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话打了差不多10分钟,其间是我不断的祝福,但有一半的时间,我感觉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走神,好像是在想着自己的终身大事,好像又是在替对方想象着婚后美满的生活。突然间,我感觉到自己不再是一个校园中无忧无虑、单纯的学生了,以前从没有什么时刻让我感觉婚姻这样神圣而似乎遥远的事物距离自己是那么近。
2004年的1月25日,我的另一位同学也结婚了,他在网上给我们发了群体信件:
“我跟玲玲结婚啦,5年的感情旅途终于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希望以后俺们夫妇俩以更好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哈哈!
我们是1月21号领的证,呵呵,前几天事情太多,没来得及跟大家及时通报,抱歉 :…P
正式办事请客可能要拖后几个月吧,到时候还望大家赏脸~~~
最后也祝大家在感情的路上一帆风顺!”
处在学生时代的我,已经感到了自己和人生神圣的篇章越来越近了……
爸爸妈妈,我想你
似乎每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里,都有一段时期特别不喜欢和家长交流,觉得没有共同语言,和家长一说话就别扭,甚至还生气。大人们愿意称这个叫“逆反心理”。而上了大学年头越多,同学们和家里人的关系倒是变得越来越亲了。
上了大学,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来到异乡继续读书,第一次体会到了完全独立的感觉,才发现自己是那么需要关心,才发现以前在家里听到的爸爸妈妈的唠叨,很多都是对的。第一次和“家”的距离变得那么远,也越来越希望能时常接到妈妈的电话,哪怕仅仅是问问自己“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 自己也越来越愿意把自己芝麻大的小事告诉家里,哪怕仅仅是自己当了班里的小干部,在班刊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或是给家里寄回自己出游的照片。因为我们在大学成熟了很多,我们能够理解家里得到自己的每个消息都会那么高兴,自己其实是家里最大的精神寄托。很多时候,你的快乐和苦闷,周围找不到人和你分享和分担,你会很自然地先想到家里,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一定愿意听你说话,听你的喜悦,听你的牢骚。
不是因为“距离产生了美”,而是因为我们真的长大了,我们深深感到家人永远都是最亲的。
珍惜大学的友谊
刚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同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怪怪的,来自五湖四海,长得也好像没有中学同学顺眼,交流起来也感觉文化和生活背景完全不同,共同语言不多。所以在大学的头一两年里,我都觉得大学的同学不如中学的,还是和中学的好朋友关系好一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生活背景和文化的差异已经完全被你适应,你会真正了解你身边这些同学,尤其是在清华里接触到的这些全国最优秀的同学们,他们的思想和优点都将被你看到,他们的做事和思维方式也都因为四年的长期接触而深深地影响着你。或许因为大家在大学是朝夕相处住在一起,或许仅仅是因为大学是四年,比高中的三年要长,到了就要本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是无比亲切,宿舍的几个人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这种要好体现在了长期生活的默契上,体现在了互相深入的了解上。
毕业了,班里最后聚餐,也就是我们的“散伙饭”。全班在饭馆的大厅里,不管边上还有多少人在安静得吃饭,集体举杯高喊“我爱计84!” 同时很多人的眼眶湿润了。
有的同学毕业后要离开北京了,全班集体送他出校门,一直送了很远,因为大家知道,这一别,不知道多少年以后还能再见到。人生中很无奈的一件事情就是,不同的朋友只能伴你度过人生的一段路,就像高中同学无缘和你一起上同一所大学,而大学的朋友有些又在大学毕业后分开。
