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 言(1)
在我华夏历史长河中,汉高祖刘邦是史界公认最具影响的杰出人物之一。近一些年来,刘邦与他开创的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及其熔铸的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正逐步被时代认识。
  人们对刘邦的了解,主要源自前汉著名史家司马迁之《史记》,其本名《太史公书》*。然而,太史公对刘邦生平活动的记述,则集中在刘邦号为沛公之后至称帝兴汉,这段不过十多年的历史。而对于沛公以远情况,即刘邦四十多年之平民经历**,《史记》则似乎是无可奈何地极少提及,并冠以神秘疑云,于是便留下了许多颇具争议的千古之谜,以致后世对“布衣刘邦”臆测纷纭。
  尤其是在某些以猎奇煽情为目的,追逐经济和轰动效应的剧本和影视之中,平民刘邦更常被作为不可或缺的笑料而被涂画得污浊不堪;某些“文史学者”,却似评书先生一样,在传播范围极广的电视上即兴品说。在他们口中,“从不读书”、“游手好闲”、“流氓无赖”……似乎成了平民刘邦的标志。这种对历史人物不负责任的做法本身,也是对原著作者的戏辱。
  不可否认,广大读者和观众对刘邦的了解,多数来自那些包含众多虚构人物故事的文艺作品和评说(书)。其结果是,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汉高祖的历史地位已大打折扣,只不过是一个并不值得称道的欲望膨胀、追逐富贵、事出偶然、鸡犬升天的投机政客。此情此景,已与《史》、《志》盛赞的汉高帝及其汉王朝的辉煌功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并使之黯然失色。对当前人们热情宏扬的两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显然是非常不公正的历史错觉。
  追思本人遁入刘邦及汉文化研究爱好者行列的初衷,除了向来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秦汉史的热爱,大概也是从对“流氓皇帝”说的好奇和怀疑开始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因工作关系,本人常与同是“丰沛”老乡的沛县名中医魏以伦先生一道参加中医学术会议。期间,魏老先生常向大家讲述关于平民刘邦的传奇故事,引起了同道的关注。也蒙发了自己更深入研究刘邦的灵感和决心,梦想诠释关于刘邦的诸多疑点,揭示太史公笔下的“布衣刘邦”的本来面目。
  有同志曾问我作为一名中医大夫热心文史的原因,实际上,在历史上中医学者常被人们尊称为“儒医”,自古来祖国医学便有“不文不医” 之诫。古典医籍是中医的必修教材,兼爱文史是每一位中医的本分。民国初年沪上名医章太炎先生便是国学大师,宋代大学者苏轼、沈括也均是名医。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有成就的医家不热爱并通晓经史的。
  1985…1987年间,笔者不揣简陋,撰写了《秦台史话》、《丰沛情》、《司马迁记述微时刘邦的良苦用心》、《刘邦身世小考》、《刘邦其名》等数万字与刘邦及《史记》研究相关的论文,幸运地先后发表在省级以上社科杂志和大学学报(文史哲版)等刊物上。之后还参加了“刘邦研究会”筹备成立及《刘邦研究》编委工作。对于当初便给我以鼓励支持的老师和同道,本人总存感激之心,尤其是刘文忠教授和史为乐教授。
  虽然1987年后因医学业务繁忙,无力顾及史学研学,但依然时时注意报刊、小说等对于刘邦的介绍及表述动向。夜深人静之时,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关于汉高帝特别是平民刘邦的许多聚讼纷纭的疑案,便会不由自主地涌入脑海,思绪万千,辗转难寐。

前 言(2)
如今,本人已年届花甲,前不久刚从倾注一生心血的医学岗位上退休。尽管仍时而在保障群众健康的公益活动中发挥余热,毕竟已轻松许多。有了较多的追忆、思考问题的时间。年前,曾有幸参加了由刘邦故乡江苏省徐州市人大、政协及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主持召开的“弘扬两汉文化研讨会议”。笔者在阐述刘邦与两汉文化密切关系的同时,畅言公正评价平民刘邦,完善刘邦形象的迫切和必要性。受到了与会同志们的赞同和鼓励。从而更坚定了自己撰写有关考评“微时刘邦” 书稿的决心。
  长期以来,笔者在认真学习医学经典和文史著作,提高自己医古文水平之同时,刻苦钻研《史记》、《汉书》及其历代《注》说,并深入研学著名史家之《中国通史》、《秦汉史》等著作中关于刘邦及刘邦起义事功的评述。发现史学家们所论及赞誉之重点亦均在沛公、汉王 、高帝。如安作璋教授在其著述中,便称颂:“汉高帝以辉煌的实践创造了赫赫扬扬的不朽业绩,给后来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名字也就永远同大汉王朝结合在一起,作为时代的里程碑雄视百代!”
