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语堂看儒与道-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些令人困惑的言辞,庄子解释得极为清楚,其义为:

  1。老子一贯的道观:道为万物之上,其运行时,无私又公正,与基督教所谓的上帝迥然而异。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说,道似科学之铁面无私,毫无人情可谈。

  2。老庄认为:道对万物皆有仁。在庄子的作品中,孔子的〃仁义之教〃常在有意无意间遭到他的假攻击。因为,在无善的世界里,不知那是〃仁〃,却要人们行〃仁〃,亦不知那是〃义〃,却要人们行〃义〃。

  3。庄子强调人类的真爱,优于孔子所说〃局部的人伦之爱〃。

  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许由描述道为他的老师说:〃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啊!他像秋天的严霜,使万物凋零,并不以为所行是'义';恩泽及于万世,也不以为'仁';他比上古先存而不自以为老;覆载天地,雕刻伞形,而不以为那是技巧。在道中你必会找到他的。〃

  所以圣人用兵,虽灭了敌国,却未失人心;恩泽施于后代,非为爱人。……有私亲,就不是仁人。(《庄子》内篇第六章《大宗师》)

  大道是不能称述的,大辫是没有言论的,大仁的仁爱是无心的。因为,道要是称说了就不是真道,辩要是有了言论就不是大辩,仁要是固守一方就不是真仁。……(《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商朝太宰荡向庄子问仁的道理。

  庄子说:〃虎狼也有仁道。〃

  〃这话怎么说?〃

  庄子回道:〃虎狼父子相亲,不就是有仁吗?〃

  太宰荡说:〃虎狼相亲的仁太浅了,请问至仁是怎样的呢?〃

  庄子说:〃至仁没有'亲'的关系。〃

  太宰又问:〃我曾经听说,不亲就是子不爱父,子不爱父便是不孝;至仁会是不孝吗?〃

  庄子答道:〃不是的。你所说的孝不足以说明它的涵义。事实上,这并不是孝不孝的问题,而是比孝还要高的境界。〃

  如果只给天生丽质的人一面镜子,而不告诉他,那么他仍然不知道自己美。但是,说他不知,他似乎又有所知;说他不曾听别人谈过,似乎又有所耳闻。因此,他的美没有减损,人们对他的喜爱也永无止境,这乃是本性使然。

  圣人爱人,是别人为他形容的;要是不告诉他,他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爱人。但是,说他不知,他似乎又有所知;说他不曾听别人谈过,似乎又有所耳闻。因此,他的爱没有减损,人们安于其爱也永无止境,这同样也是本性使然。(《庄子》杂篇第二十五章《则阳》)

  二、道往下

  庄子说:〃道是寂静不动,澄清不杂的。……一出一动,万物都紧随其后。……没有形状可看,没有声音可听,但在无形中,似乎又有实体存在,在无声中,似乎又有声相和。〃(《庄子》外篇第一十二章《天地》)

  灌水进去不见满,取水出来不见干,而且不知其源流何处,这就叫做葆光。(《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第六章 谷神

  谷神 (16 )不死,是谓玄牝 (17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8 )。

  [语译]

  虚无而神妙的道,变化是永不穷竭的。它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称作〃玄牝〃。这幽深的生殖之门,是天地的根源。它的体至幽至微,连绵不绝地永存着,而它的作用,愈动愈出,无穷无尽,自天地开辟以来,迄今如此。

  一、天地有大美:万物之源

  天地有大美,然而却不言语;四时有明显的季节,然而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道理,然而却不说话。圣人推原天地的大美,通达万物的道理,因此至人、圣人均无为,只是效法天地的自然法则而已。

