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富人家复杂;官宦人家复杂,普通百姓简单。穷人家死了人,请个普通喇嘛念念经,按照当地的习俗礼节倒送出去,用板车拉着扔到淖尔边上,让飞禽走兽吞食掉就算了事。这叫吃肉还肉。蒙古民族是一个“食肉民族”,他们生活于青天和大地之间,过多地目睹了万物的生死荣枯,视谢世如人归,将肉体还给自然实属正常。汉民族就不同了,他们吃土地生长起来的谷物,因此死后葬入地下,这叫吃土还土,说起来也是一种报答。
老赞王的丧葬可不同于一般官宦之人,他是王爷,一个旗的“皇帝”,要不为什么那么多牧民为他的死而伤感流泪呢。
王爷的丧事要办得隆重一些,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可在丧葬风俗上却引起了一番不小的争论。
对于丧葬来讲,一切与平时走相反的方向,顺着来倒着走。来是到阳间,去是归阴府。平日生活中的许多禁忌,都是从丧葬仪式来的。葬礼是人生的终结,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脱离和告别。
老赞王病重将死时,他平时最宠爱的三姨太扶他坐起来,按照乌盟人的俗忌不准卧死。老赞王虽是锡盟人,可他的三姨太是乌盟土默特旗的人,所以丈夫死时她就没让其卧死。咽气后趁尸体尚热而软,她招呼家人,把死尸的两臂屈在胸前,双手合十,盘腿而坐,作祈祷之状,示意“成佛”。锡盟人从不这样,但因三娘在家里主事,别人不解也不敢说。只是那些协理、梅林们看后有些不满 —— 他们的意思,王爷是西苏的王爷,不是你乌盟的、伊盟的王爷,为啥非要听你的。
按照伊盟的习俗,保持坐势装进白布口袋,面朝西北而坐。面前摆上灵桌,点起尸灯,长明不熄,燃上薰香,昼夜守护,桌上放置七个饼子、五枚红枣。饼上的花纹必须纹石朝下扣过。把所有装水的器皿都倒掉。天窗上的顶毡盖下来,不准阳光照入,表示阴间。门窗封堵严实,以防猫狗等物闯入,更防“跳尸”带起阴气跟人。随后降下禄马风旗,犹如国葬下半旗志哀一样。入殓这一段,尽管协理、梅林们反对,但大部分习俗依了三娘。
接下来的仪式还有很多,如守孝、丧葬礼俗的禁忌,请喇嘛念经,分享死鬼“福膳”,出殡,三日埋尸,火葬、###或者土葬等等一大套礼俗都由盟旗两级丧葬班子来定,但是,有时三娘还要参与。老赞王咽气时,三姨太措手不及,当时没抓到细毛当吸附物试气,死后又补了一把。按照锡盟人的正常习俗,人到将咽气前,抓一把绒毛撕细,轻轻地敷在危病之人的鼻孔上,什么时候绒毛不动了,就说明人已气绝,赶紧把绒毛收起装进香斗( 达拉勒根苏勒嘎 ),做珍贵之物保存永久。把这团绒毛放入香斗中,享受这种永恒世袭的待遇,这是源于一种“人死灵魂不灭”的宗教观念。这一点三姨太心急而忘,后来偷偷补上,没敢让盟旗两级头目们知道。
大人物的生和死都很麻烦,主要是活人们各自都想在死人身上找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为了一个丧葬习俗有时要争吵好几天,最后才能达成一个不伦不类的协议,赶快请喇嘛来念经。喇嘛来了又有喇嘛的规矩。王爷死了则要请高僧,因为高僧才能超度王爷的灵魂。
