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代宫廷为太后上徽号的时候,一般都有比较隆重的仪式:如先期敕所司备仪物,制册、宝,遣官祗告天地及太庙后殿、奉先殿、社稷。上徽号的前一天,先进奏书。这一天,皇帝亲自到中和殿批阅陈放在那里的上徽号的奏书。看过以后,先由大学士捧着奏书到太后的宫里,而接下来是皇帝亲自到太后面前献奏书。
一般这个时候,宣读官要读奏书。读完后,在鼓乐齐奏当中,皇帝要给太后行三跪九拜礼。正式上徽号的日子,皇帝先到太和殿检查陈放在那里的册、宝,然后由文武二品以上的官员陪同着到太后住所,皇帝亲自到太后面前献册和宝。而皇帝和大臣仍然在鼓乐声中行三跪九拜礼,行完礼后退出来。接下来皇后再率领妃嫔、公主、福晋等到太后的住所行庆贺礼。
我看到过关于慈禧徽号的有关正史记载,慈禧获得尊号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时年27岁。这一天,咸丰皇帝去世,他的儿子载淳继位的时候,慈禧与皇后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后,慈禧在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为“慈禧”。
此后,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十月,因为同治皇帝载淳大婚,慈禧又加上徽号“端佑”二字。第二年的二月,因为载淳亲政,慈禧的徽号又加上“康颐”二字。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十五日生病,写下“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仰蒙两太后“调护朕躬,无微不至,并荷慈怀曲体俯充,将内外各衙门章奏代为披览裁定,朕心实深欣感。”因此决定给两宫皇太后各加上徽号两字。
一、关于慈禧名和号的来历(2)
二十天后,同治病死,所以这个仪式没有进行下去。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因为新的皇帝即位,所以两个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连同上次给两太后各上的徽号,一共四字。慈禧的号上又加了“昭豫庄诚”。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因为光绪帝大婚并归政,徽号上又加了“寿恭”二字。
到了这一年的三月,光绪亲政,又加上“钦献”二字。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因 为慈禧的六十大寿到了,所以又加上了“崇熙”二字。而光绪在其年号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的时候病死,溥仪继位,慈禧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溥仪继位的第一天,慈禧就死了,所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尊谥,决定原徽号的十六字不动。
而按照大清的惯例,前面加上“孝钦”、后面加上“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所以这个时候慈禧的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到慈禧去世的时候,清朝的各代皇后(太后谥号也叫做皇后)的谥号全称大都为十九字,有的还要少几个,如慈安太后只有十七字,惟独慈禧太后有二十五字。慈禧生前权力大过清朝的任何太后,而死后的谥号也以二十五个字独居首位。
二、咸丰“自杀”之谜
人们都说咸丰是死于咳血,这似乎成了一件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是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我爷爷听过他父亲关于这件事情的描述,所以他知道得很清楚。
