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山舰事件-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他的总统宝座坐不热。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忧惧而死。3天后,北洋军阀立即召开了徐州会议。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直隶、甘肃、奉天、吉林、黑龙江、福建12省的军阀和海南岛的龙济光都有代表参加。这实际上是个分赃的会议,直系的冯国璋攫得了副总统的职位,皖系的段祺瑞攫得了国务总理的职位。冯、段和黎元洪明争暗斗,冯、段之间却面和心不和。1917年,冯、段怂恿张勋驱逐了黎元洪,抬出溥仪来搞复辟。随后冯、段又以反复辟为名,驱逐了张勋,冯国璋当上了正式总统,段祺瑞重为国务总理。此后冯、段矛盾日益尖锐,1917年冯国璋病死,次年段祺瑞以徐世昌代替冯国璋为总统,遂展开了直奉两系军阀的大混战。
  段祺瑞背后有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他向日本借款数亿日元,同日本订立《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并表示他“欣然同意”日本在1915年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他的目的,是想借助日本的支持,武力统一全国。美、英帝国主义也没有睡大觉,他们见日本支持皖系,便插手支持直系。直系在美、英的支持下,势力日大。于是,冯国璋的部下曹锟、吴佩孚便于1920年发动了直皖战争。皖系在战争中失败了,北京政府遂落人直系之手。日本帝国主义不甘心,又指使他所扶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向长城以南扩张势力,1922年挑起了直奉战争。结果,奉系又在战争中失败了。两次战争取胜,直系气焰嚣张。直系军阀首先驱逐了徐世昌,让和美国有关系的黎元洪重当总统,随后又驱逐黎元洪,曹锟自为大总统。接着,奉系向外扩展势力,派杨森督川,派孙传芳督闽,派沈鸿英督粤,从江西等地进攻广东,企图驱逐孙中山,消灭革命力量,霸占广东。曹锟、吴佩孚接着走段祺瑞的老路,妄想用武力统一全国。
  日本当然不能看着美、英支持的直系军阀得势,在日本的支持下,1923年9月,张作霖出动15万大军,杀向关内,吴佩孚自任总司令,亲率20万大军迎战,第二次直奉战争又爆发了。这时,吴佩孚部下的冯玉祥倾向革命,10月间起兵反吴,回师北京,囚禁曹锟,驱逐废帝溥仪出故宫,是为“北京政变”。吴佩孚失败了,从此,直系在华北的势力被消灭了。奉军入关,段祺瑞乘机攫取政权,在北京组织执政府,自称“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此时的皖系已成空壳,一蹶不振,北方成为奉系和冯玉祥的革命军的天下。因冯玉祥倾向革命,奉系军阀就竭力排挤国民党,后冯玉祥反奉失败后下野,到俄国访问去了。吴佩孚逃回汉口,自称苏、浙、豫、皖、陕、晋、湘、鄂、赣、川、粤、闽、黔、桂十四省联军总司令。此时的中国,原直、奉、皖三系军阀三足鼎立的局面打破了,大体上北方是奉系的势力,长江流域是直系的势力。而各派系之间的内讧,仍是不断。
  从1916年到1926年,10年间###三易其手,直、奉、皖三系军阀轮流坐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哪一派都没有完全绝对的优势。其政权的更迭交替依次为:
  从1916年6月袁世凯死亡到1920年7月直皖战争,是皖系段祺瑞统治,时间整4年。
  从1920年7月到1922年4月,是战争中胜利了的直、奉两系联合控制北京中央政权。1922年4~5月间直奉战争,奉军败退关外,直系曹锟、吴佩孚控制了北京及北方,直到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直军失败而告结束。直系的统治时间4年多一点。
  

大    势二(3)
从1924年10月到1925年10月,胜利了的奉系张作霖联合皖系段祺瑞、国民军冯玉祥联合控制北京中央政权。1925年11月国民军冯玉祥发动反奉战争,失利后冯玉祥退出北京,段祺瑞逃往天津。之后,北京中央政权完全落入奉系张作霖之手,直至北伐战争胜利,奉军于1928年6月放弃北京退回东北为止。奉系的统治时间3年8个月。
  北洋军阀最后败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中。东北的情况不同,张作霖被日本炸死后,少帅张学良于1928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归附南京政府,国民党蒋介石名义上统一了全国。①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    势三(1)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但他对形势的分析,对袁世凯本质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同盟会领袖人物之一的宋教仁,是西方国家议会政治的积极鼓吹者。辛亥革命后,他主张改组同盟会,扩大其组织,以求能在将要成立的国会中占多数议席,从而能自己组成内阁。他的主张得到了同盟会另一位领袖人物黄兴的赞同。1912年8月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国民党仍奉孙中山为领袖,但以宋教仁为核心人物。
