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的皇帝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别的原因先不说,也许与满清入主中原以后,总是担心自己的统治能力有关,在这种担忧之下,比起以前的朝代来,多少增加了一些兢兢业业的精神。或许是一个新崛起的民族更有活力?就像康熙因为有自由的童年生活反倒比那些受到严格教育的许多前代皇帝更容易作出成绩一样,这都很难说。
少年天子的卓越智谋(6)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是蒙古族建立了元朝,一是满族人建立了清朝,但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或浅或深地认同了汉族的文化。他们占领了中原,浸淫了这种文化,却又在这种文化中衰败下去,这又该怎样解释呢?这里好像既有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又像一个令人无法突围的圈,我们就一代一代地在这无始无终的圈中环行下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为巩固权力而下嫁大臣的皇太后(1)
中国古代存在着“和亲”的传统。
提起“和亲”,话可就长了。中国有一句古老的祝福人结为夫妻的话,叫做“永结秦晋之好”,这“秦晋之好”,就是“和亲”的产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你争我夺,似乎永无宁日,不论是歃血盟誓,还是别的什么办法,都不能保证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在黔驴技穷之际,聪明人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把您的国君的女儿姊妹嫁给我的国君,把我的国君的姊妹女儿嫁给您的国君,大家连络有亲,相互扯紧裙带,大概就不会打架了。尤其到了下一代,那就更妙了,您的国君把我的国君叫姥爷,我的国君把您的国君叫外公,那就更打不起来了。于是,春秋混战之际,秦国和晋国这两个紧挨着的国家就和起亲来,互嫁姊妹女儿,不让对方扩张的野心害自己,要永结“秦晋之好”。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晋两个国家是春秋时期打得最为激烈的冤家之一。这下子可就热闹了,国君的妻子成天跟在国君的后头抹眼流泪地哭闹,或是要求放了她的弟弟,或是要求救救她的哥哥,这裙带真是拧得七弯八拐,哪里还有一点亲情的味道。如果要从“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事实来想问题,那么,以此来祝福男女好合,简直无异于诅咒。
诸侯国之间和亲靠不住,皇帝和大臣“和亲”能否靠得住呢?那就更未必了。在一统天下的时候,皇帝有许多女儿,但皇帝却只有一个,因此,皇帝的女儿们只有嫁到大臣的家里,皇帝也把女儿当作笼络大臣的一种手段,但是皇帝照样不相信大臣,大臣也照样造反。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功臣被戮,也不会有权臣造反了。看来,裙带毕竟是裙带,以裙带的柔弱去缚那充满欲望的权力之手,是无论如何也缚不牢的。
当然,我们并宋人绘昭君出塞图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唐/杜甫/咏怀古迹
非一味地否定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远嫁西藏,都为维护民族间的安定团结、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和亲”这种方式的文化涵义,并不仅仅从政治角度去作简单的评价。
“和亲”之策,既可通过姻亲关系来建立血缘关系,又可增加感情的联络和纽结,其实,还有一种物质上的抵押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和亲”是制造“人质”的一种最为奇妙的方法,有了这种通过血缘遗传关系而制造出的特殊“人质”,国际关系、民族关系以及君臣关系多少会有些改善。
因此,“和亲”之策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封建帝王尤其如此,甚至重视到了实在无法“和亲”时,皇太后委身下嫁,亲自去“和亲”的地步,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次奇异之举了。
清太宗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朝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皇太极病重。他自建立清朝以来,可谓发扬光大了努尔哈赤的事业,对内改革政治,对外开疆拓土,使满清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但他年仅五十二岁,便一病不起。他深深地知道,满清的基业还不稳固。
