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侠.历史-第2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运会取得好成绩,他们千方百计组织强有力竞技阵容,甚至84年曾代表中国获得花剑冠军、退役多年的栾菊杰也被动员出山,意在北京一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千真万确、踏踏实实的实际行动无声地证明了一个事实:加拿大无意抵制北京奥运。

    从古代奥运到现代奥运,追求竞技体育精神,坚持体育与政治分离,都是最基本的原则,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顾拜旦伯爵在《奥林匹克宪章》里明确指出:“奥运会是个人或团体竞赛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间的比赛,奥运会以促进世界和平为宗旨,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在现代奥运历史上,曾先后发生冷战期间莫斯科、洛杉矶等几届奥运遭多国抵制的事件,这都给不能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抵制国、奥运主办国、奥林匹克运动和全球观众带来种种无可挽回的遗憾。痛定思痛,不把奥运问题政治化,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正因为参加奥运已是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事,除非如法国大选辩论那样特殊的场合,一般情况下无需多费唇舌特别强调,这就可能造成抵制的声音更高、更刺耳的现象,并给某些人以“抵制是普遍民意”的错觉。

    现代社会思维多元化,几乎任何大型活动都会传出不同的声音,这本身也是非常正常的。加拿大温哥华将紧随北京之后,举办2010年冬奥会。加拿大是高寒国家,冬季项目是强项,照理说,奥运在家门口举行应该举国支持吧?其实不然,从获得举办权的第一天开始,环保主义者、原住民团体、反贫困组织和其它许多组织和个人就采取形形色色的手段反对甚至干扰奥运筹备工作,他们曾在速滑馆开幕当天现场打出“反对举办奥运”的标语,甚至大胆地偷走了市政府门前高悬的奥运会旗。

    这些反对者理由各异,有的是惩于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经济上的严重失败、担心温哥华重蹈覆辙,有的认为奥运筹办劳民伤财不利民生,有的认为修建奥运比赛设施破坏自然环境,有的则认为奥运征地损害原住民利益……但反对归反对,温哥华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却一刻都没有停歇。

    不要被甚嚣尘上的抵制声浪所迷惑,对于大多数国家政府、奥委会和运动员而言,沉默往往意味着认同,因为这种认同是《奥林匹克宪章》明文规定的、每一个奥运参与者必需恪守的原则。



………【没有胜利者的胜利】………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内法塔赫与哈马斯两派的内讧貌似尘埃已定:在加沙,法塔赫丧师失地,总统官邸被焚,总部大楼被占,仓惶惶作鸟兽散,哈马斯得势之余,非但振旅过闹市,鸣枪耀通衢,甚至举行了专门的祝捷祈祷,俨然胜利者之气概。

    而法塔赫也全无失败者的悲戚之色:加沙原本就是哈马斯和更激进的杰哈德实力占优的大本营,约旦河西岸才是源出前“内约旦”的法塔赫最坚实的根基,如今哈马斯在加沙大打出手,法塔赫正可理直气壮在西岸还以颜色,还正好借机解散以哈马斯为主的“民族团结政府”,将选举失败的苦果消弭于不经意间,更能借机大打悲情牌,跟哈马斯撇清,重新获得西方的经济支持。也许在某些法塔赫领导人看来,加沙的失败不过是战术小挫,法塔赫才是战略层面的最大赢家。

    然而哈马斯没有赢。加沙面积不小,但在巴勒斯坦控制区中处于较难发展的地段:东邻大海,南倚埃及,两面为以色列所包围,境内一马平川,无险可依,如今旦夕之间,成了哈马斯的一统江山、独立王国,失去西岸的犄角之势,非但以色列对这个屡屡采取暴力极端措施、很难打交道的组织不抱希望,必欲打压,苦于原教旨威胁的南邻埃及,以及对“基地”的亚非渗透战略十分警惕的美国,也势必加强戒备和封锁,尽管哈马斯以关心巴勒斯坦贫民民生起家,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能支持几时?

