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史有学问-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齐君处死。”鲁庄公本无主见,就由使者把管仲带了回去。
  

把国家托付给仇人(3)
管仲坐在囚车里,心想齐桓公不让鲁庄公杀死自己,肯定是鲍叔牙的主意,鲁庄公用不了几天就会后悔,万一追上来可就麻烦了。他就编了一支歌,让士兵们愉快地唱着,消除疲劳。他们日夜兼程,终于越过了鲁国的边境,来到了齐国。鲁庄公果然后悔了,急忙派人去追,但已经晚了,等追兵来到边境,管仲等人刚刚过去。
  到达齐国以后,鲍叔牙把管仲放出囚车,迎入国都。据说桓公为了表示对管仲的尊重,在接见管仲之前,斋戒了三天,沐浴了三次,足见其虔诚和隆重。不久,齐桓公就正式拜管仲为相国。
  鲁庄公听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感到自己受到了轻污和戏弄,就厉兵秣马,想去报仇。齐桓公闻讯之后,也想先发制人。管仲认为桓公刚刚上台,百废待举,诸事未理,不宜轻易动兵。但桓公正年轻气盛,想显一显能力,压一压众人。齐军在鲁国的长勺与鲁军开战,由于指挥失误等诸种原因,齐军大败。齐桓公吃了这次苦头,反倒冷静下来,按照管仲的想法一步步地治理内政。
  管仲首先在经济上实行改革,打破西周以来井田制的限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分等征税的实物税制;在内政上实行“参国伍鄙”制,强化了国家的权力;在军队建设方面采取以兵器赎罪的方法,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人才选拔上实行“三选”制,网罗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就这样,齐国迅速强大起来,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与管仲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鲍叔牙较管仲先死,管仲在鲍叔牙墓前悼念这位生死挚友时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把鲍叔牙与父母并列,应不为过。后世以“管鲍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的相知相爱的纯真友谊,自此而始。在这里,我们当然忘不了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匡时济世之略,也忘不了桓公的雄才大略,但更不应该忘记鲍叔牙这样一位举贤让能的贤明之士。
  把国家托付给仇人的突出事例,当然不会很多,倒不是因为世人多无此度量,实在是历史没有这么多的巧合。但求贤若渴乃至发了疯似的网罗人才的事还是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穆公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秦国在西周时期原是一块很小的地方,连侯也称不上,根本是无名小辈,只是到了西周末年,因勤王有功,才被周天王特许称侯,以后经过数代君主的努力,逐步地发展起来。秦穆公是一个贤明有为的君主,他一生都在时刻注意网罗人才,使用人才。
  百里奚原是一个穷苦农民,后因家境贫困才想出来寻找机会,干一番事业,但流浪多年也无机会做官,弄得妻子儿女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经朋友推荐,在虞国做了大夫。不久,虞公因借道给晋国而被晋国灭亡,百里奚就跟着虞公一起到晋国做了俘虏。晋君知他有本领,想让他做官,百里奚却死活不肯,就这样在晋国住了下来。后来秦穆公派公子絷去晋国求婚,百里奚就被当做陪嫁送往秦国。百里奚不愿去秦国,半路上偷偷地跑了,一直来到楚国,楚人开始以为他是奸细,后来见他年老,就让他看牛。他看的牛长得又快又好,竟然出了名,连楚成王也知道了。
  公子絷以为跑了一个老奴,并不在意。有一天,他在晋国的土地上看见一个人长相奇特、力大无比,用一把大锄头锄地,锄得又深又快,他以为是奇人,就把他带到了秦国,这人就是后来的名将公孙枝。秦穆公看见名单上少了百里奚,就问公孙枝,公孙枝说他是个有本领的人,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秦穆公立即派人四处打听,竟在楚国找到了他。秦穆公要用仪仗车马去迎接他,公孙枝说:“千万使不得,如此去迎接一个奴隶,必引起楚人的怀疑,那他们就不会放百里奚了。”秦穆公依照公孙枝的主意,用五张羊皮换回了百里奚,后来就有了“百里奚、五羊皮”的说法。
  秦穆公见百里奚是个七十岁的白发老人,显得不高兴。百里奚说:“您如果让我去打虎,我当然老了,如果让我谈国家大事,那还比姜太公小十岁。”秦穆公觉得有理,就同他谈国家大事,没想到越谈越投机,一连谈了三天,就要拜他为相国,百里奚说自己不行,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公子絷好不容易请来了蹇叔,连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也一同请来了。秦穆公与蹇叔论当今世事,竟然乐得忘了吃饭。过了几天,他就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西乞术、白乙丙为大夫,就这样,秦穆公一下就得到了五位贤能之士。在后来的岁月里,这五个人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把国家托付给仇人(4)
据说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这其实是愚夫愚妇之论,如果怀着这样的思想去经商从政,别说没有权力,即使有了权力也不会持之长久。道理很简单,没有人才,谁来维护你的权力?
