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21节: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6)         

  第二,粤人根本不是真的与夷为仇。夷来中国贸易,一切皆仰给于内民。如果众心坚一,既不与之交易,又不给其打工,不出三天,不烦一兵,夷人已坐困矣。   

  第三,一二粗通文墨、不安本分、不晓事体、不知谁何之人,徒欲假忠义之名,自快一时之笔舌,今日标红单,明日出白帖,刊刻张贴,欲以空言吓夷胆,不知区区伎俩,早为夷人窥破……说起来雄兵百万,实际却是个乌有先生,没任何益处。   

  不得不承认,黄恩彤也是清国当时难得清醒者,他反对反入城。问题是他这明白只能处于背后发牢骚的地步,不能说给皇上听。何况此时已经罢兵息战,雨过忘雷,好了伤疤忘了痛,〃剿夷派〃有所抬头,道光帝因为《南京条约》对天朝尊严的伤害耿耿于怀,加上广东反入城斗争的气势导致他认为民心可用,对黄恩彤这样的〃抚夷派〃开始不满,1847年1月借故将黄恩彤的巡抚之职革去,连降三级,以六品顶戴留粤委差,于是,黄恩彤就跟耆英一块儿臭了。   

  说句老实话,清国的〃抚夷派〃是出力不讨好。〃剿夷派〃高叫着打打打,打又打不过,在前头只管捅娄子、屙裤子。〃抚夷派〃嘀咕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不能打非得打,在后头给剿夷派补窟窿擦屁股。前者屙得痛快不说,还能屙出个青史留名;后者擦得不爽不说,最后却给自己擦个遗臭万年。也不知中国的历史咋搞的,思维竟然如此的简单……主战就叫爱国,主和就叫卖国!似乎不明白,他们都是一条船上的,不管主战还是主和,顶多是策略不同,而目标与立场却永远一样:第一,吃皇上的饭,给皇上干,皇上叫和咱就和,皇上叫战咱就战;第二,维持现任政府的稳定,保持现任政府的最大利益,只有这样,自己的官位才能稳定,官俸才能维持!   

  抚夷派当然也不傻,也知道自己出力不讨好,不如站一边学爱国人士,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耆英的心腹……另一个抚夷助手、已革盐运使赵长龄给耆英出主意了:别在广州做钦差了,中外这架势,咱招架不住,运动一下,内调吧。两年期一到,咱已置身事外了。耆英一听,对头,这地方儿不好呆,咱为什么不离开呢?运动谁不会啊,天朝大吏的基本功。   

  运动的当口,广州民夷还在冲突中。耆英这次老实多了,对于冲突处理得很及时。问题是,他越及时,越是加深广州人民对外夷的仇恨,并减损他本人维持治安的力量。甚至,他越处理,广州民众越给他找事儿。1847年12月,冲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六个英国人前往黄竹歧散步打雀,遭遇村民拦阻,双方发生冲突。中国村民死一人,伤一人,六个英国人全部被杀,大部分尸体被切成了碎块。耆英审判结果,当天斩掉四人,另有十一人从斩首到流放呈报给了刑部,等候刑部最后确定。         

虫工木桥◇BOOK。◇欢◇迎访◇问◇  

第22节: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7)         

  此事过后,耆英的内调活动终于成功。1848年2月他被道光召回了北京。干了这么长时间的夷务,总算安全着陆了,躲离了广州这个是非之地,代替他的,是新的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广东巡抚叶名琛。黄烟筒则仍被两人留用。问题是黄烟筒也想躲开了。一者是黄烟筒与这两个二百五上级的夷务理念不同;二则,黄烟筒早就不想干了,适逢其兄病故,遂以侍养双亲为借口,告退回家了。时间是1849年3月。这是大清恶制下劣币驱逐良币的又一例子。如此体制下,大清能有好吗?   

