动荡不安和急剧变化,使毛泽东的思想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震荡,但一时间他又难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快节奏,他需要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以尽快赶上并能驾驭他所面临的一切。
在长沙,有生以来他第一次看到了报纸——《民立报》。这是一份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报纸,主编于右任,报纸上刊登了发生在广州的反清起义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当毛泽东读了这次悲壮起义的报道后,心中一阵震撼,令他彻夜难眠……
不久,他又听人谈起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许多事。一时间,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什么改良派、革命党、保皇派,许多新名词需要他认识、理解和消化;报纸和社会上的各种消息,大都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平均地权和富国强兵的呼声,所有这一切简直令他应接不暇。
18岁的毛泽东,风华正茂,一腔爱国热血在他的胸中澎湃、激荡着。他写了一篇题为《救国图存论》的“文告”,大胆地贴在了学校的砖墙上——这是他第一次向世人公开发表他的政见。
虽然,他的这篇“文告”颇具古怪而离奇:他明确主张“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组建民国新政府”,赞同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从日本召回国内来担任新政府的总统,却又提倡由晚清王朝的保皇党魁首、改良派领导人康有为任国务总理,再让梁启超当外交部长。但是,从中仍可以看出,他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还是相当快的,并能迅速从思想上把对康、梁的首要推崇让位于孙中山。
他毫不含糊地对萧子升说:“我们总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于重蹈越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说是‘前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他还说:“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不是经过8年的艰苦战争之后,终于夺得了胜利,建立了美国吗?我们也需要准备长期奋斗!”
1911年5月,长沙城里的学生们为响应广州、武汉、成都、长沙等地民众掀起的维护粤汉、川汉铁路开采权的“护路运动”,纷纷用剪掉留在头上的辫子来表示他们的反清激情;毛泽东便和他的一个朋友率先剪掉了各自头上的发辫。这一举动遭受到了一些思想守旧学生的强烈反对,这些人便和毛泽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论中,毛泽东和支持他的十几名学生一起,强行剪掉了另外一些学生的发辫——这件事在学校里被闹得沸沸扬扬,好长一段时间才平息下来……
同年9月,由“同盟会”成员组织并领导的武装起义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昌城爆发;毛泽东听说后,决意到武昌去参加“革命军”。恰在这时,长沙城里也发生了有组织的民众暴动;为此,抚台衙门统领的兵丁和参加暴动的民众展开了激烈的枪战,一时间城里城外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