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翻开我家老影集-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节  我的开慧外婆(二)
开慧外婆与岸英岸青两位舅舅

  ·永远的29岁  我家有六位亲人为革命而献身,这是众所周知的。开慧外婆牺牲那年才29岁,其他五人牺牲时,岁数有比她大的,也有小的。他们的年龄都已永远被定格在匆匆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刹那。光阴荏苒,前年就是开慧外婆一百周年诞辰。然而我心中的她,无论过多少年,都永远是29岁。为什么?因为:爱情。  不错,包括“毛家六杰”在内的千百万烈士,大都有自己的爱情生活。正因为他们抛小家而成大家,重爱情而舍爱情,方显其伟大。但杨开慧还不一样——她不但是为理想,也是为爱情而死的。不错,曾有多少革命伴侣步入刑场,却少有刽子手开出“与×××脱离夫妻关系即可免除一死”的条件,对毛泽东的妻子而言,夫妻关系成了一道生死关。  敌人的设想失败了:杨开慧之死,不为她是中共第二位女党员,不为她写了讽刺文《有感》,不为她拒不说出组织机密,只为她表示永远作毛泽东的妻子。亲人的营救也失败了:作为名人之女,作为本省才女,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社会的强大声援本可使她不死。但也有胜利者,那就是:毛泽东的理想和杨开慧的爱情……  时光流转,如今毛泽东逝世后出生的那代人早已谈婚论嫁,爱情观念大变。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活法,几年的海外生涯更使我认识到兼容并包的内涵。不管别人对开慧外婆当年的选择如何评价,我每次去长沙,在她的故居、陵园和纪念馆,都能发现新的东西,想到新的东西——因为她有着永远29岁的青春。  这又是一张母子合影。它不但是岸英舅舅、岸青舅舅人生第一张照片,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惟一记录开慧外婆相貌的历史凭证。  它应该摄于1924年夏秋之间。那年开慧外婆与母亲向振熙老太太带着两岁和半岁的孩子到上海与外公会合,住在一栋两层石库门老房子里,位置是现在上海市中心,威海路和茂名路交界处。这里属于党中央“宿舍”。当时没有户口制度,但住房必须指定户主,毛泽东一家与蔡和森、向警予夫妇等对外称是一家人,向警予(时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青年妇女部部长助理,妇女运动委员会秘书)为户主。而到了冬天,外公就携妻儿回乡养病去了。  这里是五方杂处之地,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给自己的领袖及家属立下了严明的纪律:不许随便上街、会客、串门和照相,以免暴露。据回忆材料称:考虑到开慧母子初来上海,留个纪念也是人之常情,向警予行使了“户主”的权力,于是才有了这张照片。   。。