  道的神明是极其精妙的,它能与万物合为一体;而万物的生死、形态却随自然而变化,所以并不知道它的根源在那里?只知它从古以来就自然地生存着。

  但,天地四方虽浩大无比,却从未离开大道而独存;秋天兽类刚生的毫毛,虽微小至极,却能依靠大道而自成形体。由此可知天下万物浮沉变化,不会永远都是那样的。


第56节:第六章 谷神


  同样地,阴阳四时按照自然的规律顺序运行,像是存在,又像是不存在,没有形迹,却又有其妙用,万物受它化育,却不自知的,就是道的本根。懂得这个道理,便可观察自然的天道了。(《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至此,〃道之德〃大都显现出来:道是万物之母,不能名,更不能言;它出之有形,入于无形;既不行,又不言,是深不可测的众生之源;它公正无私,它无所不在。

  其周而复始运行的原则,产生了相对论,也涌出了成败、强弱、生死等反论思想。

  注释

  (1)玄。此字的意思是幽微深远;同义语是〃神秘〃和〃神秘主义〃。人称道家为〃玄教〃,或〃秘宗〃。

  (2)妙可解释为〃本质〃,作名词用。是指奥妙莫测,真理不可知之意。

  (3)是非是一般道德的审判和心智辨别的标准。如:对错,真伪,是与不是,肯定与否定,及当与不当。

  (4)庄子时,墨家为儒家强劲的对手。

  (5)这两句的解释为:〃如果把不同的种类合为一,所谓不同的地方自然就不存在了。〃

  (6)按字义作〃天府〃解。

  (7)政治上的尚贤,是典型的孔子思想。

  (8)中文的〃虚心〃解作〃坦怀〃或〃谦虚〃,是君子的特性。有时可解释为〃消极〃。在老子的书中,〃虚〃 〃实〃分别解释为〃谦虚〃和〃骄傲〃。

  (9)为,行的意思,本书常解作〃干涉〃。无为就是不干涉的意思,也可解释为〃放任〃。

  (10)〃仁义〃为儒家思想的代表。

  (11)黄钟、大吕为标准的律管。

  (12)孔子的弟子。

  (13)杨朱和墨翟谓之〃杨墨〃。

  (14)天地之教。圣人行无所私,乃是体道(天地无情)而行。

  (15)中,人之本性。〃守中〃是道家的主张。

  (16)谷神形容道的虚无寂静,如风箱,是道家的〃空〃。

  (17)牝,象征创生作用,玄牝,谓不可思议的创生力。

  (18)指道创生万物,从不劳倦,永不穷竭。

  第七章 无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1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语译]

  自古至今,天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个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的缘故,乃因它不自营其生,所以才能长生。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常把自身的事放在脑后,但是他的收获却远超出他的本意。这还不是因为他遇事无私,故而才能成就他的伟大吗?

  一、道无私:无为的另一个成因

  少知问太公调说:〃什么叫做丘里的言论?〃

  太公调说:〃丘里,是集合十姓百人,自成一个风俗的单位。它聚合了许多不同的成为相同,又把相同的分散为许多不同。就好像以马的各部分来认马一样,分散的马只是个体的一部分,不能称为马。所谓的马,是聚集了身体各部形成的躯体而言。

  〃所以山丘是聚积小的才变成高大,江河是汇集了许多小溪才成为大川,天下的形成,乃是伟人并合了四面八方所致。了解这个道理,外便不会坚持成见,内更不会摒弃有道的本性。

  〃四时有不同的季节,天不偏私去改变它,所以才能完成一个周年;百官有不同的才能,国君不偏爱哪一人,所以国家才能太平;文武才俊之士的名衔,不是百官所赐,所以德性才能具备;万物有不同的条理,因为无私,所以大道才没有称谓;没有称谓,所以能无为,能无为也就无所不为了。

  〃时序有终始,世情有变化,祸福有循环,它们都各自追寻自己的目标。如果勉强改变它们的本性,只会导致双方迷失正道,对万物并没有什么好处可言。

  〃道就好像大泽一样,各种木材由此而长,再以大山为例,木、石不同却聚集一处,合于一堂。这就叫做丘里的言论。〃(《庄子》杂篇第二十五章《则阳》)

