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冢拍馨谕涯婢澈屠Ь常呦蚴だ�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孙中山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着手筹办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孙中山指派蒋介石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任命王柏龄、李济深等七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2月6日,军校筹备处正式成立,分设教授、管理、军需等部,推选李济深、王柏龄、林振雄等为临时主任(李济深由邓演达代任)。
筹备处工作由孙中山大本营秘书长廖仲恺负实际责任。
廖仲恺负责筹集办校经费,并从粤军中物色军事人才参加学校的筹办。
根据王柏龄、邓演达的推荐,廖仲恺经过考察认为第八旅参谋长叶剑英是文武兼备的将才,决定调他前来参加筹备工作。
旅长张民达是不愿叶剑英离开八旅的,但他又十分敬重廖仲恺先生,不便阻拦。
他向前来辞行的参谋长提出一个条件:“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大本营指名调你,不能不放行,但有一个条件,你得答应我!”“什么条件?只要对革命有利,再多的条件,我也应允!”叶剑英爽快地回答。
“好!够朋友。”
张民达绷起脸来,煞有介事地说:“条件很简单,就是你到了军校,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八旅,不要忘记我张某人。”
“这是自然,我怎么会……”叶剑英觉得这有何难,抢先作答。
“不!你听我说完,”张民达接下去说:“我要你不忘八旅,并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要有实际行动。
那就是一旦八旅有作战行动,你得立即返回!怎么样?能做到吗?”叶剑英稍稍迟疑一下:“旅长,这不难做到。
你方才不是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吗?到时候你一道命令,我一准回来的。”
“那好,你还是八旅参谋长,作为八旅代表参加办校,办完就回来,这一点,请向廖仲恺先生说明。”
叶剑英愉快地答应了张民达的要求。
他去筹办处报到之前,首先到大元帅府拜见廖仲恺。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一篇(11)
这位国民党中央的核心人物,身兼十几个重要职务,但平易近人,一点官架子也没有。
他虽然在办公室里忙得团团转,但仍然抽时间热情接待了叶剑英,问寒问暖,亲切交谈。
叶剑英作了自我介绍,转达了张民达的意见。
他满口答应,顺手给王柏龄、邓演达写了一个便笺,介绍叶剑英去筹备处。
邓演达、王柏龄、林振雄等一见叶剑英,像迎接亲人一样,把叶剑英包围起来,七嘴八舌向他介绍筹备处的组成和分工情况。
急着要办的事情很多,如草拟学校章程和服务细则;制定第一期学生教练计划;选定和修缮校舍;聘请教职员;招考学生;其他还有购置图书、器材,确定校服样式,等等,也都需要很快操办,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大家正忙得不可开交。
王柏龄特意引见叶剑英拜谒了蒋介石。
蒋介石听王柏龄说叶剑英是他的得意门生,从上到下扫视一番,简单问了问出身、履历,连连点点头说:“这个,好,好。”
王柏龄告诉叶剑英在筹备处给他当助手,主管教授方面的事。
叶剑英对这位颇为赏识和重用他的“尊师”相别数年不甚了解,相处久了,对他的所作所为有些看不惯,但在表面上,仍注意维持彼此的关系,不致破裂。
在叶剑英心目中,邓演达与王柏龄相比,则完全是另外一种人。
很早以前,他就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后来成为国民党坚定的左派。
孙中山、廖仲恺十分器重他,曾想委任他主管教练部,但他自觉资浅才疏,极力推荐李济深担此重任。
他为人正直,威而不猛,严而有信,一丝不苟。
叶剑英很敬重他的品德才干,凡事多向他请教。
