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党—国精英(4)
经过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以及旧制度残骸逐步消除之后,人类社会将最终达到共产主义。在这一阶段,自原始集体狩猎时代以来的阶级将从人类历史上彻底消失。在阶级斗争的废墟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到“一个联合体,在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将会逐渐消失。作为压迫工具的国家也将会消失。一旦新社会在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国家里建成,一旦资本家为控制资源和市场而展开的世界范围内的对立趋于终结,战争将成为历史。
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只是对工人阶级造成压迫。即使是资本家,也并不是真正自由的。他们也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规律所支配,虽然这一制度由他们所主导,但在不自由这一点上,他们和工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资本家必须不顾一切地追求利润,他们必须积累资本。那些未能有效地这样做的人,总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伍,并结束其资本家的身份。社会主义被认为是根本不同的制度。它将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人民首次达到了对社会运行原则的自觉控制,而不是受控于它。
俄国革命
人类的动机总是复杂多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动机都能像社会主义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及其对替代性社会的想象的信仰那样,能够推动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掌握俄罗斯政权——不是为了追求名誉、财富,也不是以权力本身为追求目标。列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忠实追随者。他对他们的著作作过长篇笔记,认为其中包含了能够指导革命的社会主义政党掌握政权的观点。在学者当中存在着一种陈旧的争论:列宁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真正追随者,还是受权力的驱使而制造了一种对其进行歪曲的观点?不管哪一方是事实,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列宁增加了一种关于如何开展工人革命的新理论,而这在马克思著作中是找不到的。
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列宁提倡建立一个纪律严明的秘密的职业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按军事原则建立起的党组织,他们称之为“民主集中制”。中央领导层就政策进行讨论,并根据多数票原则作出决定。但是,一旦作出决定,不管是领导人,还是普通成员,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列宁认为,在把社会主义知识传播到城市工人阶级当中的时候,要想在沙皇白色恐怖下生存下来,这样的党就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开展革命,必须有一个纪律严明的党,它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党内民主集中制,党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先锋队关系,被证明是在沙皇专制体制下建立一个强大的党组织的有效办法,也是在1917年沙皇政体崩溃之后的混乱局势中夺取政权的有效途径。但它与革命之后建立起来的社会类型显然也有重大的关联。
没有人曾料到,社会主义国家首先会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某个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例如英国或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西部的主要城市里已有了大工厂和相当庞大的工人阶级队伍,其中有大约250万工人从事大规模的制造业和采矿业。然而,城市工人阶级周围是大批的农民。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近75%的人从事着传统的耕作业。大多数的农民生活困苦,对拥有土地的贵族,对沙皇政权,怨恨重重,因此,在反对旧政权的斗争中,他们有可能充当工人阶级的临时同盟军。不过,大多数社会主义者认为,要想吸引这些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从古至今的愿望就是变成自己那块土地的主人,而不是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
1917年,世界大战造成的极度的物质匮乏,使得俄国工人和农民的不满危及沙皇政权。布尔什维克的组织者们和他们更温和一些的社会主义兄弟——孟什维克一起,在城市工人中寻找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观众。另一个党,社会革命党,却在农民中组织起来。这一年的3月在严寒的首都——彼得格勒,一系列罢工终于导致了一场自发的工人起义。当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缴了自己的械并跑到工人一边时,沙皇政权就宣告倒台了。
党—国精英(5)
在随后的八个月里,一个新的临时政府和从整个俄国发展起来的“苏维埃”共同分享政权。苏维埃是一个代表工人、农民、士兵和水手的组织。在苏维埃内部,最有影响的团体是上面提到的三个社会主义政党。临时政府决定不让俄国退出战争,从而激起群众的不满和工人、农民的极端情绪。农民从地主那里夺过土地,工人要求返回工厂的权利。
三个社会主义政党中最激进的一个——布尔什维克,坚持不懈地呼吁俄国退出战争,要求工人控制工厂、农民掌握土地,总之要掌握一切有助于满足这些要求的权利。11月,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苏维埃中赢得了多数,整个俄国,几百个苏维埃都通过了要求把全部权力转交给苏维埃的决议。机不可失,布尔什维克在11月以彼得格勒苏维埃的名义发动了一次夺权运动。随后不久,莫斯科的政权也被苏维埃夺取。在彼得格勒,来自全俄的苏维埃召开了一次全体大会,并被命名为“布尔什维克统治下的新政府”。
打江山和坐江山是两件不同的事。由于一开始只掌握主要城市,布尔什维克面临着追随旧政权的武装势力的反扑,后者从西方主要国家得到了武力支持和装备。虽然布尔什维克在农村的支持率有限,但他们能够建立一支“红军”,限制敌人的活动范围,并终于在1920年末控制了前沙皇俄国的大部分地区。1922年,新政权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布尔什维克统治的形成
从一开始,布尔什维克的统治就采取了一种严厉而专制的形式。理论上,政治权力是由苏维埃掌握的,它拥有群众选举制度的形式。可是事实上,所有的权力都操纵在共产党之手。苏维埃成了共产党领导层制定政策的“橡皮图章”。共产党以工人阶级的名义进行统治,也把自己看成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不久就开始排斥政治异己。开始时其他左翼党派还允许存在,但几年之后也被取缔了。1921年,一度在共产党领导层内展开的生动而公开的讨论被禁止,党内政治派别被取缔。
