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后的皇权-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妄之徒。由于康有为考试落榜,很多官员以为康有为是在哗众取宠攀援富贵。就连翁同龢也拒绝康有为〃见上一面〃的请求。从1888年到1895年,中国的局势越来越坏,但康有为尚对朝廷抱有信心。他是一个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旧式文人,他对国家的忧是和对君主的忠结合在一起的。   

  1894年朝鲜战争期间,康有为就注意到日本,他写了一篇名为《攻日策》的文章。在文章的一开篇,他就提到:〃凡事制于人者弱,能制人者强。因此必须先战然后才能谈和,必须先进攻然后才能提到自保〃在文章的末尾,他又强调:〃不攻打敌人,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在康有为看来,清朝应该咬紧牙关对日作战,没有铁舰就用帆船,没有帆船就用渔船,什么都没有还可借外国的力量。将骨头扔在地上,狗会来抢,将利益摆出来,英法德俄就会群起攻日,中国大可趁这个机会自强。   

  后来,李鸿章也坦陈自己不如康有为。   

  康有为写了《上皇帝书》,尽管康有为也知道,身为一介草民向皇上议论国家大事实乃冒险之举。中国自古就有让小民〃莫议国事〃的传统。   

  康有为提出上书皇帝,大家惊得目瞪口呆,略略迟疑后,又纷纷表示支持。国家危亡,就算是蝼蚁小民,也不该只图自保。考虑到康有为一个人力小势弱,大家便决定和康有为一起联名上书。而后来,广东举人的上书计划不知怎么被湖南举人知道了,湖南举人对此大为钦佩,也加入到上书队伍中来。         

→虹→桥→书→吧→BOOK。  

第22节:一 丢了工作的〃裱糊匠〃(3)         

  1895年4月22日,湖南和广东的举人便到都察院上书,事情传开,其他10多个省的举人也行动起来。1895年5月1日,上千名举人跑到北京宣武门外的松筠庵开会,讨论上书的具体办法,最后大家要康有为起草奏书。康有为写了一天两夜,才将奏书写好,提出〃拒绝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强国之策。康有为的徒弟梁启超则率人将奏书抄写好,分发下去。   

  举人们纷纷在奏书上签字,不多时,上面的签名就已经有1300多个。上书开始了,都察院门口聚满了人,上书的队伍一眼忘不到头,都察院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由于旧时举人进京都有公车接送,人们又将1895年的举人上书称作〃公车上书〃。然而,由于事态重大,都察院并没有将举人上书上告朝廷,举人们的意见被这些〃现管〃的官儿押了下来。康有为的那篇《上皇帝书》也没有被光绪看到。   

  正处投闲期的李鸿章,也知道了举人们的上书,在震惊之余,也由衷佩服。          

虹桥书吧BOOK。  

第23节:二 无权皇帝的无奈(1)         

  二 无权皇帝的无奈   

  康有为等人的第一次上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深居宫中的光绪对上书一事并不知情。不过在康有为上书陈事的同时,紫禁城里也掀起了上书热。   

  其实,在《马关条约》签署后,驻日公使王之春就上书光绪,说日本人为了打仗,钱花得差不多了,财竭国疲,希望清朝能加强守固。换句话说,就算清朝撕毁和约和日再战,也不失为捍卫国利的好方法。光绪听到这里,也萌生了毁约之念。不过,光绪的这个想法要想实施却并不容易。主和派的势力太强大了,他们唠叨着:〃战无把握,而和确有把握〃;主战派催促光绪迁都西安,苦战到底,主和派则认为〃大清没有弃宗庙社稷〃的道理。5月1日,光绪没有办法,只好去请教慈禧。慈禧不想过多地介入战和之争,又让大臣们自作主意。   

  光绪已经被《马关条约》折腾得心力交瘁了。兵部尚书孙毓汶不断在光绪耳边嚷嚷着批准条约。孙毓汶说在〃割地赔款〃这件事情上发起议论来铿锵有力,底气十足,一般的大臣也争不过他。   

  根据国际惯例,《马关条约》在签署后,中日双方还要约定时间交换条约,然后条约方可生效。中日两方将换约地点定在烟台,在日本的催促下,沮丧的光绪在1895年5月3日,在条约上盖上国玺,表示大清政府对条约的批准。之后,大臣伍廷芳、联芳受命登上去往烟台的轮船,和日本进行换约仪式。   