  当你是光杆司令的时候,你又向谁发号施令?当你振臂一呼而众叛亲离的时候,你的权力又怎样实行?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觉醒,那你就离千夫所指的独夫民贼相去不远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不管东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1)
中国人虽经常高喊:“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在现实当中却很难做到。因此,一些人往往并不为了某一理想、某一原则去做官,而是把做官当做目的。战国时期主张南北合纵抗秦的苏秦和主张东西连横自保的张仪,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真所谓不管“东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
  苏秦的家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但苏秦不满足于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他想出人头地,被人羡慕、被人畏惧。于是,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努力学习各种权谋之术,分析当时各国的关系,准备去游说秦王,以获取很高的职位。
  他穿上貂皮制的华贵的衣服,带了一百斤黄金,来到了秦国,上书给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的丰富物产,北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兽皮和代地产的马匹,向南则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边又有崤山、函谷关等坚固要塞。秦国真是田地肥沃、人民富足;有万辆战车,有百万雄师;沃野千里,储藏丰富;地势险要,能攻易守。这正是天府之国,也是可以称雄天下的国家。以大王您的贤能,秦国众多的人口,战车及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及谋略的应用之妙,足可以吞并诸侯,据有天下,自称皇帝,统治四海。希望大王您能听听我的意见。”
  苏秦讲了这么一通大道理,秦惠王的回答却是客气而又冷淡,其主要原因大概是由于他刚刚杀了商鞅,不太喜欢外国人,又加上时机还不太成熟,或是苏秦只讲一些大而无用的道理,却无具体方案。秦惠王回信说:“我倒听说诅楚文
  内容为秦国祈祷神祗,诅咒楚国,克制楚兵。写作时间大约在楚怀王十七年,即公元前312年。
  过,毛羽不丰满的鸟儿,就不能飞得很远;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能够随便惩罚别人;道德修养不够深厚的君主,也不能教导役使别人;政治法令没有理顺的君主,也不能随便去号令大臣。现在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秦廷上教导我,我十分感激,不过还是等秦国具备了条件再听您的意见吧!”就这样,苏秦被秦王赶了出来。
  苏秦接连上了十多次书,在秦国住了一年还多,秦王始终没被说动,看着带的盘缠已花完了,身上的貂皮裘衣也穿破了,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一路上风尘仆仆,回到家时,只穿着草鞋,背着书,担着行囊,形容枯槁,面目黎黑,满面失意。等回到家里,家人知他求职失败,都不理他。妻子看他回来,连织布机都不下,嫂子也不替他做饭,父母连话都不跟他说。苏秦所受的冷遇也可谓令人伤心的了。
  苏秦受了极大的刺激,他叹息说:“妻子不拿我当丈夫看,嫂子不拿我当小叔看,父母不拿我当儿子看,这都是苏秦的过错啊!”于是,当夜就把书都找了出来,在屋子里陈列了几十种,其中有一种是姜太公的兵法《阴符》,专讲权谋之术。苏秦如获至宝,连夜背诵揣摩。就这样,苏秦发愤读书,把头发吊在梁上,若打瞌睡,绳子就会把头发拉疼,如果还不能解困,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有时血一直流到脚上,并告诫自己说:“哪里有游说国君而不能获得锦衣玉食,不能据有卿相尊位的呢?”经过一年的苦读和潜心的分析揣摩,苏秦各方面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终于充满信心地说:“这回确实可以游说国君了!”