明朝依然十分强大,而在满清内部,皇太子努尔哈赤克沈阳图
虽然早已册立,但诸王之间仍然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因此,对安排后事,皇太极十分重视。
太子的母亲吉特氏(吉特氏全称博尔济吉特氏,属蒙古科尔沁部,父名寨桑,其姑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即孝端皇后。吉特氏在其子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亦即皇太极的皇后。死后谥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一般称为庄妃或孝庄皇后)是皇太极的宠妃,史称庄妃。庄妃长得十分美丽,而且精明强干,很有见识,皇太极在许多方面都得助于她,因而在安排后事上对她甚为倚重。皇太极在自己病重不起之时,叫来庄妃,握着她的手气喘吁吁地说:“我今年五十二岁,即使死了,也不为夭亡,只恨未得统一中原,不能与爱妃共享天下,不免遗恨。我死之后,福临可以即位,但他年幼无知,不能亲理政事,只好由诸亲王摄政了。”于是,皇太极把几个亲王叫到病床之前。
为巩固权力而下嫁大臣的皇太后(2)
皇太极把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找来,对他二人说:“我已病入膏肓,就要与二王诀别了,所担心的是皇太子福临刚刚六岁,不能理政,一旦即位,还望二王能顾念本族血亲,好好辅佐他。”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听了,连忙跪在地下,对天发誓道:“如背圣谕,皇天不容。”皇太极又指着庄妃和福临说:“他们母子二人,全仗二王,二王不得食言。”就这样,皇太极“托孤”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二位亲王。
老年时的孝庄文皇后像
吕后、武则天、孝庄皇后、慈禧太后,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女强人,然而,这些人上台当权,无一不是靠男人。看来,在一定意义上讲,传统社会中的女人并不完全是男人的奴隶,男人倒有点像是女人的垫脚石。
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日,皇太极病死于沈阳清宁宫。虽然皇太极临终前已有了安排,但围绕皇位继承还是闹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少数少壮派贝勒想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因为豪格年龄较大,在青年贝勒中有一定的影响;代善之孙阿达礼(多尔衮之侄)和其叔硕托亲王想立多尔衮。按当时的情况来看,多尔衮一派力量较为强大,尤其是多尔衮本人,既军权在握,又骁勇善战,在军队中颇有威望,性格也刚毅果断,所以有一些人想拥立他。
但多尔衮考虑到自己若登皇位怕会引起内乱,尤其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派的力量更是难以制服,所以,他还是决定立福临为帝。
其实多尔衮立福临为帝的用心大家是看得很清楚的,福临年仅六岁,即位后必然由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就会一步步地剪除异己,控制局面,在适当的时机再登皇位,因此,一些亲王不愿意同多尔衮合作,阿济格就称病不出,撒手不管。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稳住人心。于是,他以谋逆罪将拥立自己的阿达礼下狱,以证明自己并不想篡位。他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收拢人心的作用,阿济格也出来视事,表面上的局势又稳定了下来。
福临即位,是为顺治皇帝。嫡母和生母吉特多尔衮像
氏俱被尊为皇太后。多尔衮摄政,被尊为皇父。
庄妃心里也十分明白,孤儿寡母秉政,若无人尽心辅佐,必然权位不保,所以对多尔衮就加意笼络。在顺治即位后不久,多尔衮亲自告发并主持审理了阿达礼、硕托叔侄的谋逆案件,杀了阿达礼,并罪及其妻子,以表明自己的心迹,这使得庄妃极为感激,从此对多尔衮更加信赖。
多尔衮也可谓“兢兢业业”,凡事无论大小都一概禀告庄妃,庄妃也让多尔衮随便出入宫廷,便宜行事,不必事事奏告,也不必多避嫌疑。于是,多尔衮随意出入宫禁,有时甚至留宿宫中。
多尔衮其人据说长得一表人才,十分精干秀拔,但却是一位好色之徒,庄妃也正值盛年,时间一久,便有了苟且之事,宫廷内外便有了一些闲言碎语,连顾命大臣济尔哈朗也说三道四。多尔衮知道以后,告诉了庄妃,让她拟了一道圣旨,派济尔哈朗前去攻打山海关,把他远远地支派了出去。
顺治皇帝像
