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于右任、周佩箴、孙科、宋子文都赫然在内。可知这些人见张是个“大手笔”,久借不还已是常事。后来因为这些呆账常年“挂”在那儿,已成为账务上的累赘,李力经就请示张该如何处理,张竟说:“看来都是些烂账,算了嘛,不必再记,把它全部勾销了吧!”于是一笔勾销,人们更可以有借无还了。
  事实上,张静江并非永远是富翁,相反,他始终在为民国尴尬的财政绞尽脑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1908年,他在法国的通运公司,因多次为革命大笔汇款而发生资金周转不灵,当时的同事又以这样的汇款漫无节制而对张静江心存不满,终于导致一些人跟他分道扬镳,另立门户。他的开元茶叶店也因同样的原因而卖掉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5。孙中山先生的挚友张静江(6)
于是他联络中外友人,筹措举办通易银行,可惜并非所有的人都热心革命,投资者大多热衷近利,取观望态度,终使这个银行流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成为战场,贵族们人心惶恐,保命要紧,中国的丝绸、瓷器、古董等不再是人们争相抢购的奢侈品;况且因战事交通阻滞,张静江在巴黎的生意受到巨大的冲击,他不得不再次东归。但那时国内民国初建,南北对峙,袁世凯在北京坐上了大总统的宝座,时时梦想复辟帝制当皇帝,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的确“尚未成功”,正是需大量用钱的时候。1915年,张静江被中山先生任命为中华革命党的财政部部长,居上海经商筹款,部长职由次长廖仲恺署张代行职权,而张肩上的经济使命就更重了。
  革命军队所需的款项是巨大的,不得已,只能以他的信誉和影响,向海外华侨借贷。据1917年1月31日张静江通电各地的报告说,借款的总数已达日金174万、英洋111万,另借日本人久原房之助私人款日金80余万、犬冢信太郎15万、山田纯三郎5万,还有国内借款若干。后来,不仅他在巴黎的开元茶叶店卖掉了,在上海马思南路的6幢花园洋房也卖掉了,全都成了革命的经费。所以后来人们称他是“毁家襄助革命”,实不为过。
  事实上,张氏家族中,不仅张静江本人多次向革命大笔捐款,南浔张家的其他人,如张石铭、张弁群、张乃骅等都曾经在张静江的带动下,多次向革命事业大笔捐款。
  根据现在的不完全统计,张静江在辛亥革命前后对革命的捐款达到了11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按购买力的比价如果折算成2006年的钱款,大约相当于2000万美元。张氏家族其他成员在这一时期的捐款大约为20万两白银。所以,张氏家族为辛亥革命的捐款总数,大约在130万两白银以上,相当于2006年的2600万美元。
  这个数字意味着,张氏家族的捐赠在国民革命中的确意义非凡。虽然国民革命迟早总会成功,但是,在当时如果没有张氏家族的财政支持,孙中山先生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实际上,通运公司在大家拆伙后还有一段后续的故事——张静江的小舅子姚叔莱(姚蕙的弟弟)仍旧坐镇公司大本营,而原在张静江家里当大菜师傅的卢芹斋和在张家典当铺当“朝奉”的吴启周,他们自行在巴黎先后办起了来远公司和卢吴公司,继续从事文物的出口贸易。也许他们不愿被张静江的革命需要所牵累,也许他们原本与张就不是一条心,总之,通运公司后来是走下坡路了,但卢吴公司却还兴旺。他们中的主要人物除了卢、吴两人之外,还有吴启周的外甥叶叔重(苏州人,人称叶三)。他们的分工是,卢坐镇巴黎销货,吴在上海办货,叶则中间跑运输,他们都发了大财,尤其是卢芹斋,在后来的半个世纪中,俨然欧美古玩界的大人物,声名显赫。
  这个卢吴公司一直到中国大陆解放才不得不结束在中国的业务,因为他们在国内收货的叶某出事了。叶某因过去的文物走私而判了刑,被送到青海劳改,后来就死在那儿。但是他在解放初向国家捐献的各式文物有3000件,这在上海博物馆的档案中有记载,而且在该馆的捐献者的人名墙上,至今还刻有他的名字。再后来,卢、吴二人也不在人世了,但是卢吴公司仍旧还在,是卢芹斋的后人在经营。卢吴公司在巴黎的那栋仿中国古代式建筑,如今被视为古董建筑而受到保护。
    浙江省长上任后的第一件要事
