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侠.历史-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二敢于当众发表如此大胆的见解,除了对自身魅力的自信,大约还是在中国待得太久,觉得“拆旧建新”不是什么难事,寻常开发商就能搞定,堂堂总统,岂不易如反掌?看来她在秀她的宫廷剧之余,真该抽空再出国走走,去看看阿维尼翁、魁北克城、布里斯托尔或塞维利亚,也许她会明白,在许多国家,“更新”并非政府权力所能强制的,哪怕那“陈旧”的,只不过是主人敝帚自珍的一座普通木屋罢了。



………【美国的圣诞老人镇】………

    圣诞老人的“办公地点”在哪儿?德国小镇海德尔堡邮局有个“圣诞老人办公室”,芬兰的罗凡涅米有个“圣诞老人村”,可要论起“行政级别”,最大的一个却是美国印第安纳州斯宾塞县卡斯特乡的圣诞老人镇了。

    这个2200人口、总面积14。4平方公里的小镇由于沾了圣诞老人的光,每年不仅吸引大批带着孩子的游客,还会有多达10000多张寄给圣诞老人的卡片从世界各地雪片般飞来,可这里既没有冰原,更没有雪橇和驯鹿,怎么和圣诞老人攀上亲的呢?

    原来这座建立于1846年的小镇最早叫圣塔非(SantaFe),直到10年后,该镇申请建立邮局,结果申请报告被上级部门驳回,勒令换名,原来该州已经有一个同名的小镇。当时筹建中的邮局仅有一名员工约翰。斯佩奇,在无法协商、又急需尽快答复的紧急情况下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圣诞老人(Santaclaus)这个响亮的名字,1856年5月21日,州邮政总署正式批准了这个名字,由于圣诞老人的赫赫大名,慢慢的整个小镇都改作“圣诞老人镇”。有趣的是后来州邮政总署反悔了,认为“圣诞老人”不适合作地名,要求再改,当地人机灵地将名称改为“santaclaus”,等风头过去又赶忙改了回来。

    由于这是全球第一个以“圣诞老人”命名的邮局,不久后,许多各地儿童寄给圣诞老人的邮件和卡片被送到这里,当地的好心人为不让这些儿童失望,总是以“圣诞老人精灵”的名义一一回复,并在1914年圣诞夜启用了圣诞老人特别邮戳。1929年,好莱坞著名动画片大师罗伯特。李普利的名作“BelieveItorNot”里频频出现圣诞老人邮局的画面,影片的热播让无数人记住了圣诞老人镇,自此后每逢圣诞,寄来这里的卡片更多,“圣诞老人精灵”也更忙碌,当地人不得不在圣诞前后招募义工,并形成传统,这也让该镇保持了一个骄傲的纪录:所有寄到这里给圣诞老人的信都回复,没有让一个孩子失望过。

    1935年,以生产糖果和缩微建筑积木玩具著称的文森斯市商人米尔顿。哈里斯精明地捕捉到“圣诞老人镇”名称后巨大的商机,在他的提议和赞助下,当年12月22日,著名的“圣诞老人糖果城堡”建立,邮局门前也耸立起高大的圣诞老人雕像;哈里斯的成功让另一个商人、芝加哥汽车俱乐部主席卡尔。巴耐特十分嫉妒,很快也插手进来,就在糖果城堡落成后第3天,由他出资修建的“圣诞老人公园”也开园了,巴耐特还出资修建了一座高达22英尺、用花岗岩建造的圣诞老人雕像,耸立在小镇制高点,尽管事后发现,这座雕像是不折不扣的豆腐渣工程。

    两个商人围绕圣诞老人商机的争斗愈演愈烈,其背后各自拥有一批支持者,他们在镇里互相拆台,互相竞争,光圣诞老人像就塑了一大堆,而且一个比一个精巧,一个比一个花样翻新。

    最初,镇里人还是微笑着旁观,毕竟这种炒作和竞争带来媒体关注、游客和就业机会,他们甚至还推波助澜,让圣诞老人拥有了第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圣诞老人湖”、第一家报纸“圣诞老人新闻报”和第一个商会“圣诞老人商会”。

