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封面中国-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付裕如,得心应手,始终保持了东北领土的完整。(《鲍威尔对华回忆录》,第93页)
  

封面中国 第四章(7)
张作霖的时代结束了,他的儿子张学良从此被推到了历史前台。
  据说张作霖在弥留之际吩咐其夫人:“告诉小六子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吧!我这臭皮囊不算什么,叫小六子快回沈阳!”
  “小六子”就是张学良。他紧急赶回沈阳,处理父亲后事。将近一个月后,《时代》报道了在此紧要关头张学良的举动,标题用得很简洁——“张之后的张”:
  一个能干的中国年轻人,被讨好他的人奉承为“完美的战士”,在经过了17天谨慎的秘而不宣之后,于上周证实了他的父亲、满洲大军阀张作霖在撤离北京途中被炸身亡的消息。
  17天的时间,足以使儿子、继承人张学良巩固其地位,看上去已获成功,所以他宣布,根据协议他继承了1000万元的遗产。
  满洲是比法国、意大利加在一起都要大的偌大地盘,位于中国富饶的北方,这块土地的新统治者以坚定的语调宣布其纲领:
  “我要我们的人民专心于满洲发展,为了发展,关心我们自身而非外部。从现在起,我们没有必要寻求扩张,或者侵犯中国别处……”
  “我经历战争已达10年,深知其恐怖。我要让我们的人民不再身受其害。”
  “至于国民军我们准备与他们在平等基础上签订协议。事实上,我们已经达成了协议,不过目前暂时停顿,有待于民国政府统一之后实施。如果他们想把我们排除在外,只根据他们自己的条款来取得和平,那么,我们自然不会与他们谈判。”(《时代》,1928年7月2日)
  报道的行文,摘录的声明,为人们面前展现着一个与其父在性格、政治主张诸方面均有很大不同的张学良。配合这则报道,《时代》还发表了一幅张学良的照片。
  早在几年前,张学良的照片就已经在《时代》上出现过,是在1924年吴佩孚成为封面人物的那一期,照片说明为:“张元帅,他的头衔不再是闲职”。照片上的张学良身着戎装,一副少帅风采。此时的张学良出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率领奉军主力与吴佩孚对阵,在被张作霖精心培养之后,他开始身担重任了。
  如今,父亲的遇害突然把历史难题放在了张学良面前。随着张作霖的去世,东北不再是过去张作霖可以凭借实力和狡诈与日本人周旋的东北,奉系也不再是过去鼎盛时期的奉系。一个年仅27岁、只是靠父亲的栽培走到权力顶点的少帅,能否不负众望走下去呢?
  这一次,照片上的张学良,不再是一身戎装,而是脱掉外套,露出一身白色的休闲服。他双手叉腰,脚上一双长统皮靴,倒也能让人感觉出一点儿镇定自若的神采。不错,在对父亲遇难消息秘而不宣的十几天里,张学良有许多紧要的事情要做,而且从暂时的情况看,他控制了局面,避免了因张作霖的去世而可能引发的奉系内部的混乱,从而导致日本关东军的进一步阴谋。在这一点上,少帅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智谋和坚韧。
  《时代》照片的说明很有意思。上面一行:SMART SON CHANG,下面一行:His father was smarter。这里,关键的词是smart,意为:敏捷的、精明的、狡猾的、壮健的……在张氏父子身上,汉语中用哪一种表述更为准确?用“精明的”,还是“狡猾的”?我倾向于用“狡猾的”较为妥帖。那么,这两句的意思是:“狡猾的儿子张”,“他的父亲更狡猾”。
  “狡猾的”张学良在危乱之际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他踌躇满志,他被手下人誉为“最完美的战士”,他以这样的姿态,站到了可以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相提并论的位置。从此,巨头的行列中,又多了一位新巨头。而这个比他们年轻的巨头,在未来时间里,将一次又一次地以他的参与而改变中国现代史的行程:
  第一次,1930年,在蒋、冯、阎中原大战胶着之时,张学良出兵关内,力挺蒋介石,导致冯、阎被打败,宣布下野,从此不再有向蒋挑战的实力;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封面中国 第四章(8)
