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要保证活下来,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不死攻略二:

  相对而言,攻略二的生存机率要高得多。当然,成本也高得多。

  攻略二同样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习惯——日理万机。

  要打通攻略二,靠运气是没戏的。你必须买通一个人,但这个人不是地方官员(能买通早就买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买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试试看)。

  而是太监。

  皇帝大人从来不清理办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单送上来,都是往桌上一放,打完勾再换一张,毕竟我国幅员辽阔,犯罪分子一点不缺,动不动几十张勾决名单,今天勾不完,放在桌上等着明天批。

  但是皇帝们绝不会想到,明天勾的那张名单,并不是今天眼前的这张。

  玄机就在这里,既然皇帝只管打勾,名字太多,又记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单挪到上面去,让没出钱的难兄难弟们先死,等过段时间,看着关系户的那张名单又上来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复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杀,就在牢里住着,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进牢过个年,吃顿团圆饭,不亦乐乎。

  而能干这件事的,只有皇帝身边的太监,而且这事没啥风险,也就是把公文换个位置,又没拿走,皇帝发现也没话说。

  但这件事也不容易。因为能翻皇帝公文的,大都是司礼监,能混到司礼监的,都不是凡人,很难攀上关系,且收费也很贵,就算买通了,万一哪天他忘了,或是下去了,该杀还是得杀。

  无论费多大功夫,能保住命,还是值得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攻略不适用于某些特殊人物,比如崇祯,工作干劲极大,喜欢打勾,一勾全勾完,且记性极好,又比较讨厌太监,遇到这种皇帝,就别再指望了。

  综上所述,在明代,要合法干掉一个人,是很难的。

  之所以说这么多,得出这个结论,只是要告诉你,袁崇焕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复核,握有重兵,关系国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龙,就这么被袁崇焕杀了,连个报告都没有。

  仅此一条,即可处死袁崇焕。

  更重要的是,此时已有传言,说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与皇太极配合投敌,因为他做了皇太极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这种说法是比较扯的,整个辽东都在袁崇焕的手中,他要投敌,打开关宁防线就行,毛文龙只能在岛上看着。

  事情闹到这步,只能说他实在太有个性了。

  在朝廷里,太有个性的人注定是混不长的。

  但袁崇焕做梦也没想到,他等来的,却是一份嘉奖。

  崇祯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祯下令,痛斥毛文龙专横跋扈,目无军法,称赞袁崇焕处理及时,没有防卫过当,加以奖励。

  这份旨意说明了崇祯对袁崇焕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对毛文龙的完全唾弃。

  他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想的。

  按照史料的说法,听说此事后,崇祯“惊惶不已”。

  惊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个人收拾残局,结果这人一上来,啥都没整,就先干掉了帮自己撑了八年的毛总兵,脑袋进水了不成?

  但崇祯同志不愧为政治家,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装了孙子:人你杀了,就是骂你,他也活不了,索性骂他几句,说他死得该再吐上几口唾沫,没问题。

  袁崇焕非常高兴,杀人还杀出好了,很是欢欣鼓舞了几天,但他并不清楚,他可以越权,可以妄为,却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的名字,叫做办事。

  要当督师,可以,要取消巡抚,可以,辽东你说了算,可以,杀掉毛文龙,也可以,但前提条件是,你得办事,五年平辽,只要平了,什么都好办,平不了嘛,就办你。

  袁崇焕很清楚这点,但毕竟还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后什么样,慢慢来。

  但两个月后,一个人的一次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顺便说一句,这人不是故意的。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准备进攻。

  虽然之前曾被袁崇焕暴打一顿,狼狈而归,但现实是严峻的,上次抢回来的东西,都用得差不多了,又没有再生产能力,不抢不行啊。

  可问题是,关宁防线实在太硬,连他爹算在内,都去了两次了,连块砖头都没能敲回来。

  皇太极进攻的消息,袁崇焕听到过风声,一点不慌。

  北京,背靠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通往辽东的唯一大道就是山海关,把这道口子一堵,鬼都进不来,所以袁崇焕很安心。

  关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极终于想出了通过关宁防线的唯一方法——不通过关宁防线。