    法塔赫更没有赢。民众对其上层腐败的抱怨、西方国家对其孱弱的失望、内部支持者对加沙失利的不满,都将严重损害这个昔日巴勒斯坦主流政治派别的声望;领土的丧失、民心的背离、士气的瓦解,都将令这个流年不利的组织雪上加霜。加沙的丧失和政府的瓦解令阿巴斯很难再以巴勒斯坦民意代表的资格在国际舞台亮相,法塔赫对自治领土控制不力、对恐怖袭击更无法约束(不但哈马斯,法塔赫旗下的阿克萨烈士旅等也行动自若),任何协议均行同废纸,如今政府解体,便连签署这种类似废纸的协议的资格也大可质疑,阿巴斯指望外援,不啻痴人说梦。

    自巴解诞生的第一天起,内讧就成为始终不绝的一个不和谐旋律,内部的争吵、争斗甚至相互拆台,从约旦到黎巴嫩,从拉马拉到加沙,始终未曾平息。1983年5月,法塔赫内的反对派“民族联盟”公开反目,曾一度在黎巴嫩把阿拉法特的“主流派”迫得遁地无门;奥斯陆协定签署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阿拉法特又在拉马拉建起家族化的“家天下”,但历史证明,这一切都不过昙花一现。时至今日,巴勒斯坦内讧如故,建国愿景依旧遥遥无期。

    历史虽苛待巴勒斯坦人,却也曾赋予其几次难得的契机:二战后他们原本有合理合法的机会建国,但“消灭以色列”的过当目标使他们与建国擦肩而过;奥斯陆协定后立国的土壤原已培育成熟,但阿拉法特的颟顸、法塔赫的腐败和哈马斯的固执,一次次协议的流产,一次次流血暴力的发生,让所有各方和历史老人都渐渐失去了耐心。

    现在还很难说哈马斯和法塔赫究竟谁能笑到最后,但有一点毋庸质疑:只要巴勒斯坦内讧对峙依旧,他们中任何一派的所谓胜利,都注定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胜利。



………【清凉油神话的幻灭】………

    从事过跟黑非洲沾边工作的人应该没有谁没听说过所谓“清凉油神话”:非洲的黑人兄弟最青睐中国造的清凉油,不管是过境、问路,还是办事求人,随手奉上一盒清凉油,往往就能让对方笑逐颜开,好感大增,让原本纠缠不清的事情变成一路绿灯。

    上世纪90年代中第一次去塞内加尔时,这个神话似乎还很好使:机场检查,送一盒清凉油,军警便会笑嘻嘻地一面连声道谢,一面自动加快检查的速度;市中心的交警在几次主动伸手讨要清凉油如愿以偿后,也每每在我们的车路过指挥岗时精神抖擞地立正敬礼,我们吃到红灯的比率也显著下降。

    不过再去非洲便几乎第一时间觉察到,“神话”不再神奇:贝宁科托努街口的警察不再主动索要清凉油,我们主动奉上,他懒洋洋接过,连“谢谢”都回答得勉强;海关边检的官员对清凉油更是不屑一顾,规矩者淡然视之,该怎样还怎样,不规矩的干脆一撇嘴:送礼,好,拜托拿点儿像样的东西出来!

    清凉油这东西在中国是价廉量足的大路货,之所以一度成为黑非洲之宝,原因其实很简单:功能。黑非洲蚊虫肆虐,终年高温,不但被蚊虫叮了咬了又痛又痒极不自在,且很容易碰上头晕、中暑等意外。清凉油虽平常,却恰是对付这些的对症良药:被蚊子咬了,涂上点儿,被太阳晒晕了,抹一点在太阳穴或干脆吃一点点,立刻神清气爽,苦痛大减,虽然清凉油未必是对付上述痛患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但对黑人而言却绝对是最便宜、最现实、最易学易推广的手段,一盒清凉油在手,足以让一家人安宁十天半个月,您说,不把这样的好东西当宝贝,还把什么当宝贝?

    可老话说得好,这物以稀为贵,当年中国人稀罕,中国货也稀罕,清凉油这小红铁盒里装的灵丹妙药自然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可如今中非关系日益紧密,即使雨林、沙漠腹地的小镇乡村,也不难看到中国商人、中国商品的影子,适销对路的清凉油更是随便哪个药铺、甚至随便什么市场的杂货摊都能看见,非但如此,尼日利亚、喀麦隆等国,已有有心人引进生产线和技术,造出“有非洲特色的清凉油”,您想啊,原装货如潮涌来,本地货新鲜上市,谁都能方便买到的日用品,还神的起来么?当年火柴刚传入中国时一样因罕见而被珍视一时,誉为“洋火”,成为时尚礼物,但不久就因迅速普及而身价不再,“沦为”和柴米油盐一样普通的东西,清凉油在黑非洲的命运,不正和当年“洋火”在中国的命运仿佛?