爷爷说:“当年咸丰带着慈安和慈禧以及同治逃到热河的时候,他又惊又怕。但是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当朝的皇上,这种情绪是不能被外人知道的。因此,咸丰非常郁闷。在后人眼里,咸丰是一个即便火烧了眉毛,也是醉生梦死的人,但是谁也不知道,咸丰在那个 时候心理基本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据说当年咸丰出逃的时候,已经开始病了,加上一路上颠簸劳累,所以很快就犯病了。因为当时出逃的时候有太医跟着,所以也靠一些药维持着。后来到了承德,他心里还是放不下北京的情况,他非常紧张。因为一旦紫禁城被洋人攻进去了,他这个皇上就不是皇上了。而当时朝廷里也没什么可以依仗的大臣能为他解决这件事情。于是,他只好醉生梦死,整天花天酒地,以此来“调整”近乎崩溃的心态。但即便是这样,他的紧张情绪还是没有多少改变。他经常睡不着觉,而且一闭眼睛就做噩梦。
他也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是懦弱无能的他并没有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只是想着赶紧逃离这个让他烦恼的世界。因此,他并没有按照太医给他的方子吃药,而是寻求其他的一些解决方式。他说吃哪种药,太医就必须为他配什么药。可是咸丰根本不懂得什么药性,因此他马上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这个时候他突然明白自己已经活不了多久,于是他马上召集身边的人,想立遗嘱。但是慌乱之间,一时想不出什么遗嘱来。而这个时候,正好慈禧带着同治进来,慈禧问他继嗣的情况。他一时也反应不过来,就指着身边的同治说:“当然是他来继承。”说完后,咸丰好像突然清醒了,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能做什么啊?而这个时候慈安和慈禧都非常年轻,于是他就对跟随他一起逃到承德的八大臣说,以后请他们作为辅政大臣,辅助同治渡过难关。
说完这些话,咸丰显然不行了。等这些人退下之后,咸丰马上让太医给自己煎药。其实,咸丰的这个命令很奇怪,因为他平日最不愿意吃药,他的药主要以鹿血为主。这一次离开北京难觅鹿血,他有很长时间没吃药了。而此时他竟然让太医一下煎了三碗,等太医退下后,还一口气全部喝光,实在是蹊跷。果然,咸丰吃完这三碗药就死了,大臣和太医赶到时他早就没了气息。我爷爷一直认为,通过这些情况来看,咸丰是自杀的。后来,启功先生的回忆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我也认为咸丰是自杀的。
三、咸丰的遗嘱——慈禧辅助儿子登基
关于咸丰遗嘱这件事情,后人有很多传说。人们传说:当年咸丰给了慈安一份诏书,让她在慈禧胆大妄为的时候,拿出这个诏书来降服慈禧。这件事被慈禧知道后,就假意和慈安搞好关系,慈安深受感动最后把诏书烧了。实际上这完全是后人编造的。
我从小就听爷爷说过,慈禧与慈安年轻时候非常好,没有任何矛盾。慈安这人心胸很宽阔,也很贤惠,不像慈禧有点男人的个性。爷爷说,慈安的死主要是因为她自身多年患心脏 病,那时叫心疼病。听说她娘家闹了点矛盾,所以慈安非常生气,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也就是现在说的“猝死”。
还有人说咸丰当时只是想到了八大臣,想用八大臣的力量来牵制慈禧。我爷爷说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
根据爷爷后来的说法,当时咸丰是给慈禧权力让她辅佐儿子登基。据说当年咸丰安排完遗嘱后,马上又召见了慈禧,因为他已经看出八大臣会对将来的政权不利。而慈安的侄子也时刻觊觎着皇位。所以在实施了一个障眼法之后,咸丰对慈禧说:“你带他回北京,要快。回北京就马上让他登基。”慈禧当时听了非常悲痛。但是没有任何办法,时值危机时刻,只有按照咸丰的意思办了。慈禧立即找到慈安跟她商量怎么办。但偏偏慈安是一个根本没有主见的人。没有办法,皇上当时还没有死,回北京也要有个时限。可巧这个时候,咸丰自杀了。
于是八大臣马上将所有的事情都控制起来。这样一来,慈禧非常着急。因为事情已经到了非办不可的地步了。正好这个时候,六阿哥奕要求到承德来为自己的哥哥吊丧。于是慈禧就打定主意,等奕来了再说。可是偏偏八大臣不让奕来,这可急坏了慈禧,似乎也只有听天由命了。但是慈禧没想到,八大臣也没有想到:奕假扮喇嘛到了承德。这样八大臣再也没有理由了。于是,慈禧和慈安商量,一定要见到奕。
而奕也迫切要求见到两位太后,这样,在双方相见的时候,叔嫂三人就商定了里应外合除掉八大臣,辅助同治登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计划。
四、慈禧大哭仁寿殿
我爷爷说光绪这个人有点一根筋。这个人十分单纯,在学习方面很用功,但是却十分固执,对国事、家事、天下事都不精通,很不灵活,而且心胸也非常狭窄。其实光绪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变法,什么叫改革。
