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闻背后的故事:我的亲历实录-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主席过问启程消息
  周总理修改广播稿件
  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总统离开白宫,启程来中国访问,美方发了消息。按照惯例,一些国家的元首访华,我们事先作预告、登照片和简历,对这些元首启程来华的消息我们一般不发。美国是未建交国家,尼克松的访问事先不作预告,不发照片,当然也就不会发启程消息。

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与中美建交宣传报道纪实(9)
第二天,毛主席催问:尼克松起程这么久了,消息为什么不发?毛主席非常关注这件事。新华社赶写了消息送周恩来总理审批。消息原稿中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夫人2月17日乘飞机离开美国首都华盛顿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访问。”周总理审稿时,在“来”字之前加了一个“前”字。周总理说:“有‘前’字,广播念起来顺口。”2月19日,中央电台播出了这条消息,共播出7次。
  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
  中美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1972年2月21日11点30分,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周恩来总理等前往迎接。尼克松走下旋梯,向周恩来总理伸出手,与周恩来的手握在了一起,实现了冰释22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周总理说,您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与我握手。尼克松说,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在刊登尼克松到达的消息时,周总理特意选中了这张意味深长的握手照片。尼克松总统在机场上检阅了三军仪仗队,奏两国国歌,随后,几十辆红旗轿车一字儿摆开,浩浩荡荡地向市内行进。但出于中美之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政治因素,没有安排外交使团参加迎送和宴会活动,没有组织热烈欢迎的群众场面,沿途车辆少,自行车少,行人也少,直到天安门前依然如此,犹如那灰蒙蒙的天空冷冷清清,偶尔有几个行人也是匆匆而过,不左顾右盼。这种欢迎外国元首的方式实属罕见,与过去那种几十万人夹道欢迎的群众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是刻意组织安排的,许多车辆和行人被堵在了胡同内。
  中央电台在中午12点抢先播出了尼克松总统到达的简讯,随后播出了详细报道。应该说,这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形式,但对我们却是一种破例的特殊安排,那时一般新闻报道并不在意时效,都是等核对准确后发综合消息。这次抢先播出简讯,是在特殊情况下而专发的快讯,我们总不能落在美国媒体之后。在尼克松总统到达不久,毛泽东主席立即会见,自然成为这次访问中最重要的新闻,一开始就把访问推向了高潮。毛主席很有兴致地谈形势谈哲学,由原来预定的20分钟延长到70分钟。中央电台、北京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都在最显著的位置迅速作了报道。据当时拍片的北京电视台李华回忆说:“平常主席会见外宾的片子只拍3分钟,可这段片子我破例拍了7分钟,创了历史记录。还为美国三大电视网提供了图像。”毛主席的会见,世界媒体纷纷评说。在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中央电台及时播出了欢迎宴会、周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多次会谈、尼克松总统及夫人的参观、观看《红色娘子军》等活动的报道。应该说,报道量并不大,严格掌握每条消息,也没有气氛的渲染,但却一直处在紧张状态中,不仅对访问的报道,而且对整个广播宣传政策和口径的把握都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尼克松在北京期间,按照日程安排24日去游长城和定陵,正赶上连续下大雪,为保证一路安全,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我们都参加了北京市民的扫雪,从钓鱼台到八达岭80多公里的路途上,几十万群众连夜奋战铲冰扫雪。美国媒体十分惊诧,纷纷赞扬中国人民高度的组织性。登上长城的尼克松不禁感叹,这是他终生难忘的时刻。但在尼克松游览定陵时也出现了小小插曲,冰天雪地的,一些少年儿童穿着毛衣,不合时宜地在那里游戏、打扑克,明显表现出刻意安排的痕迹,周总理对此表示歉意。后来,基辛格在回忆录里,非常赞赏周总理当时的坦诚和直率。
  访问初期,对新闻报道的把握是非常严格的,一直遵循“不冷不热、不卑不亢”的方针行事。后来的报道随着会谈的升温而升温。2月27日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中美上海公报》),我方提出要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和撤军“三原则”上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新纪元。《公报》的写法很特别,谈了共同点,也公开亮明了分歧点,这是根据周总理的提议而形成的。谈判中的焦点和难点是关于台湾的表达。《公报》中我国重申了对台湾和重大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美方则表示: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据说“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这一提法是基辛格的创见。事过30年后,2002年8月,我去杭州住在西湖名园(刘庄)的八角亭附近,当地领导告诉我,当时《中美联合公报》起草班子就在八角亭,中美双方都在为如何表述大陆与台湾“一个中国”的问题而冥思苦想,基辛格等人从八角亭望着西湖中的苏堤顿生灵感,一堤隔两水,两水是一湖,形成了“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的妙句。