  在当时处于革命高潮的形势下,老奸巨猾的袁世凯感到有必要拉拢孙中山、黄兴这样有声望的革命领袖为自己装点门面。1912年8月下旬,袁世凯把孙中山请到北京,待之以上宾之礼,共商国是。结果,孙中山深深地陷入了袁世凯的圈套,这从他当时会见袁世凯后的言论可以看出来。他在北京演讲说:“鄙人之意见,现在政治之事,已有袁大总统及一般国务员担任。鄙人从此即不再厕身政界,专求在社会上作成一种事业……鄙人所计划者非他,即建筑铁路问题是也。”他从北京回到上海后的演讲中更说:“余在京与袁总统时相晤谈,讨论国家大政策,颇入精微。故余信袁之为人,甚有肩膀,其头脑亦甚清楚,见天下事均能明澈,而思想亦很新。不过做事手腕,稍涉于旧;但办事本不能尽采新法……欲治民国,非具新思想旧经验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故余之推荐项城②,并不谬误。”③
  事实教育了孙中山。袁世凯在取得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军事上做好准备之后,就开始拿革命党人开刀了。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人刺杀了宋教仁。6月间,他下令先后罢免了国民党的3个都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并且出动军队南下。国民党被迫迎战,然而,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失败了。
  军事上取胜后的袁世凯,凶相毕露地对付资产阶级民主派了。他恶狠狠地说:“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左也是捣乱,右也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民之托,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他称孙中山、黄兴等为“暴徒”,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等无奈,只好亡命日本。
  失败了的孙中山接着再干,于1914年7月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是一秘密团体,规定党员入党时必须按指模、立誓约。誓约的中心内容是:“为救中国危亡,拯民生困苦,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此后,孙中山领导中华革命党,发起了讨袁、护法、护国运动,但均告失败。孙中山陷于绝境。
  中国北方北洋军阀的统治根深蒂固,南方相对薄弱一些,孙中山把革命重点放在于南方。他曾在广州先后3次建立革命政权,可惜均因没有自己的军队,仅利用、依靠军阀不能成就革命大业。
  1917年夏,孙中山在广州依靠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方军阀组织了一个军政府,自己任大元帅,以保护民国的民主法统来号召革命。但不到一年,就被军阀排挤,不得不辞职,离开广州去了上海。
  1920年9月,曾受孙中山扶持的粤军陈炯明,从闽南打回广东,11月孙中山重回广东,联络南方各派军阀的力量,于1921年4月成立政府,被国会选为非常大总统。孙中山立志北伐,1922年5月发布北伐令。但陈炯明反对北伐,于6月发动政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上永丰舰,与叛军鏖战55天,脱险后不得不逃回上海。
  1923年1月,广西和云南的军阀进军广州,赶走陈炯明,孙中山又回到广州,第三次建立起革命政权。
  了解了孙中山的这一次次失败和磨难,才会明白作为国民党人的孙中山,为什么会那样积极地靠拢苏联和共产国际,为什么会那样真诚地和共产党合作。绝望中的同时又是不屈不挠的民主斗士孙中山,为了实现他伟大的革命抱负,要另寻出路了。
  需要介绍一下的是,孙中山在他的革命过程中,有一批风云人物和他并肩战斗,而他在斗争中也发现、培养和提拔了一批骨干力量。这些风云人物和骨干力量,参加革命的动机或许有所不同,政治立场、信仰、主张和在革命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对孙中山有过有力帮助,产生过重要影响。尽管他们中有些人面对孙中山思想的急剧变化,跟不上形势,和孙中山貌合神离,有的甚至站到了孙中山的对立面,成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叛徒。其中1926年前后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代表性人物有: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    势三(2)
