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421中国发现世界-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态,难以在大海中幸存。
  我这才开始仔细研究别利(Berry)群岛周围地区的有关资料,并在大型的英国海军军部地图(Large—Scale British Admiralty Charts)(1)和科夫曼(Coffman)珍宝地图集(2)中,发现了失事船中有中国船的痕迹。科夫曼(Coffman)珍宝地图集(Atlas of Treasure Maps)把这些失事船划归到西班牙大帆船(15~16世纪),是早期还是晚期的失事船,尚无法确定。但我所关注的是这些后一类的失事船只,并把这些船和英国海军军部地图的材料进行比较。令人惊奇的是未明身份的8条船的残骸在6小时或40英里航程的地方发现的。此地应是中国人进入佛罗里达的地方。4条失事船是在小巴哈马浅滩(Little Bahama reef)和佛罗里达海岸发现的(3)。其余4只是在正南方发现的(4)。当我查阅一幅大型海图时,发现南边的四条船骸行进方向指向15英里之外的一组小岛,即南北比米尼(Bimini)岛、枪岛(Gun)和洋礁(Ocean Cay)。失事船的位置显示4艘竭尽全力驶向海岛的中国平底船。最后一条失事船是在北比米尼岛一英里范围之内。失事船所处的水域都是浅水区。如果没有受到鲨鱼的袭击,那么船员是可以游到海岸上的。我敢肯定应该还有其他失事船的证据—这些受损的船企图驶向比米尼岛。
  我飞往该岛进行详细调查之前,探寻一下第一批中国人到达比米尼岛时是否留有什么东西,诸如失事船、瓷器等。第一位登上比米尼岛的欧洲人是胡安·庞塞·德·莱昂(Juan Ponce de León,大约公元1510~1521年)。他是一位西班牙征服者,并于1510~1511年任波多黎各(Puerto Rico)总督。1512年2月23日西班牙国王给他的敕命为:
  国王
  传谕西班牙岛官员恩准对胡安·庞塞·德·莱昂授职,并委命其探寻传说之比米尼岛(5)。
  国王急切地要确定神秘的比米尼岛所处的位置。起因就是一个传说,传说称凡饮此泉水者,会永葆青春。其梗概为:“距离西班牙岛325里格的地方有一个海岛,岛上有一个一年四季长流不止的神奇泉水,凡饮此泉水者(有可能的话配以食物),就会使人返老还童……用其洗浴或待在泉中会使老人变年轻。”(6)哥伦布航海以前,这个传说在欧洲广为流传。后来,这个泉水被确定为北比米尼岛东边刺鼻的硫磺泉。经由一条浅河可以到达那里,成群的美洲大鳄鱼—短鼻鳄鱼属常出没于此水域。这个传说中的泉水,不管多么遥远,对任何一个追求永生的国王而言,具有无法抵挡的诱惑力。而且,这一发现自然含有无可限量的商业价值。和今天一样,任何一个生活于那个时代的富人无法用自己大量的财富换得永远的青春。
  南北比米尼岛的海湾在坎提诺(Cantino)海图上标注得相当清楚。这个海图是庞塞·德·莱昂航海之前12年绘制的。可以肯定在庞塞·德·莱昂之前,有人到过那里。这个岛不仅绘制在坎提诺海图上,而且对这个岛上的神奇泉进行了描述。比米尼岛仅有几英尺高,并在一日内就可以环航完毕。数世纪以来,这个荒无人烟的岛屿拯救过许多失事船员。这些船员是在飓风季节到此地的。20世纪,当时正在创作小说《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喜欢到这个岛上,晚上到当地酒吧喝上几杯。成千上万的游客乘着水上起降飞机和游艇从佛罗里达到这个充满着历史色彩的岛屿寻访海明威的足迹。
  1968年9月,身兼动物学家和水下考古学家的梅森·布兰廷(Mason Blantyne)博士从北比米尼岛下水。他在离岸1000码,水深10英尺的地方,发现了几个平板石,每块8~10平方英尺,呈长方形。他的这一发现被命名为:“比米尼之路。”这是由两个在比米尼海湾石头构成平行线,其上是沙丘,面朝西南的深海。西边部分呈160度角,伸向海边,弯曲直通海岸。朝岸部分是一个长约1200英尺,宽200英尺的直线。其中间有一个没有石头的壕沟(slabs)①。
