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ember 1978 to March 1979?; 1979,页1…20;T。B。Gold ?Back to the City:The Return of Shanghai s Educated Youth?; 1980,页755…770。 '。Stanley Rosen的著作侧重于文化革命期间的广州红卫兵知青' S。 Rosen; The Role of Sent…Down Youth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ase of Guangzhou; 1981。',尽管偏离我们着重关注的那个时期,但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在此也应该特别提到Anita Chan,Richard Madsen和Jonathan Unger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当年专门研究广东省的一个村子,访问了下放到那儿去的知识青年与该村的农民(这些人后来都逃亡去了香港),然后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研究的主要课题并不是知青,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他们所列举的各种著作文章中找到关于那些年轻人当时生活及思想状况的极有价值的资料。尽管当年我们对各自的研究都不知悉,然而巧的是有几位年青人是我们共同的受访者,这是以后才发现的' A。 Chan; Children of Ma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Activism in the Red Guard Generation; 1985;A。 Chan; R。 Madsen & J。 Unger; Chen village under Mao and Deng; 1992,在此书第335页有在该研究基础上发表过的所有文章一览表。R。 Madsen;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1984。'。

近年来,一些美国学者,其中有些是从中国大陆去的移民,能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有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涉及问题有社会阶层分析、城市人的生活状况及他们如何获取学习机会及理想工作,或者关于下乡运动本身,这对研究1960…1970年代无疑很有帮助。由于他们的研究是追踪某些人一生的经历,因此有时有可能提供对当代历史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X。 Zhou & L。 Hou; ?Childre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tate and the Life Course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 1999,页12…36,该文后附有K。 Chen 及X。 Cheng两位的评论。A。 Walder; B。 Li 及D。 Treiman; ?Politics and life Chances in a State Socialist Regime: Dual Career Paths into the Urban Chinese Elite;1949 to 1996?; 2000,页191…209。X。 Zhou; N。 Tuma及P。 Moe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Job…Shift Patterns in Urban China; 1949 to 1994?; 1997,页339…365 及?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in Urban China; 1949…1994?; 1998,页199…222。'。可是,面对这些大规模调查的结果,必须持有一定的谨慎态度,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对历史的一知半解可能会对调查的原意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今天在中国很难找到合适的人以认真的态度来进行这类广泛的问卷调查。“调查者”为了赚取金钱,匆匆忙忙直接把问卷填好交来,我们领教过几次了。此外,对某些人来讲,有些话题至今仍然太敏感,他们不可能毫无顾忌地来回答问题。

培养革命接班人

为什么1968年底再度大张旗鼓地推行贯彻下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政策?为什么采取群众运动的形式并涉及绝大多数十五岁以上还未参加社会工作的城镇青年?由此出现了众多问题之后为什么这场运动依然持续了十几年?

三言两语无法解答这些问题。下乡运动早在文化革命前就作为多种功能的政策存在' 参考本书页80…91。'。在1968年底动荡的形势下,随后的十几年又在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中'党内“社会主义建设”路线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之间的斗争。毛泽东是在1959年用这个概念来反彭德怀大帅的。从文化革命开始,他使用同样的手法来反刘少奇和邓小平,称他们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政者的动机就更加复杂。有些是长期的,有些是短期的,有些一清二楚,有些则隐晦不明,有些甚至是秘而不宣。在各位领导人,尤其是他们的头头毛泽东的脑子里,对所有这些并不一定完全意识到。然而就是毛,就是他发起这场运动,正像他发动文化大革命一样。运动的合法性又全靠他自己的思想来论证。主席的旨意往往只有几行到处张贴的黑体字,而千百篇文章即刻出笼就此作出无休止的评论解读。在这种情形下,对发起下乡运动动机的分析有时不可避免地成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或者甚至变成对毛的心理分析。

我们的研究不限于官方对运动如何解释,我们的观点是,这场运动主要有四个动机,又可分为三大类:意识形态动机(改造青年思想及消除社会分工),政治动机(恢复秩序及强化毛的领袖魅力),社会经济动机:一为积极的(发展农村和边疆地区),另一为消极的(限制城市人口增长和解决失业问题)。

第一章意识形态动机

培养革命接班人

中共在其历史上发起的众多政治运动几乎都负有双重目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经济、制度、自然环境,等)及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思想、态度,等)。这两种改造被视为不可分割的同一体'见 G。 Bennett; Yundong; Mass Campaigns in Chinese munist Leadership; C。 P。 Cell; Revolution at Work; Mobilization Campaigns in China; S。 L。 Greenblatt; “Campaigns and the Manufacture of Defiance in Chinese Society”; 刊登在1977年出版的 A。A。 Wilson编汇的Deviance and Social Control in Chinese Society; 页82…120。前两本是我们所知的唯一系统阐释1949年以后群众运动现象的著作。然而,本书以及我们对中国当代历史所知道的一切都与Bennett书中的论述相反。他认为1949年建立的政权是“参与者为本的民主”,而群众运动就是这种“民主”的得天独厚的方式。至于Cell的那本著作只给我们提供很少有关运动真实的资料。作者认为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与其他人绝对不同,他也相信“规范性激励”(即运动中的宣传和动员)具有神奇的经济效力。可惜;他没有提供任何证据。'。从1963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重心就明显地放在主观世界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一场革命”的文化大革命则更加凸显了这种倾向。在政府的宣传中,68年底再次轰轰烈烈掀起的下放知青去农村的运动便是以将思想改造放到首位为特征的。

