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年之后任印第安纳州美国国会参议员伊万?贝(Evan
Bayh)筹备总统竞选的首席新闻官。
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不仅仅是众多竞选者中最好的,也是最有特色的:团队成员经验丰富、功勋卓著,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很多人彼此有过合作经历,磨合成本低、工作效率高。许多人曾经多次受聘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国会竞选委员会,对民主党的全国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并且积累了不少的人际关系。多位竞选团队成员背景深厚,与民主党内部资深党员关系密切(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中2/3的人与达施勒或格普哈特关系密切)。不难看出,这个团队能够有效地弥补奥巴马“党内根基不深”的缺点,对预选后期超级代表的争夺大有帮助。
2007年1月16日,奥巴马去国会上班途中和游客合影
奥巴马真正让希拉里和爱德华兹感受到压力还是在2007年之后。如果说2006年媒体和选民对奥巴马参选的期待是万众瞩目的话,2007年各种媒体对奥巴马的报道可谓是“狂轰滥炸”,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了这个国家的正常社会生活。不知道奥巴马?没关系,随便打开电视、收音机或者连上互联网,不过五分钟你脑子里面就能显示出一个光明、活力、正直、给人们带来希望的新一代政治新星。
大众传媒如此主动地报道一个政治人物,恐怕还要上溯到肯尼迪时代。也许就连奥巴马本人也不曾想到这铺天盖地的场景。2007年1月16号,希拉里造访伊拉克之后返回美国,原计划通过电视媒体向民众汇报此行的收获,以转达自己对于伊战的立场。希拉里的记者招待会,这在以前怎么也算是一个大事件,即便民众不太感兴趣,电视媒体也不得不认真对待。结果倒好,希拉里的记者招待会转播突然改期,换成了奥巴马的插播新闻!虽然希拉里的竞选团队马上发表声明辟谣,说希拉里的节目改期完全是因为己方的时间调整,她希望与同行的另两位参议院同事一起举行记者会,而纽约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克胡格(John
三、拨云见日:我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而来(8)
McHugh)因为身体原因据报告称,麦克胡格因脱水滞留德国。滞留在了德国(与希拉里同去伊拉克的有伊万?贝和约翰?麦克胡格),整件事情与奥巴马无关。但是从民众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不论从声势上还是媒体关注度上,希拉里都渐渐处于下风、沦于守势。
此前希拉里的团队一直对何时正式宣布竞选隐忍不发,并且强调“以我为主”,与其他竞选者无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拉里还能稳坐多久,是一个未知数,特别是在奥巴马宣布将在2月10号正式公布自己是否参选的消息出来之后。希拉里本来就在气势上落后了,正式宣布竞选的风头再被奥巴马抢去,还要不要选啦?这种情形一下子把我们带回了1984年民主党预选的场景。同样是一开始就被看好,同样是从政经验丰富,同样是个人能力超强,民主党热门总统候选人沃尔特?蒙代尔最后差点就被后起之秀加里?哈特反超。希拉里能招架得住奥巴马的攻势么?
