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岢植还椋徒砬敫呙鞯那榭鱿拢挪坏貌挥�4月下旬从溪口返回广州,重新投入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但此时军校已筹建得差不多了。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黄埔潮一(2)
孙中山虽然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但校长人选却不是他,而是程潜。程潜,属于###级人物。他学历广泛,参加革命早,曾在湖南武备学堂、北京政府陆军部练兵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以及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直接参加了武昌辛亥革命,任龟山炮兵团指挥。1914年再度赴日留学,参加中华革命党。两年后回国,被北京政府任命为湖南省长兼督军,授陆军中将。他追随孙中山,曾任孙中山桂林大本营陆军总长,广州大元帅府大本营军政部长兼陆军讲武学校校长。他参加了国民党改组的“一大”,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积极支持者。以他这样的资历出任校长,自是众望所归。蒋介石和李济深,孙中山拟议中是副校长。李济深,在军界久享盛名,他是粤军主要创建人,当过北京陆军大学教官,1922年返粤后,历任粤军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参谋长等要职。蒋介石当时是粤军参谋长,无论在党在军,都属后辈,给他个副校长,已经是提拔重用了。然而蒋介石对此却很是不满,他不愿在程潜之下。他的负气出走,也与此有关。张静江、戴季陶等出来替他撑腰,张静江还亲自跑到广州找孙中山说情,说蒋介石对革命忠心耿耿,年轻有为,又是学军事出身,是难得的军事人才,足以担当重任。这样,孙中山才改派蒋介石为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黄埔军校校长。②
1924年6月16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
这天清晨,全校员工在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的率领下,列队肃立在学校门首,恭迎总理孙中山莅校主持开学典礼。孙中山乘专用汽艇“大南洋号”,从广州直驶黄埔,码头就在学校门前。第一期499个武装学生,穿着新发的草鞋,精神抖擞地在校门口恭候,正式齐集码头迎驾。上午8时,孙中山着白色翻领学生服,偕夫人宋庆龄来到了学校。态度安详、精神矍铄的孙中山,同宋庆龄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一大群随行人员,有拖刀的军官,也有穿西装和长袍的文官,他们中有胡汉民、汪精卫、林森、张继、孙科、伍朝枢、许崇智、谭廷辏А⒊糖薄⒗罡A值鹊场⒄⒕恕�
孙中山对学校巡视一番,又休息片刻,然后庆典开始。他登上主席台,热情洋溢地向来宾和全校师生发表了演说:“……消灭曹锟、吴佩孚,根本上还要有革命的精神。……俄国在六年之前,一经发动革命,便同时组织革命军,以后着着进行,所以能够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大告成功;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要学革命党,要学革命党的奋斗。有和革命党的奋斗相同的军队,才叫做革命军。”“诸君现在求学的时代,能够学得多少便是多少,只要另外加以革命精神,便可以利用。”“有了高深学问,才有大胆量,有了大胆量,才可以做革命军。……希望诸君自今日始!”