康有为等人知道,要想通过“变法”实现强国的愿望,单纯凭借他们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要得到皇上的批准。他们通过种种关系,向光绪多次陈述了西方国家改革的一些新 政,光绪听了以后很高兴,觉得很有道理。中国也确实需要改革。“戊戌变法”开始后,慈禧与光绪的个人矛盾日渐激化,最后当慈禧听到袁世凯的告密之后,非常震惊,同时也非常伤心。认为自己养虎为患,从小把光绪养大了,没想到他竟然这样对待自己。这样就把个人矛盾演变成了政治矛盾,慈禧一生气,就把光绪囚禁起来,谭嗣同等人在菜市口被砍了脑袋。变法就这样失败了。其实慈禧最憎恨的就是光绪不争气,可是屡次给他机会,他都屡次做不到。
当时慈禧心情非常不好受,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有一次在仁寿殿,当着百官的面就哭了起来。边哭边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之涕下。
慈禧说没想到啊,你除了没吃过我的奶,我对你比亲儿子还亲,这些大伙都看着呢。俗话说燕雀反哺,今天我把你这个小雀雏哺大了,可你反过来要啄我的眼啊,她大哭不止。爷爷说,当时她的哭声真是震惊朝野,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就这样,这个“大哭仁寿殿”的故事流传下来,一直是我们家教育子孙的话题。
五、外戚丧礼——祖奶奶的去世(1)
对于祖奶奶我当然没什么记忆,因为我出生前半个世纪她就去世了。不过听我爷爷讲述过关于祖奶奶去世的事情。
那是1904年的春天,也就是光绪三十年的时候,因为我的祖奶奶是隆裕皇后的生母,光绪皇帝的岳母,所以人们都称祖奶奶为皇姥姥。据说当年祖奶奶在寿终正寝之后,她的丧礼以及一些殡仪方面场面非常大。爷爷作为家里的晚辈,亲身见证了这一时刻。
根据爷爷的回忆,祖奶奶在死之前,寿衣、寿材早就准备好了。当她病危的时候,我的祖爷爷又让当时的一个管事,当时好像是一个叫做马鸣轩的人,让他准备好各种事项,让他接洽好杠房、饭庄、冥衣铺以及一些丧仪场面上的东西。比如喇嘛念经啊、车马什么的。这个时候全府上上下下都显得死气沉沉,没有什么动静,大家都很紧张,恐怕出点什么差错。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消息就在院子里传开了:祖奶奶咽气了。整个院子的人在沉寂很长时间后都松了一口气。于是,院子里开始忙碌起来了。丫鬟、仆妇以及家丁全部都忙活起来,当然整个院子都戴孝,人们整齐划一地安排着各种事宜。
就在祖奶奶去世之后的不长时间内,家里的丫鬟和先前曾经伺候过她的人,就给她洗脸、洗手、擦拭身体,并且专门有人给化妆整容,并且穿上了寿衣。然后从寝室抬到了灵床上。接着又在两脚上拴红绳,按照满族的生老病死等习惯对祖奶奶进行打扮,甚至在身上还要放一面镜子,具体用来做什么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了。
当然,灵床前面,一定要摆放一些吃的,满族叫做“倒头饭”,在灵堂上要点上一盏长明灯。这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就在灵床前放一个大的盆子,这是用来烧纸用的,免得灰尘到处跑,防止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满族礼仪上来说,烧纸叫做“倒头纸”,这跟汉族的说法完全不一样。但是大体意思我估计不会有其他相悖的地方。这里说一下,在满族的家庭里,灵堂烧纸的同时在门前也一定要烧纸。不过烧的是一些纸糊的东西,像什么车啊、马之类的。这个是非常讲究的事情,谁家烧的纸车马越多、越气派,表明这家钱越多。
当年的桂公府在东城的芳嘉园胡同,也有人叫做大方家胡同(现在朝内小街路东的两条相通的胡同,具体地说就是芳嘉园南口的第一个大门,同时也在大方家胡同西口里头)。据说当时烧“倒头车马”的时候,一定要在府门前右侧竖起一个幡来,这个幡大概有三丈高的样子。这些都是满族的习惯。因为过去的满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在草原上人烟是很稀少的,家里死了人在门前竖起一个幡来,草原上的人远远地就看到了,这样就知道这边有人去世了,就会有人过来吊唁。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一个信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