邓演达也很欣赏叶剑英,两个年轻的革命军人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从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整军到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这一段革命历史,叶剑英是个积极参与者,有切身的体验。
他在回忆中,把这一段实践活动看做是孙中山建军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
对这段历史,叶剑英是这样评述的:“1921年至1924年是中山先生的晚年,也是中山先生一生思想的最高峰。
在建党方面,中山先生坚决排斥了右派势力,改组国民党,制定了三大政策。
同时,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了建军、建立根据地的工作。
“中山先生在这一段时期,根据过去几十年革命的经验及当前情况,了解到要想革命,非有革命的武装不可,不能光靠暴动和运动旧军队倒戈的办法。
因此,在桂林独秀峰下开始了整军。
“可是那个时期,主要是依靠个人的整军方法,让个人能接受革命思想,了解三民主义,还没有从建立革命的军事制度去保证它。
1922年,中山先生回到广州后,根据自己研究的苏联革命经验,以及和加伦将军在一起研究了苏联建立红军的经验之后,深深感到要实行革命非得有革命的军队不可。
这支革命军不仅每一个成员具有革命思想,也必须有革命的军事制度。
所以,后来下决心办黄埔军校,在军队中实行党代表制度,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形成了中山先生那个时期的比较完整的建军思想。”
九、为筹办军校四处奔走
筹办军校谈何容易!摆在叶剑英面前的困难一个一个接踵而来。
就说军校的校址吧,究竟放在哪里好?分歧不小,遇到许多麻烦。
当初,孙中山指定在黄埔岛上办校,但后来许多人不同意。
驻在广东的各派军事势力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军事干部学校。
粤军有江西讲武堂,湘军、赣军、桂军、滇军也都有自己的讲武学校或军官学校,等等。
各派各系都主张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选择一所学校加以扩充,反对重新建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一篇(12)
邓演达、王柏龄、叶剑英等筹备处的多数人主张另外选地点,单独创办军校。
但这需要勘察、论证。
各派提出几个地点,都在广州城里。
经过实地勘察,发现不是环境不合适,就是房舍不好,结果一处也没有看中。
后来,叶剑英随同王柏龄、林振雄等筹备处人员到黄埔勘察。
黄埔岛位于广州南边二十公里的珠江中,北通广州,南连虎门,是控制珠江口,捍卫广州市的第二门户。
它虽是个孤岛,却堪称中流砥柱。
珠江主流沿着岛的东北,支流沿着岛的西南流去。
这个周围二十多里的岛屿,山峦起伏,林木葱茏,中间有一座高山叫升旗山。
山的东头,筑有几座炮台,地名叫蝴蝶岗。
岗后有村落,有乡场,北面还有船坞。
岛上大地名叫长洲,设有长洲要塞司令部,罗列着要塞炮阵地。
岛的周围驻泊海军,海军是当时比较可靠的革命力量,因此,在此地办校就更为安全可靠。
只是岛上的广东陆军学堂和海军学堂旧址,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有些房屋的屋顶上还保留着几个大洞,这是前两年陈炯明叛变,炮轰过的痕迹。
虽是如此,海军学堂里面的房屋大多还是完好的。
大家里里外外看了个遍,都认为这里办校是最好的场所了。
回到广州,报告蒋介石、廖仲恺,蒋介石又亲自视察,编造了修缮案。
经过一番修葺,披荆斩棘,扫秽去污,校舍焕然一新。
校址和校舍修缮问题解决了,招聘教职员工、招生问题又摆在面前。
王柏龄、邓演达、叶剑英等四处奔走,发函,邀请合适人选,考察任用。
他们撰写了招生简章草案,分配各省区招考学生名额324名。
考虑到当时各省多处在军阀铁蹄之下,公开招生有困难,决定派出人员分赴各地招生,再举行入学考试。
然而,筹备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前进一步都遇到困难和障碍。
对于坚持办校问题,国民党党内意见并不一致。