第一节  我的开慧外婆(三)
开慧外婆之父,北大教授杨昌济

  开慧外婆之母向振熙老夫人

  蔡和森和向警予,对于毛泽东和杨开慧来说,不仅是兄长、大姐、挚友和同事,还是婚姻上的楷模。外公对“向蔡同盟”爱情关系表示特别的欣赏,而他自己,不也组建起毫不逊色的“毛杨同盟”吗?作为“五·四”胸怀天下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实质上而非形式上的幸福,反潮流反传统,拒婚拒庆,就是说:“不作俗人之举”。  如果说,生于韶山乡间,父母皆为村夫村妇的外公能够具有这种20世纪初的人类新思想,是他天资不凡并且好学深思的结果,那么开慧外婆之所以能与他志同道合,除了自身“开明聪慧”之外,与有一个可敬而可亲的父亲是分不开的。此次回乡,我见到了刚刚征集来的开慧外婆遗物,其精美和新颖程度一望可知是舶来品,一定是慈父从留学之地带给爱女的。而他赠给自己的爱徒和未来女婿的,则是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机会。外公在那里接触了众多顶级学者,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从这个起点出发,外公从一个热血青年一步步向职业革命家迈进。但从此,也就开始了他与开慧外婆聚少离多,以至最终一个青年别夫,一个中年丧妻的伤心史。而这,无论对娇弱的开慧,还是敏感的外公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外公和开慧外婆有很多共同点,其一就是饱读诗书。他们互相可以诗词酬答,是真正的夫唱妇随。为说明这对夫妻的精神生活,先举两首外公当年的诗作: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重感慨,泪如雨。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  山欲堕;云横翥。  这里,请注意他的诗风。尤其是第一首,若非有手迹为证,是否让人不敢相信其出自毛泽东之手?其实,外公早年诗作以情深多悲为风格,祭母文就是例证,为同学悼亡诗更是如此。诗言志,言为心声,这两首咏情之词更让人一窥青年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中的细腻、哀婉。  有材料说:“知误会前番书语”指的是他为杨开慧写下的一首古诗“劝君莫依傍,依傍事不成……”。而我从离别外公三年中独力持家的事实来看,开慧外婆无依傍之心,有自强之志——他确实“误会”妻子了,但“东门路”、“我自欲为江海客”却不幸而言中。  西江月·秋收起义  1927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注:在另一版本中,“匡庐”作“修铜”,潇湘作“平浏”。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外公抛妻舍子。先是发动秋收起义,然后又上了井冈山。当年所作诗词说明外公已与从知识分子相结合走向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胜利的。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这是1930年外公所做,词牌也是《蝶恋花》。其实此后,历史似乎又给了一个让他们夫妻团聚的机会:这年夏天,红军两度攻入长沙,当然时间也短,而开慧外婆一直住在城外不远的板仓杨家。据说,当地党组织劝她去找“毛委员”,开慧外婆的回答是:润芝没有让我走,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  我的开慧外婆(四)
红军撤退后几个月,开慧外婆就被捕了,同时被捕的还有八岁的儿子毛岸英和家里帮忙带孩子的保姆。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妻子。敌人说,如果她宣布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回家。但这个称号,是开慧用29年青春的追求和纯洁的理想煅造而成,和她早已连成一体,根本不可能分割。  被不幸而言中的是:“凄清如许”的1930年,开慧外婆在长沙浏阳门(即“东门”)外识字岭,也就是几个月前她的堂弟杨开明牺牲处就义,遗言是“我死后,不作俗人之举”。我的三个舅舅则开始了“天涯孤旅”。而他们的父亲,此时已走出井冈山,开创了赣南闽西苏区,继续做着“江海客”。  近年在开慧娘家向氏亲戚的回忆录《黄河青山》中,我得知——“1930年,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被杀害,她是我三舅母的亲戚。通过三舅母我们了解了一些细节。法官判死刑时,会让犯人选择枪毙或砍头。杨开慧选择前者,因为她不想让头颅被挂在公共场合示众。刽子手并没有让她迅速死亡,她身负枪伤,倒在地上挣扎。后来处理遗体的人发现,她手指甲里全是泥土。”  “头颅”,“示众”,看到此处,我的心在颤抖——因为我知道其中的原由!因为这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涉及一个杨开慧与贺子珍都认识的人物。而这,又要从外公上井冈山之后开始说起——外公率领的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与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队伍会师。1928年底,外公与外婆贺子珍结合。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外婆的战友、朱德夫人伍若兰被俘,后被敌人杀害,悬首城门。这个消息被开慧外婆从报上得知,她联想到鲁迅对国民党残杀革命者并悬首示众的感慨,仿其笔触写下了《有感》一文,痛斥敌人的残暴,以手中笔声援丈夫的事业。这篇文章后来被制成传单,在长沙附近张贴,成为敌人逮捕开慧外婆的一条理由。这,就是我要说的一段历史往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节  我的开慧外婆(五)
想必开慧外婆坚信:他丈夫和朱德的事业必定成功,只是这一天让她在天之灵等了19年。当然,今天中国像我这样30岁左右的年轻人,或者忙于博士学位,或者忙于公司业务,或与亲友妻儿旅游于名山大川,聚会于酒家歌厅,购物于商场超市……我们真的难以理解,70多年前有那样一段血雨腥风的岁月。还是外公说得好: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1957年,开慧外婆同学、闺中好友李淑一思念丈夫——外公的学生兼好友;柳直荀烈士,曾将自己所作《菩萨蛮》一首寄给外公; 词曰: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此时距外公与开慧外婆离别,已整整30年。他把胸中积蓄得太久的回忆喷薄而出,化作为无数有类似经历人的共同挽歌。那就是这首词: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曾经推荐杨昌济去北大,并营救过杨开慧的章士钊先生,与外公有着50余年的友谊。当他询问从未见诸古语的“骄杨”一词作何解时,外公答道: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一切深情,尽在一字之中。  本以为一首“蝶恋花”已将毛杨经典的爱情故事划上句号,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批发现,又让人从新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他们。那就是以壁中书为代表的一批开慧遗物。壁中书是开慧外婆被捕前,隐藏在板仓老屋墙砖中的文稿等文物,其中有许多开慧外婆记录自己心迹的诗稿。看到这些70多年前,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年轻女子,躲藏在乡间,和丈夫及同志远隔天涯,心中充满怀念和盼望而留下的文稿,真有岁月沧桑之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节  我的开慧外婆(六)
善文能诗的开慧外婆怎能不将对丈夫的思念诉诸笔端?这份手稿写作时间约为1928年10月:  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  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在长沙杨开慧纪念馆,望着那写在粗糙纸面上的娟秀手迹,作为贺子珍的外孙女,我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对了,“足疾可否痊?”,请您放心,外公的足疾已经在我外婆的照料下好了。不但好了,他们两人后来还用双脚走过两万五千里,才最终达成了您和他、她的共同理想:一个为了再没有像外公和您这样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命运的国家就此诞生。  “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我此时也有同感。能让我常看常新的开慧外婆,牺牲时比我现在年龄还小的开慧外婆。拥有令人羡慕的永远二十九岁青春的开慧外婆,我会常来看您的!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我的三位舅父(一)
我的岸英舅舅

  毛岸英,曾用名杨永福,俄文名谢廖沙。1922年生,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八岁时随母入狱,陪她度过牺牲前的最后时光。被送到上海后曾与弟弟流浪街头,1935年我党将其送至苏联留学。1945年回国,给父亲以极大安慰,1950年,我国将支援朝鲜的决定刚一做出,他即报名请战,被称为“第一个志愿军战士”。在母亲牺牲20年忌日不久,因所在志愿军总部遭敌机轰炸牺牲,时年28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节  我的三位舅父(二)
毛氏三兄弟在幼稚园

  毛岸英,刘思齐结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