  苏秦为了向兄弟求得路费,就跟苏代、苏厉谈论太公兵法上的道理,苏秦的精彩分析说服了苏代、苏厉,他们不仅拿出许多钱送给苏秦,自己也开始研究起这些问题,后来也成了有名的说客。苏秦这回决心合纵抗秦。他先来到赵国,想结交赵肃侯的兄弟秦阳君,没料到开始就碰了个钉子。他并不灰心,继续北上,来到燕国。在燕国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到燕文公,钱已用光了,只好借了掌柜的一百个小钱度日。一天,燕文公出来,苏秦就趴在地上求见。燕文公听说他就是曾经游说过秦王的苏秦,就把他带回宫里。在那里,苏秦对燕王讲了一通道理。苏秦说:“燕国在列国之中并不是个大国家,论土地,只有二千五百里,论军事力量,也只有六百辆兵车,六千名骑兵,十几万步兵。南面的齐国和西面的赵国都比燕国强大得多,却连年战乱不断,只有燕国得保平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西面有赵国挡住了强秦,使秦国不能越过赵国来打燕国。如果赵国一旦投降秦国,那么,秦国马上就会进攻燕国。您现在不同赵国交好,却去同秦国结成联盟,这实在是不正确的策略。况且如果惹怒了赵国,赵国的兵马朝发夕至,您又怎么能抵挡呢?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同秦国绝交,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秦国。这样,各国才能自保。”
   。 想看书来

不管东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2)
燕文公很同意苏秦的看法,只是怕各国人心不齐,苏秦就主动要求去联合各国,燕文公当然很高兴,就给了他许多车马黄金和从人,苏秦来到了赵国。
  赵肃侯很热情地接待了他,苏秦对赵肃侯说:“中原最强的国家是赵国,而赵国又与韩、魏接壤,秦国要想向中原发展,就必须先攻下赵国。现在秦国不敢来攻赵,是因为有韩、魏作挡箭牌。但如果秦国奋力攻打韩、魏,韩、魏并无高山大河作险阻,是很容易被打下来的。到了那时,赵国可就首当其冲了。现在是各国都同秦国交好,纷纷割让土地,可秦国贪得无厌,非把您的土地吞完不可,这是什么策略呢?中原各国再加上楚国如果能联合起来,地方比秦国大五倍、兵力比秦国多十倍,还怕秦国什么呢?我希望能大会诸侯,订立盟约,六国一起抗秦。”
  赵肃侯当时十分年轻,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听到苏秦有合纵抗秦的办法,自然十分高兴。他立刻给苏秦一百辆马车、一千斤金子、一百双玉璧、一千匹绸缎,请他去约会各国的诸侯。正在这时,秦国打败了魏国,魏献出十座城池求和,赵肃侯听了很焦急,害怕秦国接着攻打赵国,就忙请苏秦商量。苏秦一面忙着备战,一面用激将法利用张仪,让张仪在秦国当上了客卿,说服秦国,使它不来攻打赵国。安定了赵国后,苏秦就开始游说其他诸侯国。
  由于当时的情势所迫,韩、魏、齐、楚等国都十分同意合纵抗秦,苏秦的游说既进行得很顺利,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自己也做了六个诸侯国的宰相,挂了六国相印。
  他从楚国返回赵国,一路上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真是史无前例的场面。苏秦当然不会“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正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在路过洛阳时,他的父母亲自来到路旁迎接,他的嫂子扫地三十里,趴在地下不敢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抬头,至于苏秦的妻子,只能远远地躲在一边,侧目而视,正眼都不敢瞧一下,只是竖起耳朵偷听。苏秦问他的嫂子说:“嫂嫂为什么先前对我十分倨傲,而现在对我十分恭敬呢?”苏秦的嫂子说:“因为叔叔您权大位尊而又有很多很多的钱啊!”苏秦感慨万分地说:“唉!贫穷的时候连父母都不认你做儿子,富贵以后则亲戚也感到畏惧。人生在世,势力权位以及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公元前333年,燕、韩、齐、魏、楚、赵六国会于赵国的洹水,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互相支持帮助,共同抗秦,并推苏秦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专门处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