  令人遗憾的是,一千多年来,不少文史学者囿于“平民刘邦不务正业,不读书,游手好闲”等传说,其作品中记述的高大的汉高帝却也恰似无本之木,已较明确地显示出缺失之嫌。
  对此,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指出:“汉高祖是百姓出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百姓,知道民间疾苦,……中国的帝王也有了不得的人,像汉高祖、汉光武帝……,都是不易有的人物,但这些人都没有一本好传记。”
  晚清以文章名世的政治家梁启超先生,在赞扬汉高帝刘邦等为“伟大人物”之同时,亦感叹:“可惜他们的《本纪》作的模糊,影响整个的人格和气象完全看不出来。”
  可见,对于一些学者给予“布衣刘邦”人格和品行之明显偏颇的定位,文史学界早有不同看法。只是先贤期盼的能够较全面、连贯、真实揭示“布衣刘邦”本来面目的《纪传》,至今恐怕仍然是千呼万唤,难觅其确切出处。难道我们就永远让首次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统一意义的大汉朝之开国皇帝,背负“流氓”的诨名吗?
  余何许人也,充其量不过是一位思想上少有禁锢的史学爱好者而已,敢妄正古今贤者之述。言之未竟,知必有望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其曲其直,此不在吾,而在乎后之明哲矣!古《沛县志》载明代著名学者归有光先生诗云:
  “……汉事己千春,丰沛今自存。嗟我亦何为,独叹往来频。”
  每念及于此,在下亦不免感慨不已,自己能够参与驱散笼罩在“微时刘邦”上面的疑云和改变深深烙印在其身上,已逾千年的污浊形象的工作吗?然而想到一些关心刘邦的同志的厚望和信任,也再无理由犹豫和瞻前顾后了。
  于是,作者废寝忘食,笔耕不已,一言一字,谨慎揣摩,应策多门,不敢怠慢,历时二年,方粗成“评论布衣刘邦”文稿。可以欣慰的是,在有关同志的关怀支持下,2006年以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徐州政协》、《徐州史志》、《当代徐州》等相继选登或连载书稿中《司马迁和微时刘邦》、《刘邦身世》及《应当公正评价布衣刘邦》、《刘邦起义疑云研究综述》等文章。对作者完善及加快本书写作之进程起到真诚关爱和促进作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遵循客观求实对待历史的原则,采取严肃负责的态度,合情合理的思维逻辑,以尽量可查索到的史料,力求公正地评述“平民刘邦”。 尽管不敢奢想能为实现前贤的夙愿做出大的贡献。但是若能将时时涌上心头的,多年来对“流氓皇帝” 等说及有关布衣刘邦之身世、人品、家庭、反秦等诸多问题的迷茫、疑虑、思索、体会之一得,权且作为史学论着之“拾遗”表述给读者,见择于圣人,则妄自窃思,何幸如之!
  本书还专门对汉初第一重大疑案,所谓“雍齿降魏”事件作了与传统说法畔然有别的剖析;对困扰历史,迷惑读者的“刘邦起义”之细节、成因、目的、思想基础及其在秦末大起义,乃至我国数千年战争史中的真实地位和意义也着重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指出刘邦早年即为“反秦之士”;推测“枌榆社”乃其起义组织;认定刘邦“丰西泽纵徒” 不仅是“亡匿” 而是“反秦首义”。 此外,对于与布衣刘邦相关的一些令人好奇的传说故事,则阐述了自认或能被读者视为较新颖、较接近历史的看法。其中“关于刘邦起义”一章之第四节“刘邦起义疑云研究(综述)”一文为(王)思乐同志撰写。
  我们在尽量将观点表达清楚的同时,能做到处处尊重同道,将涉及历代学者之不同观点及其注说之相关文献名目一一列出或附后,以供读者参阅。我们坚信,既然史家能各是其是,善良的读史者自然有理由各非其非,并一定能明鉴其真误,公正公道地决定取舍。
  约而言之,本书目的还在于,吁请社会切实关注“平民刘邦”被戏辱、曲解的现状及其对弘扬两汉文化事业的负面影响,若能为先贤渴望的关于“布衣刘邦”的“好传记” 的早日问世,做一些有益的摸索和铺垫,便倍感欣慰了!