蒙古民族信奉佛教,婚嫁丧葬、搬迁扎寨都少不了喇嘛这个角色。由于人们对死者死后的种种事体如何安排感到茫然无知,于是喇嘛就出来充当了中介人,凡人凡事都听他安排。死者要停尸多少天,什么时候、什么生肖的人在起灵下葬时要回避等等,都听喇嘛的,喇嘛就如同汉族农村的阴阳二杂先生一样。喇嘛掐算安排,不但贯穿于葬礼的全过程,而且要有超前性和延后性。一般来说,人咽气之前就得叫喇嘛来,人死三年后他才彻底走开。王爷府里平时也有一班喇嘛,一般人死时该做的事他们都能做,可大丧葬必须要请高僧带一班人来,念经还要有鼓乐配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雪落长河老王爷辞世 雾冷高天新世子承袭(2)
草原人说,葬礼是喇嘛的节日。一般喇嘛都愿意给富裕人家做葬礼。平时在寺庙里茶饭清淡,手头拮据,参加这样的丧葬,茶饭丰盛,赏赐不薄。像给王爷这样的一旗之王做葬礼,除了多吃多拿还觉得身价百倍。高僧喇嘛都要用王爷的轿子去接呀。
高僧到后,在一座大蒙古包里摆开阵势念经,牧民们也来给高僧磕头,声势相当可观。鼓号齐鸣,诵经声嗡嗡,烛光通明照彻夜空,就连周围村落的狗都来凑热闹,为了争骨抢汤常常厮打不停。
王爷死了,除了本旗的牧民及大小官员外,锡盟和周边旗县的头目也来吊祭。因为那木吉勒旺楚克还是锡盟的盟长,所以许多盟也派人来吊祭,有的因路远一时来不了人也发来了唁电唁函。
一般人死了,停尸三天就出殡。出殡时不能从门上抬出,如住蒙古包,要把西南方的毡子撩起抬出。抬出后尸体不能落地。要是死人在板申房里,要从窗户上抬出,因为门是人走的地方。出院子也不能从豁口或院门出,要从院墙上架出去,还不能让死人落地,要直接放在车上拉走。赞王就不那么简单了,吊祭的规模大,人数多,一直延续了七日后才殡葬。
出殡这天,灵车一启动,人们一起使劲,把赞王住的蒙古包抬起,里面的人用火钳夹着火,连续三次靠近火铛子,喇嘛们念着经在包内洒灰水,三日之内把包移到新址。送葬人排着长队,喇嘛鼓乐队在前,亲族和官员随后,牧民在官员后,人们迈着学生的步子,落着泪把老赞王送走了。
蒙古史诗中记载,蒙古人以偶数为吉,奇数为凶,送葬走的必须是奇数,回来是偶数( 死者算一人 )。
蒙古人不讲究给死者铺金盖银、穿绸着缎,但是必须要一双“上路的鞋袜”。可王爷就不同了,翡翠蓝缎子袍子上绣着大龙,马甲也是绣龙的,还要备一匹全鞍马,穷人不备活马做纸马。
送葬队返回时不能走原路,要迂回曲折,绕道而行,蓄意摆脱鬼魂,不使其跟回家来。反正人已是阴曹地府的人了,见鬼去吧!
死人已经见鬼去了,活着的人心中的“鬼”反倒活了起来。正可谓:大家去哭灵,人人装正经。你哭我更哭,各人想拳经。想些啥?最集中的就是,老王爷空下的位子,谁去坐?怎么坐?老王爷只有一个儿子,由他来承袭,这大约没有争执。可由谁来接任盟长,又由谁来控制这承袭的孩子,不能不牵着甚至揪着这方方面面的人们的心。
老赞王出殡之后,人们的脸上像挂了一层霜,往日繁华热闹的景象没有了,守孝期间来人不能道好。平时来了人要捧哈达,换鼻烟壶,从老人小孩子到水草牛羊要道好道个遍,一死了人就不能再问好了。
福晋们好像从空中的浮梯上掉落下来,心理失控了,脑海里一片空白,浑身像瘫了一样。只有三姨太还回答着仆人们的请示,做一些老王爷身后的事情。随之,最最重要的接班继位人的问题就这样摆到了人们面前。
因为中国还延续封建的世袭制,父亲死了儿子继位已成定律,要是儿子们多了,免不了要争夺王位。赞王身后无事,因为他只有一个儿子,不会有争夺的麻烦。但是儿子只有六岁,六岁的人怎么当王爷统领全旗的兵马呢?