下午举行阅兵式,孙中山神情肃穆地摘下礼帽,向台下一队队精兵行注目礼。他还题写了“亲爱精诚”的校训,发布了对黄埔军校的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黄埔军校终于诞生了。这是一所崭新的革命学校,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自不待言,军校大门的设计和装点就极富教育意义。军校大门的上端装嵌着“革命者来”的匾额,门两侧是一副醒目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军校一成立,中国共产党就向各地组织发出指示,积极选派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军校。著名的“中国共产党通告第六十二号”是这样说的:“各级同学们:广州黄埔军校正拟招收3000名入伍生,望各地迅速多选工作不甚重要之同学,少校同学及民校左派同学。自备川资和旅费,前往广州投考,以免该校为反动派所据。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投考者一律携民校介绍证书。本校及少数同学均须由各地委直接另给介绍书于本校广东区委(粤华路,省东署,杨家祠,杨匏安转)。程度须高小以上,在名额未满以前本校及少校同学,均可望不至落选。惟各地派定人数,须在未出发以前报告中央局,以便中央统计人数已否满额决定行止。招考期本月底截止,须派人务于月底送到。钟英白。”这篇通告用于大量隐语,其中“各级同学”是指各级党组织,“少校”是指共青团,“民校”是指国民党,“本校”是指本党即共产党,“钟英”是中央的谐音。①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下,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满怀救国救民的革命理想,踏上了黄埔这块土地。当时全国的青年有一个口号,就是“到黄埔去!”曾为入伍生总队总队副的张治中将军,后来有一段回忆:“当时那一种革命的空气,紧张的空气,无处不令人得着深切的感召和鼓舞。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一进了黄埔的大门,你便为这种革命而紧张的空气所笼罩。当时一般革命青年,到了那种环境,就显出一种活泼、快乐、向上的精神。”②
黄埔潮一(3)
黄埔军校的师生心里都清楚,军校若无苏联的援助,便不可能创办起来。当时在广东的粤、滇、桂等系军阀虽然表面上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指挥,实际上他们各据防区,各自为政,把持财政,搞独立王国。他们对于军校的筹建,不仅不予支持,反而进行阻挠破坏。因此,关于创办军校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孙中山一筹莫展。例如军校开办时,孙中山批发了300支粤造毛瑟枪,但却只交涉到30支,勉强够卫兵守卫之用。这种情形,甚至引来别的军阀的轻侮。滇军第三军军长范石生见到蒋介石,就曾以嘲笑的口气说:“你在黄埔办的什么鸟军校!你那几根吹火筒,我只要一营人就完全可以缴你的械。”危难之际,是苏联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黄埔建军计划确定后,苏联政府一面派来数十名优秀军事干部到军校任教,一面又资助200万元现款作为开办费,并运来8000支枪和500万发子弹。当时,不少学生高高举着崭新锃亮的步枪,兴奋地高呼“乌拉!”
党代表制度的实行、政治工作的开展、革命精神的注入和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得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充满了活力。在两次东征和平定商团叛乱、杨刘叛乱的战斗中,学生军的战斗力出人意料地强大,一时名声大振。
对黄埔学生军的第一场大考验是平定商团叛乱。
广州商团原是辛亥革命后商人自发建立的自卫团体,团长是已入英籍的英国汇丰银行广州分行买办陈廉伯,副团长是佛山地区巨富、近郊46乡联团团总陈恭受。该团原有3000余人,1924年初又有5000余人加入。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引起了香港英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英国极力唆使陈廉伯颠覆广东革命政府,蛊惑、引诱陈廉伯说:“如能反对广州政府,英国可对组织商人政府给予援助,君即为中国之华盛顿。”这样,陈廉伯便公然投入英国怀抱。此后,陈廉伯几次策动商店罢市,向广东革命政府施加压力,甚至秘密向欧洲采购大批武器弹药,结果被蒋介石所侦缉,扣压于黄埔军校。此时孙中山正督师北伐,将大本营从广州移往韶关,留守广州的代理大元帅胡汉民处理商团事件持妥协立场,结果以20万元作为交换条件,发还商团枪械4000支。