一位老师兄感叹道:“30岁以前交到的朋友都是真正的朋友,30岁以后的很可能只是利益上的朋友。好好珍惜大学里的友谊……” 这种友情是多年来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就像你和要好的高中同学在高中毕业后一直保持着联系一样,大学里的友情也是同样会伴随你一生的。
课堂反思
教学方式再先进,也要先适应中国国情
一位在美国留学多年的老师刚刚回到清华作了教师。回国后也是踌躇满志,希望用自己美式的教学方式让自己的学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同学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还能学到东西。于是很快,他就开设了一门课程。
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在一学期内上课发言一次,发言占期末总分的10%。原本是想调动课堂气氛的教学方式,结果变成很多同学开始几节课都抢着发言,然后发过言就不去上课了,因为他知道老师不会再点到他发言了,自己的10分也拿到手了。
老师用全英文上课,这是同学们大学当中的第一门全英文的授课,大部分同学听得一知半解,又因为是早上第一节上课,很多人昏昏欲睡。
做最后的课程大实验,10个人分一组,一组只给一个成绩,组里的10个人成绩一样。分数区分度还很大,总分30分,好的组给30,差的只给15分,这一下子就给最后的期末成绩拉开了一个档次。本来老师这样做是希望大家能认真对待实验,组内10个人充分讨论合作,几个小组竞争最后的实验结果。但同学们都想着有10个人呢,自己不用着急,希望都寄托在了组里的一两个大牛身上,最后变成了一两个人战,八九个人看的状况。做了实验的同学也不爽,因为没人帮他;不做的人最后看到成绩也不爽,觉得组里的大牛没有用心做。而矛头又更多地指向了老师,觉得老师最后给的实验成绩太不公平。
最后的期末考试,更是让同学措手不及。提前几周大家就知道,考试是开卷,人挨着人坐,大家都觉得不着急。但由于这门课大家学的都不算好,考试的时候很多人都在东张西望。有些同学看旁边同学的卷子,发现题目不一样,就继续问旁边的旁边的同学,然后把答案写上。结果等考完试大家才发现,卷子不是只有AB两种卷,而是ABCD四种卷子,抄了邻居的邻居的卷子,答案也全都不一样。这下子大家都急了,在网上抱怨老师,牢骚无数,说老师的做法“变态”。
其实,老师人很好,根本就没想过用这门课怎么难为大家,即便大家最后考得特别不好,她也没给一个人不及格。但她的美式教学在中国一下子行不通了,有些国外方式不得不变得有中国特色,他的第一次课也只能以失败告终了。之后的几年,这位老师做了很多教学上的调整,因为课程的内容本身是非常新颖的,如今已经成为同学们非常欢迎的一门课了。
考试成绩要合“情理”才行
中国最讲究的做事方式就是要讲“情理”,也就是说不仅仅做一件事情要客观、合理,更要符合人们平时做事的习惯和传统才行。同样,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待考试也都有这种很浓的“情理”思想。
不知道是学校有不成文的规定,还是老师之间有了教学上的默契,每门考试,年级平均成绩差不多都定在了80分。很多课的期末考试特别难,全凭试卷成绩,全年级没几个能及格的,老师怕同学的分数太难看,都往上提了提,最后平均80分左右。如果是因为试卷太难这样偶然的原因也就罢了,其实几乎所有的课都往上提成绩。学校是希望这些全国最聪明的学生,最后毕业的成绩单能够好看些,别比其他学校低太多。而一些课如果老师执法严明,年级平均分低下来,马上就会引起同学的不满,认为是老师难为学生。
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大家都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同学们认为自己学的差一些没关系,反正大家学得都不好,最后成绩会往上调。同学们的学习标准已经不再是绝对的学习质量了,而变成了自己相对的学习状态就可以了。这对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是非常不利的。从这个角度讲,高考还是合理的,考了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什么成绩就是什么水平; 没有调整。学校现在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教学考核这一关了,力争课程的考卷难易合适,成绩不调整,不及格就严格按照不及格算,不让同学有侥幸心理,想着只要自己不掉到成绩的后5%就不会考试被抓。这也就是让我们的考试多一些理,少一些情。