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与中美建交宣传报道纪实(10)
冷静报道《公报》反应
  涉美宣传发生微妙变化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世界舆论纷纷评论说:“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甚至说,“由此亚洲和世界的局势缓和了。”但我们的报道是冷静的清醒的。《公报》发表后,周总理一再指示,这还只是纸上的东西,我们要看行动,真正做起来是会充满斗争的,是长期的,我们主要看行动。中央电台对《公报》的播出是平静的客观的,不炫耀是我们的胜利,报道各国的积极反应而不散布太平观念,着重强调要落实《公报》精神,中美双方都要按照《公报》的原则办事。
  我们说涉美宣传的原则不变,而实质上不变中有变。《公报》的发表给过去传统的“反美”宣传带来了政策和策略上的变化,讲“美国”、“美国政府”多了,而讲“美帝”少了,点尼克松的名字更少了。《公报》的发表带来了对台湾宣传的变化,对“美帝国主义立即从台湾滚出去”等提法作了相应的变化,对台湾宣传的方针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公报》发表后就全球战略的提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美苏两个霸权主义国家”的提法改为“苏美两个霸权主义国家”。《公报》的发表又一次出现了全球性的“中国热”,许多国家进一步调整与中国的关系,有些国家纷纷与台湾国民党断交,与我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也有的国家由此与中国的关系疏远。与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相适应,我们的宣传报道方针也作了调整。
  中央电台的宣传到3月1日,维持尼克松访华期间的口径;3月2日至4日,美国部分人员未走,维持与先遣人员到达时相同的宣传口径,作为过渡,开始有控制地播出有揭美批美内容的文章,并播出样板戏《奇袭白虎团》等;此后开始播出《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等歌曲,逐步恢复正常播出。这个“正常播出”实际上已经不是尼克松访华前的简单重复。
  中美建交与邓小平访美
  中美关系驶入正常轨道
  1978年12月16日10时(北京时间),中美双方同时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事前,15日晚,广播局局长张香山召###议说,明天上午10点有重要广播,宣布中美建交,并由华国锋总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央电台要准时播出,内容事先要绝对保密。围绕是否事先发预告,有过一段小小的插曲。出于保密,15日明确不作预告。16日上午8点55分,又匆匆决定发预告,9点中央电台赶发了“今天上午10点钟有重要广播,请注意收听”的预告。事后得知,原先中美商定都不作预告,后来听到###已播出“有重要政策声明”,我们也决定发预告。
  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中美建交公报时,中央电台作了现场转播,前后不到15分钟,是中央电台历史上时间最短的现场转播。随后又由播音员夏青、林茹分别播出了中美建交公报和中国政府的声明,共6分50秒。中央电视台同时播出,《人民日报》赶发了号外。公报中明确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宣布建交公报后,华国锋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回答了中美关系问题。因属于中外记者招待会,没有什么内外区别问题,中央电台曾经提出转播招待会实况,但出于稳妥、安全,没有同意转播,中央电台于12点30分播出了录音实况,落在了外国记者报道之后。对录音实况的处理,广播局局长张香山批准了中央电台提出的四点意见:一是回答问题涉及到内容不当的要修改,说话重复、有语气词等不影响内容的保留;二是外国记者的提问(包括直接用外语)照原样播出,不必删节,也不必混播(有人提出要混播),翻译中的外翻中保留,华总理回答时的外文翻译删掉;三是招待会实况全部播出,包括开头语和结束语,保持完整性和真实性,基本上保留招待会的原貌;四是华总理的录音与播音员的录播分别使用、分别安排,连续播出两天(实际共播出12次)。当天晚上的《全国联播》节目中播出了公报、声明、记者招待会实况、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同时宣布建交的消息、中国各界人士的反映。中美建交是两国之间的大事,又是一件事关世界全局的大事,但中央采取了慎重态度,通知各地不搞庆祝游行,不敲锣打鼓,宣传上也不搞大的举动。中美建交是双方战略利益需要的结果,机密性很高,但为什么会在1979年1月1日建交之日前公布建交信息?事后得知,一是担心泄密,当时美国舆论已有风声;二是赶在22日美国国务卿万斯与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会谈之前,制造舆论;三是美国看准了中国的市场,急于与中国做生意。
  自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来,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许多国家向中国示好,大大加速了与中国建交的步伐。历史表明,每次国际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国际关系新的分化与组合,都会给我们的宣传政策和策略带来急剧的复杂的相应变化。中美建交又一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中国新闻界提出:对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国际反美活动如何报道?是继续反对两霸还是反对一霸?中美建交使过去许多与我疏远的国家接近了,也使有的与我亲密的国家疏远了,宣传上如何把握?中美建交的同时是美国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对台湾当局是个沉重打击,对台宣传的政策、策略如何变化更有利于统一?等等,都作了及时的研究,采取了相应对策。例如,中央电台在对台湾广播中不再使用“蒋匪帮”,把“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后来中央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中美建交后不久,1979年1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央电台及时作了报道,对中美关系的宣传又一次掀起高潮。
  

中央电台战备广播方案(1)
无论发生什么战争,中央电台的声音都不能中断。当时中央电台的各种战备措施,必须立足于早打(随时都可能爆发)、大打(战争有小、中、大三种可能,最坏的可能是占领中国的一部分土地,甚至北京)。
  “备战、备荒、为人民”,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战略方针,而且把“备战”摆在了首位,足见毛主席的重视和心理情结。毛主席不仅提出,而且切实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备战”措施,真的在“准备打仗”,如加快三线建设,实行全民皆兵和“深挖洞、广积粮”等,广播电台自然毫不例外,而且是重点部门。
  毛主席非常重视广播的安全
  毛主席把发生战争的形势看得非常严峻,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国内外形势,大陆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叫嚣要“###”;中苏关系破裂,摩擦和紧张关系不断加剧。在这一形势下,毛泽东主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更加严峻。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