  (三)徐广缙与文翰:两个人比赛大话,但是都没大过巴麦尊   

  徐广缙任上,遇到了英方要求入城的第三位人物:新任驻华公使文翰。1848年3月,文翰到职。几次照会徐广缙,请中国方面派员前往香港商讨第二年4月6日进城事宜。徐广缙回复说:知道耆英为什么跟你们相约两年后进城吗?那是他知道,英人一进城就乱套了,所以,所谓的两年之期,都是他的权宜之计,逗你玩呢。现在的广州民情依然一如既往,没法进啊。徐广缙这么说,也是实话实说。他在广州呆一年了,对于广州的民情及耆英的狼狈离任胸中了然,该怎么做,他心里有数。他告诉文翰:通商才是本意,进城之事纯属无益。文翰给外相巴麦尊写信,告诉他:现在进城不安全,除非派部队占领广州一段时间,否则广州人民不会服劲儿。而且这样做的代价会使中英贸易暂时停顿。他还提出一建议:由他率领一支庞大的海军北上,谈判无效的话,就封锁天津和镇江,对清政府施压。在等待巴麦尊回信的当口,他继续与徐广缙周旋。   

  1849年2月,两人举行了两次会谈。徐广缙说:百姓反对进城。文翰说:那好,我可以派兵帮助你们弹压百姓;还有,这事儿我还可以派兵船跑到天津,询问你们的京师大臣去,或者,开进长江阻运截漕,你看着办吧。徐广缙一看文翰来硬的,就有些怯了,他怕学了林则徐,在广州激起事端,英军沿海北上,那他就成了启衅之罪魁了。于是他答应文翰:进城的事,他可以代奏皇上,遍贴誊黄,以践前约。文翰说:问皇上可以,但是1849年4月1日之前,他要看到皇上的批复。徐广缙只好矛盾上交了,在给道光的奏折中说:实在没有办法了,请皇上〃指授机宜〃吧。3月25日,他接到了皇上的机宜:不妨酌量日期,允英使〃入城一游〃,不过,只准英人暂入,不许常住。问题是,徐广缙这个时候又不打算接受皇上的机宜了。因为就在这当口,听说英夷真的要进城了,广州绅民纷纷动作起来,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团练、乡勇,城内城外组织起了十万人马,捐款也凑集了数十万两。         

◇欢◇迎访◇问◇。◇  

第23节: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8)         

  徐广缙一看这阵势,自我忖度:英国必不敢进城了。于是他选择了站在民情这一边,并且希望通过广州反入城领袖之一、在籍绅士许祥光来操纵这股民间力量。3月27日他再次给道光上折,说:看样子,英人进城万不可行。如果咱们拒绝他们入城,不见得边衅立开,但是同意他们入城,国内倒会立起兵端的,因为民情汹涌。他的合作伙伴叶名琛说得更明白:边衅虽然可虑,但是民变更为可虑啊!至于英船扬言北上,则可能是假的,拿大话吓人罢了。   

  恭喜两位父母官,他们答对了。这时的英方,真的没有北上的意思,文翰真的在拿大话吓人,因为欧洲的1848大革命尚未结束,英国在印度侵吞旁遮普省,远东兵力有限,腾不出手来对中国动武,所以巴麦尊指示文翰:广州不能动武,更不能带兵北上。在适当护送下,进城拜会中方官员,签订一个协议即可。文翰绝对想不到,还有比他更大话的,这就是他的对手,中国钦差徐广缙。鉴于文翰所说的4月1需看到中国皇帝批复的日期来临了,而他3月27日的奏折离到京还远呢,更别提拿到皇帝新批复了,于是他在愚人节这一天,跟文翰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当然更是拿自己的人头开玩笑,他说自己在3月31日接到了皇帝的批复,旨中云:〃设城所以卫民,卫民方能保国,民心之所向,即天命之所归。今广东百姓,既心齐志定,不愿外国人进城,岂能遍贴誊黄,勉强晓谕。中国不能拂百姓以顺远人,外国亦应察民情而纾商力。更须严禁土匪,勿令乘机起事,扰我居民。外国商人远涉重洋,总为安居乐业,亦当一体保护,庶几永敦和好,共享太平。钦此!〃   

  茅海建先生经过一番考证与推论,对此下结论说:〃徐广缙4月1日照会中所引上谕,确实不是出自圣裁,而是私自伪造的〃。只不过徐广缙运气好,手脚也好,做了诸多弥缝工作,既蒙过了道光,还蒙过了文翰。道光就不说了,反正难免被臣下蒙,可笑的是文翰,没想到中国高干也会玩愚人节游戏,所以他通过外国在华报纸《中国丛报》通告英商:目前的情形下不要盲目进城。同时递交照会质问徐广缙:〃一个城市的百姓怎么能够阻止一个巨大的帝国履行条约义务?皇帝的拒绝是否意味着〃正式拒绝履行条约〃?〃   

