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感受清华-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够突破自己学习能力的极限,用80%的努力换来比原先100%的努力更好的效果,这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最敬仰的一件事情是,大学的必修课程《微积分》最早竟是大物理学家牛顿发明的。由于没有数学理论的支持,他无法把自己的万有引力定律继续证明下去。于是他暂时停止了物理研究,潜心捉摸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数学,结果不仅发明了《微积分》,还用它解决了万有引力的证明,这样的做法不仅是突破了自己的极限,更突破了当时科学的极限。     
学以致用     
  2002年的9月,在一次党员主题讨论会上,一位大一学生的讲话让我感到很受启发。当时的讨论主题是《共产党宣言》,当讨论到人类社会是否能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时,一个物理系同学谈到:“我原来是经常参加物理竞赛,在高中学习了一些大学物理知识,我一直有个不明白的地方。物理学里面讲的‘熵’这个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不断发展、变化,最后宇宙万物的状态都会变成完全无序。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社会从最无序到最有序的最终状态,这和‘熵’的理论完全矛盾呀?不知道是物理学错了,还是政治学错了,反正我很长时间都想不明白。” 
  在高中就能把物理概念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只有做到“学以致用”的好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或许是因为这个同学一直搞竞赛,早早就不用考虑应试升学问题;或许是因为他的确学有余力,能够有时间思考这类问题,总之会学习的同学,在学习状态上往往处于主动,在普通同学还疲于作业和题海的时候,自己已经去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理解了学习的内容,才真正掌握了从积累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学习方法。 
  先想后做 
  我的一位本科同学,高考是南方某省的第三名。他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从来不着急做作业。每次我去找他,都看他在草稿纸上,甚至是报纸的白边上写写画画的,课本上的很多题也都被他标记和注释过了,只有要交作业了,他才把草稿纸、报纸边都找出来,把事先都想好的思路写在作业纸上。每次问他问题,他都用很简练的几个公式把最关键的步骤列出来,再点出这些公式之间的联系,总让我顿时恍然大悟。他告诉我,他一般先把老师留的作业题自己都过一遍,然后把书里的习题再过一遍,如果有老师没有留过的题目类型,就再做一做。这样一章的内容差不多就掌握了,考里面的什么内容都不怕了。他很少去上课,就在屋里自己修行,靠着这种“先想后做”的学习方法,几乎所有的数学课都是九十几分,甚至有的是100。 
  “先想后做”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拿做作业来说,在最后动笔把字迹写在作业纸上的那一刻,那份作业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宝贵的东西在你提笔之前思考的过程,都留在你的脑子里了。不会学习的同学,拿过题目就着急动笔做,想起一步写一步,根本没有彻底想清楚,结果作业纸上总是涂涂改改、五颜六色,本该通过作业掌握的知识也没有掌握。会学习的同学,会花大部分的时间,在做作业前把题目彻底想清楚,最后再动笔,作业从来做得又快又干净。     
可怕的应试     
  自扫门前雪 
  在美国的某所大学里,教授组织着每两周一次的小组讨论。报告人是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成员有美国本土的研究生,也有中国大陆去的学生。报告内容是每个学生近期的研究成果。讨论一开始,当中国大陆的学生发现讲的内容和自己的研究课题完全没关系,想想听完也没什么意义,马上开始闷头看自己的东西,不再听别人讲些什么了。相反,美国的学生,都在非常认真得听,一旦听到了不懂的地方,会马上打断做报告的同学提问题。由于每个人研究的方向差别很大,提问者往往问出很多非常基础(basic)的问题,一些问题是内行听了都觉得好笑的问题,但是国外的学生就是愿意提问,而回答者也决不会嘲笑他们。国外的学生喜欢把每次交流的时间都当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扩充自己的知识。而中国学生只愿意“自扫门前雪”,只关心自己的学业,关心自己的毕业。这是一位美国名牌大学教授在一次主题为“美国大学如何选择和培养研究生”的报告上讲到的。 
  在高中也是同样的情形,每次上历史、政治这些副科的时候,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在低着头做其他作业,没人听课。而任课老师也都见怪不怪,自娱自乐地在讲台上讲着课。谁叫高考不考呢……     
做实验还是考试     
  清华里颇有一些课,最后的考核方式是可以用大实验替代期末考试。能不考试当然是好事,但大实验并非想象得那么手到擒来。如果是参加期末考试,考完当天,同学就解放了,不用再管这门课了。而做大实验的同学,老师往往是要求在期末考试以后一两周的时间内做出实验结果,提交给老师检查,最后给成绩。 
  愿意做大实验,冲在最前面的,是在同学当中公认喜欢挑战自己的“奥赛”一族。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等竞赛当中获得全国甚至世界级比赛大奖,保送到清华的,没有经历过高考压力的他们很少有人真正把分数看在眼里,他们就喜欢接受新事物,尝试新方法。 
  而大部分同学,都要经过充分调研才会下决定。如果实验会花很多时间,甚至在期末考试期间,要占用复习其他课程的时间,那么很多同学即便有机会做大实验,也会放弃。他们会说:“我最后的成绩全看期末这几天复习得怎么样呢,哪能花这么多时间做实验呀?”相反,他们相信,考试这种形式,他们可谓轻车熟路,十几年的经验摆在这儿了,不会有大的闪失。只有发现,做大实验不仅成绩给得高,而且还不用花太多工夫的时候,大家就会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要求要做大实验。 
  这不禁让人想起在高中,为了通过体育会考,临考磨枪,蜂拥到操场锻炼身体的情形。操场顿时变成了平时没人用,考前不够用的地方。 