胡汉民,字展堂,广东番禺人。1905年参加同盟会,能讲善写,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后任编辑,一时颇具影响。辛亥革命后他被推为广东都督,后被袁世凯免职。1914年,他随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以后一直追随在孙中山身边。1924年孙中山将国民党改组后,胡汉民和孙中山发生了严重分歧,成了国民党内著名的右派。孙中山北上,他在广东代理陆海军大元帅职,是公认的国民党二号人物。廖仲恺被刺后,他嫌疑很大,被迫去职。后来几经周折,东山再起,终于和蒋介石同流合污。
  廖仲恺,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国民党内的著名左派。他出身美国华侨家庭,回国后又赴日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是最早的会员之一。他资格老,革命性强,办事干练,深得孙中山信任。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他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广东省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要职。他坚定的革命立场和正直无私的人品,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极大恐惧和敌视。在孙中山逝世5个月后,他就被国民党右派暗杀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死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他不死,蒋介石、汪精卫绝不会那样快就得手,大革命也绝不会那样快就失败。
  汪精卫,又名兆铭,字季新、季恂、季辛,号精卫。原籍浙江山阴,生于广东番禺。他是国民党内老资格的领导人,1905年参加同盟会,曾任《民报》主编。汪精卫的出名,还因为于1910年参加暗杀清摄政王载沣。他被捕后表现得大义凛然,备受社会赞许。但他是一个政治上动摇、思想性格极其复杂的人,1911年武昌起义后出狱,受袁世凯收买,参加组织国事共济会破坏革命,拥袁窃国。袁世凯死后,又投奔孙中山。有过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之后,汪精卫变得左起来。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他表现得特别积极。他陪同孙中山北上不说,还日夜守候在病危的孙中山的病榻前,起草了孙中山的遗嘱,俨然一位顾命大臣。孙中山逝世后,他和胡汉民、廖仲恺三人,是呼声最高的继任人。那时,他是国民党内的左派。孙中山逝世三个月后,国民党中央召开全体会议,决定废除总理制,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领导机关,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并推定国民政府委员16人,他被推选为国民政府主席。随后,他又成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三权集于一身,他成了国民党最高领导人。但孙中山逝世之后两年零四个月,即1927年了月,他就和蒋介石一样,彻底背叛了革命,一下子成了彻头彻尾的右派。
  蒋介石,名中正,原名瑞元,学名志清。浙江奉化人。早年就学于保定军官学校,1908年春留学日本,在日本东京的振武学校学习炮兵专科。在日本期间,他结识了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陈其美,并由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中,他依附沪军都督陈其美,也曾干过一番革命事业。当孙中山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军队,仅仅依靠军阀力量是不能取得革命成功的时候,对他就日益看重起来。因为,在国民党内像他这样专学军事的科班出身的人才,并不是很多。加上他积极靠拢孙中山,尤其是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时,他应孙中山紧急电召,由奉化家中赶往广东,在永丰舰上和孙中山共患难一个多月,一时颇得孙中山信任。1923年8月,他奉孙中山之命,在苏联秘密会见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后来,他又作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的团长,率团秘密访问了苏联。孙中山在给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加拉罕的绝密电报中说:“蒋介石是我的参谋长和可以信赖的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