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在那里住过,三是因为那里的旧书摊很著名。

    不过杨德昌此时还在西雅图,古龙又早已搬走,旧书摊也没了,物是人非,再去就没什么意义了。

    “要是不累的话,不如去公司看看。”段钟潭主动提起话头,说道:“阿冲你是最大的股东,来台北不去滚石,让我们这些小股东心里没底。”

    “也好。”

    滚石刚刚成立,简陋的很,只有几间办公室,五六个文员,耗资不菲的录音棚还在建设,旗下歌手也只有罗大佑一人,还是个兼职的——他父亲坚决反对退学,一心要他去做医生。

    段钟沂和彭国华几天前去了日本,采购录音棚所需的器材,吴楚楚去了台南,只有段钟潭一人留守。

    在段钟潭的办公室里,沈冲翻了翻公司人员花名册,说道:“录音室建设进度过半了,怎么歌手还只有罗大佑一人?”

    “阿冲……算了,说公事的时候,还是叫你沈总吧,不然怪怪的。”段钟潭说道:“签歌手的事情,主要是吴楚楚负责,他和我们意见不一样,闹了点矛盾,所以就僵持住了。”

    “怎么?”

    “罗大佑写了一些非常不错的歌,我们就想先给他发行一张专辑,作为公司创业作。”段钟潭解释道:“不过吴楚楚觉得罗大佑风格偏向摇滚乐,歌词又太激烈,风险太大,他想签几个校园民歌手,迎合市场,先做一张民歌专辑。”

    沈冲又抓了抓头发,有点惊讶。

    滚石四人组这么早就起了分歧?

    吴楚楚极善躲避各种风险,是见风使舵的大师级人物,台湾第一代民歌手中,杨祖珺被迫放弃了唱歌事业,胡德夫唱了二十多年才出了第一张专辑,而他呢……先入滚石,后创飞碟,最后在华语流行音乐衰落的前夜,把公司卖给了华纳,大赚了一笔。

    在“戒严”的特殊环境里,公司草创之初,跟随市场风向,做一张温和的专辑打响知名度,吴楚楚的决定无可厚非。



    不知道段氏兄弟为什么发对吴楚楚的稳妥作法?

    “现在全台湾都在唱校园民歌,青山绿水,男欢女爱,一片靡靡之音,太阴柔。”段钟潭见沈冲不说话,继续说道:“所以大哥和我觉得,这时候用罗大佑的摇滚乐,发出完全不同的声音,震撼社会,可能效果会更好。”

    “我对台湾社会不太熟,也不懂音乐,公司运营的事,我不插手。”沈冲放下花名册,说道:“不过公司不缺钱,你们为什么不直接开两个工作组,一个做罗大佑的专辑,一个去做校园民歌专辑,双管齐下,分歧不就解决了。”

    “公司才刚成立,没那么多人手同时做两张专辑。”

    “没有人就挖人嘛。”沈冲建议道:“只要锄头挥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倒,新格唱片,海山唱片,歌林唱片,都去挖挖,消弱对手,壮大自身,一举两得。”

    “这不太好吧?”段钟潭有些犹豫,说道:“我们是新公司,贸然挖人容易被他们联合抵制。”

    “怕什么,新公司要有新气象。”沈冲蛊惑道:“不打破旧的格局,哪有新公司上位的机会。”

    “沈总你不知道。”段钟潭苦笑,说道:“我们的录音室至少还要半年才能建好,现在录歌,要借用新格的,录好了,还要找海山的工厂灌制唱片,要是他们卡脖子,我们就只能去日本录音做唱片,成本会翻倍的。”(注2)

    又是去日本……

    沈冲无语,香港和台湾两地,此时的电影和音乐的工业基础也太差了。

    拍完电影,如果想要好的效果,都要去日本配音配乐做后期——《疯劫》没去日本,是因为沈冲瞎折腾,预算超支太多,吓得许鞍华没敢跟他提去日本的事,就在香港凑合了。

    ——————————

    注1:在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时候,段钟沂在中影任职,负责行销和市场运作。

    注2:海山唱片1978年投资上亿新台币,打造亚洲最大的黑胶唱片工厂,不料1979年walkman出来了……

第一卷 第五十五章 西餐厅



    在来台北之前,舒明给沈冲提供了好几位台湾著名电影人的联系方式,比如中影的台柱子导演李行,比如人脉深厚的白景瑞。

    不过来台北之后,沈冲却只联系了一位——邱刚健。

    邱刚健是位编剧。

    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沈冲前世里经常把“剧本最重要”这样的话题挂在嘴边,可说实话,真看电影的时候,很少去关注编剧是谁……

