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一个贵族身份,即使用一半的家产来购买一万英亩土地,哪怕没有收益,都是值得骄傲的。
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很多闲置资金没有利用在工业上,而是大部分被用来购买一个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他国家自然乐得看英国工业被一些毫无意义的身份牵绊,这样的国家很容易超越。德国人曾傲慢地表示,如果再有一百年和平的时间,英国人一定会死得很惨。贵族观念已经渗透到英国经济发展的最底层,所有靠工商业发家的人也许一开始的目标就是为了能跻身上流社会。他们本身所带有的价值观,都是在贵族观念上滋生出来的,因此在英国经济危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担负起振兴英国的重任。
在英国看来,本国有蕴藏丰富的煤矿,这依然是世界上主要的燃料,而且价格低廉。这些煤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使其在19世纪80年代仍然有着不错的贸易额。这让英国人感到骄傲,不用什么科研发展,国家经济机器照样运转。再加上那个时期,英国还有可以盈利的蒸汽机、传送带和轴,使他们觉得任何电力及其相关产品都没有生产和使用的必要。而事实证明,电力产品的使用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
如果说英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衰落还不具有说服力的话,那么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出现的经济急转弯,应该让世界人民瞠目结舌了。
在一战之前,英国人大概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对外依赖”。的确,在19世纪中期之后,英国人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我们国家是往外砸钱的,能砸多少砸多少。从1865年到1914年,英国本土投资只占到了总投资的30%,其余的70%都投资在了世界各地,美国、欧洲还有其他国家。就在一战发生的前一天,英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占全世界投资总额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国与其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种疯狂的资本输出,成就了一个世界金融中心——伦敦。
伦敦一时间成了众人瞩目的城市,许多国家都期待着能得到英国的投资,以发展本国经济。可是谁能想到,一夜之间,战争的火焰烧遍欧洲,这个拥有世界第一投资水平的国家,成为了最大的债务国,要依赖国外的贷款才能勉强支撑。其实这种依赖从英国发展殖民地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从殖民地可以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生产原料,这些都能给英国带来令人咋舌的利润。而且在殖民地上做投资,相对混乱的欧洲来说,更具有安全性。19世纪末,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达到9000万甚至1亿美元。可是久而久之,英国对外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甚至阻碍了国内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投资。更可怕的是,对殖民地利润的依赖,使很多资产阶级停止了创新,慵懒地成为了坐吃山空的“食利族”。英国一叶障目,捧着殖民地经济沾沾自喜,还以为自己永远是国际上的老大,可事实上,英国此时的工业水平已经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
赢了两场世界大战却失去了一个帝国(3)
这种依赖性经济的寿命往往十分短暂,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政策,更是不堪一击。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就是国家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也是考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更是经济持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依赖性经济注定经受不住战争的考验,很快就会变成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脆弱的经济政策很容易在战争冲击下崩塌,这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经济状况上得到了印证。英国靠依赖性经济发展起来,但最终依赖性经济变成了英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致命弱点。
其实,如果英国人可以早一点意识到,传统经济发展的制约性,能及时对传统企业加以改造,适时进行技术创新,发展新兴工业,可能就会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依然保持领先地位,至少不至于在两次战争之后,元神大伤。
19世纪后半叶,德国、美国等国家开始集中资本,大踏步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可是英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却总是力不从心。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工厂还是依靠个人或几个人合伙兴办,相对比较分散,国家干预能力也十分薄弱。如果要发展垄断组织,工厂规模的扩大是必由之路。在其他国家,合并、吞并只是一瞬间的行动,工厂规模在一夜之间就可能扩大到原先的几倍。而英国的资金往往无法到位,银行并不愿意冒险将资金贷给工厂,他们无法保证工厂将来的发展效益。相反,他们将更多的贷款放在了铁路部门,甚至是国外。
资金不足,英国零散的工商业就得不到发展,从而无力抵抗其他国家迅猛发展的垄断组织。此时的美、德已经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上尝到了甜头。英国只能不甘地向人家学习,特别是美国,虽说德国是最早出现联合企业的国家,但是美国垄断企业的规模却在德国之上,在20世纪初,美国大型企业的员工已经是英国的5倍。面对强大的竞争力,英国只能放下贵族的身份,谦逊地做一次小弟。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冲击下,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也变得有些不合时宜。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工业革命高歌猛进的时代,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护关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代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贸易政策。不可否认,在自由贸易政策实施初期,的确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过那是在英国经济领先世界的时代。20世纪初期,自由贸易政策让英国的工农业产品在海外市场处于劣势,英国仍然大方地打开国门,免征关税,让外国产品源源不断地涌进。而外国却没有这么慷慨,它们还是会对英国产品征收关税。这样的后果很明显,外国产品物美价廉,对本国产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相反,其他国家利用政策,保护了本土企业,使英国的海外市场受阻。