  1974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津克博士(Dr。 David Zink)带领一支(9支中的第一支)探险队调查了这些神秘的石头。他得到大量的证据说明这条路是人造的。把小石头置于大石头之下,这显而易见是为了使海床平稳。大石头部分有箭形的“指示”标志,这只能是人为的。路的各个部分都有平板石,切割成相同的尺寸,并排放置,有些小方石还是榫卯连接的。从国外运到美洲的微晶灰岩矿,几乎总是伴以铅锌矿。这些矿石分布于海底平板石周围。经过很长时间以后,这些岩石已浸入海水中。有些在海浪的作用下变成圆形,像巨形面包的样子。有些岩石不是原产于加勒比地区。从空中可以看到这条海水中蔚蓝色之路。这是一条米色的石头,笔直地深入到海水中。津克博士探险之后,雅克·库斯托(Jacques Cousteau)因制作节目(7),详细调查了这条“路”,而且美国《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y)上刊登了几次特写。许多不同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调查,几乎得出一致的结论,此物是人为建造的。
  

第十二章 宝船队搁浅(2)
后来,津克博士得出一个离奇的结论:认为比米尼之路的石头是倒塌的神庙柱子的一部分。这个神庙是公元前约28000年大西洋文明时期的人建造的,而这一文明早已消失。他认为巨石神庙是大西洋人利用天空上的星团—卯宿星团的样子建造的,其类似英国的史前巨石群(8)。尽管我不同意津克博士得出的这种奇异结论,但是这并不抹杀他所做的全面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测算和调查的价值。
  当周闻将军的船队驶向比米尼岛时,其中有许多船吃水线以下已经漏水。有一两只船隔水舱还装满着水。这些受损的平底船船长尽一切办法在船沉以前靠岸,这样他们可以修理船体和舀出船里的海水,以防海水弄湿他们基本的粮食供给—大米。使用了数世纪的,尤其在二战发挥重要作用的救助受损船的标准方法就是依靠风浪将受损船冲击到岸边,而那些耐损船就会漂浮在海岸,得到应有的救助。有可能的情况下,那些水淹马匹与谷物船会和艰难靠岸的主要船只以及外界取得联系。试设想一下,那些获救的船员和侍妾看到点缀着棕榈树的沙岸是什么样的情形。
  一看到北比米尼岛,船长就必会带领船队直驶过去,因为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海平面比今天要低1寻(6英尺)。若是装货或有压舱物,平底船可以行驶到平均2寻(12英尺)半的地方。我计算过这些平底船停泊在今天水深18英尺的地方—相当于比米尼之路向海一端的深度。路的末端位置像倒置的“J”型,此地恰好是一只平底船绕过巴哈马大岸堤,然后转而直接驶向北比米尼岛靠岸的位置。
  这个假设使得我重新审视比米尼之路。通过我的研究,我想找到解决神秘之路用途的方法。这条路是不是一个光滑石头组成的来防止靠岸船体和漂浮船体进一步损害的滑道?此路的弯曲部分可能起到转盘的作用。当宝船队的一只船靠岸时,船的龙骨和船舵可以防止船脱离岸边的滑道。大船的船尾只得回转面向海岸,船才能改变方向,这样就背对着海岸。当我在同样大比例的路上拖一条宝船和一条载谷船,然后转动其船尾,结果宝船在路大的一端靠岸,载谷船在小的一端靠岸。两路都有用于船的龙骨和船舵的漕沟,使其先把船尾能拖到岸边。
  比米尼滑道所需的规定大小的石头和岩石应不难得到。平底船上本来载有成千上万的压船石。周闻的船队装载着炸药,可以用来炸岩石,且在船上有中国石匠。中国石匠曾用各种击锤、钻孔器、钻、锯和铁锤在1403~1421年间修建了数千公里的长城。假设15只宝船到达比米尼岛,大约有六千水手和侍妾,那么他们可以作为劳动力使用,有关的理由,在后文将说明。乍看起来,置于海底的石头使人疑窦丛生,但中国人已有六百多年建造隔离舱、密封舱的经验。这些舱是用“阿基米德”(Archimedes)螺旋泵抽干的(几个世纪以前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发明的),使其在吃水线以下确保运转。到明初前,中国人就已经用呼吸管和面具等设备用来潜水(9)。水下置石方时会有困难,但是他们良好的设备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当滑道建成后,每条巨船可以依次拖到岸边,并使船舵和龙骨处在漕沟中。其次,宝船的排水量达数千吨,这看来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挑战,但中国工程师发明了各种绞盘,这些使用索和麻绳的绞盘可以拖船只,而且绞盘安装有棘轮和各种传动装置,这些装置用人或马做动力。中国人可能设想用吃水浅、平底、方形帆船临时靠岸登陆。船员的训练中可能包含了将进水船拖到岸边修理的内容。有理由可以设想,每条船上应该有必要的设备,才能做到这一点。