虽然以往已反复宣传过,但如今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定了新调子,尤其是加入了“再教育”的新概念。 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电台向全国广播了毛泽东的指示,并在翌日全文登载于“人民日报”。这项宣告新型下乡运动诞生的最高指示只是着重提到上述理由。以下是该指示的全文: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人民日报》1968年12月22日第一版。指示在第二天的报纸头版又再重新刊登。'

指示公布后,连日发表各种评论文章阐明“再教育”的含义。“再教育”应该可以帮助“知识青年思想革命化”以及“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新华社讯,1968年12月23日; 刊于SWB; 1968年12月30日'。早在文化革命前,对青年中的精英越来越脱离群众并把革命理想丢到脑后的现象,毛泽东曾多次表示不安。“苏联修正主义”的样板,加上他的“务实派”政治对手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全都令他害怕:几年以后,或最多几十年以后,中国将会“变色”' 毛泽东,“1963年5月9日对 浙江省7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 的批示”,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一文中引用,《红旗》第13期,1964年7月14日;页32。'。他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越来越学院式并充满竞争的教育制度在培养着一批毫无真正实践经验的新精英,而且他们通常出身于干部及知识分子家庭。

毛一向心怀反知识分子的情绪,那时就走到了极端' 有关毛泽东的反知识主义及他的思想中的其它民粹主义色彩,可参考M。Meisner; Marxism; Maoism and Utopianism; 第3章。在方苏的文章〈千家驹谈毛泽东怎样对待知识分子〉里,可以找到一些毛敌视知识分子的意味深长的事例,刊于《九十年代》1994年4月,页90…93。',认为整个学校教育已构成对年青人思想的严重危险。1964年他曾说过:“书不能读得太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也不能读得太多' '读多了就会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修正主义”' 《毛泽东思想万岁》,页464。'。早在1958年他就一再肯定:“自古以来,创新思想、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年青人”,还说:“历史上总是学问少的人推翻学问多的人”' 同上,页176…177。'。到了1965年,他索性要求所有中学毕业生在可能上大学之前到农村、工厂及军队去干上几年' 同上,页626。'。

毛对知识分子的猜疑由来已久,不过随着文化革命变得全面了:所有知识分子都被非正式地列入“黑九类”,并被那些极左派称作“臭老九”。须知当时城市里的整整一代人已成为“知识分子”了。其实,共产主义制度所带来的进步之一乃是在城市普及初中教育和在农村发展教育' 1966年有1250万个中学生,而在1949年仅有100万个。参考《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页1001。'。这种新形势在年青人心中孕育了对未来强烈的向往,他们希望继续学业(上高中或上大学),或者得到一份与学历相当的“白领”工作。然而,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的发展都不足够满足他们的愿望,因而怨声四起。

令毛担心的是城市里教育出来的新一代(即将来的精英),他们不再认同老一代的价值观。他曾这样谈道:“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 ”' 《红旗》1964年7月14日,第13期; 页32。'。他认为这是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 E。 Snow; The Long Revolution; 页221…222。'。这个时期的毛有着一种狂热的,或许是绝望的意愿,要和Max Weber称之为“魅力领袖式威权制度的常规化”决一死战。这种常规化的明显特征之一就表现在放弃以革命道德为标准来择优,而是采取建立在通过考试选拔的基础上同时也考虑世袭身份地位的制度。按Weber的理论,这个制度可称为半传统半官僚的' J。 Unger; Education under Mao。 Class and petition in Canton Schools 1960…1980; chap。 I…1; 特别注意第 26…27页上的图表1…2。有关“魅力领袖威权”(也叫“卡理斯玛支配”)的概念,可参考;《韦伯作品集II: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下乡运动的作用之一就是割断教育与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强迫所有的中学生去当农民,只准以生产劳动及阶级斗争中的革命态度为标准来考虑提升与否' 1963年毛曾经提出为防止官僚主义和修正主义,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依赖三大革命运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以及科学实验(见《红旗》第13期,1964年7月14日;页31…32)。从1968年起,宣传重点就不断强调知青必须投身到“三大运动”中锻炼自己。'。1970年大学重新开放以后,被批准入学的城市青年并不是以学业成绩筛选出来的,而是根据他们在农村的表现, 由“群众”的意见决定的。这类意见也同样决定他们能否在当地得到提升。

这里必须指出,当时存在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典型的“魅力领袖”制度要求个人表现重于个人出身,但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家庭成分在社会各项工作的提升上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随着毛泽东不停地号召要加强阶级斗争,对出身不好的人们的歧视就更加深。而那些虽然出身不好但已证明是对革命忠诚的,则被冠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美名。我们在这里不需要去解释这种矛盾内含的意义,但须加以强调,因为千百万年青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由此带来的实际影响' G。 White; The Politics of Class and Class Origin: The Cas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

其实下乡运动的目的主要并不在于改变选拔人才的方式,首要的是从根本上改造完完全全受了修正主义毒素侵染的城市青年一代的思想。1968年12月22日文汇报社论这样解释:“知识青年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呢?这是因为,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