    但后来,这种竞争渐渐让他们不自在:哈里斯和巴耐特为争夺“圣诞老人专利”,竟然把官司打到最高法院,蜂拥而至的全国媒体记者让小镇居民大感吃不消;两人画地为牢,糖果城堡和公园都对小镇居民关闭大门,让居民们觉得喧宾夺主;两家公司不分场合到处建造圣诞老人像,也让不少人抱怨圣诞老人太多、以至变得不值钱了;更要命的是,两人的分歧让小镇人不得不拥有两个时间:印第安纳州处于美国中部和东部时区交界处,本来交界各县、各镇都应该通过投票,选择一个自己的时间,这样全州虽然有两个时间,但每个镇的时间应该是统一的,由于哈里斯和巴耐特财团的对立,以及他们各自拉拢了一批当地支持者,结果支持哈里斯的市政厅、邮局、学校等使用中部时间,而支持巴耐特的医院、工厂等使用东部时间,这一尴尬让当地人一直烦恼到今天。



………【拉扎里:我知道自己肩上的份量】………

    非洲人体魄强健,颇具运动天赋,他们在奥运会上也取得过许多不俗战绩,但这些好成绩大多出现在力量和耐力项目,而技巧性项目则似乎天生与非洲运动员无缘,不但好成绩极少,就连参赛者也寥若晨星。

    但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却似乎是个另类:这个1962年才独立的国家,两年后首次参加奥运会,所派出的却是一名男子体操选手,他的名字叫穆罕默德。拉扎里(MohamedLazhari)。

    在1964年东京举行的奥运会上,阿尔及利亚派出了仅由3人组成的代表团,其中两名行政官员:团长马乌什和后来成为世界游泳联合会主席的拉法维(MustaphaLarfaoui,他也是非洲第一个成为国际体育组织主席的),运动员仅拉扎里一人。

    在开幕式上,拉扎里高擎国旗,昂首挺胸,显得自信而老练,浑不似首次参加奥运的模样——因为他本来就不是第一次参加奥运,4年前在罗马他就参加了,只不过那时他代表的是法国。

    拉扎里1930年12月生于阿尔及尔,父亲是“黑脚”(阿尔及利亚法裔),母亲却是阿尔及利亚本地人,他在弟兄12人中排行第五。少年拉扎里精力旺盛,经常惹祸,于是本身极端讨厌体育锻炼的父亲为“给他找个发泄力气的地方”,把他带去当地一间体操房练习,结果一发不可收拾。1954年,年满24岁的拉扎里随父亲移居巴黎,很快他的体操天赋被法国人发掘,1957年他入选法国国家队,并多次获得全国冠军。1960年,他作为6名选手之一,参加了罗马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比赛,并获得第13名,此时他年满30,在体操运动员中已算高龄。

    1962年,一件改变他后半生命运的大事发生:阿尔及利亚独立了。拉扎里立即面临一个选项:法国还是阿尔及利亚,尽管法国是他半个故乡,生活和事业条件都更好,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即刻动身回到阿尔及尔,和母亲及几个年幼的弟弟团聚。

    新政府热情欢迎拉扎里回归,但百废待兴,政府显然不可能给体育更多经费,甚至原本打算修建体育场的拨款,最后也被挪用修了更急需的工厂。拉扎里不得不在没有教练、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在一座工人俱乐部活动中心里坚持最基本的训练。

    1964年,布梅丁总统亲自决策,一定要参加东京奥运,展现阿尔及利亚新国家的新形象,为此他特意挤出一点经费,让拉扎里得以去雅典和巴黎,在稍好一点的条件下恢复正常体操训练。

    当年10月10日,东京奥运会开幕,这也是首次有卫星直播的奥运,拉扎里和他高擎的阿尔及利亚国旗展现在全世界目光之下,这让他感到分外自豪。40年后他回忆道:“作为一个反帝反殖民的战士,我孤身一人呆在日本这个到处是美国兵营的地方,知道自己肩上的份量,我本人虽然渺小,却可以让全世界了解阿尔及利亚,此时此刻,我就是祖国最好的宣传品。”

    由于两位官员杂务缠身,没有教练也没有队友的他比赛之余只能独自在奥运村呆着,这让他感到分外孤独,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当年法国队的队友不顾队里的暗示,仍大胆地前来看望他,和他打招呼,甚至一同训练,这让他感到十分安慰。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拉扎里已经34岁“高龄”,甚至比不参加比赛的带队官员、前游泳名将拉法维还大一岁多,在众多生龙活虎的年轻人面前只能瞠乎其后,拉扎里虽然喊出“比赛可不是在杂货铺打工”的口号激励自己,最终却仅获得男子全能第91名的糟糕成绩。他当然很不服气,至今他仍认为,虽然老了点儿,但倘若不是因为训练条件太差,几乎等于荒废了一年多,自己“至少也该进前40”。