正式预选前的这段“隐形预选”时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许多政治名流都争先恐后地出版自己的著作,其中不乏总统预选的各位热门人物。希拉里的新书《十年》(It
Takes a
Village)、奥巴马的《无畏的希望》、爱德华兹的《家》(Home)、麦凯恩与他人合作的《当机立断》(Hard
Call)、前副总统戈尔的《理性危机》(The Assault on
Reason)纷纷出版,前总统候选人克里也有一本关于环境的新书要出版,只不过名字还没有起好。另外两位共和党的竞选者——罗姆尼和朱利安尼也有计划要出新书,一时间好像所有的政客都突然变成了作家。
尽管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阵营都不乏炙手可热的总统候选人,尽管2008年总统大选在“隐形预选”阶段就已经是群雄并起,但是领跑的、最显眼的,还是希拉里和奥巴马。民主党特殊的“超级代表”规则让民主党内许多政治名人直接卷入了希拉里和奥巴马之间的候选人之争。奥巴马参选成为定局之后,民主党党内人士开始不得不面对这个单选题。
2007年3月4日,奥巴马与克林顿夫妇在阿拉巴马州
“奥巴马有魔力,希拉里有实力,这场巨人间的碰撞是魅力和肌肉的较量,是团队和金钱的比拼”,民主党竞选战术专家西蒙斯的话一语道出奥巴马和希拉里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希拉里强在手腕,在华盛顿做第一夫人、在国会山拼杀多年,人脉广布、威望颇高;奥巴马则以个人魅力为看家法宝,不说别的,单看他在艾奥瓦州与新罕布什尔州的万人演讲场面就知道什么是“魔力”。在竞选的初期,奥巴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是将这种看不见的魔力转化为看得见的党内的支持。
前面提到的奥巴马的坚定支持者,民主党伊利诺伊州国会资深参议员、参议院多数党党鞭理查德?邓宾以自己老党员的身份向外界表达了对奥巴马的支持,他说:“2008年总统大选是新生代领袖改变美国命运的机会。”放眼望去,两党中能够称得上有新生代领袖潜质的人只有奥巴马。邓宾的这番话不应被简单地看做是老民主党人对晚辈的夸奖和祝福,而应算作是民主党高层对奥巴马的赏识。
老资格的民主党人纷纷站出来为奥巴马搭阵,这让奥巴马的竞选多了不少底气,也让希拉里在党内支持上的优势开始动摇。民主党另一位年轻的黑人国会议员、阿拉巴马州新晋众议员雅特?戴维斯(Artur
Davis)称赞奥巴马这种能带来改革的领袖“一代才出一个”。要知道戴维斯和奥巴马同为民主党的政治新星,同是哈佛高才,他第一次进入众议院的时候还不到40岁。如此之高的评价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主党内新生代党员对奥巴马的态度,特别是黑人党员。
伊利诺伊州民主党众议员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在这件事情上算是最矛盾的人之一。他曾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受到重用,进入克林顿内阁。但是身在伊利诺伊的他和奥巴马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也许就是奥巴马和希拉里同时寻求他的“超级支持”。面对记者的提问,伊曼纽尔不得不打趣地要求“证人保护”,意思大概是“有权保持沉默”。对于他来讲,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
三、拨云见日:我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而来(9)
2007年7月29日,奥巴马和民主党资深参议员克里在一起和伊曼纽尔一样犹豫不决的还有被誉为全民主党中最有经济头脑的前任财政部部长罗伯特?鲁宾和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纽约州的民主党议员查尔斯?兰格尔。后者曾得到希拉里不少帮助,后来又积极鼓励奥巴马参加民主党预选,可以说是态度最不坚定的一个。
希拉里和奥巴马之所以引得民主党内部大伤脑筋,是因为两人的可选性并不重叠,甚至在多个方面存在对立的特征。奥巴马认为这是未来和过去之间的一次交替,而希拉里则认为这是经验之间的较量。奥巴马从一开始就反对伊战,希拉里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支持伊战,只是在战况急转直下、美国国内民怨沸腾之后才更多地表示批评。希拉里凭自己在民主党内的多年积淀与经营站上竞选者的舞台,而奥巴马则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招徕了不少新的选民。“不少人在寻找能够让他们看到希望的领袖,寻找能够打破现有僵化政治格局的人物。这些选民是奥巴马可以依靠的对象。希拉里则希望以自己的经验和优异的从政记录吸引选民,同时做出一些改变。”民主党民意测验专家高弗雷?加林如是说,他在整个预选中一直保持中立的态度。