真心拥护孙中山的只有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少数左派。
而为数颇多的党内右派分子则持反对的态度。
盘踞在广东的滇、桂系军阀表面上接受孙中山的指挥,暗地里各踞防区,把持税收,对于筹建军校的经费,不但不予支持,反而阻挠破坏。
孙中山、廖仲恺依靠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克服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极大困难,为建校铺平了道路。
邓演达、叶剑英等奉命奔走于粤军各军各师之间,特别是请求粤军师长李济深、张民达等人的帮助,抽调下层军官主办校务,借来步枪200余支,现款数万元,以应急需。
十、顶住蒋介石停办风波,坚持建校
办校的难关一个一个渡过来了,想不到正当邓演达、叶剑英等人起劲地使军校筹备工作走上正轨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
一天,蒋介石的秘书王登云忽然来到筹备处会议室,召集大家开会,他突然宣布了蒋介石停办军校的命令。
叶剑英和在座的同志眼睛望着这个突如其来的使者,感到莫明其妙!此时大家都盼望少将主任王柏龄出来讲话,可偏巧他又不在。
其实,蒋介石作出这个决定之前,已经向几个心腹打过招呼。
他找到王柏龄和王登云说:“我现在要回上海,你们赶紧结束,等我回来就走……”一向正气凛然、不苟言笑的邓演达面色严肃地问道:“请问,蒋先生这个决定,总理和廖先生是否知道?”王登云傲气十足,不屑一顾:“这个无可奉告,本人的职责只限于传达命令。”
沉着冷静的叶剑英耐着性子说:“王秘书,筹办军校是件大事,究竟为什么停办呢?请你向蒋先生转达我们的意见,要求将此决定转报大元帅。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一篇(13)
创办军校是党代表大会的决定,任何人不得任意宣布停办。
再说现在筹备工作已经就绪,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即使不办了,也要说明白才是。”
这理直气壮的一番言语博得了在座同志们的赞同,纷纷起来同声附和。
王登云虽然觉得理亏,但仍硬撑着,用坚定的口气说:“现在蒋先生已经离开广州。
军校不办是肯定了,没有什么好议论的。
筹备处马上解散。
蒋先生走前交代,参加筹备处的同仁,一律发给遣散费。”
接着,从皮包里拿出名单念起来:“邓演达先生250元……叶剑英先生150元……”这时有些人见王登云态度很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又听到有遣散费可领,觉得坚持下去也没有作用,便动摇起来,准备散伙。
邓演达和叶剑英交换了一下目光,提出抗议:“王秘书,此事事关重大,我们不能不明不白地停办散伙!”然后向大家说:“请诸位暂留一步,即使要停办散伙,有些事情也要从长计议,不必这样匆忙嘛!”室内又是一阵沉静,人们面面相觑。
王登云觉得十分尴尬,夹起皮包,溜之大吉。
停办军校,筹备处散伙,像一阵旋风在广州和黄埔岛的上空刮起来,一时弄得人心惶惶。
邓演达、叶剑英等人摸不清底细,经过商量,觉得此事颇有蹊跷,决定去请示廖仲恺。
邓演达、叶剑英匆匆来到大本营拜见廖仲恺。
不料廖已不在广州,到香山开会了。
他俩只好回来说服大家,稳住情绪,坚持把筹办开学的工作做下去。
廖仲恺从香山县回来以后,见过孙中山,立即到筹备处来安定人心,主持办校大计。
叶剑英等问廖仲恺,怎么办?他坚定地回答:“办黄埔军校是党要办的,而且一定要办成。
你们中间有不少人是蒋先生邀来的,你们应该以君子爱人以德的态度帮助蒋先生。
如果党要办,蒋先生不要办,或因此办不成,蒋先生要开罪于全党,将来他如想回来再参加革命,怕也很困难了,所以筹备工作要照常进行……”由于王柏龄三心二意,若即若离,筹备处有关教授方面的事务多半落在叶剑英的肩上。
从制定教授计划方案、招聘教员、招考学生、编写教材,到置办教具,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操办。
许多重大问题还要同王柏龄、邓演达等商量,请示廖仲恺才能得到解决。
一天,叶剑英同邓演达到珠江南岸大元帅府去拜见廖先生,向他请示筹备处工作。
邓演达刚从上海回来,先汇报说,我这次奉总理和先生之命去请蒋先生,他还是执意不回,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