  此处还有一些尚未解决的疑惑,这些疑惑和我的方案有抵触。因很多大长方形石块不是在比米尼岛找到的岩石制成的。那里的基岩比较软,而且和“外来”岩石相比,其形显得杂乱无章(10)。连接各个缝隙的“水泥”也不相同。津克博士找到了一个文石晶体和一个裂片方解石的样品,这暗示与邻近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由此可以确定这些岩石来自不同的地域。但比米尼岛有大量的石材,如果这些石料不是中国平底船的压舱石,有什么必要将巨石和方形“建材石料”运到比米尼岛?
  津克博士把一件样品送到长岛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检验(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由于,其石没有在窑中烧过,他们无法做碳日期鉴定,但首席化学家爱德华·塞耶博士(Dr·Edward V·Sayere)证实较小的方形石料中的有些是由砂岩和石灰岩混合而成的,并提出这些石块“可能是由某种古代批量生产技术制成的”。而且,每块“建筑石料”都用榫卯把相邻的石块连接。这些石块在平面上是方形,但在厚度上变细。显然石头在海底是没有必要用榫卯连接的。而这些“建筑石料”却曾用榫卯连接,回答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榫卯可以在平底船底将压舱石连接在一起,其可以防止船上的大石头在狂风巨浪的大海中到处移动,进而损害船体。
  一条船的船幅和其长度相比是相当宽的,而且船是平底,需要大量的压舱石。大船的排水量为3400吨。按标准的船舶工程技术而言,我预计每条船要装载500~600吨压舱石—18个密封舱中大约各装载30吨左右。这条滑道是由地产岩石、建筑石料和大型的“外来”石混合而建成的。大约450块“外来”石还放置在滑道上,但最近几年,疏浚工程时将一部分石头运移到迈阿密用以修建防波堤。我估算在滑道上有大约600块石头,每块约重10吨,恰好等于12艘平底船所载的压舱石的重量。
  

第十二章 宝船队搁浅(3)
我现在试图重建可行的场景,这个场景是曾经发生过的。一条平底船撞到岸上,船体受损,而后有些石头或建筑石料滑落到海底—是“路”的第一部分。由于增加了浮力,另一部分较大的石头可能通过船体裂缝滑落到较低的地方,而这些长长的石头像“带子”一样处在船体下方,石头的两端都是用绳子捆绑起来的。当石头到达海底时,在海底“支撑”的石头可能留下了这条带子。
  大“外来”石(11)在加勒比地区以外世界其他地区是寻常之物,而且在长江流域被探明可开采,并在南京东郊的明代采石场将其切割成一定的尺寸。那里就是宝船建造地。海底的建筑石料为一尺见方(约32公分)。砂岩和石灰岩混合而成的建筑石料广泛发现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石灰岩隙度低于2%,其渗水性几乎等于零,非常适合做建筑石料,至今在中国还在使用。
  此处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疑点——在海底发现了微晶灰岩矿。微晶灰岩在加勒比地区尚无探明。1421年,此矿不是用来贸易,也不具有商业价值,更没有和其他金属矿伴生,为什么平底船要运载微晶灰岩?位于中国长江上游的秦岭泥盆纪带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微晶灰岩矿床之一,约有两千万吨的铅锌储藏量。最具开采价值的矿床是在长坝,位于长江中游,武汉以西不远的地方,从南京逆流而上约有400英里。至今南京和武汉仍有航船往来。明成祖朱棣在武汉投入大笔资金修建各项工程,其中最壮观的工程就是天柱峰上的金殿,今天还悠然尚存。该殿是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