    奥运会后他知道自己实在练不动了,加上最小的弟弟拉尔比。拉扎里(LarbiLazhari)已崭露头角,便安然隐退,开始从事体育教师工作,很快便作为一名出色的政府体育官员活跃在国际体育舞台。如今他担任阿尔及利亚全国体操协会主席的要职,并将作为负责体育官员出席北京奥运。

    拉尔比。拉扎里继承五哥衣钵,成为阿尔及利亚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头号体育明星和众多少女追逐的偶像,曾连续12年获得全国体操冠军,并获得过多枚马格里布体操赛和阿拉伯国家体操赛金牌,1968年他参加了墨西哥城奥运男子体操全能和全部6个单项比赛,结果成绩比他五哥还令人失望:全能仅列第105,6单项中最好的单杠第72,最差的吊环竟拿了个第110名。可退役后的拉尔夫雄风却不亚乃兄:1975年,他成为国际体操联合会指定专家;1990年,他又作为非洲体操联合会创始人之一载入史册,并将和哥哥一起出席北京奥运会。看来拉扎里兄弟的体操生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虽不是顶尖运动员,却是第一流的体育活动家。



………【军舰制造:中美分庭抗礼的时代即将到来么?】………

    12月13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盖瑞。罗海德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对中国蓬勃发展的造船业“表示担心”,因为中国造船业近年来增长迅速,变得极富竞争力,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将超过韩国,成为世界造船业霸主,同时,他对美国造船业和造船能力“竞争力的每况愈下”表示忧虑。

    更耸人听闻的则是共和党参议员杜肯。亨特的论调,他认为,中国“每年建造500艘商船,而美国仅300艘;中国每年建造3艘潜艇,而美国仅1艘”,且中国每年4。8万吨钢的年产量也是美国的差不多5倍,如果这种造船能力“迅速转化到军舰制造”,则“会使中国海军战力超越美国海军”。说来类似论调在美国颇有响应者,如海军学院教授迪恩。凯拉就称中国舰艇建造的新技术采用“几与美国同步”。这一论调甫出,就迅速传播,不但在美国,也在法、德等国媒体上引起热烈讨论,在中国更是争论得热火朝天。

    那么事实究竟怎样?中美两国在军舰制造方面分庭抗礼的时代,真的即将到来么?

    作战部长口中的真相

    和国内外某些舆论的辗转渲染不同,事实上作战部长罗海德这位美国海军最高军职负责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表态是相当谨慎的。

    中国造船业近年来的确增长迅速。2005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2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2006年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今年前3季度12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2006年,中国造船业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韩国、日本,市场份额自17。6%升至23。5%,预计到2015年年造船完工量将达2400万载重吨,市场份额将升至35%,从而逼近日、韩的产(2006年韩国市场份额正是35%)。

    与之相比,美国的造船业显得景象暗淡。

    clarkson根据手持订单量统计的世界造船百强,日本占28家、中国27家,韩国虽仅14家但前10名占了7家,美国仅6家,前30名内竟无1家入围,著名的英格尔斯造船厂1977年拥有员工2。5万,如今仅1万左右,另一家著名船厂纽波特纽斯船厂则干脆自1998年起退出商船制造行列。尽管美国政府于1998年推出“造船能力维护协议”,为本国船厂建造商船提供新的补贴,且保护性的“琼斯法”(从事美国港口间商业承运的船队必须为美国所有、由美国建造、全体船员必须为美国人)一直有效,但年商船完工吨位长期在100多万载重吨、甚至几十万载重吨的低标准徘徊,许多美国航运巨头都大量外购船舶,甚至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大批航运公司连修理都宁肯送去国外。

    可见,罗海德部长的忧虑,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事实的:中国的造船能力在迅速提高,且有可能赶上或超过韩国,而美国的造船业的确缺乏竞争力。作为职业军人,他仅对这一现象含蓄地表示“担心”,而未作更多诠释,说他“惊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