  在往条约上加盖国玺前,有人看到,光绪面色凝重地绕着大殿的柱子转了一圈又一圈,一边跺脚一边流泪。   

  守在都察院门口的举人们,很快就得知皇帝已批准条约,他们见事情已定,再争无益,便纷纷散去。与此同时,主和派的探子们也活跃起来,在北京城里到处贴告示,警告举人们不要为了逞一时英雄搭上自己的功名富贵。于是,到5月4日的时候,原本熙熙攘攘的松筠庵安静了不少,有些举人对朝廷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备考的努力,有些举人感到迷茫,不知接下来要如何是好。原定于5月4日举行的上书活动被迫取消。   

  后来,人们得知孙毓汶在逼迫皇帝批准条约上发挥了重大作用,都义愤填膺,有人还威胁要杀孙毓汶而后快。孙毓汶是后党的重要人物,一向不把光绪看在眼里。他听到这些消息后,遂抱病告假,不再上朝。兵部主事和礼部主事开始一道对孙毓汶进行弹劾,光绪顺水推舟,开了孙毓汶的缺。   

  举人们听说孙毓汶下台了,感到一些振奋。康有为则在筹划着再度上书光绪。   

  清朝建立200多年,在康有为等人之前,从未发生过举人大规模上书事件,按照封建礼法,举人身份低微根本没资格和皇帝议论政事。组织、甚至参加上书,都需要很大勇气。那些赶到京城参加考试的举人也不是不知道,万一上书之举触怒了哪位朝廷要员,自己轻则考试不第,重则脑袋搬家。不管他们是否将上书坚持到底,在上书上签上自己名字的一瞬间,他们就将个人功名抛掷脑后了。另一方面,旧式读书人向来讲究恪守祖宗礼法,畏做没有先例之事,突破旧法和拿功名冒险同样需要勇气。举人们不理常规,大声向朝廷诉说自己的政见,也是一种因困求变的表现。   

  康有为因组织上书名声大噪,曾有人质疑康有为上书的目的,认为康有为是在进行〃自我炒作〃,是在为日后的富贵显达做准备。而在清朝的用人体制下,一个心怀天下的读书人要想兴国强民,实现政治抱负,就必须想办法扬名四海,尽可能广地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宣扬开来。知名度和政治影响力在很多时候都成正比。   

  已经不年轻的康有为在1895年的考试中中第,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他大可在这一职位上安稳度日,可他还是想方设法地上书光绪。   

  当时,康有为已经是京城名人,梁启超等人将他的《上今皇帝书》分印下去,传播开来。就连美国驻京公使田贝看罢该文,也是啧啧称奇,大呼:〃煌煌之文,惊天地泣鬼神〃,还将该文传回美国。   

  光绪亲手在《马关条约》上加盖国玺,割地赔款的屈辱感让他侵食难安,他渴望看到中国的富强,他又不知要如何让中国富强。祖宗留下来的那些经典之中,并没有什么〃应对西洋列强〃之策。   

  光绪心情抑郁,终日闷闷不乐,而就在他往《马关条约》上盖印后不久,俄国公使放话出来,说俄国正在和法国、德国阻止日本割占辽东。俄国已经和德、法两国公使向日本外务省送去备忘录,要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光绪得知此事,便要伍廷芳、联芳暂缓换约,还发出朱谕,大称批准《马关条约》的苦楚,希望能得到国人的原谅。         

◇。◇欢◇迎访◇问◇  

第24节:二 无权皇帝的无奈(2)         

  日本被吓到了,因为俄国不只是说说而已,还将军舰开到烟台,虎视眈眈地对着日本。日本看到占据辽东半岛对北京城无可替代的威慑力,其他国家也一样看到了。最后,在西方各国的压力下,日本同意有偿地交还辽东。陆奥宗光写信给俄、法、德三国,宣布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侵占权。日本在西方大国的监视下完成了和中方的换约,换约之后,西方各国还不住催促日本归还辽东,日本好不气闷。   