然而就在英国经济走下巅峰的时候,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人说过,战争是国家的孪生兄弟。自从人类开始分裂的那刻起,国家的成长就伴随着战争的狼烟。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的枪声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全球28个国家参加了这次战争。8月4日,英国率先向德国宣战,成为欧洲战场上的主力军。大英帝国从本土派出了600万士兵前去迎战,然而活着回到祖国的只有520万。人员伤亡是战争的必然结果,对于英帝国来说,夺得胜利才是最重要的。可是这个胜利的背后,却没有人们想象中辉煌,经济上出现的破洞将会越扯越大。
一战前英国经济出现的衰落并没有影响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人们并没有察觉到英帝国经济上的漏洞。人们看到更多的还是英国庞大的海军集团、地域辽阔的殖民地还有那个象征财富的世界金融中心。可是在一战结束之后,英帝国经济的衰落已经无法躲开人们的视线。
既然要在战争中起到表率作用,那么无论在人力还是财力上都要领先于他国。英国将国家重心都放在战争上,将大量的资金和原材料都投入军火产品以及为军队服务的行业中,仅在军费上的开支就近100亿英镑。这时的财政赤字已经明显加剧,国家只有发售国债来弥补不断上涨的赤字,国债的大量发行影响了战后投资。而且英国的对外投资收益大幅度下降,已不足以填补贸易逆差。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只能向美国借款亿英镑,从债权国变为国际最大债务国。英镑出现贬值,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位置也发生动摇,不再是独一无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赢了两场世界大战却失去了一个帝国(4)
战争的到来,让英国忙不迭地为维护帝国尊严而努力,海外市场因无暇顾及,而被美、德等国家乘虚而入。这时,英国才发现自由贸易政策似乎已经无力为国家服务了,于是国家开始逐步掌握经济的直接控制权,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英国在这场人类浩劫中是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失去了2479艘商船。另外,英国很多工厂在战争中被改造为兵工厂,如果在战后重新改造回来,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场战争的胜利,却失去诸多适合国家发展的优势,大英帝国开始在备受侵蚀的基础上摇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整个世界经济处于一个转折期,新的经济体制正在壮大,而英国还在守着传统经济体制进行着战后恢复。不过,守旧的经济政策也让战后的英国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为了填补赤字,战时英国取消了经济管制,这使战后英国的产品销售出现了阶段性的高潮,大量的订单纷纷而来,传统的工商业得到了暂时的发展。倘若英国能够利用当时的繁荣,帮助新兴工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那么可能这种繁荣就不会只是昙花一现。然而英国又被一瞬间的繁华蒙蔽了,1年之后,订单锐减,经济又开始走向下坡路。英国再一次与创新机会失之交臂。
其实,大英帝国之所以能称霸世界,完全归功于其对创新机会的敏锐捕捉力,能够创造与众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然而可惜的是,这种创新能力也在英国人传统的自大中磨灭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依然在修补过去陈旧的经济、政治制度。没有破茧化蝶的勇气,就只能在老茧中闷死。
英国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继续故步自封,靠别国的救济来过日子,一边是主动出击,改革经济制度,推陈出新。首相劳合·乔治认为,英国应该把握住战争带来的契机,改革经济体制,发展新型产业。可是人们看到的是传统经济带来的短暂的繁荣,并没有意识到目前英国体制存在的弊端。因此,劳合·乔治的提议没能将英国从过去的老路上拉回来。
金本位制的经济政策依然被英国视为战后重建的有利武器。早在1816年维多利亚时代,金本位制就开始在英国盛行。根据制度需要,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相当于英国国内所有流通货币的价值。金本位制成为英国避免通货膨胀的工具,对英国货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是一战结束后,金本位制无法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很多国家都放弃了这一制度,换为纸币。英国却坚信黄金可以为战后经济带来生机,于是尽力将英镑与美元的汇率与从前拉近。
可是这种表面现象不能改变英镑币值动摇的本质,当时美国的工业产品在国际上十分畅销,大量的黄金成为美国的囊中之物。面对美国的强大竞争力,英国提高利率来吸引黄金储备,然而这却减少了国内投资,使企业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让国内消费能力受损,失业人口增加。金本位制显然已经不适合国际形势,英国硬性将英镑汇率提高,无疑加速了旧体制的死亡。
英国人还没有从过去威风凛凛的经济大国的美梦中苏醒,这个帝国已经不是从前那个用极少的钢材和棉布换小麦和木材的世界霸主了,它不思创新的自负感,已经成为经济前进、国家发展的累赘。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爆发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英国本就脆弱的经济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工业生产下降了32%。不过突如其来的经济灾难,倒促使了英国新型工业的发展,尽管与传统工业相比还十分弱小,仅占到工业总投资的3%,但是起码证明英国已经有部分人开始觉醒了。
在经济危机中,英国的投资下降,失业人口猛增。钢产量、生铁产量、煤产量锐减,贸易逆差一度高达亿英镑,发放到国外的投资也受到了影响,可回收利润从亿英镑减少到3亿英镑,这是英国第一次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为了摆脱贬值的货币,许多外国人涌进伦敦英行,兑换黄金。短短的两年时间,伦敦黄金就被兑换一空。许多国家利用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向英国倾销商品,同时在本国设置关税壁垒,抵制英货。这些促使英国开始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也促使英国放弃金本制,英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幅度贬值。
。。
赢了两场世界大战却失去了一个帝国(5)
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过后,英国更加虚弱,需要及时恢复。可是还没有从一战的阴影中走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接踵而至。二战中,前苏联和美国的出现,让英国人不禁一个冷颤,英国发现这些国家悄然无息地超越了自己,自己的国际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英国似乎瞬间从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弹丸之地,被包围在前苏联和美国之中,艰难地喘息。
英国一边要应付日益强大的美苏,一边要争取战争的胜利,还要处理印度沸沸扬扬的反英行动。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必须要保住大英帝国的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