庄妃是个十分精明的人,关于她和多尔衮的苟且之事,到底是出于多尔衮的逼迫,还是庄妃自愿趋献,或是二者皆有,已无法用史实来证明。其实,这种事就是放在今天,也难以说清。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多尔衮嗜色如命,庄妃既年轻美丽,又聪慧能干,多尔衮想渔猎其色,恐怕是可想而知的事。多尔衮的好色无耻,还可以用另一件事来证明。
一次,多尔衮在庄妃那里见到了一位十分美丽的妇人,与庄妃之美不相上下,十分眼馋。回去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皇太极的长子、肃王豪格的福晋。从此,多尔衮又迷上了这位福晋。后来肃王豪格死于狱中,多尔衮把豪格的福晋纳为自己的妃子,但不久又生厌弃,迷上了朝鲜的两位公主,把豪格的福晋冷落在一边,任她撒泼使性,只是避居不理。从这件事看来,多尔衮对庄妃主动发起进攻,应当是可以想见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为巩固权力而下嫁大臣的皇太后(3)
在这种情形之下,庄妃的态度如何呢?以庄妃之精明,她不会不考虑到苟且之事对她的身份地位尤其是声誉所带来的影响,但如果拒绝了多尔衮,恐怕带来的问题就更大了。庄妃十分清楚,多尔衮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其好色如命更是他性格上的极大缺陷,如果施以温柔之计,也许会很容易地笼住其心,利用他去控制住权力,顺治的皇位和自己的太后之位就会较为稳固,而且会一天天地稳固起来。也许庄妃就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同多尔衮有了“和亲”之举。
当然,以庄妃之盛年,以多尔衮之仪表和热情,也并非没有因此而苟且的可能,但总的看来,这只是一个次要的原因或根本就不是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女皇武则天和其女太平公主以及其他许多的皇后公主曾经多养面首,但基本上没有与权臣发生什么情感纠葛,根本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权力已很稳固,不需要再施“美人计”来稳住统治地位了。她们甚至要远远地躲开权臣,以免自己的私生活以及其他什么秘密为权臣所窃、被他们拿到把柄来攻击自己。由此可见,庄妃与多尔衮的关系,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维护权力的需要。
多尔衮在后来的日子里建立了赫赫军功,尤其在招降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击败李自成的军队上更显突出。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北京城后,没收了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家产,也抢走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知道后,十分愤怒,拒不投降李自成,大诗人吴梅村在《圆圆曲》中写道:“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跑到多尔衮的军中,剪发宣誓,正式做了满清军队的马前卒。这时,李自成的军队也来到山海关前的一片石,列阵于山海之间,准备与吴三桂决战,多尔衮让吴三桂打头阵,自己立马观看。吴三桂亲自上阵,与李自成的军队打了十多个回合,被裹在了军中。正在这时,一阵狂风忽起,多尔衮眼见吴三桂要失败,便催动数万铁骑从两侧冲来。李自成大惊,他根本没有想到满清军队会参战,慌了手脚,走下指挥台,先行撤退。李自成的军队大败,在吴三桂的引领下,满清军队正式入关,定都北京。顺治是满族人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
入关以后,多尔衮的权力更大了。在攻打农民起义军和消灭明朝余留势力的反复征战中,多尔衮也显示了很强的指挥能力,他调兵遣将,攻下明朝的一个个城池,队伍逐渐向南推进。这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已死在狱中,多尔衮就成天与豪格的福晋朝欢暮聚,鬼混在一起。豪格的福晋虽是他的侄媳,多尔衮却思想解放得很,一点也不顾忌,一时间舆论大哗。
这一时期,努尔哈赤几个有兵权的儿子相继病死或战死,孝端皇太后也去世了。平时,庄妃虽与孝端皇后同为皇太后,但毕竟名分上有差,一是侧室,一是正室,所以虽时有专权之举,还是多少有所顾忌。好在孝端皇太后并不过问朝政,庄妃也就放心了。孝端皇后一死,庄妃再无顾忌,便大胆地处理起政务来。就在这时,多尔衮那边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原来,多尔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