    当然,国内一些不法奸商见清凉油有利可图,大量生产假冒伪劣输出,也是清凉油神话迅速破灭的诱因之一。我曾用过一盒清凉油,50克的大盒包装,打开后几乎闻不到特有的薄荷香气,被蚊子叮出一个黄豆大小的红包,一口气涂了小半盒,该痒还痒,该红还红,虽不见得越用越糟,但疗效却实在半点也谈不上——大家想一想,这样的玩意儿多了,“神话”还神得起来么?



………【大温哥华的“农贸市场”】………

    其实说“农贸市场”似乎不算很贴切,因为大温哥华地区的许多这类市场并不似国内大多数农贸市场那样只有简陋的棚舍或干脆露天,而是有很像样的室内场地,有些甚至设在很气派的商业楼里。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市场的经营形式——无数小摊小店——和经营范围——菜场为核心,包括各类杂货、日用品和饮食摊档——和国内农贸市场如出一辙,加以类比似乎也并无不可。

    让我们以大温规模最大的“农贸市场”之一列治文公众市场为例,来个“解剖麻雀”,一窥加拿大“农贸市场”的堂奥。

    从外面看,市场建筑整洁气派,门口放了些书包栏,堆放着各类报刊杂志,这些都是免费赠阅的,可以随便取阅。市场内有楼上下两层,有自动扶梯相连。

    楼下中央是菜场,也错落点缀着几家药材铺、杂货铺、缝纫档、小服装摊、点心铺、冲印店等,外围则是一圈比较像样的封闭式铺位,其中有商店,如酒店(加拿大除酒店外商场、超市都不得卖酒)、五金店、书店、香烛店、保健用品商店,也有保险公司营业部、旅行社的办公室。

    菜场乍看起来和国内农贸市场差不多,开放式的菜台货架简直似曾相识。其实个中差别还是很大的:这里并不像国内一档一摊,每个菜台就有一个小贩,而是由3家“菜档”分别经营十几个菜台、货架,每个菜档只设一处收银,顾客自行选好蔬菜水果后统一到收银处过磅付款。鱼档、肉档情况大体仿佛,只是跟国内相似度更大些,要说不同,那便是没有活畜活禽,因为不允许,国内农贸市场现杀活鸡活鸭的血腥场面自然更看不到了。

    二楼大体分成两个区,其中三分之一是办公室和商店,有医疗所、牙医诊所、眼镜店、音像专卖店等等,另三分之二则是美食中心,一圈各色食肆,中心是各食肆共用的桌椅,形式颇似国内某些大商场内的美食世界。

    整个市场由私人所有,设办公室专门管理。虽然摊主们都说摊档费并不低廉,但比起自己单租门面开店省得多;清洁方面,楼下主要由档主自行负责,市场方面只打扫公共部分,楼上则相反,占面积大半的用餐区由市场方打扫,档主只负责清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市场卫生维持良好,菜档甚至洗手间都相当干净,远非国内满地菜叶污水的农贸市场可比。

    大温地区的“农贸市场”格局和管理和列治文公众市场大同小异,只有细微的差别,如不同族裔聚居区,市场的美食中心所能找到的食档差别很大,印度裔聚居区的市场里随处可见飞饼或咖喱食品,而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则能找到台湾蛋仔面或西安小吃;此外,有些市场会把菜场搬到楼上和美食中心比邻,而将商店、办公室等统一布置在楼下。

    “农贸市场”不但是买菜购物的地方,还是信息中心、活动中心。每个市场都布置有专门的信息栏,任何人只需将要张贴的信息公告送到市场办公室盖个章,无需一分钱,就可将公告贴上去,因此这里成了旧货买卖、招工求职和各类招生、家教甚至演出信息的集散地;这里的美食中心一般场地宽阔,稍加整理就是很好的活动场地,许多社区活动,如大众性的歌舞表演、棋类比赛等都会假此进行。

    “农贸市场”的蔬菜水果和点心之类价钱要比超市、专卖店便宜,但“卖相”差些;服装杂货的价格和超市持平甚至略高,但有的可以讨价还价,如果您是个执着的人,也许可以拿到不错的价码;肉类价格则明显高于超市,卖相更差;市场的各类商店价格与超市比有高有低,而美食中心则绝对价廉物美,而且都标的实价,无需另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