  中国这么大,不一定非要从辽东去,飞不了,却可以绕路。

  辽东没法走,那就绕吧,绕到蒙古,从那儿进去,没辙了吧。

  就这样,皇太极率十万军队(包括蒙古部落),发动了这次决定袁崇焕命运的进攻。

  这是一次载入军事史册的突袭,皇太极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率军以不怕跑路的精神,跑了半个多月,从辽东跑到辽西,再到蒙古。

  蒙古边界没有坚城,没有大炮,皇太极十分轻松地跨过长城,在地图上画个半圆后,于十月底到达明朝重镇遵化。

  遵化位于北京西北面,距离仅两百多公里,一旦失守,北京将无险可守。

  袁崇焕终于清醒了,但大错已经酿成,当务之急,是派人挡住皇太极。

  估计是欺负皇太极上了瘾,袁崇焕没有亲自上阵,他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赵率教。

  皇太极同志带了十万人,全部家当,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抢东西,竟然只派个手下,率这么点人(估计不到一万)来挡,太瞧不起人了。

  赵率教不愧名将之名,得令后率军连赶三天三夜,于十一月三日到达遵化,很不容易。

  十一月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死了。

  对于赵率教的死,许多史料上说,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于失去指挥,导致崩溃,全军覆没。

  但我认为赵率教死不死,不是概率问题,是个时间问题,就那么点人,要对抗十万大军,就算手下全变成赵率教,估计也挡不住。

  赵率教阵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占领遵化后,后金军按照惯例,搞了次屠城,火光冲天,鬼哭狼嚎,再讲一下,不知是为了留个纪念,还是觉得风水好,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

  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所谓之霸业,如此而已。

  最后说几句,到了民国时期,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坟,据说把乾隆、慈禧等一干伟大人物的尸体乱踩一通,着实是死不瞑目。当然,由于此事干得不地道,除个别人(冯玉祥)说他是革命行为外,大家都骂,又当然,骂归骂,从坟里掏出来的宝贝,什么乾隆的宝剑,慈禧的玉枕头(据说是宋美龄拿了),还是收归收。

  几百年折腾来,折腾去,也就那么回事。

  但遵化怎么样,对当时的袁崇焕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师明白,必须出马了。随即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皇太极。

  十一月十日,当他到达京城近郊,刚松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书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孙承宗。

  王洽刚上任不久就下台,实在是运气太差,突然遇上这么一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职,一般说来,老板开除员工,也就罢了,但崇祯老板比较牛,撤职之后又把他给砍了。

  关键时刻,崇祯决定,请孙承宗出马,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在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中,这是崇祯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决定。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到达遵化附近的蓟州,等待着皇太极的到来,因为根据后金军之前的动向看,这里将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这是个错误的判断。

  皇太极绕开蓟州,继续朝京城挺进。

  情况万分紧急,因为从种种迹象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焕不这么看,他始终认为,皇太极就是个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路也罢,抢一把就走,京城并无危险。

  其实孙承宗也这样认为,但毕竟是十万人的抢劫团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焕应立即率部,赶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带布防,阻击皇太极。

  到此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焕知道了孙承宗的部署,却并未执行,当年的学生,今天的袁督师,已无需服从老师的意见。

  他召集军队,开始了一种极为诡异的行动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焕率军对皇太极发动追击。

  说错了,是只追不击。

  皇太极绕过蓟州,开始北京近郊旅游,三河、香河、顺义一路过去,所到之处都抢劫留念。袁崇焕一直跟着他,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这样,袁崇焕几万人,皇太极十万人,共十多万人在北京周围转悠,从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没打。

  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

  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他到底想干什么?

  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为什么?

  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一致:袁崇焕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头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当翻阅这段史料时,我总会寻找一样东西——动机。

  叛徒是不对的,要叛变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关宁军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将领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学习吴三桂同志,把关一交,事情就算结了。

  失误也不对,凭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敌人兜圈之类的蠢事,也还干不出来。

  所以我很费解,费解他的举动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在这三年前他对熊廷弼说过的四个字,才终于恍然大悟。

  “主守,后战。”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