  辽东半岛失而复得,让光绪稍觉宽慰,也让他再次升腾起强国的信心。他发朱谕,要求大清君臣上下一心,共除积弊。要大家在练兵、筹饷上研究对策,仔细探求改革之道。他鼓励臣民不要懈怠,鼓足志气,自强为要。   

  光绪本能地意识到中国已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而康有为则从光绪的这份朱谕中看到了变法图存的契机。他写了一篇名为《为安危大计,乞及时编发,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同下情而图兹强,以雪国耻而疆圉呈》的折子。然后以进士的身份,将折子递给都察院,要都察院交给光绪。   

  进士的身份果然让康有为得以更方便地接近光绪。都察院将康有为的这份折子送到军机处,刚好碰上军机大臣翁同龢代呈折子。翁同龢将康有为的折子交给光绪,光绪看后竟有〃知己〃之感。他记下了康有为的名字,要军机处将折子抄三份,一份保存在军机处,一份放到勤政殿,一份放到乾清宫……光绪经常在勤政殿、乾清宫考虑政事。   

  光绪对康有为的折子很感兴趣,但他真要照康有为的意见行事的话,还必须征求慈禧的同意。于是,他又派人将康有为折子的原本递交给慈禧。   

  康有为的这篇上书在朝廷中掀起不小的波澜,它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变法〃大门。朝中大臣见光绪如此重视这份上书,也纷纷献计献策,大谈变法。广西臬司胡爝芬写了《条陈变法自强事宜折》,南书房翰林张百熙又递上《急图自强敬陈管见折》。大臣们希望光绪能振作起来,革旧立新,报甲午之耻。光绪很受震动,他认真地读了大臣们的上书,还去请教翁同龢的看法。   

  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看着光绪长大,光绪对翁同龢极为敬重,尽管翁同龢的官职不是特别高,但他说的话却会对光绪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翁同龢支持变法,但他也提醒光绪,现在实施变法的话,很难看出谁是真正的变法支持者,谁在趁变法进行政治投机。变法事关重大,会牵扯到多方利益,各省的督抚、军队暂且不提,单是慈禧就不愿看到光绪聚积羽翼。慈禧并没有对康有为的那份折子做出明显回应。   

  作为中国的皇帝,面对外国的欺辱,光绪只得一再无奈妥协。作为中国的皇帝,面对强势的慈禧,光绪也只得无奈妥协。听完翁同龢的话,光绪心头又飘起一缕阴云,他已经迫不及待要变法了,对他而言,变法一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二关系着他光绪在朝中的地位。光绪需要用政绩告诉国人,他也是有头脑、有远见的一代明君。于是,他反驳翁同龢说各将军、督抚、大臣素来受恩甚多,定不会在变法大事上塞责皇名。至于太后那里,只要多去求几次,也能打动她的心。         

▲虹▲桥▲书▲吧▲BOOK。  

第25节:二 无权皇帝的无奈(3)         

  而光绪的想法显然过于天真了。康有为在1895年又呈上近万字的《为变法通善后,讲求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折》,在折里明确提出设立议会以通下情。而这次,朝中一些反对变法的官员已行动起来。在这些人的阻挠下,光绪并没有看到康有为的这份折子。康有为非常生气,竟离开京城,回了广州。   

  光绪在1895年颁布的十四项新政: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产、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整厘金、核关税、稽荒田、汰冗员。每一个都凝聚着光绪的雄心。光绪很是自信地将其发布下去,要各级官员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筹饷、练兵、促工商〃。让人不由联想起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而当时的洋务运动,尽管有慈禧支持,有李鸿章、张之洞等权臣大力推动,实行起来也还是坎坎坷坷,受阻甚多。   

  光绪要求各地官员悉心筹划,酌度办法,并要他们在收到新政的一个月内,回复自己。但光绪无权不仅仅是紫禁城内公开的秘密,而是全中国公开的秘密,很多官员都没把光绪的话放在心上。   

  山东巡抚李秉衡认为,法不可轻变,变法无非是用一些新奇的东西补从前的疏漏罢了。湖北巡抚谭继洵则认为,变法是〃末者之末〃,并不认为大清可以通过变法振兴。河南布政使额勒甚至怀疑变法折是洋人托奸细做的,西方的治国之法未必适用于中国,盲目动用会搞得天下大乱。   

  这些大臣们的看法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