第二次,1931年,在日本关东军策划的“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的东北军一败涂地,撤进关内,整个东北转眼间陷入日本之手,中国从此开始抗日救亡的时代;
  第三次,1936年,张学良囚禁蒋介石,“西安事变”真正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不过,此时,1928年7月,张学良只是开始登场的主角之一,他的表演还有待于未来。于是,《时代》选择了另一个比他更为引人注目的人作为封面人物,他就是冯玉祥。
  四/“基督将军”——战士或叛徒
  他站起来足有6英尺高。他不是纤弱的黄种人,而是个头魁梧,古铜色,和蔼,《圣经》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里,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神枪手。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195000人的主人。在今天,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的一个最强者:冯玉祥元帅。
  1928年7月2日,《时代》关于封面人物冯玉祥的报道,以上面这段描述作为开场白。
  封面选用了冯玉祥的一幅特写镜头。他显得很健壮,巨大的头颅微微仰视。帽檐正好遮盖住前额。照片下面的说明很简洁:“中国的基督教战士,……变乌合之众为规矩之军。”这里是用“基督教战士”的称谓,而对更多的外国人来说,更喜欢称冯玉祥为“基督将军”,就像过去谈到吴佩孚时喜欢用“儒将”的称呼一样。
  冯玉祥有着传奇般的经历,谈到他,人们总是会津津乐道于他皈依基督教的起因,以及他命令整个部队的士兵都念圣经,唱圣歌,按照牧师们的训导祈祷。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这些做法的确引人注目,也令人好奇。“冯的优点”——以这个小标题,《时代》为我们描述的便是一位在军阀群体中鹤立鸡群的人:
  要一一列举出所有指责基督徒冯的污点的说###显得可笑。这位最强者也会因他的诸多优点而令人难忘。
  1880年(有误,应是1882年——引者注);他出生于安徽省,家境贫穷,因黄河这条“中国的忧患之河”年复一年发生水灾,他从小就频遭饥荒。
  18岁时,冯在当时的清军中当兵,拳乱(1899…1902)之后,他很快升至军官。他患溃疡而受其折磨,两位中医告诉他是“不良生活所致”,想收他的医疗费,此事对他刺激和伤害甚大。这位年轻军官很清楚自己的品行,拒绝了中医的治疗,转而去北京教会医院求医并痊愈。为他治疗的基督教医生说的一番话,令他终生难忘:“你不必付钱。我只要你记住,是上帝爱你,派我来为你治病的。”
  1913年,冯少校由一名卫理会牧师主持洗礼,此后,他又让自己的500名手下全部皈依基督教。1915年,他成为少将,在四川省主持了一次祈雨仪式,背诵《圣经》中以利亚先知为加尔默罗山祈雨而做的祈祷。
  冯将军信奉上帝后采取的进一步行动,是在他被任命为一个省的统治者后,数年之间他满怀热情地反对鸦片、嫖娼、酗酒、吸烟。与此同时,他开始学习写作,还自己编写军歌,题为《士兵之精神》。有几个日本小偷被卫队抓住后,冯将军命令当地一名日本领事道歉,他对日本领事咆哮道:“我没见过一个好的日本人!难道你们都是坏人?日本人难道没有一点儿羞耻?”这位将军又以相当温柔亲切的感情这样写下他的敬佩:“伟大的林肯总统,解放了美国奴隶。”
  中华民国此时变得越来越戏剧性。总统由诸如吴佩孚之类的军阀提名,不断更换。在此期间,这位基督将军则一直在建立一支自己的军队,如今,这支军队的实力强大无比,它不靠抢劫生存,这本是其他中国军队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冯元帅会处以死刑。军队不再是强盗,为何不能成为能工巧匠?基督将军的答案是,教会每一个士兵一些有用的技能。学纺织、木匠、鞋匠,且价格“合理”。结果,在中国连年内战的长时间里,冯玉祥的士兵一直最忙碌,也最受欢迎。整洁,军纪严明,乌合之众变成了纪律严明、整洁的军队。(《时代》,1928年7月2日)
  

封面中国 第四章(9)