1924年“双十节”这天,黄埔军校举行庆典,在斜风细雨中举行了阅兵式。下午,黄埔军校学生和广州各界代表5000人在广州市区游行,庆祝国庆。当游行队伍经过省河河岸的西濠时,碰巧商团人员正在起卸被发还的枪械。商团见军校学生列队前来,怀疑是抢夺武器,加之对军校扣压他们的枪械,本来就心怀仇恨,正想报复,这下认为天赐良机,于是瞄准游行队伍,突然开枪,当场打死军校学生二十多人,群众死伤无数。商团残忍地将死者剖腹挖肝,并筑起炮台,封锁市区,遍贴“驱逐孙文”、“打倒孙政府”等反动标语,孤注一掷地发动了叛乱。
蒋介石心急如焚,数电孙中山,要求对商团坚决镇压。原本有些犹豫的孙中山也不再犹豫,于10月14日下达手令,委蒋介石以平叛全权:“兹为应付广州临时事变,未平定期内,所有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飞机队、甲车队、工团军、农民自卫军、陆军讲武学校、滇军干部学校、兵工厂卫队、警卫军统归蒋中正指挥,以廖仲恺为监察,谭平山副之。”蒋介石任此要职,受到了一些平日敌对分子的嫉妒,如滇军杨希闵就曾扬言:“若蒋介石参与平息纸老虎(即商团)叛乱,我将解除黄埔军校的武装,枪毙蒋介石。”但蒋介石不避艰险,密令黄埔军校第二、三队学生400余人,全副武装奔赴广州市,佯作夜间演习,向商团发起了猛烈打击。平叛战斗于15日凌晨4时打响,黄埔学生奋勇作战,半天时间便令商团土崩瓦解。就在这次战斗中,骑在马上的蒋介石差点遭一名被俘商团小头目的夺刀暗算,是学生陈赓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敌手腕,一个扫堂腿将敌放倒,这才救了蒋介石一命。因惊吓被战马掀翻在地的蒋介石,惊魂稍定拍拍陈赓的肩膀,说:“很好!干得不错,我要嘉奖你!”他哪里知道,这陈赓正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和蒋先云、贺衷寒被称为“黄埔三杰”,叫做“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①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黄埔潮一(4)
紧接着,黄埔军校又迎来另一场大考验:第一次东征。
东征的对象是广东革命政府的死敌、盘踞东江一带的陈炯明。陈炯明早年加入同盟会,参与广州新军起义,广东光复后任都督,后任广东省长,一度服从孙中山。但到1922年2月孙中山组织北伐,陈炯明反对,鼓吹联省自治。随后公开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组织粤军许崇智联合滇桂军回粤###陈炯明,1923年1月拿下广州,陈炯明逃往惠州,盘踞惠州、潮州、梅县一带,负隅顽抗,时刻准备进犯广州。1924年冬,孙中山离开广州北伐,陈炯明认为时机已到,以7个军,6.2万余人的兵力,分三路进犯广州。1925年1月底,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根据广州政府军事总顾问加仑将军的建议,决定东征。
黄埔军校主动要求参战。当时,黄埔军校两个月前刚刚成立了两个教导团,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党代表缪斌,一营营长沈应时,二营营长刘峙,三营营长王俊;第二团团长王柏龄,党代表张静愚,一营营长顾祝同,二营营长林鼎祺,三营营长金佛庄。两个教导团不过3000人,这么一点兵力,势单力薄,加之属于校军,训练、枪械和实战经验都欠缺,因此东征联军总部未予批准。但蒋介石拿定主意要把教导团送到前线进行实战锻炼,经他再三请求,这才被准予随许崇智的粤军行动,编为右路军,因为蒋介石是粤军参谋长。3000人的校军,由蒋介石统一指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加仑随军行动。激烈的战事对黄埔校军是个严峻考验,但黄埔校军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尤其是共产党员更表现得极为出色。
第一个硬仗是攻打淡水。陈炯明部熊略旅,凭借坚固的城墙和工事死守该城,阻碍东征军前进。教导团以10名官长和100名士兵组成敢死队攻城,其中8名官长是共产党员,如刘仇西(即刘畴西)、游步瀛、李奇中、张际春等。第一个爬上城墙的是一名手持旗帜的共产党员,在他负伤之后,紧接着党代表抓过旗帜,士兵紧随其后,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城头。淡水之役共牺牲3名排长,均为共产党员。
第二个硬仗是棉湖之战。3月13日上午,教导一团在棉湖同敌林虎部突然遭遇。当时,敌军五六千人已抢先占领有利阵地,居高临下,以轻重机枪猛烈射击。教导一团在炮兵掩护下奋勇仰攻,冲人敌阵,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坚持到中午,教导二团和粤军第七旅相继赶到,加入进攻。战斗中,连长曹石泉和连党代表曹渊、许继慎三位共产党员,打得极为出色。当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