王公贵族里有五等王位,有亲王,郡王,国公( 镇国公、辅国公 ),贝勒,贝斯,东西协理也都是贵族,哪一个贵族都有当王爷的资格。这就是说,虽没有弟兄之争,还有贵族内部的麻烦。王位的承袭不可是丽日晴天,而是布满了冷霜迷雾。
。 想看书来
2婚词滔滔求子嗣再娶千金 彩队浩浩进夫门难对百问(1)
老赞王死时,儿子还不在王府,他尚在锡盟的察哈尔部的正白旗与生母一同生活。许多人还不知道赞王爷的小太太怎么跑到察哈尔部正白旗去了,这段情结是老王爷讲迷信造成的。
老赞王生前娶过三房妻子,这三房夫人虽然一个比一个长得漂亮,但是她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清一色的生女不生男,害得老赞王年近花甲还没有儿子。老赞王哀叹王位无嗣,空留其名。
妻子生女不生男,弄得老王爷心里着急,但又有口难言。起初他怪怨太太们手巧心拙,连个男婴都不会怀。别人不敢顶他,娇惯专宠的三姨太孙氏却说:“你怪我们,咋不怪你自己?地里没种男籽,怎么会长出男苗?你怎么只怪‘地’不怪‘籽’呢?”老赞王一想也是,一样的土地,怎么农民的就长粮,牧民的就长草呢?这就是自己的毛病了。这大概就是 —— 阴盛阳衰,地硬籽弱。自己老了,妻妇们正当年,自己事多身忙,她们养精蓄锐,阳胜不了阴只有生女不生男了。
有人建议,让他赶快另娶一房太太。他一听又摆手又摇头。他说,三房就够我喘气儿了,再娶一房更得未老先衰了,何况我已老了,不是贪花的岁数了。
建议者给他详细解释说,这三房太太你已经尝够新鲜了,该换换口味了。你再娶一个年轻漂亮的,成婚后你不要把她接进王府来,一进入这个环境,一来受前三房的感染,二来讲究多她不习惯,三来你脱离不了老习惯,离不开公务的纠缠,娶个新媳妇也没有新鲜感。
你娶一房小妻,远离王府,你抛开三房老妻和繁忙的公务,在回归自然的环境里,调整一下心态,排除一下杂念,因环境的改变,心理上的解脱,生理和性生活会有个突变。白天两个人骑马野游,夜里搂着小妻纵情颠欢,你会有一种神游的感觉。人常说:年老的搂着少年的妻,好比空中坐飞机 —— 云云雾雾,你会享受到娶前三房妻室从未有过的畅达。
你到了岳父门上,不要把自己当成王爷,你就是个新郎官。和妻子在一起也不可觉得你是王爷,性生活也不要那么死死板板,要畅畅快快,心理上不要有侍候不了的压力,要达到双方都感觉性非常满足。
老赞王听得有理,便采纳了献计者的建议。经人介绍,他看准了察哈尔部正白旗的一个有身份人家的女子,并征得其家长和姑娘的同意,选了定亲与结婚的时间,又按照蒙古人求婚定娶的礼俗要求开始分头准备。
按照富豪之家娶男聘女的礼俗,双方同意后,新郎的生母要领上儿子上门求婚。求婚不能一求就成,必须得多求几次。蒙古秘史里讲:多次求婚才答应,则主贵;少次求婚就答应,则卑贱。赞王爷为了得到儿子,为了尽量接近群众,他做得天衣无缝。他每一次求婚都带着表示高贵的哈达、纯洁的奶酒和甜蜜的糖果,同时还热烈而诚挚地唱着求婚词:
黄金杯里斟满马奶酒,
佩着洁白的哈达敬献给您。
遵照成吉思汗先祖冥冥中的旨意,
请您把宠爱的小女许我为妻。
白银碗里盛满圣洁的奶酒,
遵照先世预订的婚约,请把美丽如花的女儿许我为妻。
向老人求罢,又斟上酒,腕上搭上哈达,向姑娘唱了起来:
骑上雪白的骏马并肩驰骋,
亲爱的姑娘请体察我内心的深情,
因为我真心爱你才多次登门求婚,
愿我们同心相连建立美好的家庭。
啊骑上橙黄的骆驼相依而行,
亲爱的姑娘啊请接受我炽烈的爱情,
我们像天鹅一样结合吧,
愿我们白头到老永不离分!
求婚的歌词有传统格式的,也有自己即兴编的,主要是词句真切动人,曲调优美抒情,博得女方欢心。
经过五次求婚,姑娘和父母非常满意地接受赞王爷的请求,并当下去寺庙里请来喇嘛选定吉日良辰,举办订婚仪式。
求婚成功了才能搞订婚,订婚后才能结婚,这些老规矩谁也不能打破。
王爷在自己的旗里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到了别的旗里只是个尊贵的客人,特别是到了察哈尔这个废弃了王公制、实行了总管制的旗里,人家只当他是个来求婚的未来女婿。所以,订婚仪式这天,赞王又摆上整牛、整羊席,酒坛上贴上红绿纸放在桌上,摆上果品、糖块、黄油、奶酪,设宴款待女方的亲族和媒人。
结婚的聘礼是三匹白马,三只白羊,三峰白骆驼。一是三三归九,“九”象征着广阔、幸福、长寿;二是选用的白色象征着纯真、素洁、高贵。
娘家人因女儿嫁的是王爷,也不惜血本地尽量陪嫁。除了四季衣物、衣箱、马鞍、哈达、被套和首饰,还陪了牛、马、羊、驼等,即蒙古人所称的“塔温忽绍莫勒”,我们所称的六畜。首饰都是高档的,完全是用玛瑙、珍珠、珊瑚、松石、宝石、金银镶制成的。胸前还佩有银子镶嵌的宝石。袍子也是按季节、分颜色,用精巧的手工