  同样都是40% 
  清华已经非常重视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了,一些课程最后成绩的100分里,平时作业占20%,实验(3至5次)占40%,期末考试只占40%。其实只要平时作业和实验做得好一些,不参加期末考试也能快60分了,及格根本就不是问题。 
  但是同学会一如既往地看重成绩,“因循守旧”地“死磕”期末考试。课程助教也会体谅同学的需要,在期末考试前和同学讲清楚:“期末考试不会太难,重点就是平时强调过的。” 老师给大家吃定心丸。而同学们仍然会通过答疑、下课追问老师、给老师和助教发信等各种途径,询问考试情况,生怕考试出问题。对实验只是平时该做的时候做一下,就像例行公事,考试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远高于实验。很多同学因为期末考试的临近,而选择copy别人的最后几次实验交差了事。 
  如果考试成绩,一个同学得了40分里的38分,另一个同学得了25分,考得不好的同学会承认是自己学得不好,技不如人。但如果40分的实验,自己得了25分,而别人是40分,即便自己的实验是抄袭的,也会非常不服气,觉得分数老师给得不公平。老师也似乎渐渐清楚了学生的这种想法,在实验成绩上,往往相差无几。虽然老师的初衷是重“实验”轻“考试”,但最后成绩的区别度还是体现在了考试上了,最终还是老师向“传统”的学习观念妥协。 
  大学里同学选课的标准也是把“成绩”作为指挥棒。同学们会考虑到这门课有没有考试,这门课的成绩算不算入全年的平均成绩,这门课老师给的分数高不高,然后再下决定。如果一门课,老师要求严、考试难,不论内容是否对学生有用,选课的人都会变得很少。     
师兄在美国     
  对待考试,美国学生的确比我们思想先进,值得我们学习。看看一位师兄在美国的经历: 
  “上个学期,我选了一门课。Final(期末考试)的分数下来,有个不及格的,那个人的分数是69。于是有人向系里反映,说这个任课老师判得太严了,69,本来应该给及格的。于是系里就找这个老师和这个不及格的人一起谈了谈,没想到那个不及格的人说:I deserve it(这是我应得的)。 
  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个不及格的人变态了?其实只要他争一下,不但他可以及格,那个老师还会被系里说一顿。可是他却说:I got no idea about this course even after I learn it for a quarter; so I deserve this F(ail)。(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对这门课根本没有入门,因此我应该得到不及格。) 
  事实上,在美国确实大多数的中国人成绩都不错。就说计算机系,有很多F2学生根本就不是计算机背景的学生,他们原来是学经济的或是学医学的。他们连C(一种最常用的编程语言)里的数组概念(C语言里面的最基本概念)如何定义都搞不清楚。 但这些人考试成绩没有得B以下的,得C(相当于及格的成绩)和得F(不及格的成绩)的都是美国人。是不是这些人的智商都很高,连本科就是学计算机的美国人都学不过他们?嘿嘿;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有门课的期中考试是taken…home(带回家完成)的。这次考试班里共有9个人得满分,其中有七个是中国人。可是这七个中国人是合作的——其中也包括我,他们的答案基本上都差不多。如果大家不合作的话,我敢说7个人里至少有4个人会不及格——这里可不包括我。 
  有些‘国人’在做实验的时候,手里已经有以前的标准答案。我所见的美国人真的都是自己做,即使是到期做不出来,也不cheat(欺骗),就交那个未完工的。中国人一般就会把那个前标准答案改改交了。” 
  万一考上了,怎么办 
  每一门学科都是博大精深的,包括在高中很少有人重视的副科。比如《政治》,仅和国际政治相关的专业和研究所,大学里就有“国际政治学系”、“外军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关系研究所”、“亚非研究所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这么多分支;和环境相关的有“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历史地理研究所”、“生态学系”、“资源与环境地理系”、“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表过程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么多分支;生物有关的分支院系就有“生物技术学系”、“细胞及遗传学系”、“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系”、“生理及生物物理学系”、“植物分子与发育生物学系”、“环境生物及生态学系”。这些专业每年高考,都是要有人上的,高中时候这些课程一点不听,一点不了解,被调剂到了这些专业怎么办? 
  想考热门专业也是如此。在清华,问很多同学:“当时你为什么考这个系呢?我觉得你不是很喜欢这个呀?”他说:“我当时分够了,不报这个,报别的志愿就亏了。”事实也是如此,由于考前对专业不了解,来到清华后对自己专业不喜欢,不但每年有一些要求换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之后,为了摆脱原来专业,只找其他类型的工作。这就是浪费国家资源,对一些专业有强烈兴趣的同学分数不够无缘清华,考上来的同学占着位子还不喜欢,毕业就做别的去了。清华等于少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在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了别人给他们安排好的一切,自己很少主动去思考什么、发现什么、尝试什么,这种应试观念也是影响同学选择大学专业的重要原因。     
人才是“智商”加“情商”的综合体     
  一般人的IQ都在100分左右,110分以上的约占25%,120分以上的人约占7%,130分以上的人只占2%。让我不爽的是,在清华,好多属于这2%的人每天都在我的身边转来转去。不过智商高不代表就一定能够成才,高分不等于高素质,人才必须是“智商”加“情商”的综合体。清华这个“林子”太大,里面也是什么样的“鸟”都有。 
  孤僻的学生(1) 
  阿九是南方某省的高考省前十名,高中期间还多次获得全国化学和物理竞赛前三名,脑子是绝顶聪明。他是个贫困生,家里非常得穷,系里非常关心他。大一,一切都很顺利,学习成绩排在了年级一百八十多个同学当中的三十几名,只要保持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