为什么新的苏维埃国家采取了这样一种与大多数社会主义者的愿望相反的专制形式?抱同情态度的人们开始时认为,要赢得残酷的内战,革命的专制路线在短期内是必需的。可是,在红军获得胜利,扫除了旧政权复辟的直接威胁之后,共产主义者并没有走向民主。
有人认为,俄国上千年的独裁政治,加上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民主传统,解释了共产主义者为什么会在俄国采取专制的统治形式。虽然这也许是一个因素,但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传统不会永远延续。在过去几个世纪都是专制的许多社会里,也产生了持久的民主制度,这就证明了长期的专制传统有可能从根本上被打破。当代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民主都是打破历史先例的典型。
看一看在1917年的俄国以工人阶级的名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政权的列宁式政党,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上述问题的部分解释。在领导一支武装对付一个高压的但政治上又软弱的政权时,建立一个民主集中制的政党是十分有用的——正如后来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南斯拉夫和越南的胜利所证明的那样。虽然这些政党依此有效地发动了工人群众,有时也包括农民群众,去反抗当权者,但它并不利于在推翻旧政权之后建设一个新的民主国家。布尔什维克,以及随后各国的共产党,在为政权而战期间不得不密切注意其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可是一旦稳定地掌握政权,民主集中制的政党和它准军事的组织,就倾向于在新国家中产生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政策由上层领导制定,普通成员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原则从执政党中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
俄国内战结束之后,许多共产党领导人,包括列宁,在许多场合都曾抱怨过他们创建的国家发生了越来越多的专制行为。也许,向专制主义发展的无情趋势,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之后发现了自己所处的令人难堪的社会孤立状态的结果。在农村,布尔什维克还缺乏坚实的政治基础,而那里是绝大多数人口居住的地区。内战留给新政权的,是比1917年还低的支持率。它的城市工人阶级基础也已大部分消失。大多数献身于社会主义的工人参加了血腥的内战并牺牲了生命,而其他的人则在内战期间或之后迁居到农村,以逃避俄国工厂近乎全体倒闭的厄运。留在工厂里的其他工人,也在新的布尔什维克政府机构里担任了一定的职位。大多数农民虽然乐意摆脱以前的地主的控制,但他们发现自己与以城市为基地的布尔什维克缺乏紧密的联系。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党—国精英(6)
在找不到任何社会基础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如何统治广大农村,并建立起他们为之献身的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他们用政党代替社会基础的办法来解决。他们借助纪律严明的、民主集中的政党这个工具,来使国家工业化,从而发展起一批工人阶级,使党名副其实。
俄国共产主义者的专制统治,分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有的欧洲社会党的大多数领导人,都反对新的苏维埃政权,拒绝和它有任何接触。那些认为布尔什维克对民主的破坏是迫不得已的社会主义者,组成了新的党派,人们往往称之为“共产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分化为批评莫斯科的“社会党”和支持莫斯科的“共产党”两派,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1991年苏联垮台。
20年代的经济政治过渡
俄国从革命到形成一种稳固的新经济制度,花了十多年时间。1918年至1920年内战期间,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盛极一时。工业被国家化了,所有的生产和分配都按照战争需要来调控。交通阻塞、兵荒马乱使大城市的供应捉襟见肘,在这种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俄国人发明了一种十分集中化的经济管理制度——尤其在战时条件下是如此。
内战胜利的代价就是经济的崩溃。1921年,布尔什维克在一阵激烈的争论之后,出台了一项突然改变方向的经济政策,即所谓“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一直延续到1928年。外国资本家被邀请到俄罗斯投资,私人经济在贸易、服务甚至工业领域都得到鼓励。在农村,农民可以随意耕作他们新获得的土地,并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
到了1927年和1928年期间,俄国经济大体上从战争和革命的废墟上复苏过来了。此时在共产党领导层内部,关于下一步经济政策该如何走的问题,又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论。一部分人,开始时以列夫·托洛茨基为首,后来以G。季诺维也夫以及L。加米涅夫为首,提倡加快工业化步伐并促使个体农民走向农业合作。他们担心,自由的农村会成为农业资本家阶级的滋生地,因此有必要通过把农业转化为一种集体形式的做法避免这种危险。与此相反,另一部分以尼古拉·布哈林为首的人则鼓吹,应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渐进推行工业化,同时更为渐进地开展农民合作化的组织工作。
这次争论的解决方式和采取新经济政策时完全不同。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约瑟夫·斯大林,这位党的总书记大权在握。在一系列精心策划之后,斯大林通过支持布哈林的渐进发展策略,首先击败了快速工业化的鼓吹者,而后又击败了布哈林及其渐进步骤的鼓吹者。大约在20年代末,斯大林已经拥有足够的个人权力,去发展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大权独揽之后,斯大林开始强令推行一种农业集体化、快速工业化和彻底消除私人经济的新路线。斯大林的权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这种新路线根本就不是共产党的正式决议。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28年,其工业化的目标雄心勃勃,却没有料到即将发生的俄国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极端变化。一年之后即1929年,新模式开始推行,由斯大林个人决定,发动了一场强行把苏联千千万万的农民集中起来的运动。
20年代末,一种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也许已成型,也许还在建设,但总之已成为“苏联体制”了。这一制度的经济特征在随后的55年里很少发生变化,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才告终结。根本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