  他要求偕同新任驻广州领事包令前来总督衙门会谈。徐广缙拒绝了,只同意在城外会谈。文翰觉得城外会谈丢脸,遂照会徐广缙:前面与耆英所定进城之约,已得皇上批准,虽没有履行,但必需存候,现在,咱们不再辩论进城之事了。文翰的意思是,进城之事暂时搁置不议,但徐广缙却理解为,以后再也不辩论进城之事了。与此同时,绅商许祥光和伍崇曜又如此给徐广缙解释《中国丛报》上的通告:文翰已在新闻纸上遍告各国罢议入城了。夷人举动,无论大小事件总以新闻纸为确据,不但本国取信永以为凭,仰且各国通知不能更议。于是徐广缙兴奋地给道光上奏说:英人以后永不提进城之事啦!         

◇BOOK。◇欢◇迎访◇问◇  

第24节: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9)         

  道光一听,心花怒放。表扬自己的钦差说:〃所办可嘉之至〃,〃远胜十万之师,皆卿胸中之锦绣,干国之良谋,嘉悦之怀,笔难尽述也〃。实在是笔难尽述了,所以道光对一干人等加官封爵:封徐广缙为世袭子爵;叶名琛为世袭男爵;广州将军穆特恩等多人按照军功例交部从优议叙;候补道许祥光及候补郎中伍崇曜各赏三品顶戴,前者以道员随时补缺,后者归部选用。其他文武官员与广东百姓,也得到了道光的大力表扬,并着徐广缙分别保举。皇帝这么一奖赏,广州官民干得更欢了。督抚在各大庙装模作样地奉献还愿的祭文,广州人民更是开始盖高大的牌楼以资纪念,并刻写一幅〃众志成城〃的匾额献给他们的督抚。总之,广州的反入城,被大清上下当作了一次巨大的胜利,君臣民,堕入了空前的喜悦之中。为什么广州人民如此执著地反对英国人入城呢?   

  茅海建先生剖析说:〃今天的研究者,已经看到了历史的结局,已经掌握了比当时人们更多的国际知识,也实在不能找出入城一事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民众利益之间的联系……既然今天的人们尚不能找到反入城的理由,那么,当时尚未看到入城后果的人们,对此自然不可能提出确实可靠的理由。〃按茅海建先生的意思,广州人民反入城,也没啥明确而具体的理由,就是一种笼统的盲目的仇外情绪。拙著〃第一次挨打〃剖析说:一是历史问题,长期以来,英夷在广州经商一直是一种装孙子的姿态,现在突然与广州人民平等了,广州人民不习惯;二是国体问题,广州地方当局认为战争及战争结果有伤国体,明面上抗不过,只好暗中怂恿民众抵抗了;三是文化问题,中国是个伦理社会,让广州人民眼中男不尊女不卑、一夫一妻、腥鸡膻羊般的洋人入住广州,广州人民感情上接受不了;四是,三元里神话故事的流传,刺激出广州民众的亢奋劲儿来了。   

  按马士的解释,则认为中国人民不懂得国际法或国际权利,而且,州人民中的许多人……行商、行商雇员、通事、买办以及依赖衙门而生活的人,得益于原先的广州一口贸易制度,现在,利益丧失了,以规费与津贴等名目捞取油水的机会也没了,所以,对洋人充满了敌意。    

  周力女士把反入城定性为:它是一次重新关闭国门的努力,是华夷有别之一元世界观的惰性延续,是对国际交往中契约制度的本能抵制。总之,它是落后的、惰性的、违背契约精神的。不管怎么说,反正广州人民就是不让外国人入城。英国人呢,也邪门上了,尽管他们知道,进城对他们来讲,根本无关乎商业利益,因为中外贸易集中在城外的商馆地带。如果广州人民根本不反对他们入城,他们不见得非要入呢。比如上海,〃因为中国人并未坚持把外国人排斥出城,外国人也就不坚持留居在这观瞻和嗅味都不好的城里,他们经由英国领事获得在城外取得土地建筑房屋的权利〃。         

◇BOOK。◇欢◇迎访◇问◇  

第25节: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10)         

  总之,广州的华夷双方就是一种情绪的较量,一方不让入,一方偏要入。傲慢与偏见主导下,双方都把面子问题当作了原则问题。有人欢乐就有人愁,当中方堕入反入城胜利的喜悦之中时,英方肯定会陷入恼怒中。他们的外相巴麦尊更是勃然大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