  二、天无私覆

  天地包容,承载万物,没有丝毫的私心。(《庄子》内篇第五章《大宗师》)


第57节: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


  三、圣人无私

  庄子说:〃覆载万物的道何其伟大啊!君子不抛弃主见是体会不出的。抱无为的态度去做,便称为'天';以无为的言辞来表达,称做'德';爱人无私,施恩万物,叫做'仁';视不同的万物为同体,称为'大';行为没有形迹,叫做'宽';具备所有事物的不同点,便称为'富'。

  因此,持守的大小事物有顺序便是有'条理';纲纪既行便有'力';顺应大道,则有'备';不因外物而动心挫志,就是'完人'了。

  君子一旦明白了这十种道理,其心便能包容万物而无所遗漏。到时,他宁愿把金子藏在深山,珠宝藏在大海里,也不会借重它去求利的。

  此外,他不会再苦心求取富贵,更不喜欢长寿,不哀伤夭折,不以显达为荣,不以穷困为忧,不把世俗的财利占为己有,不认为君临天下是自己的荣耀。因为,当他忘掉物我的分别,与万物同归于一时,生死荣辱对他而言便没什么不同了。〃(《庄子》外篇第一十二章《天地》)

  第八章 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语译]

  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却又最不会与物相争的。他们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他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所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错失。

  若对照研究老庄的著作,不难发现他二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不争〃的观念。正如序文所指,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不争、谦恭、涵养及就低位(如水),他曾利用不少篇幅来谈论。

  然而,要在庄子的作品中找到和这个相同的观点,不但不容易,甚至可说是不可能。所以人们常误以为庄子此名家更强调雌性的精神。其实,庄子以〃水〃作为柔弱,就低位等智慧之征象,也正是庄子口中的〃精神宁静〃。请参考序文。

  一、水乃天德之象

  形体劳苦不休息就会疲惫,精力耗用不停止就会疲劳,疲劳导致精力的枯竭。如同水一样,水不混杂就清澈,不扰动就平静,但是如果闭塞它而不让它流动的话,就不能清澈了。这种平静随着自然运行的现象,便是天德之象。(《庄子》外篇第十五章《刻意》)

  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平坦,必定要用水作法则。静止的水,外无水波,内里透明。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内心能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物所动摇。(《庄子》内篇第五章《德充符》)

  庄子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不同的。尽管他赞同人类的精神在无形的世界中徘徊,但对生活上的问题却并未忽视。这些问题是,〃某些事是不能被帮助的。不助的态度就是圣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正是忍耐、谦虚的美德。

  二、天道和人道

  万物虽贱,却又不得不任其自然去发展;百姓虽卑,却又不能不顺从;世事虽不明显,却又不能不参与;言教虽不适当,却又必须去陈述;义理离道虽远,但却不能被抛弃。

  仁爱虽有偏私,却又不得不推广;礼章虽繁杂,却又不能不加强;德行虽与世相和,却又不能不自立;大道虽是一体,却又不得不变化;天道虽神秘不可知,但却又不得不行。

  所以圣人观察天地的妙理,并不以人力去助长自然,也不故意去行德,他的行为符合大道而不是出自预先的计谋,应合于仁不自以为有恩,接近义理不自以为受到重视。

  他应接礼文而不拘泥,接触世事而不辞让,以自然的法则齐一万物而不致纷乱,依恃百姓而不轻用其力,因任万物而不离其本。

  世间的事物有不值得去做的,也有非做不可的,这本是自然的道理。那些不明白大道的人,是因为他的德性还没有达到纯一的境界,因此他所做的事也常常遭到阻挠。那不明大道的人啊,实在可悲!

  什么是大道?所谓的大道有天道和人道之分。无为而受尊崇的是天道,有为而致纷乱的是人道;主宰万物的是天道,饱受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