老师,请换换考题
有一年考试结束,老师特别奇怪,今年的同学怎么平均分一下子比去年的高了好几分?考试内容差不多、题型也差不多,怎么成绩上升了这么多?后来,他又发现,上他课的学生里面,颇有一些人平时根本不好好学,上课都来得不多,最后就看了几天,考试居然都是八九十分。老师纳闷呢,我的课有这么容易吗?其实问题就出在了这个考试题目差不多上了。大学里另一个关于考试的有趣现象是,很多考试常年考题不变,第二年的题目和第一年比起来,有的是一模一样,有的只是换了换数字,题型一点不换。
老师后来过了好几年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历年考题都在同学的BBS上和其他的网站上。每年考完的同学,马上就把记着的考题发在网上,而且有的记得一字不差,供来年参考。而每年准备考试的同学们一定会翻出往年的考题,仔细揣摩,同学们坚信,只要老师继续出老题,他们肯定能考出好成绩。
老师知道后,非常愤怒,要求学生把他的考题从网上删掉。可是这个怎么可能呢?哪个学生不愿意考试前多些参考题练习练习呢?每年题目一样,还是老师的责任。如果像高考一样,每年重新认认真真出一份试卷,怎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呢?老师又何必担心往年的考题会有什么大作用?
所以说,老师同样不能犯懒,考试也要“与时俱进”。
和老师套磁
大学的老师,往往不仅仅教课,还要带自己的研究生、搞科研,所以对于老师开设的课程,期末成绩并不像高考那样,一旦看到分数就是尘埃落定、改变不了的了。如果你觉得可能是老师判错了卷子,可以去找老师,老师一定会本着和你探讨的态度重新检查你的试卷,真的判错了,成绩一定能改回来。这本来是好事,但也同样给了同学钻空子的机会。
一次考完试,老师心慈手软,发现几个同学成绩可能会不及格,连忙联系每个同学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了解情况,看如果这些同学学习态度好,或者有什么特殊原因,可以稍微放宽几分。结果,同学自己知道了可能不及格的“噩耗”,马上冲到了老师的办公室,向老师哭诉,希望老师给自己通过。
老师指着试卷里的一道大题问学生:“这道题是我给你们布置的第二个实验内容改的,如果你现在能把它做出来,我就算你过了。”
学生说:“我现在可能做不出来,但我回宿舍,过两天就能把答案做出来。”
老师一愣,这个实验可是要求每个人都做的呀,你不会做,那你的实验结果是怎么交上来的?明明就是抄的嘛,居然还来我这里要分?
但学生还是耍赖,说如果给了他不及格,就是杀了他了,后果会多么多么严重……
最后,还是老师通融了他,让他把第二次实验再做一遍,两天之内如果把结果能交回来就算他通过了。
另一种常用的套磁方式是考前答疑套磁。
老师考前答疑现场,围了好多人,先是给老师说些好听的,讲老师这学期多么辛苦,讲课讲得多么好,然后趁老师心情愉快,马上直奔主题,问老师这个考不考,那个会出什么样的题。得到的一切信息,都会在网上公布出来,供复习的同学对重点有所准备。
不过,只要老师经验丰富、守口如瓶,就不会让学生占到“便宜”,保证考试的权威性。
副科的命运
X副科的老师,最后一堂课在黑板上写了三“难”:一、这次考试题目不难,二、我不会为难大家,三、大家也不要为难我。
在清华这种理工科大学里,文科和政治课都逃脱不了副科的命运,同学们对待这些课程向来是应付了事、不花心思。而这些课程的老师也通常非常体谅大家,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论文、答辩,即便有考试也是开卷,考试的时候座位也不分开。
为了搞定政治课论文,大家差不多都是去图书馆或者网上搜几篇文章拼凑了事。有人从图书馆借书回来,本想找篇合适文章参考一下,结果上面的好文章早已被别人写上“已抄”、“请不要再抄”,更搞笑的还有人写到“再抄又如何”,“好文不厌百回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