可以说,希拉里和奥巴马都在创造历史,但是他们的成就不能被简单地插上性别或者种族的旗帜。奥巴马的确是一个黑人,但是他的这次竞选和1984年杰西?杰克逊的竞选完全不能等同起来。作为一位以民权运动起家的领袖,杰克逊的竞选自始自终就是一次###思想的宣传和运用,矛头直指种族问题。奥巴马呢,他也许最终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他的竞选思想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高于种族问题的层面上。他在演讲中有意回避种族问题,而一直使用“整个美国”、“所有美国人民”作为呼吁对象。同样,希拉里登上民主党最高政治舞台并不主要是因为她的性别,而在于她和克林顿的强强联手、在于她对民主党的贡献、在于曾经第一夫人的声誉以及现任参议员的影响力。在竞选的过程中,希拉里没有张口闭口“女总统”,这也不是她的性格和风格。
希拉里和奥巴马不能被简单地打上性别或者种族烙印,并不意味着性别或者种族因素在本次预选中的作用不重要。凭借什么获得入场券是一码事,选用什么策略进行游戏是另一码事,性别与种族话题其实一直都是两人可以使用的竞选武器。那么,这两张牌到底质量如何?客观地讲,希拉里的“性别”牌要比奥巴马的“种族”牌使用风险更低,毕竟美国的“性别大战”在70年代之后便进入了愈合期。作为美国国会历史上第一任众议院女议长,南希?佩洛西的出现让那些对“女性地位”敏感的选民充满了对“女总统”的期待。希拉里的新闻发言人霍华德?沃夫森(Howard
Wolfson)承认,“强有力的女总统竞选者的确能让选民激动,对年轻和女性选民特别如此”。但另一方面,女议长的出现也降低了女性选民对女总统的渴望。
与“性别问题”相比,“种族问题”则是难以名状,几百年来死而不僵。整个美国社会选择小心地将种族问题搁置在一边,但是问题却一直都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打“种族”这张牌得冒巨大风险,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更严重的是,原本聚集在奥巴马周围,由男人女人、黑人白人、老人青年、知识精英下里巴人组成的有机整体可能为此变得“电解质失衡”,四分五裂,从而最终削弱凝聚力。奥巴马在选情占优势的情况下是绝对不会出这张牌的,即便是在不占优势或者对手主动挑起的情况下,也会趋利避害地应对。
2007年1月,奥巴马征询了民主党前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汤姆?达施勒和前众议院多数党领袖格普哈特(两位都曾参加过总统竞选)的意见,权衡各种利弊得失之后,终于做出了决定并于2月10日正式宣布参选。
其实,早在2006年末,奥巴马参加民主党总统预选便已成定局,但是他在伊利诺伊州春田市正式宣布这一消息的###依然吸引了上万支持者到场。2007年2月10日,在伊利诺伊州老州府办公大楼的门外,年仅45岁的美国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奥巴马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
这是一个精心挑选的地方,1858年就在同一个地方,亚伯拉罕?林肯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讲《一个分裂的家》(A
House
Divided),他向所有人大声疾呼:“一半自由一半奴役的政府绝不可长久!”这篇伟大的演讲是林肯当年竞选美国国会参议员的宣言书,更是他与奴隶制作斗争的起点。两年后,这个年仅45岁的国会参议员甚至还没有完成自己的第一个任期便匆匆踏上通往美国总统之路,他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去领导这个国家,甚至领导这个世界。
“请原谅我的冒失和大胆,在伟大的林肯总统曾经演讲过的地方宣布我的竞选决定”,奥巴马当着上万支持者的面说道,“我承认我对通往白宫的道路还知之甚少,但是对一件事情深信不疑,那就是我们必须要改变!”
在改变的道路上我们并不缺乏那些看上去很美的点缀。政策、计划,一个比一个宏大和精细,但是结果如何?导致我们失败的原因,是缺乏一个正确的领导,这恰恰是我们政治中最薄弱的东西。它的存在让我们醉心于鸡毛蒜皮上的斤斤计较,让我们在关键的选择面前举步维艰,在大同小异的政治立场上你争我夺,而忘记了应该挽起袖管、同舟共济,一起去面对真正的挑战。
仅凭你我之力,尚不足以改变。分裂的结果必将是失败。但是多年前那位瘦削的伟人让我们相信可以期待一个不同的未来,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一诺千金,什么是信守不渝。什么叫不同的种族、宗教、信仰和身份之下我们合众为一。
他告诉我们希望可待。
他在奴隶制的阴云下振臂高呼“我们来自四面八方,彼此心怀志向,更或充满敌意,但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为的是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