在上海主编《密勒氏评论报》的鲍威尔,曾和美国《纽约时报》记者一起去采访过冯玉祥,他讲述过这样一个颇有意思的细节: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自我介绍一番后,说:“冯将军,你长得真高大!”身高6英尺,肩阔腰圆的冯玉祥答道:“是的。你要是砍下我的头,顶在你的头上,那么我俩就一样高了。”这位记者听了这话后,吓得几天睡不着觉。(《鲍威尔对华回忆录》,第90页)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另外一位在20年代多次采访过冯玉祥的外国记者。她第一次见到冯玉祥是在1925年冬天。在大雪纷飞的冬日,斯特朗乘坐火车,在寒冷中往北京西北方向走了两天,抵达位于内蒙古沙漠中的冯玉祥的军营。她说她是慕名而来,见到的是一个表情冷漠、高大健壮的人。两年后,斯特朗1927年4月再次来到中国,并随武汉政府代表团前往郑州,她又见到了冯玉祥:
  冯玉祥本人在我们到达之后才来郑州,这也许是偶然的,也许是他出于对自己应有的威望的考虑。这后一种做法外国人难以理解。这样,他在车站受到了赴会的所有显赫人物的欢迎,而他们自己则只受到冯玉祥部下的欢迎。他故作俭朴地从一节货车上下来,他的发言人告诉我,他坐货车是“因为我的士兵兄弟也坐货车”。很久以后我才听说,冯玉祥在郑州的前一站才上了那节货车,在这以前他一直坐在同一列火车的一节舒适的私人包厢里。冯玉祥的俭朴,是故作的姿态,但比单纯的姿态更具深意:这是个有用的军事策略。他在郑州执行这样一条纪律:禁止举行任何每盘菜价值一元以上的宴会。这样就防止了中国官员通常在宴会上浪费时间和钱财的现象。用俭朴的名声来节省开支总比被说成吝啬要好听些。(《千千万万中国人》,第72页)
  冯玉祥也回忆过自己抵达郑州的情景:
  车到郑州,站上人山人海,有许多军队与人民团体,汪精卫……等先生亦都亲来欢迎。这情形出乎我的意外,觉得实在愧不敢当。我背着把雨伞,穿着一身棉布褂裤,束一根腰带,下车一一握手。(《我的生活》,第557页)
  或真,或假,“基督将军”就是以这样的姿态吸引着世人目光。
  斯特朗说,冯玉祥离开最后一次会议时,由他的外事代表把他对斯特朗书面问题的答复转给了她。他宣称对武汉政府和武汉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绝对忠诚,还宣布他的部队将要改组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一个组成部分。斯特朗写道:“带着客客气气得来的胜利,火车向南驶去。我们这些旁观者以为联合成功了。”然而,几天之后,冯玉祥赶到了徐州,与那里的蒋介石也举行了会谈。最终,他选择了与蒋介石的合作。
  冯玉祥转瞬之间的突变,令人诧异。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有过一次突变。身为直系主将之一的冯玉祥,反戈一击,转而与奉系联手,出奇兵攻占北京。先把曹锟软禁,复从背后进攻直系主帅吴佩孚,这被看作是冯玉祥一生中最大的一次突变。而现在,1927年,一周之内,在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之间,冯玉祥的态度又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再次令世人瞠目结舌。
  于是,在讲述冯玉祥的“优点”的同时,《时代》还以“叛徒的过去”这样一个小标题,用更多的笔墨报道冯玉祥“叛变”的故事,以及不同人的种种议论:
  尽管几乎所有当代中国的记者、历史记载都把冯描述为“叛徒”,但直到上周,基督元帅的朋友一直对这一说法感到气愤。传教士们有充分理由得出与记者们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这一点上,山东齐鲁大学的迈纳(Miner)小姐的说法最有代表性。她上周写道:“人们指责冯元帅‘抛弃’或‘背叛’高官、盟友等与之相关的事件,我对之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冯因他的‘背叛’不得人心,但与那些没有远见和勇气这样做的人相比,他并不丢脸。”
  如此富有逻辑和奥妙哲理的看法无人能反驳。具有眼光背叛上司并将之打败,令其脸面尽失,这样的人不会获得普遍敬重,冯玉祥自然难逃此命。
  

封面中国 第四章(10)
具体来说,1924年10月,冯玉祥是坐镇北京的“儒将”吴佩孚元帅手下的一位将军。大军阀张作霖从满洲前来与吴交战。基督将军受到其上司吴佩孚的绝对信任,吴开赴前线与张交战,冯则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