    港台两地的编剧,他能说出名字的,不超过十个。

    而邱刚健,是这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中的一个。

    《烈火青春》,《投奔怒海》,《唐朝豪放女》,《女人心》,《地下情》,《胭脂扣》,《人在纽约》,《阮玲玉》……

    这些经典电影,编剧全是他,想不知道都难。

    当然了,这些全是他未来的作品,而从舒明的口中,沈冲才知道邱刚健曾在邵氏电影公司做了七年的编剧,写了十几部电影剧本,给张彻写过《死角》,给楚原写过《爱奴》,去年华山的那部《杀绝》,也是临时把他从台湾请回去写的。

    《死角》是香港最早把拳脚功夫融入现代时装背景的电影,开了一代先河,也捧红了姜大卫和狄龙这对黄金搭档。

    《爱奴》是楚原加盟邵氏后,第一部拿得出手的电影,虽然票房一般,但极为前卫的内容,引起国际电影界的关注,在英国和法国都受到好评,有人甚至称之为“年度世界十大电影之一”。

    这位是华语编剧界的顶尖人才。

    不过沈冲联系他,倒不是为编剧的事——他还没有考虑好独立做导演后,Chu女作该选择什么类型的电影。

    联系他,是因为舒明介绍邱刚健从***立艺专毕业后,先是在《现代文学》做编辑,接着创办了电影杂志《剧场》季刊,坚持了三年,最终无以为继,才跑到香港来做编剧的。

    唐书璇的《大特写》,开启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序幕,而邱刚健的《剧场》,则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起点。


()免费电子书下载
    创办《电影时代》和《第一电影评论》的经历,沈冲深刻的感觉到,在资讯匮乏的时代里,想要快速有效的插手一个行业,办媒体是最快捷的方式,可以方便的挖掘人才,聚拢人脉,掌握行业动态,扩散影响力。

    既然邱刚健办过杂志,那就再办一次好了,正好可以把魏景蒙的题字用上,办个《电影时代》台湾版,让这本杂志做个明灯,把那些飞蛾都吸引过来。

    见面的地点,是段钟潭安排的一家西餐厅,环境优雅,餐厅中央有个舞台,就餐时,还有歌手现场演唱。

    沈冲也不拐弯抹角,寒暄过后,开门见山的说明了来意,然后问道:“邱先生觉得如何?”

    “沈先生,你要投资办电影杂志,我举双手赞成。”邱刚健人到中年,说话间沉稳有力,“但是我觉得办《电影时代》的台湾版,不如办《第一电影评论》的台湾版。”

    “为什么?”

    “香港很自由,除了邵氏嘉禾,还有大大小小的几十个独立制片商,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所以每周都有新闻可以做。”邱刚健放下刀叉,说道:“而在我们台湾,沈先生,我现在就可以给你写个新闻稿,然后每期杂志照着发就行了,连记者都不需要。”

    “哦?”沈冲诧异,问道:“什么样的新闻稿?”

    “谈谈谈,谈恋爱;爱爱爱,爱美女;打打打,打坏蛋;杀杀杀、杀**;恨恨恨、恨日本;骂骂骂、骂满清。”(注1)

    段钟潭在一旁大笑,沈冲也为之莞尔。

    “这是事实。”邱刚健没笑,说道:“台湾只能拍这些东西,而且采编新闻还要审查,很麻烦,所以我建议沈先生不如投资做《第一电影评论》这样的评论杂志。”

    “既然台湾电影内容都被固定死了。”沈冲说道:“做电影评论杂志也没什么市场吧?”

    “那倒未必。”邱刚健解释道:“题材是限制死了,但内容还有探讨的余地,同一道菜,油盐酱醋放的顺序不同,火候不同,味道肯定也不同。”

    “邱先生的意思,是做一本以探讨电影艺术为主的评论杂志?”