  民国初期,当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发动内战,并下令解散国会、撕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候,同时在全国通缉捉拿国民党主要人物,张静江也名列“乱党”之列。他本人在南浔镇的住宅被查封,在上海的资产也受到监视,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他的族人见势不好,生怕受到连累,因为所谓张静江的财产,有些实为张氏大家族的公有财产,是大家庭兄弟们共有的。为了保全共有财产,族人们曾联名向吴兴县政府呈文,要求驱逐张静江出族,不认其为弟兄,请求备案。这在张氏大家庭中是件不得了的大事情。
  

5。孙中山先生的挚友张静江(7)
张静江时在广州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讨袁运动,风闻“后院起火”,极为震惊,自是牢记在心。
  然而事情是发展变化着的,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12年之后(即1927年),国民党北伐胜利,张静江又回到了上海,并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当年的“通缉犯”一下子成了政府大员,形势遂大变。据李力经先生说,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吴兴县政府调阅“南浔镇张氏弟兄驱逐张人杰出族”的全部档案,阅后并嘱咐秘书:“此件要传之子孙,存入银行保管箱!”15
  此话一出,张氏族人们慌作一团,赶紧摆下宴席,欢迎他衣锦还乡。张静江内心虽未释然,但面子上还是要顺水推舟的,即席作了一番讲演,主要内容是请父老乡亲为革命捐款,他说:“革命是破坏工作,现在破坏成功,我要开始建设了,请诸位多多帮忙!”大家自然一致鼓掌,一致拥护。后来张静江在大办建设的时候,果真借助了不少家人和同乡的经济力量。
  至于那一份卷宗,张命李力经一直保存到解放后。1955年有关部门要接管这批档案,连同他所有的股票、合同、单据等档案,均被上海法院取走了,现在大概仍在上海法院的历史案卷中。也有消息说,已经被南京国家第二档案馆囊括去了。
    孙中山先生的挚友
  陈立夫先生在张静江百年冥诞时写的纪念文章中说:“张静江先生,彼既以其富裕之家资,协助国父革命;复以其豪迈之气魄,协助蒋公主持全国建设委员会,以有限之经费,为国家建造若干铁路,开发若干矿产,成立若干电厂及无线电台,并规划导淮灌溉等大规模工程,为实现国父实业计划开其端。其时政府苟能宽筹经费,听其发展雄才,则国家早已由农业进入工业化”;“静江先生乃国父挚友,其意气之豪,魄力之大,时贤罕有其比,故国父曾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一联书赠,而静江先生对于国父遗教,乃最能信守力行。”16
  文中,陈立夫将张静江称之为伟人之一,可见对其推崇非同一般,并且强调了张对中山先生遗嘱的忠实执行。这后一条是在中山先生逝世数年之后的事,足见其于公于私,践诺笃行,表里始终如一的高贵品德,也证明了他不愧为是孙中山先生的挚友。
  张静江天生是那种危难当中见真情的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能显现他的品行的高贵。他与孙中山先生相见于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当时同盟会还刚刚在组建,还看不到成功的曙光,眼前最棘手的事情也是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武装暴动要枪、要粮、要子弹,组织部队要军饷,没有这些物质基础,武装夺取政权就是一句空话。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个“赤手空拳”的思想家,革命的先行者,不仅需要钱来组织军队,需要张静江的帮助,而且,有时他自己的生活也需要张家关照。
  张静江的侄子张乃凤先生在他的《读随笔》一文中曾讲到这样一件事。他说:“孙中山在巴黎时,可能有时就在张静江寓所开会,而且会后住宿在张静江家里。为什么我这样说呢?请看下面的一件事。张静江全家从南浔去巴黎居住时,他们的大女儿蕊英、二女儿芷英可能才五六至多七八岁。那时南浔街上常看到要饭的,南浔方言叫做告化子(南浔方言“叫”字音读“告”)形态可怕,一般躺在地上,有时腿上生疮,或有残废……而且有时要拉住人要钱要饭。小孩子一般见了都害怕。上面写的可以说是背景,下面是真的故事。后来我和蕊英、芷英见面时有时就谈到孙中山先生。提到孙中山,蕊英和芷英就相视而笑说,就是那个叫化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她们说,在巴黎时,她们早上开房门出来,看见有人躺在会客室的地毯上睡觉,怕是要饭的人,急急忙忙去告诉母亲说‘那个叫化子又来了’,其实是孙中山。我回忆这个故事没有轻视孙中山的意思。只是说明革命的人是不拘形式的。一心为了推翻满清政府,奔走全世界的人,可以随便而不拘形式的。”
  