  同时,笔者之用意亦在抛砖引玉,企盼更多关心中华民族秦汉历史,关心刘邦和两汉文化事业的同志,投入对汉高帝刘邦的公正的考评和争鸣之中,使“布衣刘邦”更真实可信,更接近他生活的那个伟大时代。
  书初成,冒昧名之为《布衣刘邦新论》(出版书名《布衣刘邦》)。书中所论之目的是否能够达到,是否名实相符,唯恭请并盼望获得读者诸君和学界贤达的评判斧正和不吝赐教了。
  王 尧
  2008年2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目录
第一章关于汉高祖刘邦的身世
  一、刘邦生卒年月/
  1。关于刘邦的出生年月/
  2。关于刘邦之卒年/
  二、刘邦的出生地/
  1。属宋?属齐?属楚?属魏?/
  2。谚云:“丰沛收,养九州”/
  3。“故梁徙也” 说之渊源/
  三、刘邦出生时的家庭经济状况/
  1。豪强地主?富裕中农?/
  2。言刘邦为农民出身似属牵强/
  3。古代城市的缩影/
  4。应属亦商亦(手)工之殷实人家/
  第二章刘邦家庭成员状况
  一、刘邦父祖辈情况/
  1。太公以上情况难以考证/
  2。“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二、关于刘邦的母亲/
  1。养育了龙子的可怜母亲/
  2。高帝之母,不声不响地去了/
  3。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三、刘邦兄弟家庭情况/
  1。长兄早卒,其子信封为羹颉侯/
  2。次兄名“仲” ,常得太公称赞/
  3。弟刘交多才多艺,封为楚王(号楚元王)/
  四、平民刘邦的婚姻/
  附:古丰“东华山”及青年刘邦的“红颜知己”——“白杏儿”之传说 /
  目录第三章应当公正评价“布衣刘邦”
  一、初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
  1。不公正的历史错觉/
  2。“流氓”等说出自……/
  3。斯人无口以辩/
  4。让历史人物更具真实性/
  二、再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
  1。司马迁如是记述平民刘邦/
  2。孔老夫子尚云:“食色,性也”/
  3。“贪财好色”出自范增之口/
  4。“彼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相报”/
  5。撤离阿房宫,明鉴照千秋/
  6。太史公何以将项羽列入《本纪》/
  7。“无赖” 之说彰显融洽的父子、君臣关系 /
  8。“书” 字古今意义不同/
  9。平民刘邦“游”的是学问道德/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
  1。宽大长者, 风却摧之/
  2。“为天下安用腐儒” 的道理/
  3。谈不上“忠、孝” 二字/
  4。沛公并未拿郦生的帽子溲溺/
  5。刘邦的人格魅力和弱点/
  6。“汉初布衣将相集团” 的历史贡献/
  7。给刘邦戴“反儒” 的帽子有失公允/
  8。“独尊儒术” 者容忍了戏辱刘邦之流言/
  9。人们总愿同情弱者/
  10。文人不可轻,人言真可畏/
  11。元曲《哨遍·高祖还乡》产生的背景和负面影响/
  12。还平民刘邦以真实形象/第四章刘邦与雍齿——汉初第一疑案探密
  1。“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的背景/
  2。“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3。刘邦的无奈与张良的才智/
  4。“秦始皇在时天下己坏矣!”/
  5。千钧重任托付雍齿/
  6。“屠城” 之严峻威胁/
  7。诈降的决定是艰难的/
  8。同情雍齿的王陵被汉室晚封/
  9。隐秘的就让它永远隐秘下去吧!/
  10。雍齿是一个例外/
  11。使后世为人臣者毋效丁公!/
  12。“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3。高祖皇帝,你活得好累/
  14。司马迁对雍齿抱有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