    “是的。”邱刚健痛心疾首,说道:“台湾报纸上的那些影评,要么歌功颂德,要么破口大骂,他们不看电影本身,只看后台硬不硬,如果沈先生能投资办一本中立的电影评论杂志,对台湾电影业功德无量。”


()
    “但是做这样的评论杂志,读者是不是太小众了?”

    “厨子水平高了,食客才会多嘛。”邱刚健没觉得不对,说道:“好的影评杂志对电影人有监督促进作用,电影人水平进步了,电影质量就会提高,电影质量高了,看电影的人自然会多,看电影的人多了,到时候买杂志的人也会多起来的。”

    沈冲摩挲着下巴,没有立刻接腔。

    电影是文化产业,汇聚了大量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都有个共同的毛病——理想主义。

    台湾不可谓不重视电影业,各种扶持政策层出不穷,然而越扶持越萎靡,仿佛温室里的水仙花,好莱坞还没来,就被香港电影揍的鼻青脸肿,当好莱坞大潮来袭的时候,就一败涂地了。

    这其中最大的缘故,就是台湾在扶持电影业的时候,一味的去补贴制片业务,而且重点补贴艺术电影,忽视商业电影,仿佛做商业电影很丢人似的。

    艺术电影能拿奖,有口碑,但曲高和寡,必然小众,而一小众,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很弱,不需要外部压力,只要内部稍有风吹草动,就能一夕三惊。

    而商业电影,可以吸引观众,提高票房,培育稳固的电影市场,完善电影产业链,自然而然的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

    除此之外,两者在市场上的生存逻辑也是不同的。

    艺术电影拍好了,拿了奖,一切荣誉归制作人,电影产业链上的其余单位可以分润的好处不足,还要承担“曲高和寡”的风险,生存链条很脆弱。

    而商业电影只要拍的够娱乐,观众就多,观众多了,票房就高,票房高了,投资就多,投资多了,电影数量会增加,电影数量增加了,市场容量就会扩大,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至理名言,只有利益均沾,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

    香港电影新浪潮持续了两三年,然后被商业化电影公司收编,从而创造了至少十年的港片黄金时代。

    而台湾的新电影运动,也持续了两三年,结果几部电影票房失利,立马偃旗息鼓,反而加速了台湾电影业的衰落。

    这是艺术电影为主的市场和商业电影为主的市场之间的差距。



    邱刚健的思维,就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只要电影艺术价值高,观众就会买账,却忘记了人们进电影院,主要是为了娱乐,不是为了受教育。

    沈冲很重视艺术电影,但并不盲目,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掌握台湾电影行业的动态信息,而不是去搞艺术评论。

    况且《第一电影评论》是沈冲整合两岸三地电影评论资源的旗舰,完全不需要分刊。

    “这样吧。”沈冲想了一会,折中说道:“香港的《电影时代》是周刊,台湾的版本,办成月刊好了,资讯和评论并重,你觉得如何?”

    “我看行。”段钟潭在一旁帮腔,说道:“资讯和评论一起做挺好的,大家看报纸,不都是一边看新闻,一边看评论骂人嘛。”

    “沈先生有心了。”邱刚健也点头,赞同道:“如果这本杂志能办好,是台湾电影界的大好事。”

    “既然这样,邱先生有没有兴趣屈尊来做《电影时代》台湾版的总编辑?”沈冲立刻发出邀请,说道:“薪资待遇一切好说。”

    “沈先生的来意,舒明老弟已经给我透过口风。”邱刚健谦让,说道:“说实话我是很有兴趣的,只不过最近有几个剧本要写,精力有限,怕做不好。”

    “邱老哥,别推脱。”段钟潭劝道:“沈先生千里迢迢从香港来找你,诚意十足,难道还要他三顾茅庐不成?”

    “邱先生,只要你来做杂志总编。”沈冲也一副求贤若渴的态度,许诺道:“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一切都好说。”

    “好,那我就不矫情了。”邱刚健点头,接下了总编的差事,“要是做的不好,沈先生别见怪。”

    “哪里哪里。”沈冲大喜,举起酒杯致意:“邱先生,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放下酒杯之后,邱刚健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