5。孙中山先生的挚友张静江(8)
不仅如此,张静江还是孙中山先生政治智囊团的核心人员。辛亥革命爆发,中山先生回国,眼看大清王朝已被推翻,接下来就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中山先生遂召集张静江、黄兴、陈其美、胡汉民、宋教仁、马君武、居正等召开最高干部会议,讨论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实行总统制还是实行内阁制的问题。会上宋教仁主张实行内阁制,而中山先生力持不可,认为内阁制断非眼下非常时期所宜。张静江在会上率先支持了孙中山先生的意见,指出这是中国国情所必需,此项争论方告平息。17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财政依然非常困难。张静江与禇民谊等就以商人身份,再次捐赠和筹办款项,以充军饷。
  在南北对峙过程中,扬州的大盐枭徐宝山被袁世凯招抚,任第二军军长,手握重兵,成为重大祸患,威胁着新生的南京民国政府。张静江毅然设计,针对他嗜古董的特点,派人装扮成古董商潜入其家,在其看古董时,将炸弹引爆,为革命除掉一害。18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重时,张静江抱病北上探视。中山先生病危中亲签遗嘱时,张也是在其身旁签名证明的人员之一。3月12日,中山先生逝世,张静江为12位丧事筹备委员之一。最后,他又亲自着手办理南京中山陵的选址、定方案、筹备资金、挑选承建单位等等事项,直到最后的“奉安大典”全部完成,总算了却了一件心事。
   txt小说上传分享

6。张静江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1)
  南下北上,数次助蒋脱危机
  张静江虽系病残之身,却是那种一言九鼎、为了哥儿们可以粉身碎骨的硬汉。他不仅倾其所有,资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还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助危难中的蒋介石。蒋介石一生曾多次面临政治危机,尤其在1927年北伐战争之前,历经坎坷,屡战屡败,在他的盟兄陈其美(著名革命党人,辛亥革命后任沪军都督)被袁世凯刺杀后,他更需要一个有钱、有义、有实力的人物做后盾,尤其需要一个在孙中山先生身边说得上话的上层人物。这时,他选中了同为浙江人的张静江,与之交换兰谱,结为把兄弟。1
  蒋介石没有找错人,因为张静江正是那种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的血性义士。有了这样一个盟兄为之铺路,蒋介石才渐渐地羽翼丰满,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峰巅。对于这一点,现在无论是蒋介石的传记还是张静江的传记,以及国民党大员陈果夫、陈立夫、李石曾、李宗仁、杨恺龄等人所写的文章,均是直言不讳的。
  张静江与蒋介石相识于民国初年,那时正是新旧交替、南北对峙、天下大乱的年头。张静江从海外回到上海,蒋介石也从日本赶回了上海,他们相聚在孙中山先生的旗帜下。那时,张静江因多年有功于国民革命早已是孙中山先生的座上宾,能参加孙中山主持的最高级核心会议了2,而蒋介石还只是个受人差遣的、刚从日本陆军学校留学回来,在必要时当个部队小头头的基层干部。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由于张静江的堂侄张乃骅(仲平,张石铭的四子,1892~1918)的引见。张乃骅与蒋介石的相识则是缘于张静江的族侄张秉三的介绍。因为张秉三与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是同学,更重要的是因为,蒋介石的父亲原本是张秉三家在奉化的盐栈的经理,相互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